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7月6日凌晨4时48分将发生小行星掩星事件,直径约125公里的129号小行星Antigone(亮度10.0等)将掩盖亮度11.0星等的恒星TYC 5732-01204-1(座标RA 19h43m17s,Del -12d4m36s),掩食维持时间约13.9秒,合并亮度下降0.38星等。Antigone也称悌女星,于1873年2月5日被发现。

掩食带通过台湾中北部及海南岛。如图中所示,绿线为掩食中心线,蓝线为预测可观测界线。由于被掩星亮度暗仅11.0星等,亮度下降也只有0.38星等不易观测,需要指向定位良好的赤道仪,并配合20公分以上望远镜以CCD摄影观测。此外,精确观测时间与时间解析度对小行星掩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以GPS或网络校时,摄影曝光时间也需要在1秒之内。详细预报参考Asteroid Occultation网站。(编辑/台北天文馆李瑾)

小行星掩星事件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

2020年7月5日将迎来2020年第3次半影月食,不过此次月食台湾地区不可见,仅美洲与西非地区全程可见,最大半影食分为0.380,历时2小时51分钟。

半影月食全球概况

半影月食全球概况

所谓半影月食是指月球从地球的半影区通过,由于半影区还是有阳光照射,月球看起来与满月无异,仅是亮度降低使月球变得稍暗一些,肉眼不易分辨差异,但以摄影方式就很容易看出变化。若正好在可见区域,不妨尝试观测看看。(编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0年6月29日(星期一),农历五月初九 ,月掩室女座5.2等恒星角宿增四,用小型望远镜可以追踪观赏。

掩始现象:香港21时17分,恒星由月球暗缘消失。香港掩始时月球仰角51度,地平方位227度。

香港所见月掩角宿增四

2020/6/29 月掩角宿增四见掩范围

R1950 = 80 Virginis = 角宿增四

数据来源:国际掩星计时协会
资料整理:杨旸
仅限口径20cm以上望远镜参加

  北京时间2020年6月29日(星期一)00时13分,直径约94.0km、亮度12.84等的377号小行星坎帕尼亚(Campania)掩巨蛇座12.35等恒星UCAC5 379-093022,最长见掩时长7.8秒,减光(星等下降)1.0等,距离月球76°。掩食带通过我国台湾省中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中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云南省中部等地区。
  精确测时对小行星掩星观测非常重要,误差勿超过1秒钟,用口径20cm以上天文望远镜和校过时的高清/超高清录影设备(帧频尽量达到1-10帧/秒)观测记录。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在掩星预报中间时刻前5到15分钟开始计时观测,并尽量在视场中包含至少一颗参考星。可将观测结果提交给紫金山天文台掩星预报网站。

2020/6/29 坎帕尼亚小行星掩星(微光)

小行星掩星

数据来源:国际掩星计时协会
资料整理:杨旸
仅限口径20cm以上望远镜参加

  北京时间2020年6月25日(星期四)20时27分,直径约70.6km、亮度12.89等的322号小行星Phaeo掩蛇夫座9.14等恒星TYC 6241-00232-1(视坐标α17h16m32s,δ-20°18’59”),最长见掩时长6.0秒,减光(星等下降)3.75等,距离月球112°。掩食带通过我国辽宁省南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等地区。
  精确的测时对小行星掩星观测非常重要,误差不能超过1秒钟,用口径20cm以上天文望远镜和校过时的高清/超高清录影设备(帧频尽量达到1-10帧/秒)观测记录。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在掩星预报中间时刻前5到15分钟开始计时观测,并尽量在视场中包含至少一颗参考星。
  请将观测结果提交给紫金山天文台掩星预报网站,对有效观测者,紫台将颁发纪念证书。

2020/6/25 (322) Phaeo小行星掩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称为半人马座比邻星,它是半人马座α(Alpha)星系中(三颗恒星)最小的一颗属于红矮星,2016年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行星围绕半人马座比邻星公转,称之为半人马座比邻星b(Proxima Centauri b)。近日,天文学家已经确认第二颗行星半人马座比邻星c(Proxima Centauri c)的存在。

