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外围的古柏带(Kuiper Belt,柯伊伯带)涵盖范围非常广,是太阳系45亿年前诞生后遗留的冰冻物质聚集之地,天文学家已在古柏带中发现数颗矮行星(dwarf planet),包含冥王星(Pluto)、阋神星(Eris)、鸟神星(Makemake)与妊神星(Haumea)。
鸟神星是现今古柏带矮行星中第二亮的,仅次于冥王星。这几颗矮行星中,冥王星已知有5颗卫星,阋神星1颗,妊神星2颗;现在,鸟神星终于也有卫星了!
鸟神星发现于2005年7月29日,直径约1400公里,发现当时的暂时编号为2005 FY9,而后正式命名Makemake,乃指南美智利外海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拉帕努伊人(Rapa Nui people)的创生之神,其形象为鸟头人身,因而中名为鸟神星。
美国西南研究所(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天文学家Marc Buie和Alex Parker等人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3号广角相机(Wide Field Camera 3,WFC3)的影像,在鸟神星旁发现一颗卫星。这颗卫星目前暂订编号为 S/2015 (136472) 1,昵称为MK 2;136472是鸟神星的小行星编号。
根据哈伯观测资料估计,MK 2亮度比鸟神星暗了7.8星等以上,相当于比鸟神星暗了近1320倍。其轨道恰好几乎侧向地球,MK 2距离鸟神星约21000公裡,本身的直径约160公裡。Buie等人需要更多的哈伯观测资料,以便能精确测量MK 2的轨道究竟是椭圆还是圆形;初步估计显示若为圆形轨道,则MK 2绕鸟神星一周约需时12天以上。
此外,如果能确定MK 2的轨道形状,或许能了解它的起源。一个稳固的圆形轨道意味着MK 2可能来自鸟神星和另一颗古柏带天体碰撞的碎片。如果MK 2的轨道宽且椭长,那么很可能是鸟神星从古柏带捕捉到的小行星。无论哪一种,都是数十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发生的事。
这颗卫星的发现非常具有科学价值,因为借由测量卫星轨道,天文学家可以估计这个系统的总质量,并推测这个系统的演化概况。而这颗卫星的发现也让科学家更加确信绝大部分矮行星应该都有卫星的这个概念。Parker表示:鸟神星是罕见的类冥王星天体(Pluto-like object),所以发现它有伴星很重要,可以让天文学家有机会深入了解这类矮行星。
MK 2的发现,显示冥王星和鸟神星之间的共通处愈来愈多。这两颗天体已知表面都覆盖着冰冻的甲烷。如同冥王星一样,天文学家可以透过卫星来估计鸟神星的平均密度,从这些结果可以显示冥王星和鸟神星的组成成分也很类似。换言之,MK 2的发现开启了太阳系的「比较行星学(comparative planetology)」的新章。
MK 2的发现或许还能帮忙解决一个迄今未解的鸟神星问题。以前做过的红外观测显示鸟神星的表面虽然几乎全部都很明亮且温度很低,不过有些区域的温度还是比其他地区稍高一点。天文学家推测这可能是鸟神星表面散布着些暗斑,接受阳光照射之后的温度便会稍高一些。然而,除非鸟神星的自转轴朝向很特别,否则这些暗斑应该会让鸟神星的亮度随着它自转而有些微改变。不幸的是,天文学家并没有观察到这样的亮度改变现象,让他们疑惑不已。
现在,这个问题终于能解决了。因为先前红外观测的解析度不够,没办法将MK 2与鸟神星区分开来。而从哈伯的最新观测,显示先前以红外侦测到的暖区绝大部分是因为有着昏暗表面的MK 2的关系。鸟神星这么表面明亮,MK 2却暗得像煤炭一样,这些天文学家认为可能有几种可能性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其中一个就是MK 2和鸟神星这种比较大的天体不一样,因为MK 2实在太小了,其重力无法维持明亮的冰质地壳,被太阳照射之后,冰昇华成气体而消逸在太空中;如此一来,使得MK 2和彗星和其他许多古柏带天体类似,表面都覆盖着一层很暗的物质。
当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一(Charon,中译夏戎或凯伦)于1978年发现时,天文学家当时快速地计算了这个冥王星系统的质量,结果发现冥王星质量比1930年代发现当时所估计的还小了数百倍左右。随着冥卫一的发现,天文学家突然了解有些事情和冥王星本身是根本不同的,这就是卫星才能赋予的改革性测量方式。
资料来源: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archive/releases/2016/18, 2016.04.26, KLC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