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图说:摘录自太平御览(v. 874, f. 4b; MS Nu-3)《竹书纪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图片来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根据加拿大研究员马里努斯·安东尼·范-德-斯鲁伊斯(Marinus Anthony van der Sluijs)及名古屋大学早川尚志(HAYAKAWA Hisashi)特任助教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发现最古老的极光之纪载。这一研究刊登在2022年1月17日出版的《太空研究进展(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期刊上。
《竹书纪年》是公元前三、四世纪战国时魏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史事。除了历史事件之外,书中还记录了天空中不寻常的偶发事件。尽管这部编年史早已为学者所知,但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文献有时会获得耳目一新的新见解。
《竹书纪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这段文字记载记录周昭王末期的一个晚上,在北方天空看到「五色光」。研究人员使用最新重建的中国历史年表选定了最可能的两个年份:公元前977年和957年。
研究人员发现「五色光」的记录与地磁风暴一致。当中纬度极光足够明亮时,可以呈现出多种颜色的奇观。地球的磁北极在公元前10世纪中叶向欧亚大陆一侧倾斜,比现在距中国中部更靠近约15°,因此,在中国中部可以看到极光椭圆区,估计在这种情况下极光椭圆区可能位于磁纬度40°或更小的区域。这将是已知的最早极光记录。
两年前也有其他的研究人员在公元前679年至655年间的楔形文字板上,发现两河流域的亚述天文学家刻得几个极光记录。有一些科学家将以西结书中所描述的异像(Ezekiel’s vision,追溯到公元前594或593年)与中东的极光连结。除此之外,在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天文日志中发现了关于公元前567年极光的记录。
为什么科学家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在《竹书纪年》中找到「五色光」的极光记载呢?原因之一是《竹书纪年》几经波折,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读sàn yì,指散失),公元3世纪西晋时一个战国魏王的墓室被盗挖才又重新出土,五代战乱再度散佚。16世纪明代的印刷版本将「五色光」解读成「彗星」。
有趣的是,对极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这么久远的时间,此类历史资讯也很有价值,它帮助科学家模拟太空天气变化和太阳活动的长期模式,从几十年到几千年的时间尺度不等。反过来说,了解这些变动可以让我们对于未来的大规模太阳风暴及其可能造成的科技设备之破坏做好准备。该历史记录是荷马太阳活动极小期(Homeric Grand (Solar) Minimum,公元前810-740年)之前的现今唯一所知太空天气事件。由于荷马的生存年代有历史争议,最好将其称为新亚述极小期(Neo-Assyrian Grand Minimum)。(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Ph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