天文学家在2019年4月宣布在半人马座比邻星旁可能存在第二颗系外行星,经过一年的追踪观测与分析,及不同观测资料的比对,终于确认半人马座比邻星c的存在。

首先,意大利国家物理研究所(INAF)天文学家Mario Damasso的研究团队宣布,透过径向速度观测,发现半人马座比邻星的光谱谱线位置将产生周期性的蓝移或红移现象,推论半人马座比邻星拥有第二颗行星,且推论该行星每隔1907地球日以1.5AU的距离绕行母恒星轨道公转;其次,美国天文学家Fritze Benedict研究团队在1990年代,曾经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资料,针对半人马座比邻星进行轨道周期在1000个地球日以下的行星分析,当时并没有发现行星迹象,但近期他们重新检视25年前哈勃太空望远镜资料,并针对轨道周期更长的行星分析,这次真的发现半人马座比邻星上有一颗轨道周期为1907地球日的行星;之后,意大利国家物理研究所(INAF)天文学家Raffaele Gratton研究团队利用甚大望远镜(VLT)上的行星搜寻器(SPHERE)所观测资料,也发现半人马座比邻星c的踪迹(如图)。

此图利用甚大望远镜(VLT)上的行星搜寻器(SPHERE)所拍的影像合成图,显示比邻星c在两年之间的位置变化(黄色圆圈)。图片来源:Nature Astronomy

图说:此图利用甚大望远镜(VLT)上的行星搜寻器(SPHERE)所拍的影像合成图,显示比邻星c在两年之间的位置变化(黄色圆圈)。图片来源: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

天文学家Fritze Benedict结合了这三个研究成果,推论半人马座比邻星c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7倍。但Paul Woods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发表的文章中表示,针对半人马座比邻星c不同观测数据存在一些差异,并认为该行星的质量约为木星的5倍,并认为该行星可能被尘埃云或类似土星环所包围。目前天文学家对半人马座比邻星c本质的认定存在差异,但可以确认的是半人马座比邻星c是真正存在的。(编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资料来源:今日宇宙(Universe Today)

请注意:日环食中,太阳未被全部遮挡,因此没有“食既”(Second Contact)和“生光”(Third Contact)的名称,只有“环食始”(Central Eclipse Begins)和“环食终”(Central Eclipse Ends)。概念不能混淆!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日食观测镜 可拍照 ★★★★★

台北天文馆临海园观测队

台北天文馆云林观测队

台北天文馆嘉义观测队

台北天文馆花莲观测队

台北天文馆_馆本部

台湾地区的日食状况

本次2020/06/21日环食从非洲内陆至西太平洋,整个亚洲几乎都在可见食的范围,台湾地区位于环食带上,全台食分皆超过0.92(月面掩入日面的视直径比)。以台北为例,食分为0.937,可看到遮蔽日面达91.7%的日偏食,而中南部部分地区位在宽47公里左右的环食带上,遮蔽日面可达97%以上,食分超过了0.99!下一次发生环食带大范围覆盖台湾地区的日环食,可要等到将近200年之后的2215年了!6月21日当天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以下简称台北天文馆)也会举办日食观测活动,欢迎各地民众一同前来参与难得的天文盛事。

特别提醒:日食或一般太阳的观测,须非常注意安全。绝对不可以在没有任何保护装置下以肉眼直视太阳,否则可能会造成视力的永久伤害!一定要使用适当减光设备,如日食专用墨镜,或以投影方式观察确保安全。日食时间各地略微不同,以下为台湾地区各县市日食发生时间。

台湾各县市行政区与外岛日食时间表

地点

初亏

环食始

食甚

环食终

复圆

食分

连江县
(南竿乡)

14:45:57.4

-–

16:10:47.5

-–

17:22:50.2

0.926

基隆市
(中正区)

14:50:18.4

-–

16:13:34.3

-–

17:24:21.3

0.934

台北市
(士林区)

14:49:54.6

-–

16:13:24.8

-–

17:24:21.7

0.937

新北市
(板桥区)

14:49:52.8

-–

16:13:27.3

-–

17:24:26.7

0.940

桃园市
(桃园区)

