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尽管许多系外行星与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大大不同,但它们共同点都是围绕恒星运行。然而,行星形成理论存在有种流浪行星(Rogue planet),它们不附属于任何恒星。在2011年OGLE小组提出银河系中此类行星存在的证据,后续研究认为银河系中有两倍恒星数量的木星质量级的流浪行星,最近,OGLE的天文学家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发表,发现迄今最小的流浪行星。
论文作者表示:由于流浪行星几乎不发出辐射,也不绕行任何恒星,因此无法用传统方法发现。但还是能通过重力透镜效应来发现。如果天体(恒星或行星)在地球与遥远恒星之间经过,其重力会偏转并聚焦远方恒星的光,恒星会短暂增亮。但观察微透镜的机会非常淼茫,如果仅观察一颗恒星,可能要近一百万年才能看到一次事件。因此,团队必须监视银河系中心亿万颗恒星。
1992年华沙大学天文学家就领导OGLE计划。目前,OGLE天文学家使用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1.3米华沙望远镜。将望远镜对准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数亿颗恒星,寻找改变亮度的恒星。重力微透镜并不只观测亮度变化,还有事件时间,天体质量越小事件越快。恒星引起的事件通常持续数天,行星引起的事件,则仅数小时。因此,科学家宣布发现有史以来最短的微重力透镜事件OGLE-2016-BLG-1928,仅42分钟!模型估计其质量必定小于地球,可能接近火星质量。且排除与天体8个天文单位之内有恒星,因此认为是流浪行星。
天文学家认为流浪行星在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中形成,与其他行星发生相互作用后弹出。行星形成理论预测,被弹出的行星通常小于地球。因此,研究流浪行星将能使我们能够了解年轻行星系统的演化过程。(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