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最近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组有趣的食星系统,它们是黯淡的棕矮星2MASSW J1510478-281817,也称为2M1510,位于天秤座中119光年外的距离,其中两个棕矮星以21天为周期互相绕行,2M1510Aa为40个木星质量,其伴星2M1510Ab为39.3个木星质量以下。两者都是M型棕矮星,相距仅0.063 AU。

1584191094141650.jpg

研究人员还发现第三个天体2MASS J15104761-2818234(2M1510B),也是食星系统的一部分,2M1510B在250 AU外绕行,这是太阳到冥王星平均距离的六倍以上。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dam Burgasser表示原计划在寻找质量非常低的恒星和棕矮星附近的系外行星,这一对看起来有凌日特征的棕矮星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目标。「我们惊讶地发现它其实是三个棕矮星!」Adam Burgasser说。

这一发现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研究人员使用了位于智利四台口径8.2米组成的「甚大望远镜(VLT)」,与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近红外光谱仪进行了验证,凌日事件持续了约90分钟。

棕矮星的质量不足以像红矮星那样通过质子-质子链维持完整的核聚变,它们不属于定义上的恒星,但它们仍然可以缓慢地进行氘核聚变。尽管棕矮星晦暗难以发现,但它们可能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物体之一。这次发现使研究人员可以帮助区分大型系外行星,并将棕矮星的演化模型放入测试中。(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当从地球中心相外看,木星和火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木星合火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发生于2020/3/20下午14时的木星合火星,是继2018/1/7后再一次相合,此时地心所见的木星位在火星以北约0.72度的地方,但当时两者都还在地平面下,所以建议在3/20或21凌晨日出前朝东南方天空观察。届时,木星与火星位于人马座与摩羯座之间,木星为-2.1等、偏白色,火星为0.9等、红色,两颗星的颜色对比明显。此外,土星也在两颗星东方不远处,可以一同欣赏。(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辑)

2020/3/21凌晨东南方天空示意图
Stellarium模拟2020/3/21凌晨5点的东南方天空示意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参宿四

前几个月最受各地天文学家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猎户座的参宿四突然变暗。这现象还被某些人解释为这颗红超巨星已几乎没有核燃料,即将发生超新星爆炸。不过,华盛顿大学和罗威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认为,参宿四更可能只是正在发生其他红超巨星也会发生的事情:抛出的外层大气遮住了一些往地球的光线。

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副教授Emily Levesque说:「我们一直在红超巨星附近看到这种现象,这是它们生命周期正常发生的事件。红超巨星偶尔会将表面物质抛出,这些物质会冷却而逐渐结为尘埃颗粒,并吸收一些射向我们的光。」

Emily Levesque和罗威尔天文台的Phillip Massey在二月份进行了观测,他们使用口径4.3米的望远镜和配有减光滤镜的光谱仪,透过分析参宿四的光谱来测量整个参宿四的平均表面温度。研究人员测出2020年2月14日的参宿四表面平均温度约为摄氏3325度,这比2004年的测量温度低50到100度,且降温的现象早于最近发生的亮度降低事件。

测量结果使部分科学家怀疑参宿四变暗的原因,是否为其表面巨大的对流胞上升到表面冷却所引起。Levesque和Massey认为,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将在2004年至2020年之间看到更大的温度降幅。Massey说:「与我们2004年的光谱观测比较,2020年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我们知道答案一定是尘埃。」

随着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密切关注参宿四,各团队也投入资源计划进行更多的观测。但不管参宿四的温度和亮度如何,当核融合最终陷入停顿并使其核心塌缩时,未来的10万年内仍可能发生超新星爆炸。(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译)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020年3月7日公布贝努小行星(101955 Bennu)上第一批地貌命名。它的十二个主要地貌特征名称,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西里斯号(OSIRIS-REx)团队成员提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在详细绘制小行星的地图。欧西里斯号太空船目前正在环绕贝努小行星运行,计划于2020年夏天从贝努小行星的地表收集样品带回地球。

IAU公布的贝努小行星第一批地貌特征名称
IAU公布的贝努小行星第一批地貌特征名称

贝努的名字的灵感来自古埃及神灵,描述为鸟、太阳、创造和重生有关。为了与这个主题保持一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采用各民族神话中的鸟类和类似鸟类的生物有关的名称。

贝努小行星上的各种地形,分别是:区(Regio),陨石坑(Crater),山脊(Dorsum),沟(Fossa)和岩(Saxum)。以下是第一批贝努小行星表面特征名称,全部以神话中的鸟类和鸟状生物命名。