14:49:35.1

-–

16:13:20.0

-–

17:24:26.5

0.943

新竹市
(北区)

14:49:06.6

-–

16:13:14.0

-–

17:24:35.1

0.952

宜兰县
(宜兰市)

14:50:41.4

-–

16:14:01.3

-–

17:24:48.2

0.945

苗栗县
(苗栗市)

14:49:02.4

-–

16:13:21.7

-–

17:24:49.2

0.960

金门县
(金城镇)

14:44:06.3

16:10:37.9

16:11:01.2

16:11:26.9

17:24:18.6

0.992

台中市
(西屯区)

14:49:04.0

-–

16:13:37.8

-–

17:25:12.5

0.973

彰化县
(彰化市)

14:48:56.8

-–

16:13:37.5

-–

17:25:16.4

0.976

花莲县
(花莲市)

14:51:06.2

-–

16:14:41.9

-–

17:25:34.4

0.966

南投县
(南投市)

14:49:22.7

-–

16:13:56.3

-–

17:25:28.8

0.979

云林县
(斗六市)

14:49:16.1

-–

16:14:00.6

-–

17:25:39.3

0.987

澎湖县
(马公市)

14:47:29.7

-–

16:13:13.4

-–

17:25:32.8

0.986

嘉义县
(太保市)

14:49:02.6

16:13:37.8

16:14:02.7

16:14:29.9

17:25:50.4

0.991

台南市
(安平区)

14:49:17.4

-–

16:14:25.7

-–

17:26:15.7

0.977

台东县
(台东市)

14:51:23.0

-–

16:15:34.0

-–

17:26:42.2

0.982

高雄市
(苓雅区)

14:49:54.6

-–

16:14:56.0

-–

17:26:38.2

0.968

屏东县
(屏东市)

14:50:11.4

-–

16:15:02.1

-–

17:26:37.4

0.972

兰屿

14:52:46.5

-–

16:16:36.5

-–

17:27:25.2

0.966

点选下图可查阅日食通过之详细路径

点选下图可查阅日食通过之详细路径

2012/5/21日环食全纪录

日食发生的机率:

日食每年最多发生5次,最少会有2次;每百年平均发生236.7次;同一地区平均每3年可见一次日偏食,每300多年仅可见一次日全食。

前一次台湾地区可见的日食,是2019年12月26日的日偏食;下一次则发生在2023年4月20日,届时台湾地区仅能见到食分约0.15的日偏食。

台湾地区前一次见到日环食,是在8年前的2012年5月21日,当时为日出带食,观测时间较不理想。而下一次环食带通过台湾本岛的日环食则要再等到195年后的2215年6月28日!已经不是本篇文章的读者有机会看到的了,一定要把握这次的机会!

2215年6月28日日环食带通过台湾之区域

2215年6月28日日环食带通过台湾之区域

来台北天文馆看日食!

配合将在6月21日上演的日环食重大天象,台北天文馆针对亲子规划日环食亲子课程,将就日食成因与6月21日日环食观测做详细介绍,活动还将DIY动手制作日月食模型与观测日食专用的针孔投影板,欢迎有兴趣的中小学生与家长同游天文馆、一同认识难得天文盛事。

日环食亲子课程于5月19日(星期二)9:00开始网路报名,活动时间在5月23、24、30日共3梯次,参与活动即赠送天文馆制作的日食观测扇及精美日食光栅尺,每梯次60个名额,报名额满为止,报名要快!

此外,白天参观台北天文馆顶楼的第二观测室除了可现场进行太阳观测外,也有机会可获得日食观测扇,每日发放数量有限,送完为止。

日食观测扇

其他日食推广项目:

1. 日食星象节目
本馆「宇宙剧场」每一场次的节目后加入日食天象介绍。
2.「台北星空」日食专刊
「台北星空」于5月1日发行日食特刊。

日食的成因:

日食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亮恰好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且太阳—月亮—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蔽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因而发生日食。

日食的成因

因此,日食发生时间必定在农历初一(朔)前后;但因白道(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面)与黄道(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面)之间,平均有5°9’的夹角,故并非每逢朔都会发生日食,必须要朔时、且月亮离黄道与白道交点在15.4~18.5度以内时,才会发生日食,这个范围称为「日食限」。

