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10月9日(星期五),月掩双子座的疏散星团M35,农历八月廿三,用小型望远镜可以追踪观赏。

掩始现象:香港地区3时59分开始,至4时31分。星团内较亮的5.1等恒星掩始时间:4时11分,由月球暗缘掩入。香港地区掩始时月球仰角75度,地平方位79度。

用双筒望远镜所见的模拟影像。Cedit: LOW
用双筒望远镜所见的模拟影像。Credit: LOW

M35(NGC 2168)是位于双子座的疏散星团,1745年由瑞士天文学家菲利浦·德·舍索(Philippe Loys de Chéseaux)发现,后由彗星猎人之称的法国天文学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在1764年8月30日将它编号为第35。

M35疏散星团
M35疏散星团。Credit: Science Photo Library

M35疏散星团内数百颗恒星散布在视直径为30′(满月大小的)区域内。(编辑/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October Draconids,009 DRA)是每年固定发生的流星群,它的流星数量并不固定,变动非常大,每小时1~2颗或十几颗,偶尔会发生爆发,数量陡然增多到数十颗甚至数百颗,历史上更曾出现过每小时上千颗的流星暴程度。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一般活动时间很短,仅10/610/10数天而已。此群流星速度缓慢,仅每秒20公里,流星亮度低,约23等以下,颜色偏黄。2020年极大期预期会在北京时间10/8晚上20时,数量不定,ZHR预期可能10左右。偶尔会出现爆发,爆发时出现的多半为非常明亮的火流星。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靠近天龙座头部,在这个季节的傍晚入夜后仰角最高,约午夜左右从西北方落入地平面下。这群流星雨的极大期非常集中,仅约3小时左右,因此每次发生,地球上仅有少数地区进入黑夜适合观察,一旦错过,就很难观测到。

国际流星组织(IMO)十月天龙座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
国际流星组织(IMO)十月天龙座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

观察流星雨不需要特殊工具,也不要朝特定方向,仅需找个视野辽阔、没有光害的地方,坐下来或躺下来观察整个天空状况即可。较佳的观星地点以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最优,其次为无空气与灯光污染的乡下地区。至于乡镇市区、城市周边或海边,因光害污染或水气浓度高,使可见星星数量大减,观赏条件很差,应尽量避开。时序已入秋,野外观测需注意保暖,并要注意安全,勿任意开启灯光,以免影响他人观察星空。(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虽然火星在10月14日才发生冲,但是在10月6日22:18就已经到达最接近地球的位置,距离是0.415天文单位,约6,200万公里。

一般认为外侧行星发生「冲」时,是离地球最近的位置。但那是地球与外侧行星都具有完美的圆形轨道的理想状况下才会发生。但行星轨道都是椭圆形,因此最接近位置不是冲日,而是前后数日内。此外,火星的轨道的椭圆率较大,每一次冲的距离都不一样,每隔15或17年会发生一次最接近的大冲(近日点冲)。上次大冲是2018年7月27日,是2035年以前最接近时段,可惜受沙尘暴影响,不容易看到表面特征。

火星很容易观察,最近太阳西落后会从东方升起,直到日出才落下,整夜可见。若以天文望远镜(最好口径10公分以上)观察,有机会看到极冠与地影等明暗变化。(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冲」未必等于行星最接近地球!
本图亦登在 天文教育资源 版。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月掩火星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月掩火星

四月平均下午云量
四月平均下午云量

火星亮度:1.5等,视直径:4.9角秒

中国文昌(北京时间,UTC+8:00)
掩始外切:21时42分40秒;地平方位290度,仰角20度
掩始内切:21时43分24秒
掩终内切:22时00分51秒
掩终外切:22时01分34秒;地平方位291度,仰角16度

中国三亚(北京时间,UTC+8:00)
掩始外切:21时34分23秒;地平方位290度,仰角22度
掩始内切:21时34分47秒
掩终内切:22时10分01秒
掩终外切:22时10分23秒;地平方位292度,仰角15度

马来西亚吉隆坡(当地时间,UTC+8:00)
掩始外切:21时18分55秒;地平方位296度,仰角27度
掩始内切:21时19分08秒
掩终内切:22时32分46秒
掩终外切:22时32分57秒;地平方位295度,仰角11度

马来西亚槟城 (当地时间,UTC+8:00)
掩始外切:21时15分35秒;地平方位296度,仰角30度
掩始内切:21时15分49秒
掩终内切:22时32分00秒
掩终外切:22时32分11秒;地平方位294度,仰角13度

马来西亚怡保(当地时间,UTC+8:00)
掩始外切:21时17分04秒;地平方位296度,仰角29度
掩始内切:21时17分18秒
掩终内切:22时32分29秒
掩终外切:22时32分40秒;地平方位294度,仰角12度

