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Oumuamua(奥陌陌,音似闽南语“黑麻麻”),1I/2017 U1,是已知第一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天体,于2017年10月18日被我国中央大学共同参与的「泛星1号」望远镜发现,因为极端的双曲线轨道被认证为源自太阳系以外的天体。’Oumuamua诡异的长短轴比例(约6:1)使它的外型就像一根雪茄,在通过太阳后又出现预期外的加速度,当时引起部分科学家及媒体怀疑’Oumuamua可能不是自然天体。
近年天文学家一直尝试研究’Oumuamua的形成机制,2020年4月13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张韵博士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教授提出,’Oumuamua的形成可能与母恒星的潮汐作用有关。
研究团队以超级电脑计算,当形成’Oumuamua的原型天体接近母恒星时,会被其巨大的潮汐力扯碎,如同「舒梅克-李维九号彗星」接近木星一样,并被母恒星的高温所融化,被抛离至远处时再冷却为长形的碎片,形成极端的长短轴比例,其比例甚至可以高达10:1。
小天体太过接近恒星而被潮汐力扯碎,后被抛射出星际空间。Credit: NAOC/Y. Zhang
这个过程也使得大量的高挥发物质早已耗散,符合’Oumuamua没有任何可见的彗星活动现象(如彗尾),不过昇华温度较高的水冰则能够在地底下保存完好,当’Oumuamua经过太阳附近时,挥发的水冰可能产生与观测相符的加速度。
‘Oumuamua国际研究团队的负责人Matthew Knight也表示这个研究相当杰出,模型完善,未来将透过更多像’Oumuamua这样的星际访客来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
艺术家描绘的’Oumuamua。Credit: ESO/M. Kornmesser
资料来源:
1. phys.org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英语)
(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