  1. 特努瓦区(Tlanuwa Regio)以巨型特努瓦鸟命名,这些鸟类以蛇的碎片散布在地球上,在切诺基(Cherokee)神话中变成了站立的岩石柱子。特努瓦区是贝努南半球大片巨石所覆盖的区域。

  2. 奔奔岩(Benben Saxum)以起源于原始水域的古埃及土丘命名。在埃及神话中,阿图姆(Atum)神以贝努鸟的形式飞越水域后定居于奔奔(Benben),以创造世界。奔奔岩是贝努小行星最高的巨石。

  3. 大鹏岩(Roc Saxum)以大鹏鸟命名,大鹏鸟是中东阿拉伯神话中的猛禽。大鹏岩是贝努小行星最大的巨石特征。

  4. 西摩格岩(Simurgh Saxum)以波斯神话中善良的鸟而得名,据说该鸟拥有所有知识。 西摩格岩在是贝努小行星上定义为本初子午线,是这颗小行星坐标系的基础。

  5. 福金岩(Huginn Saxum)和 6. 雾尼岩(Muninn Saxum)是相邻的巨石,以北欧神话中的奥丁(Odin)养的两只乌鸦福金和雾尼命名。

  6. 俄克皮特岩(Ocypete Saxum)以古希腊神话人物命名,是鹰身女妖化身,她常在海上兴风作浪,作恶多端。俄克皮特岩位于2019年1月19日在贝努小行星发生的粒子喷射事件的起点附近。

  7. 条纹岩(Strix Saxum)以罗马神话中的凶猛条纹鸟而得名。条纹岩是位于欧西里斯号任务的后备样本收集站点两侧的一块巨石。

  8. 阿米罕岩(Amihan Saxum)以是菲律宾神话中的一只鸟,它是他加禄(Tagalog)民族神话中第一个居住在宇宙中的生物。这个大而扁平的巨石似乎被部分掩埋,位于特努瓦区,那里的大石块异常集中。

  9. 普瓦凯岩(Pouakai Saxum)是波利尼西亚(Polynesian)毛利(Māori)人神话中,杀死并吞食人类的猛禽而得名。普瓦凯岩是一块10.6米的巨石,位于贝努小行星的南半球,就在奔奔岩的北面。

  10. 希道士岩(Aetos Saxum)是宙斯(Zeus)的童年玩伴而得名,宙斯在希腊神话中被赫拉(Hera)变成了老鹰。希道士岩是一个显著扁平的巨石,在贝努小行星的赤道附近具有大翅膀的形状。

  11. 石像鬼岩(Gargoyle Saxum)是一只带有翅膀,鸟状脖子和呼吸火焰的法国龙状怪物而得名。石像鬼岩是欧西里斯号探测任务后备样本站点附近的一块巨大的巨石,也是贝努小行星上最暗的物体之一。

资料来源:https://www.iau.org/news/pressreleases/detail/iau2002/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北京时间2020/3/17 AM08:16,171381号小行星「台北」近地,距离地球为2.29天文单位(AU),是在14年前由现任鹿林天文台台长林宏钦及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叶泉志所发现,是一颗位于小行星主带的小行星,当时的临时编号为2006 OG17,由于发现者有命名权,故两位商量后以台湾的台北市命名并提交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014年通过审核正式定名为171381 Taipei。

171381-台北小行星轨道
171381-台北小行星轨道,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由于它即使在最亮的状况下也无法经由肉眼见到,必须使用15公分以上望远镜并辅以观测轨道及长时间曝光取得影像,考验业余天文观测者的能力及耐心,利用喷射推进实验室所计算的轨道参数资料,点击Orbit Diagram可以看见轨道的模拟状况。


2020年3月17日0时天顶附近的星空。(图片追加:杨旸)
2020年3月17日0时天顶附近的星空。台北小行星位于后发座,整夜可见。

所有小行星轨道数据可从MPC网站下载:https://www.minorplanetcenter.net/data

(追加图片:杨旸,有趣天文奇观网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数十年来,美国太空总署(NASA)已经发送了许多台探测器前往探索火星,随着每一次任务的成功及发现,他们或它们的名字都成为了聊天话题的一部分。承继好奇号的姐妹探测器,火星2020探测车是他的下一阶段,它的目标是寻找火星上过去或现在仍然存在的生命,因此,近几年来,许多指标性的任务都会向大众募集探测器的名字,例如:好奇号、机会号、精神号等等。