新加坡(当地时间,UTC+8:00)
掩始外切:21时22分16秒;地平方位297度,仰角24度
掩始内切:21时22分30秒
掩终内切:22时33分30秒
掩终外切:22时33分41秒;地平方位295度,仰角8度

泰国曼谷 (当地时间,UTC+7:00)
掩始外切:20时13分39秒;地平方位291度,仰角34度
掩始内切:20时13分54秒
掩终内切:21时25分15秒
掩终外切:21时25分28秒;地平方位292度,仰角18度

泰国清迈(当地时间,UTC+7:00)
掩始外切:20时13分44秒;地平方位288度,仰角37度
掩始内切:20时14分02秒
掩终内切:21时15分25秒
掩终外切:21时15分40秒;地平方位290度,仰角23度

泰国主要城市四月气候
泰国主要城市四月气候

泰国清迈的天文设施

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
位于清迈湄林县(Mae Rim District)

泰国国家天文台
拥有2.5米光学望远镜,位于清迈茵他侬国家公园2,457米山上

泰国国家射电望远镜
拥有一台40米单碟短毫米望远镜,位于清迈Doi Saket地区

泰国清迈诗琳通公主天文公园
拥有望远镜、展览馆、天象厅、演讲厅及活动室。位于清迈湄林县Don Kaeo

接到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张师良通知,因疫情关系,月掩火星他们不会安排公开活动。外国人入境也需要隔离十四日,故此不建议我们组团前往观赏。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金星
如果不是木星,金星可能是一个温带宜居的世界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木星的干扰,金星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闷热,存在不宜人的酸性云和沙漠岩石。

事实上,我们的近邻——金星,可能是相当温和和宜居的。这项新的研究表明,木星的引力将金星推近太阳,造成失控的温室效应,并使表层海洋蒸发。

科学家利用电脑模型运算追踪太阳系中行星的位置,发现大约10亿年前,当木星离开太阳时,将把金星推入了今天几乎完美的圆形轨道。金星的公转轨道是所有行星中最接近正圆的,其偏心率不到1%,这是不寻常的。因为大多数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都在变化。

科学家说,如果金星上曾经有过生命,那它很可能在很久以前就灭绝了。虽然最近在金星上发现的磷化氢气体可能暗示着微生物的存在,但在过去十亿年中,这些微生物将不得不一直处于最恶劣的条件下。

正如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切都涉及到一些极其复杂的数学运算和大量的假设。关于金星,仍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这项新研究表明,木星的运动肯定有可能严重影响太阳系早期金星的轨道,反过来又可能对金星的气候产生严重后果。

研究金星的历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颗行星在很多方面都与地球非常相似,包括它的大小、组成和密度。如果能弄清楚金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或许就有更好的机会来阻止地球走向相同的命运。这项研究已发表在行星科学期刊(Planetary Science Journal)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火星南极
「火星特快车」太空船的「火星地底和电离层遥测雷达」证实火星南极冰层下方有液态水

欧洲太空总署2020年9月29日宣布,火星探测卫星「火星特快车」(Mars Express),在火星南极地区的冰层下发现了几处液态湖泊。早在2018年,「火星特快车」配备的先进地底和电离层遥测雷达(MARSIS)在冰下约1.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地下湖泊,探测发现火星南极高原下方的回波强于地表回波,除了金属,液态水也是产生强烈反射回波的材料。根据更多数据以不同方式进行分析,现在证实了存在三个湖泊,最大的地下湖面积约20×30公里,周围环绕着几个小湖泊。科学家认为火星上的冰下湖泊应该具有相当高的盐分,才能使水在低温保持液态。

火星曾经温暖而湿润,就像早期的地球一样,地表有流动的水。虽然现在火星的环境,水不可能在地表保持稳定状态,但新发现证实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火星古老的湖泊系统可能还保存于地下,甚至可能已存在长达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尽管非常难以到达,它们确是寻找火星生命存在证据的绝佳地点。

在地球也存在冰层下的湖泊,例如在南极、世界最大的沃斯托克湖。它们拥有的独特生态系统,为天体生物学家在探索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时,提供了有用的类比思考。而这些用于分析火星上雷达数据的技术与用于调查南极,加拿大和格陵兰的冰下湖泊的技术是相似的。(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tech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当火星和月球在天球*上经度相同时,称作火星合月。本次火星合月发生在10月3日上午11点24分,火星位在月球北方0.72度,之后月球相对火星往东移动。

合发生时,火星及月球都未升起。月球约6:40从东方升起,月相近满月(月龄16),而其右上方偏红的星即为火星(-1.9等)。两者间夹角随时间慢慢变大,在达最大高度后,火星渐偏移到月亮右下方。持续到5点太阳升起前都有机会同时看到。

在晚上7点到10点左右观看火星合月,同时可在南偏西的天空看到木星(-2.4等)及土星(0.48等)。在隔日清晨4点后观看,此时月球和火星(月亮右下方)位于偏西南方的天空,而在东方天空则可看到金星。10月火星即将来到近几年最近的距离,亮度甚至可暂时超过木星,非常值得观看。

