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5年1月2日,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小行星中心(MPC)宣布发现一颗异常的小行星,该天体最初由一名土耳其的业余天文学家提交,他使用自己编写的程式,在小行星中心的资料库中搜寻可能的新天体,并发现该物体的轨道与地球极为接近,而其轨道十分特殊——它曾距离地球不到24万公里,比月球的轨道还要近,这使其符合近地天体(NEO)的标准,成为值得监测的目标,以评估其未来可能与地球相撞的风险。借由过往的轨道数据,可以知晓其最早发现的时间点约为2018年2月上旬,被列为2018 CN41。然而,在不到17小时的时间,小行星中心发布了一则新的编辑公告,宣布删除2018 CN41,因为它并不是一颗小行星,而是一辆汽车。
图说:在Roadster刚离开地球大气层的早期阶段,分别安装于车上与火箭上的镜头曾和SpaceX任务中心维持逾四小时的画面通联,同时SpaceX也将该段画面连线至影片分享网站YouTube转播。
确切来说,它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Roadster,固定在猎鹰重型(Falcon Heavy)火箭的上级推进器上,并于2018年2月6日被送入绕日轨道。这辆车曾由马斯克本人亲自驾驶,及作为猎鹰重型火箭首飞的测试载荷,成为史上第一辆被送入太空的量产汽车,驾驶座内还放置了一个穿着太空服的人形模型「星际人」(Starman)。这起误认事件在专业与业余天文学家合作下迅速得到解决,但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反映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各国与私人公司在深空活动缺乏透明度。目前,低地球轨道(LEO)内的天体由美国太空军(U.S. Space Force)追踪,但更深远的太空仍然是一片无人监管的领域。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恶化,天文学家警告,未来越来越多未追踪的物体可能会妨碍保护地球免受潜在危险小行星撞击的努力,最糟糕的情况是:你花费数亿美元发射一艘太空船去研究一颗小行星,却直到接近目标时才发现它其实不是小行星。从2020年至2022年,至少有4颗「小行星」后来被证实是人造物体,并迅速从记录中删除,包括:欧洲-日本合作的「贝皮可伦坡号」(BepiColombo)、美国NASA的「露西号」(Lucy)、俄罗斯的「Spektr-RG」X射线天文台、美国「测量员2号」(Surveyor 2)登月计划的「擎天神-半人马」上级火箭残骸。
小行星中心隶属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是全球公认负责处理新发现小行星、彗星与太阳系小型天体观测报告的机构,负责识别、命名与计算它们的轨道,但它早已多次遇到误认为小行星的情况,小行星中心也多次发表声明,每一次的误报事件,都再次突显人们对远距离人造天体资讯严重缺乏的问题,如果能有一个专用的资料库用于记录所有深空人造天体的资料,将可避免相关事情重演。然而,这个统一的资料库至今尚未建立,而随着太空发射活动增加,加上天文望远镜巡天能力提升,小行星中心收到的误认报告也在增加,目前误报的对象包括废弃、火箭残骸,以及执行科学任务的太空船。(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Astr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