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天琴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 。
天琴座流星雨 (Lyrids ,006 LYR) 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 ,发生日期一般介在 4/16~4/25 之间 ,国际流星组织 (IMO) 预测今年极大期会落在北京时间 4/23 凌晨 2 时前后 ,但这个时间点会变化 ,按往年观测资料 ,极大期落在 4/22 傍晚 18 时到 4/23 凌晨 5 时期间都有可能 。流星数量约在每小时 14~23 颗之间 ,平均 ZHR~18 。
天琴座流星雨速度中等 (每秒 49 公里) ,平均亮度偏高 ,再加上天琴座属北天夏季星座之一 ,日出前的仰角高而颇容易观察 。此外 ,这群流星雨极大发生时间可长达 14.8~61.7 小时 ,所以事实上 ,在 4/21-4/23 晚上 22:30 至隔日天亮都适合观察 ,但今年月球约于子夜 0 时 (24 时) 西沉 ,所以在 22:30 辐射点升起后至月亮西沉前的约 1.5 小时还会有月光影响 。
虽然数量不及英仙座 、双子座等大型流星雨 ,但根据以往经验 ,天琴座流星雨出现比金星还亮的火流星比例相当高 ,而且当日的上弦月在午夜前即西落 ,在无月光影响下观测条件极佳 。流星迷可前往无光害且视野开阔的郊区 ,就有机会看到不少明亮的火流星 。而近年观测显示: 天琴座流星雨的流星偶尔会突然有昏暗小流星大量增多的现象 ,不过这类昏暗小流星不易用肉眼观察到 ,利用电波观测流星者倒是可以注意看看 。
天琴座流星雨也是人类最早记录的流星雨之一! 《春秋左传·庄公七年》 中即有记载: 「夏 ,四月 ,辛卯 ,夜 ,恒星不见 ,夜中 ,星陨如雨。 」 指的就是西元前 687 年所出现的天琴座流星雨 。它的母体源在 1867 年被确认为 C/Thatcher (1861 G1) 彗星 ,成为最早被确认母体源的流星雨 。

天琴座流星雨母彗星轨道示意图 。取自 IMO 网站 。
船尾座 pi 流星雨 (π Puppids ,137 PPU) 活动日期一般介在 4/15~4/28 之间 ,国际流星组织 (IMO) 预测今年极大期可能落在北京时间 4/23 ,流星数量不定 ,有可能完全没有 ,也可能达 ZHR~40 的状况 。
但不幸的是 ,今年极大期时逢上弦 ,月亮约于午夜才西沉 。而对北半球而言 ,船尾座位置相当偏南 ,在此时节 ,入夜后即已在南方低空 ,约在晚间 23:00 左右西南方沉下地平面 ,不仅仰角相当低 ,受大气层消光的影响很大 ,将使可见流星数量更为减少 ,并不利于观测 ,而且今年这群流星雨的辐射点在天空中的上半夜时间内都会受到月光影响 。如果是处在南半球的观测者 ,少了仰角因素造成的大气减光影响 ,观测条件比北半球好很多 。不过还是不太适合一般业余观赏 。
这群流星速度极慢 (每秒 18 公里) ,但流星亮度平均很亮 ,所以很容易和极大期相去不远的天琴座流星雨的流星分辨开来 。
这群流星雨是在 1972 年才确认出来的 ,后来在 1977 年和 1982 年都曾发生过时间非常短 ,但数量多达 ZHR~40 的爆发 ,这两次都是它的母彗星 26P/Grigg-Skjellerup 位在轨道近日点前后的回归之时 。在 1982 年之前 ,这群流星雨鲜少有主极大以外的其他零星小活动报告; 但在 1983 年出现 ZHR~13 的观测报告 ,显示这群流星雨的来源物质正如理论预期的在逐渐向外扩散中 。
26P 彗星 2008 年 3 月的回归 ,当时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流星增多现象; 不过当年因月相不佳 ,所以或许是因为比较暗的流星都被月光掩盖而不得见的结果 。
26P 彗星最近一次回归时间是在 2013 年 7 月 ,不过流星雨专家并没有因此而预测今年的船尾座 Pi 流星雨活动有任何增强的现象 。
虽然如此 ,流星雨专家还是呼吁对流星观测有兴趣者持续关注这一群 ,无论最后记录到多少颗流星 ,都对分析这一群流星雨的活动 ,以及未来的预报有很大的帮助 。IMO 建议以目视和电波观测两种观测为主 ,不过因为这群流星速度很慢又很亮 ,天文摄影方式也很不错; 至于望远镜观测和录影观测就不建议使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