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星链,是商业太空服务公司SpaceX计划推出的近地轨道卫星群,2015年,其执行长Elon Musk宣布星链计划,预期利用卫星取代传统地面通信设施,并帮助偏远地区接入高速宽频网络。

SpaceX计划在2020年代中期之前在轨道上部署将近12000颗卫星;首先在550公里处部署1600颗,1150公里处部署2800颗,340公里处部署7500颗。由于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光污染的问题,仅仅是这一部分,已影响到全球的天文观测,可以预期在12000颗完全部署之后,影响天空甚钜,部分天文学家已于第一批星链上空后出面公开谴责该项事实,但SpaceX仍持续发射,2月17日才刚发射了第五批星链卫星上天空,目前在空中的星链卫星,已达302颗,其中3颗失联。

以肉眼甚至可以在地面上看见这一长链卫星经过地球上空,以台北天文馆为例,在2月26日及2月27日早晨5时48分至6时均可以看见一整串卫星划过天空,亮度达2至3等,根据不同的观测位置,其时间、方位、亮度也不尽相同。若是要提早知道符合观测位置的确切时间,可以浏览https://findstarlink.comheavens-above网站,并调整右上角的观测位置以取得最佳信息。(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星链四系列通过台北上空
星链四系列通过台北上空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Dongzi Li(李东子?)等人透过加拿大氢强度绘制实验(Canadian Hydrogen Intensity Mapping Experiment,CHIME)电波望远镜,发现一个快速电波爆发(fast radioburst,FRB)有稳定的16天周期。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确认快速电波爆发具有规律的周期性,能提供FRB天体性质的重要线索。

FRB 180916.J0158+65位于约5亿光年远的大质量螺旋星系SDSS J015800.28+654253.0的外缘。Image via B. Marcote et al./ Arxiv.
FRB 180916.J0158+65位于约5亿光年远的大质量螺旋星系SDSS J015800.28+654253.0的外缘。Image via B. Marcote et al./ Arxiv.

快速电波爆发如其名,会爆发出短暂的电波辐射,时间1秒以内到数毫秒左右。从2007年发现第一个FRB 010724(随主要发现者Duncan Lorimer而又称为洛里莫爆发Lorimer Burst),迄今已知110个FRB,大部分都只观测到爆发一次,仅其中10个有重复爆发现象,但都不具有规律的周期性。最近的研究FRB180916.J0158+65是第2个已知有重复爆发现象的FRB,现在天文学家更是首度确认它具有稳定而规律的爆发周期,从2018年9月16日开始到2019年10月30日期间共记录到28次爆发,大约每小时2次,持续4天后突然中止,然后约12天之后才又开始再度发出信号。由此测出它的爆发周期约为16.35±0.18天。FRB 180916.J0158+65位于约5亿光年远的大质量螺旋星系SDSS J015800.28+654253.0外缘的一个恒星诞生区中,看起来很遥远,但它已是迄今已知离地球最近的FRB了。(注:FRB编号通常为发现日的YYMMDD,而J0158+65则代表这个FRB的赤道坐标。)

FRB来源不明,天文学家认为FRB来自河外源(银河系以外的其他天体),有些非专业人士则认为这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这些电波爆发的信号持续时间很短且无规律,天文学家很难发现并研究它们。如果FRB都是偶发性的,只发生一次就没下文的那种,天文学家认为这种可能是像超新星爆发这种剧烈事件引起的;但如果有反复爆发出现,就不可能是剧烈事件引发的。而现在更是出现有规律周期的FRB,那么必定有某种机制控制或调节爆发现象。

Li等人认为:由具有规律周期这个特征来看,可能是绕着一颗恒星或另一种天体的某种天体发出的,在被另一个天体遮蔽的情况下,才会造成它的信号有周期性;但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而且无法解释这种天体为何会送出FRB信号。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伴星交替吹出的恒星风会随公转周期性的遮蔽来自其后方天体的信号。再一种可能是FRB不一定是双星系统,也可能是某种旋转的单一天体。这些天文学家期望未来的新天文设施能详细研究FRB 180916.J0158+65所在的宿主星系,寻找FRB起源的答案。(编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CHIME电波望远镜。Credit: CHIME.
CHIME电波望远镜。Credit: CHIME.

