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5月磁暴后发现第三条暂时性的范艾伦辐射带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4510在经历过去20年来最大的一次磁暴后NASA科罗拉多内辐射带实验CIRBE立方卫星上的仪器发现了第三条暂时性的范艾伦辐射带Van Allen Belts这是环绕地球的一个新的暂时性带状区域充满了能量范围在1.35百万电子伏特之间的高能带电粒子位置介于距离地表1,50040,000公里之间

  地球的磁场能够捕捉高能带电粒子并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的直接影响被捕捉的粒子形成了两个环绕地球的辐射带称为范艾伦辐射带形状类似两个巨大的甜甜圈分为内带和外带外辐射带主要由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构成而内辐射带则是由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相互作用所产生在太阳风暴特别强烈时地球的范艾伦辐射带会对太阳风变化作出反应有时甚至会出现第三个暂时性辐射带这种现象最早在2012年被观测到而此次新发现的第三个辐射带是由NASACIRBE立方卫星观测到的这个暂时性的辐射带位于内带和外带之间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科学家们正研究这些数据以更深入理解辐射带的形成过程

第三个暂时性的范艾伦辐射带的位置。
图说第三个暂时性的范艾伦辐射带的位置Image via NASA.

  1958131美国在发射探索者一号时搭载了范艾伦改良制造的盖格计数器用以侦测宇宙射线回传的数据显示从地表开始宇宙射线随高度增加而剧增但在某个高度后却瞬间归零这一现象当时让许多科学家感到困惑因为数据不应该如此不连续且离开地球后宇宙射线不可能为零或微弱到无法测量后来在探索者三号上的盖格计数器同样记录到了类似数据为了验证这一现象范艾伦在探索者四号上的盖格计数器前方加装了一片铅板这才得到了完整的记录他发现地球周围存在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状结构这些粒子导致盖格计数器在穿越这些区域时出现爆表现象这一发现证实了范艾伦辐射带的存在

  范艾伦辐射带的发现对于人类探索太空至关重要范艾伦计算出辐射带中较弱的区域使得人类和机器能在适当的防护措施下穿越辐射带进入太空而不受损坏范艾伦辐射带一词专指地球周围的辐射带然而在其他行星周围也存在类似的辐射带这些辐射带同样是由行星磁场捕获高能带电粒子形成的编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参考资料CIRBE,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