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馆接获民众询问,2016年7月24日晚间7点40分看到一颗非常亮的流星,在PTT的八卦版有许多台湾各地民众目击的纪录,台湾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的全天鱼眼相机也有拍摄到这颗流星!
你知道流星是怎么来的吗?原来太阳系里有些称为「流星体」(meteoroid)的小碎屑,大约只有细砂至1公尺宽。当流星体以数十公里的秒速进入地球,会因为和地球大气摩擦生热而发光,此时的现象称为「流星」(meteor),若是最后仍有残余物质撞击地表,就称为「陨石」(meteorite)。流星发生的高度约在120公里到80公里之间,一般来说通常亮度小于-3等的称为火流星或是火球(fireball), 亮度小于-8等的称为巨大火流星(bolide)。
如果你也有目击这次的火流星,不妨到国际流星组织(IMO)的网页http://fireballs.imo.net/members/imo/report_intro# 填写简单的观测报告,您的参与可以让流星科学研究更完整。如果有两地以上的摄影纪录,还可以利用三角测量法推估出流星的距离和高度等资讯,因此您若是刚好拍摄到当天的火流星影像(须有背景星点以判断起始点),欢迎提供给台北天文馆!
通常火流星会出现不同颜色,红色或蓝色最常见,偶尔会看到紫色。这些颜色通常与流星体的成份或是大气组成有关。流星是在高速下与空气摩擦汽化而发光,若流星体含钠会出现黄色、镍是绿色、镁则是白蓝色。但最常出现的红色,是大气中的氮与氧所发出的光线。此外颜色与速度也有关系,因为流星在高速时的温度较高,会使某些金属更容易显现发光,使流星的颜色变化更为复杂!因此下回见到流星时,别只是许愿,还可以仔细看看流星是什么颜色!
2016.07.25,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胡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