日食限的概念

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距离会有远近分别,会因月球远近引起的大小变化,以及在地球上的观测者所在位置不同,使得看到的日食现象不同。日食种类可分为
日全食(Total):月球离地球较近,完全遮掩太阳,月球本影内可见日全食。
日环食(Annular):月球离地球较远,无法完全遮掩太阳,本影内可见日环食。
日偏食(Partial):无论月亮远近,在月球半影中者均可见月亮遮掩部分日面。
复合日食(Hybrid)或全环食(Annular-Total):月亮位置恰介在全食与环食间,使地球上部分地区见全食,部分地区见环食。这种日食发生比例极低。

各类日食成因示意图

各类日食成因示意图

复合日食成因示意图

复合日食成因示意图

月球的远和近

月球绕地球轨道为椭圆形,地球位在椭圆的焦点上。月球离地球最远的位置称为「远地点」,最近的位置称为「近地点」。因这样距离远近的差异,使得在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视直径不同,远地点时的月球视直径比较小,近地点时则较大。

月球远近不同,使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也不同。

月球远近不同,使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也不同。

日食观测方式:

日食的观测方法其实与日常的太阳观测相同,由于阳光非常强烈,稍有不慎便会对眼睛造成永久的伤害,因此强烈提醒:必须特别注意观测时的安全措施与减光设备的安全性,绝对不可以在没有任何保护装置下以肉眼直视太阳。

※一般观赏

1. 目视:
用目视的方法观赏太阳之前,必须先确定:您拿来减光用的器材绝对是有效且安全的!这里所谓的减光器具,可以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例如1~2层曝光且冲洗过的「黑白底片」(别用彩色底片,效果不佳)、系数11以上的电焊玻璃、专用日食眼镜(非一般太阳眼镜)等,但即使这些物品有减光效果,每次观看太阳的时间也最好别超过10-20秒,以免太阳光中的红外光或紫外光损害您的眼睛。此外,一般的太阳眼镜并不具足够的减光效果,一样会造成视力受损。而前人使用脸盆装水,看太阳水中倒影的方法可能也会因为亮度过高难以直视。

2. 小孔成像:
如果没有望远镜,可利用针尖在纸盒上方钻一小孔(约铅笔直径大小),纸盒底端铺一块白色纸板。观测时将小孔对准太阳,使太阳影像经由「小孔成像」原理投影在纸盒底端来观察。若能在小孔前方加一片透镜来放大影像,效果会更好。这种观测方法每次观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

3. 减光:
现在市面上有贩售太阳观测专用减光滤纸,或是可买来裁切至适当大小,做成眼镜状以便配戴观赏。不过一张滤纸的减光效果可能不够,在正式观看太阳前,最好事先测试一下几张滤纸迭加起来的减光效果最好、最不伤眼睛。这种观测方法每次观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

4. 投影:
有望远镜者(双筒或单筒望远镜均可),可以透过望远镜将太阳投影在望远镜后方所摆放的白色萤幕或白纸上,萤幕或白纸的位置绝不可太接近望远镜的焦点,观测者也不可以太靠近萤幕或望远镜镜筒,以免因望远镜聚光而使萤幕或白纸烧起来,造成观测者严重灼伤;萤幕或白纸的位置最好离焦点一段距离,观测者则最好站在望远镜侧边。不过千万别直接用肉眼透过望远镜的目镜或寻星镜来看太阳,且不用时,记得随手将镜筒前方的盖子盖上,以维安全。此外,如果目镜中的複合镜片是用胶合方式组装,则望远镜物镜前方最好做适当减光,或每观看一段时间就将镜筒盖上,以免胶合式目镜中的胶受热融化而损坏。

投影观测

5. 望远镜加装减光设备:
若要直接以肉眼透过望远镜来观看日食现象,如同「减光」该条所列,一定要将望远镜加装适当的减光设备(最好装在物镜前方),如太阳观测的减光滤纸,或是望远镜专用的太阳滤镜等,否则将会严重损害眼睛!