资料来源:EarthSk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802年,德国天文学家欧伯斯(Heinrich Olbers)观察到新行星,之后天文学家命名为智神星(帕拉斯,Pallas),随后在“主小行星带”中发现了更多小行星,这导致智神星被重新归类为小行星。几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一直寻求了解其大小,形状和组成。但大多数主小行星带的天体轨道倾角小于30°,智神星的轨道倾角却高达34.837°(至今仍是个谜)较难观测,因此直到本世纪初,天文学家认为它是扁球形。最近国际团队的新研究,终于拍摄到智神星的第一张详细图象,显示它更像“高尔夫球”。

智神星

研究团队在2017年和2019年智神星离地球最接近位置时,以欧南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的光谱偏振高对比系外行星研究仪(SPHERE)获得11张智神星图象。由于使用SPHERE先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该团队观察到智神星如高尔夫球布满陨石坑。研究小组认为智神星的倾斜轨道导致它在完成公转所花的四年半(1,686天)期间遭受多次撞击。研究小组使用这11张不同角度拍摄的图像制作3D重建图,他们鉴别出直径36个大于30公里的陨石坑。尽管智神星的陨石坑不大,但复盖至少10%的小行星表面,这表明智神星的过去非常暴力。

智神星最新图像还看到其南半球的一个亮点和沿赤道的巨大撞击盆地,尽管团队不确定亮点可能是什么,但他们认为可能是表面上非常大的盐沉积物。研究小组认为,智神星的密度上与谷神星或灶神星很大不同,它很可能是数十亿年前由水冰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水冰融化将使硅酸盐水化,在内部形成盐沉积,这些盐沉积可能会因撞击而暴露出来。另一个可能的证据是双子座流星雨。流星雨发生在12月,其母体源是近地小行星Phaethon,它也被认为是是智神星的碎片。由于双子座流星雨的钠含量很大,团队认为这些钠含量可能来自智神星内的盐矿。

至于赤道的撞击盆地估计约400公里宽,该团队模拟认为可能是大约17亿年前碰撞的结果,碰撞物体的直径在20至40km之间。这种撞击会使碎片弹射回太空,然后坠落到小行星上,并形成一系列碎片,此碎片就是智神星家族小行星。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0年2月12日,由两架美国空军的C-17 Globemaster货机完成了长达3,700公里的飞行,将NASA的「火星2020」火星漫游车的零件从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送到了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尔角。火星2020将在这里为前往遥远的红色星球做最后准备。

装在气候受控运输容器中的2020年火星漫游者装在美国空军C-17 Globemaster飞机上,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加利福尼亚喷气推进实验室到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图片:NASA / JPL-Caltech

装在气候受控运输容器中的2020年火星漫游者装在美国空军C-17 Globemaster飞机上,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加利福尼亚喷气推进实验室到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图片:NASA / JPL-Caltech

工程师们计划在肯尼迪太空中心的无尘室内重新组装漫游车及其部件,这里同时也是好奇号进行测试的地方。预计在2020年6月,火星2020漫游车将封闭在保护性外壳中,并送至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的41号发射场,将其安装在Atlas 5火箭上。

计划的发射时间在2020年7月17日,并在2021年2月18日降落在杰泽罗火山口的着陆点。火星2020配备了一个钻头,可以收集、储存地下的土壤样本,并可让在2026年发射的另一项任务取回。NASA的fetchrover任务计划携带火箭将样本送至绕火星轨道,然后由欧洲太空总署的轨道卫星回收,并在2030年代初返回地球,让科学家能以实验室进行分析。

