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單位: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丨 觀測方式:
★★
大型的流星雨多分佈在夏 、秋 、冬三季 ,而春季唯一流星數量較多的寶瓶座 η(Eta) 流星雨將在 5 月 6 日達到高峰 ,極大時每小時可達 50 顆左右 ,不過因為輻射點在凌晨 2 時左右才升起 ,月亮約於 2:30 西沈 ,所以在月亮下山之後到天亮前的這段時間都沒有月光的影響 。適逢週末假期 ,想利用假期飽覽流星美景的朋友們 ,得選擇午夜過後沒有光害且視野遼闊的郊區 ,才能欣賞到這場精彩的流星秀 。
寶瓶座 η 流星雨 (η-Aquariids ,ETA) 是每年固定發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 。國際流星組織 (IMO) 預測 2017 年極大期預計發生在北京時間 5 月 6 日上午 10 時 ,在無光害 、天氣晴朗 、大氣透明且輻射點在頭頂的 「最佳狀態」 下 ,流星數量約在每小時 40~85 顆左右 ,ZHR 平均每小時約 50 。月齡約 9.5 的盈凸月 ,月亮約於凌晨 2:30 西沈 ,在此之後的觀察條件非常良好 。 (註: η 為希臘字母 ,讀為 「Eta ,伊塔」 )
這群流星雨的活動日期一般介在 4 月 19 日至 5 月 28 日 ,流星速度極快 (每秒 66 公里) ,亮度平均約 2 等 ,約 1/3 的流星有持續 1 秒以上的餘痕 ,偶爾會出現亮度較亮的流星 ,甚至是亮度超過-3 等的火流星 。
我國境內最佳觀賞時間是在 5/6 凌晨 1:30~2:00 輻射點升起後 ,到凌晨 4:30 航海曙光 (開始感覺到天亮) 的這段時間 ,在完全無光害且視野開闊之處 ,估計每小時大約可見 20-30 顆流星; 在鄉村稍有光害的地方 ,每小時可見的流星數量可能就會降到 10 顆以下 。
所以想要觀賞流星雨 ,僅需挑選無光害且視野遼闊之處 ,用雙眼欣賞整個天空即可 。一般而言 ,2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因光害稀少且空氣乾燥而乾淨 ,可以看到比較多的流星; 鄉下或僻靜無燈光影響的地方次之 ,城市內與周圍則是非常不適合的觀星地點 。另外 ,可利用三腳架固定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 ,對準天空 、按下快門後做長時間曝光攝影 (至少 10 秒以上) 即可拍攝流星雨; 或是可利用手機或一般商業型數位相機 ,用腳架或其他方式固定後 ,採用 2 秒自拍模式避免鏡頭震動 ,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或許也有機會捕捉到流星的身影 。
流星雨專家預測: 寶瓶座 Eta 流星雨可能在 5/5 有個時間長一點的次極大期 。此外 ,IMO 分析 1941-2001 年之間的觀測資料 ,顯示這群流星雨的 ZHR 在 5/3-5/10 之間都在 30 顆以上 。
寶瓶座 Eta 流星雨和 10/20 前後的獵戶座流星雨都是天字第一號週期彗星—哈雷彗星 (1P/Halley) 遺留在軌道上的彗星殘渣形成的流星雨 。受到木星重力擾動之故 ,可能具有 12 年週期性 。最近一次週期高峰落在 2008~2009 年的 ZHR 分別達 85 和 65 左右 。而 2013 年時則記錄到 ZHR~70 的狀況 。而今年可能就是這 12 年週期中的低谷附近 ,所以應該沒有特別亮麗的表現 ,但幸好今年沒有月光影響 ,對初入門的流星觀測者而言 ,不失是個好目標 。
寶瓶座 Eta 流星雨的流星有個特色 ,就是當輻射點仰角低時 ,其流星劃過的軌跡路徑愈長 ,觀測者可藉此瞭解流星的角速度概念 ,所以 IMO 建議可多留意這方面的流星 ,並詳細記錄它的軌跡 ,以及開始與結束的時間 。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 , 「有趣天文奇觀」 網站收錄 ,歡迎多加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