※摄影记录

强烈提醒:
除非是间接拍摄太阳投影板上的日食影像,否则若要利用摄影设备拍摄日食过程,必须要将望远镜或相机前方加装适当的减光设备,如前所述的太阳观测减光滤纸,或是望远镜专用的太阳滤镜等,以免损坏摄影设备。

1. 专业的观测方式:
可使用特殊的太阳滤镜接在望远镜前方(尽量不要使用锁在目镜上的那种太阳滤镜,因为位置接近焦点,容易破裂而发生危险),可至少将太阳光减少99%以上,以方便肉眼观察。这种减光滤镜可用一般摄影用的ND4~ND400滤镜加以组合,然其安全性不如天文专用的太阳滤镜ND4或ND5以上、或前述的太阳减光滤纸。不过无论哪一种,滤镜使用前必须先仔细检查有无镀膜脱落或凹凸不平的现象,如有此现象,最好不要使用。

2. 日食摄影:

  • 日食摄影所需的摄影机或相机不需要可长时间曝光的功能,甚至需要缩减曝光时间,且最好可以在影像中记录拍摄资料,以作为正式的摄影记录。曝光时间需在日食前先多做几次测试,至真正拍摄时也最好多拍几张不同曝光值的照片,或利用包围曝光的方式,选取最佳的一幅影像;但提醒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时,需先算好记忆卡容量,并使用已充满电的电池,以免在日食的紧要关头出错而遗憾。

  • 扩大摄影:拍摄日食各过程的特写镜头,必须使用焦长4001000mm以上的镜头或望远镜,或是利用焦长200300mm镜头加2X或3X加倍镜的方式。相机或摄影机必须固定在三脚架上,可用直焦摄影或放大摄影均可。若使用ND5(将太阳光减低至原来的1/100000)的太阳滤镜,相机调至f16的光圈及感光度100的模式,则曝光时间约在1/15~1/60秒上下;如使用无法调整光圈或快门速度的数位相机,则最好多准备几片相机前方使用的减光镜,以备减光用。不过因各相机性能不同,摄影者还是需要自行注意画面的品质,视情况随时调整。下方图片为各镜头可见之太阳影像大小参考图,取自http://eclipse.gsfc.nasa.gov/网站。

  • 间歇摄影:需事先了解日食全程所需时间与太阳在天空的路径,选择适当的镜头,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如右图,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开启一次,将太阳影像曝光在同一张底片上,所以相机必须具有重复曝光的功能,且需随太阳被食的程度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曝光时间同上。如使用数位相机,同样须固定相机视野,待日偏食结束之后,利用电脑影像处理软件,将所有过程合成在一张影像中。

2012年5月21日日环食/周纪宇摄于富贵角灯塔

2012年5月21日日环食/周纪宇摄于富贵角灯塔

2010.01.15日环食间歇摄影,吴昆臻摄于云南大理。

2010.01.15日环食间歇摄影,吴昆臻摄于云南大理。
本影像由吴昆臻先生提供,感谢吴昆臻先生授权台北天文馆作为台湾区教学使用。

※其他观察记录方式

  1. 日食前后的环境气温、天光亮度等会有变化,可利用相关设备记录。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天光变化/吴昆臻摄于浙江杭州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天光变化/吴昆臻摄于浙江杭州

2010.01.15日环食天光变化。吴昆臻摄于云南大理。

2010.01.15日环食天光变化。吴昆臻摄于云南大理
本影像由吴昆臻先生提供,感谢吴昆臻先生授权台北天文馆作为台湾区教学使用。

  1. 在环食始至环食终阶段,有机会可见到因阳光透过凹凸不平的月表地形而形成的倍里珠,但需利用望远镜放大观察才可见。

2010.01.15日环食生光瞬间的倍裡珠。江国兴摄于云南丽江。

2010.01.15环食终瞬间的倍里珠。江国兴摄于云南丽江
本影像由清华大学江国兴教授提供,感谢江教授授权台北天文馆作为台湾区教学使用。

  1. 本次日食发生时逢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黑子和日珥等现象可遇不可求,不过太阳活动无法事先预测,或许仍然有机会可见到,其中后者必须利用特殊仪器才可见。