这次的竞赛经由将近4700名评审,其中包括老师、教授、专业人士及天文爱好者,以及网路上多达77万张票选出,从28,000个名字中脱颖而出,是由维吉尼亚州一名七年级学生亚历山大·马瑟(Alexander Mather)所提出的Perseverance,中文暂译为毅力号。

他在2018年夏天和家人参加了太空营队后,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项一年一度的活动都会在美国太空与火箭中心的游客中心举行,在读到阿姆斯壮乘坐农神五号火箭成功登陆月球后,亚历山大成为了太空飞行故事的忠实访客,亚历山大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虽然得到大奖的机率微乎其微,但他仍想尽他所能提供帮助,有机率总比零好。

亚历山大·马瑟
亚历山大·马瑟

在这些评审当中有一位剑桥大学的研究生Clara Ma,她曾在2009年为「好奇号」命名,也在推特上恭喜亚历山大:「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这将是你迄今为止最激动人心的人生旅程,成为今年竞赛的评审也令我感到是一种荣誉,同时也非常感谢每一位参赛者。」

Clara Ma新旧照
Clara Ma新旧照

作为这个大奖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和他的家人将免费前往美国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角空军基地,见证发射任务,这次发射计划预订时间在2020年7月17日至8月5日之间,并于隔年的2月18日之前抵达火星杰泽罗陨石坑。(编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潘之辰等人利用FAST观测数据在球状星团M92(NGC 6341)中发现了新的脉冲星,PSR J1717+4308A或者M92A,是在此星团中首次探测到的脉冲星。M92A是一个存在掩食现象的毫秒脉冲双星,自转周期3.16毫秒,色散35.45 pc cm-3。后续观测揭示这是一个所谓“红背蛛系统”(redback system),轨道非常接近圆形,轨道周期约0.2天,轨道半径大约12万公里,其伴星质量大约是0.18倍太阳质量,处于主序星向巨星演化阶段。伴星物质很可能正在被脉冲星吸积。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在30个球状星团里发现了157颗脉冲星, 其中掩食系统包括M92A共23个。此次发现将极大促进在M92星团中的深度搜索,有望进一步丰富球状星团脉冲星样本,推进致密天体演化研究。

发现此脉冲星的数据由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FAST)于2017年10月9日使用单波束超宽带接收机观测获得,2018-2019年使用FAST及其19波束L波段接收机完成M92A的后随和timing观测,得宜于FAST团队的辛勤建设和FAST的空前灵敏度。附图下半部对比了美国新绿岸望远镜(GBT,口径100×110米)和FAST的观测结果。

M92A的timing和信号
附图:M92A的timing和信号

上:M92A的timing结果。横轴为轨道周期,纵轴为脉冲到达时间和timing结果的残差。中间空缺段为掩食造成,空缺段临近区域的数据点为脉冲星信号受伴星大气影响而到达时间延迟。

下:M92A的FAST数据(左侧和中间)示例,展示了脉冲星的平均脉冲轮廓(上方)和脉冲星的信号(下方不连续的信号)。右侧为GBT长达4小时的观测,只能隐约看到M92A的信号。

此研究工作已被美国天体物理学报通信(ApJL)接收,文章草稿全文已上传至Arxiv供国际同行查阅(https://arxiv.org/abs/2002.10337)。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FAST)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周兴明 周兴明(1965年3月6日-2004年8月5日),中国业余天文学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周兴明以目视手段,独立发现超过十颗彗星,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流星观察家,观测纪录多次被国际流星组织(IMO)引用。

周兴明兄长周兴建是一位爱好天文的小学教师,他受兄长影响对星星发生了兴趣,1979年大年初一正式开始观星。周对彗星观测极感兴趣,立志实现中国天文爱好者在彗星发现上的「零的突破」,并独立发现多颗彗星,但由于当时观测手段和通信条件以及运气欠佳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向外报告,因此丧失命名权。

在1985年9月1日至1991年7月24日期间,周兴明有系统地搜索彗星。他用目视手段,进行了705次观察,累计881小时,独立发现了超过十颗彗星,战绩彪炳,为当时华人天文爱好者之首。

周兴明2000年后期转至以互联网发布的SOHO卫星照片之中搜寻彗星。从2000年12月5日首次成为SOHO彗星的正式发现者,到2004年7月27日,共发现64颗SOHO彗星,使该年中国在发现SOHO彗星的世界排名位居第四位(他本人也是第四)。同年5月13日,他又作为第一发现人发现了一颗SWAN彗星,该彗星被命名为C/2004 H6(SWAN)。