*注:此处的天球是以地心为圆心,北极星为北极点所形成的假想球面。

2020/10/03晚上9:00 火星和月球接近景象示意图。隔点间距皆是视角5度。
图说:2020/10/03晚上9:00 火星和月球接近景象示意图。隔点间距皆是视角5度。上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发现不仅行星有极光,就连彗星上也发现了!地球的极光是太阳风与大气层的氧气、氮气等气体相互作用,激发出绿色,红色,白色等光线。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如木星及其一些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甚至是火星,都看到各自版本的极光。但研究人员在查看2016年就已经任务结束的罗塞塔号(Rosetta)太空船的数据时,意外发现67P彗星出现紫外线极光的现象。但67P彗星的极光并不像地球极光那样漂亮,因为它是肉眼看不见的远紫外光。

研究人员表示极光产生机制很复杂,某些过程类似木卫三和木卫二,也有机制与地球和火星相同。是太阳风中的电子在接近彗星时被加速,与彗发的气体相互作用,由于该过程能量极高,因此产生处于紫外线波段的高度激发辉光。科学家此前曾注意到67P彗星的紫外线发射,但误认为太阳发出的光子与彗发相互作用结果。此次分析,才发现太阳风的电子是产生辉光的原因。此外,与地球不同,67P彗星没有磁场,因此彗星的极光则是分散在彗星的周围。

科学家认为研究67P彗星极光现象能够了解太阳风中的粒子如何随时间变化,这对于理解整个太阳系的太空天气至关重要。最终可以帮助保护卫星和太空船甚至前往月球和火星太空人的安危。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
(Image: © ESA/Rosetta/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2016年,NASA的Disk Detective公民科学计划团队的志愿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年轻行星系统。科学家称它们为Peter Pan行星盘,「因为它们显然拒绝长大」。

Peter Pan Disk

天文学家认为,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巨型行星应该在短短的几百万年内形成,它们的行星盘也会随着消散不见。但是,公民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些行星盘的存在时间比预期长达10倍之久,因此给了Peter Pan行星盘的称号,因为它们就像拒绝长大的彼得潘。Jonathan Holden/NASA

天文学家原来认为原行星盘只能持续存在几百万年,因此最大的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必须非常快地形成。但是,当志愿者们从Disk Detectives计划一堆太阳系的影像中寻找时,他们发现了这些Peter Pan行星盘的存在时间比原先的猜测长达10倍。这可不是侥倖的发现,都是公民科学家的努力啊!四个新发现的Peter Pan行星盘已经在2020年2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 。

根据今年夏天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发表的一项后续研究中,天文学家观察了「Neverland的参数」,发现这些行星盘的形成可能与其处在孤独系统有关,它与其他恒星相距甚远,而且它们的形成初期也比一般行星盘要大得多。(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Astronom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数十亿年来,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一直环绕在地球的身旁,但其实它并非唯一出现在地球旁的卫星,有时候一些更小的物体会被地球引力暂时捕获而停留在我们的行星轨道旁,在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被重新抛回太空。

这些类似的天体又被称为准卫星,目前只有两颗确定曾经环绕地球运动,第一颗是2006至2007年间的2006 RH120,另一颗则是2018至2020年间的2020 CD3,如今,将迈入第三颗,天文学家在几天前发现了一个名为2020 SO的新天体。根据理论预测,它将于2020年10月抵达地球,并一直停留至2021年5月才离开地球前往别处。

2020 SO轨道示意
图说:红色、橘色表示2020 SO的轨迹,蓝色表示地球,灰色则为月球。

不过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现象,该小行星的速度似乎有点奇怪,一般而言,来自月球的物体会比较慢,但是该天体甚至比月球岩石还要慢,这些迹象表明该天体可能是过去的太空垃圾,根据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NASA JPL)表示,1966年9月,为了搭载测量员2号前往月球,擎天神-半人马2.5节火箭升空,该箭体的半人马节部分被弃置于太空中,而过去从来不考虑火箭回收的事项,一旦发射成功,通常就会被遗弃于太空中。

根据CNEOS的数据资料,2020 SO长约6.4至14公尺,而半人马节火箭长12.68公尺,两者吻合程度相当高,但是由于距离仍然遥远,它在望远镜中也只是黑暗中的一个点而已,如果没有持续详细的观察,是不可能确定其形状或成分的。

它在12月1日时将会距离地球最近,仅约5万公里,届时我们或许可以辨认出一个粗略的形状,而光谱学也可以帮助确定物体是否着色,如果它真的是1966年的半人马节火箭,那么它就已经在太空中漂流了54年,也同时意味着我们下次看到类似性质的天体时,就有更多的资料来支持它是人造物体;但如果它是一颗货真价实的小行星,我们也能够得到更多有关小行星的新资料,至少速度的部分-是那么的出乎意料。(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