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 ★★★★★
2021年台湾地区可见两次月食,首次发生在5月26日,是台湾地区暌违3年能见到的月全食。此次大洋洲、澳洲中部及东部、新西兰全程可见,台湾地区可见月出带食,食分1.016。月球于18时31分升起,食既发生在19时9.4分、生光为19时28.0分。由于月球切入地球本影的北缘,因此全食历时相当短,只有18.6分钟。此外,由于生光时月球仰角才10度,因此要到东方无遮蔽的地点才有机会看到「血月」。
此次月食相当特别,恰巧也是今年最大满月!由于当天月球在9时50分通过近地点,因此19时14分发生满月时,月球的视直径高达33.5角分。所以当天会在东方低空看到又大又红的月亮!月全食恰巧也是当年最大满月的现象相当少见,台湾地区上次能见到是1997年9月,下次则是2033年10月,值得您期待。
台湾地区可见的月食
★ 月全食:
上一次:2018年7月28日(月没带食)
下一次:2022年11月8日(月出带食)
★ 月偏食:
下一次:2021年11月19日(月出带食)
★ 台湾地区全程可见的月全食:
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
下一次:2025年9月8日
★ 台湾地区可见最大满月的月全食:
上一次:1997年9月16日
下一次:2033年10月8日
今年最大满月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其中一个焦点上,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会改变;于是每次满月时,月球会因距离不同造成视直径也不一样。由于月球在26日9时50分通过近地点,月地距离35万7310.96公里,使19时14分的满月成为今年最大满月,视直径达33.5角分,今年最小满月则是发生在12月19日,视直径仅29.1角分。
如何观测月食? 观察月全食不需要任何仪器,只需挑选东边地平面附近无遮蔽物、看得到月亮的地方,就可以仅用肉眼欣赏。若能使用脚架固定手机或相机、更可以轻松记录这个美丽的天象,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以下为几种月食摄影方式:
月流迹摄影: 从月出至复圆期间,将快门一直打开曝光,可以记录月全食的光度连续变化。拍摄月流迹须用广角镜头,且需先事前估算月球从开始到结束的位置,将镜头位置调整好,才能在同一影像内纪录下整个月食过程。
▲月全食流迹摄影。2007/8/28,吴昆臻摄于台北天文馆第二观测室。
间歇摄影: 类似月流迹摄影,相机与脚架位置固定不动,但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拍摄一次,并事后以影像软体予以合成;此外,还必须随月球的亮暗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此次月食发生的仰角较低,搭配适当地景拍摄,容易得到不错的结果。
扩大摄影: 利用相机配合长镜头或天文望远镜,将月球尽可能放大者来拍摄。调整好焦距,配合适当快门摄影。若配合地貌,可用此方法拍摄月出带食的美照。
地球影摄影: 使用长镜头的相机,装设在赤道仪或摄星仪上,利用仪器追踪抵销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星月移动,隔数分钟曝光一次,再事后以软体合成。这种方式可以拍到月球进出地球影的景象,并借以显示地影的大小与位置。拍摄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时刻月球位置,以此位置为视野中心。
月食的成因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月球公转过程中,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一直改变,地球上的人们会见到不同形状的月球,称为「月相」或「月球的相位」。月相变化周期即为农历(阴历)的一个月,约29.53天,亦称为一「朔望月」。
太阳光照射物体时,会在物体背面形成阴影。由于地球是球形,且太阳体积比地球大许多,故地球阴影是圆锥形的,其中深灰色小圆锥称为「本影」,阳光完全无法抵达;浅灰色大圆锥称为「半影」,仍有一部分的太阳可以照射到此处。
白道面和黄道面两者并不重合,而是有个约5°9’的夹角。当月球在望的位置时,不一定会恰好落在地球阴影中;唯有位在白道面和黄道面的交点(节点)附近时,才有机会形成月食。 故月全食发生有2个必要条件:(1)为月球必须在望的位置,(2)月球必须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交点上,简而言之,就是月─地─日必须几乎成一直线。
因月球位置并不见得会恰好全部落在地球本影中,若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则为月全食;若仅从地球本影边缘通过,只有一部分月面被遮,则形成月偏食;若月球全部位在地球半影中,则为半影月食。半影月食的光度变化非常小,除非用比较灵敏的摄影器材或光度观测仪器,否则不太容易用肉眼看出变化。
为何月全食的月亮是红色的? 当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进入地球本影,阳光本会完全被地球遮蔽而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不见月亮,然而因地球具有大气层,阳光经地球大气层的散射与折射后,短波长的蓝光被散射掉,长波长的红光则被大气层折射至月球表面,因而使月亮呈现红色。
为什么月全食的时间有长有短? 月全食由食既至生光的全食阶段时间长短每次都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有时比较靠近太阳,有时离太阳比较远,地球阴影圆锥的大小会随之改变,反之地球上所见的太阳大小也会随之不同。
2.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也会不同。
3.月全食发生时,如果非常接近地影中心的位置,则月全食的长度也会比一般的长。
上图中灰色部分表示地球本影,暗红色部分表示月球,十字线表地影中心。(a、b)假设地影大小、月球大小均相同,则月球经过地影的路径不同,全食总长度便不同。(c、d)假设地影大小相同,所走路径亦相同,则月球大小不一样,全食总长度亦不同。(e、f)假设月球大小相同、所走路径相同,则地影大小不同,全食总长度亦不同。
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若将月偏食与半影月食也计入,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最少2次。而每一次月食的状况也都不相同。下表为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日期均以国际标准时UT为准:
20世纪(1901-2000) 21世纪(2001-2100) 22世纪(2101-2200)
一年有2次月食的年数 78 78 72
一年有3次月食的年数 15 16 19
一年有4次月食的年数 7 6 8
一年有5次月食的年数 0 0 1(2132年)
月食总次数 229 228 238
全食总次数 81(35.4%) 85(37.3%) 69(29.0%)
偏食总次数 65(28.4%) 57(25.0%) 88(37.0%)
半影食总次数 83(36.2%) 86(37.7%) 81(34.0%)
时间最长的月全食 2000.07.16(1h46m24s) 2018.07.27(1h42m57s) 2123.06.09(1h46m06s)
时间最短的月全食 1917.12.28(0h11m58s) 2015.04.04(0h4m43s) 2155.09.11(0h02m36s)
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1953.07.26(1.8628) 2029.06.26(1.8436) 2170.05.30(1.8330)
食分最小的月全食 1917.12.28(1.0056) 2015.04.04(1.0008) 2155.09.11(1.0003)
(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