2004年9月2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紫金山天文台1980年12月7日发现的第4730号小行星命名为「周兴明」。

2007年,高兴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建立了中国首座业余远程天文台,取名“星明天文台”,是为了纪念中国业余天文先驱新疆博乐的周兴明先生。


相关资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如何为彗星命名?发现新彗星如何报告?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农历二月十七,月掩室女座5.0等恒星谒者(汉语拼音:Yè zhě),用小型望远镜可以追踪观赏。掩终现象:香港23时06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香港掩终时月球仰角50度,地平方位113度。

2020/3/10 月掩室女座16(谒者)见掩范围。
Credit:Occult 4.9.7.0

室女座16 = R1773 = 16 Virginis = c Virginis = 谒者

谒者,又名室女座16、BD+04 2604、HD 107328、SAO 119341、HR 4695,是室女座的一颗淡淡的橙色恒星,视星等为5.0等,位于银经284.27,银纬65.05,其B1900.0坐标为赤经12h 15m 16.2s,赤纬+3° 65.05′ 10″。


谒者(星官)是中国古代星官名,属三垣之中的太微垣。《乾象新书》载:“谒者一星在太微垣门内,左执法之北。” 谒者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谒者星官由一星与两颗增星组成,在现代通用的88星座中属于室女座。

中国星名

现代星名

所属星座

谒者

16 Vir

室女座

谒者增一

10 Vir

室女座

谒者增二

17 Vir

室女座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德国耶拿大学(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of Jen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矿物学家Toru Matsumoto等人发表报告指出:糸川小行星(25143 Itokawa)的土壤样本中出现惊人发现:这颗小行星的表面被一层细小如发状的铁结晶所包覆。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通信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编注:糸=丝,不是系统的系。)

糸川小行星算是个普通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岩质,直径仅约几百米,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会与火星轨道交错。JAXA于2003年送隼鸟号(Hayabusa)太空船前往糸川小行星,并于2005年抵达小行星进行探测,采集到的表面土壤样本于2010年成功送返地球,交由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在太空探险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日本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Matsumoto在耶拿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sciences)做访问学者的一年期间,偶然间以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发现采集回来的糸川小行星样本中的微小尘粒表面覆盖着极薄的细小铁晶体,这些学者将之称为铁的「晶须(whisker)」。

这项发现不仅在于糸川小行星样本,这些学者回头检视来自其他小行星的粒子样本后,发现也有铁晶须的存在,只是以前从未注意过。Matsumoto等人认为:这是太阳风里的高能粒子撞击小行星表面而使之风化的结果。小行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是陨硫铁(troilite,FeS,硫化亚铁)矿物,是硫元素(S)和铁元素(Fe)的化合物。在受到风化的过程中,陨硫铁中的铁会被释放出来,堆积在小行星表面后逐渐形成如今所见到的针状结构,而硫则形成硫化合物气体,蒸发逸散至太空中。

1583334678444566.jpg
显微镜下的假色图像。(a)其中一颗已研究过的糸川小行星样本颗粒。陨硫铁矿物(FeS,紫色)被硅酸盐矿物(绿色)包围。(b)陨硫铁表面(紫色)的铁晶须(蓝色)。(c)铁晶须放大图像。Image: Toru Matsumoto

从已侦测到的晶体大小和数量,这些学者能估计出小行星硫元素的流失速度有多快。结果显示,从宇宙太空的角度来看,硫元素流失速度快到让人惊讶的程度。Matsumoto分析的晶须最长约2.5微米,厚度则约人发的1/50,要形成这样的程度大约得耗时1,000年左右。这些科学家认为这项发现还有个好处,那就是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借由分析晶须来了解其他天体的风化过程,甚至可以估计这些天体的年龄。

为达此目的,Matsumoto等人瞄准一颗特别的小行星:NASA的OSIRIS-REx太空船现在正准备从贝努小行星(101955 Bennu)采集样本,而日本的隼鸟2号太空船(Hayabusa2)2019年已经从龙宫小行星(162173 Ryugu)采集完尘粒样本,目前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预计在2020年底重返地球。耶拿大学的学者们和Matsumoto都等着参与这些样本的分析研究,希望届时能取得更多的小行星信息。(编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资料来源: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of J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