(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地址: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电话:(02)2831-4551
传真:(02)2831-4405


紫金山天文台日月食预报:
http://almanac.pmo.ac.cn/txssyb2020.ht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夏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确认的。它也是天文学上一个重要的时间与位置。

太阳将在2020年6月21日的05:44达夏至时刻,也就是太阳位在黄经90度而且赤纬最北的时候 ,此时太阳位于金牛座中,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换言之,在北回归线上的人,于正午时可见到太阳在头顶的正上方,几乎没有影子。而在北纬66.5度至北纬90度的北极圈以内区域,太阳则形成「日不落」的现象,太阳在一天24小时期间,都在地平线以上,环绕地平一周而运动,即所谓的「永昼」;相反地,在南纬66.5度到南纬90度的南极圈以内区域,太阳都在地平面以下不升起,即所谓的「永夜」。

夏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极永昼、南极永夜。

▲夏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极永昼、南极永夜。

夏至标志着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之开始,这一天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而夜晚的时间最短。对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而言,是正午时太阳的仰角最高、阳光所形成的竿影最短的一日。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的地区域将日渐南移,北半球的白天的时间将一天比一天短、而夜晚的时间则愈来愈长,直到冬至为止,也因此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台湾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是于本省嘉义县水上乡的「北回归线标」,这也是全球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但由于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动致使北极点漂移以及天球岁差等效应,造成北回归线会缓慢移动,所以现在矗立的北回归线标是第六代,与第一代标示的位置已经有些偏移。今年的北回归线太阳馆除了迎接夏至的同时,也可看见百年难得一见的日环食,当天除了测试正午影长以外,下午还能够欣赏罕见天象。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利用夏至当天正午,太阳照射亚历山卓(Alexandria)与亚斯文(Aswan,埃及古称Swenet,希腊古称Syene)两地的角度有些微差异,由此计算出地球通过南北极的圆周长相当于39,690~46,640公里之间,与现代的40,000公里结果相去不远。有兴趣者,不妨利用每年夏至重现这个实验,但得找两个距离比较远且经度相同的城市同步进行实验,看看您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Ursa Major Arc

近日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线上会议中,一个团队发表了他们意外在大熊座发现的弧线,推测可能是大约10万年前发生的超新星爆炸而来。不过一般肉眼与摄影设备并无法观察到,他们透过紫外线摄影才捕捉到这个横跨30°的微弱氢气弧。

该团队是由三位业余天文学家David Mittelman、Dennis di Cicco和Sean Walker所领导的MDW巡天计划发现,他们在进行的Hα射线的调查中意外发现了这一特征。MDW巡天计划旨在针对全天656.3纳米(由电离氢发出的光波段)的光进行成像。与他们的研究合作、威斯康辛大学的Robert Benjamin说,在巡天过程中捕捉了一个圆弧,而这个圆弧和紫外线的数据「非常完美」地对齐。

MDW巡天计划拍摄到的弧线

Benjamin将这个特征描述为超新星的典型波状震荡,也就是超新星吹出的球形气泡,并形成一个弯曲的震荡前部。根据气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估计这个弧形结构距离我们大约600光年。由于弧的形状相当完美,推测当超新星冲击波通过时,其他爆炸事件很可能已经清除了其经过的区域。(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6月18日凌晨04:03,751号小行星Faina法伊娜星将会遮掩南鱼座一颗亮度11.9等的恒星TYC 6960-01677-1,届时将使恒星亮度下降约1.34等。

751号小行星Fai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轨道周期4.07年。1913年4月28日由格里高里·尼古拉耶维奇·纽明(Grigory Nikolayevich Neujmin)描述了此天体。小行星以纽明的妻子和同事法伊娜·米哈伊洛娃(Faïna Mikhajlovna)命名。

由于被掩星亮度仅11.9等,不易观测,需要指向定位良好的赤道仪,并配合20公分以上望远镜以CCD摄影观测。此外,精确观测时间与时间解析度对小行星掩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以GPS或网路校时,摄影曝光时间也需要在1秒之内。详细预报参考Asteroid Occultation网站。(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法伊娜星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