火星2020还将搜索过去微生物留下的痕迹,以及研究火星的环境,并测试能从火星大气中提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译)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NASA预计明年将决定新一阶段的行星探索任务,目前已选择四个探索计划进行概念研究。尽管这些计划还不是正式的任务,而且可能也不会实现,但是NASA的选择也将反映未来还没人研究、且吸引人的科学项目。

这四项为期九个月的研究都各将获得300万美元,提供计划团队发展和完善计划。在评估总结研究报告后,美国NASA预计将选择至多两项任务继续发展。

四项计划包括:

DAVINCI +

DAVINCI +计划将透过分析金星的大气,以了解其演化过程,并借此确认金星是否曾经有过海洋形成的条件。DAVINCI +进入金星的恶劣环境中,并在降落的过程中精确测量大气成分。仪器封装在专用的球内,以保护它们不受金星的恶劣环境影响。DAVINCI +中的“+”是指任务的摄影元件,包括下降球体上的摄影镜头和轨道卫星上用于绘制地表岩石的摄像机。美国最后一次对金星探测是在1978年。DAVINCI +的结果有可能重塑我们对太阳系及类地行星形成的理解。

埃欧火山观测卫星(Io Volcano Observer,IVO)

IVO将探索木星的卫星Io,以了解潮汐力如何对天体产生影响。由于木星的潮汐力不断挤压,埃欧内部不断被加热,使得上头的火山活动相当频繁。然而,对于埃欧我们却所知甚少,例如其内部是否存在岩浆海洋。IVO预计在近距离飞越时,观察埃欧上岩浆的产生和爆发方式。这次任务的结果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岩石、地面物体、太阳系中冰冷的海洋世界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TRIDENT

TRIDENT的目标是海王星的卫星崔顿(Triton),希望能够了解上头是否存在适居环境。NASA的航海家二号观察到崔顿表面地貌改变幅度很大,是太阳系中地质年代第二年轻的表面,并有可能喷出烟羽和大气层。计划团队认为崔顿可能有能产生含有机物质的降雪的电离层,以及可能有内部海洋,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探索目标,可借此了解适居世界如何在我们的太阳系及其他系统中发展。透过一次飞越,TRIDENT可以绘制崔顿的地图,描述活动过程并确定是否存在预测的地下海洋。

VERITAS

VERITAS预计将绘制金星的表面地图,希望了解金星的地质历史,并了解为什么金星与地球如此不同。VERITAS将使用合成孔径雷达绕行金星运行,绘制几乎整个金星的表面高度图,并藉由3D地形图重建,确认金星上的板块构造和火山作用是否仍处于活动状态。VERITAS还将绘制金星地表的红外辐射图,做为绘制金星的地质图的参考。(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译)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残月将在2/17-2/21期间的凌晨,陆续经过心宿二、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中,在2/18的晚上21:17与火星最接近到仅45角分的距离,可惜此时火星和月球都尚未升起。可在2/18凌晨或2/19凌晨3:30以后至天亮前,朝东南方天空观看,可见到+1.2等火星和的残月接近的景象。其中,2/18凌晨,月龄25的残月在火星右上角,换言之,介在心宿二和火星之间,与火星相距约7-8度远。2/19凌晨,月龄26的残月的火星左下角,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距离火星约5度远,与木星相距约11-12度。

2020/2/18凌晨5:30,火星和残月接近示意图。

2020/2/19凌晨5:30,火星和残月接近示意图。
2020/2/18与2/19凌晨5:30,火星和残月接近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由于近段时间的火星位在天蝎座尾巴至人马座之间的银河内,邻近许多深空天体,对天文摄影有兴趣者,不妨把握这段时间拍拍火星和他的朋友们。其中,最靠近火星的是火星右下角的M8礁湖星云(6.0等,视直径1.5°×40’)和其中的疏散星团NGC6530(4.6等,视直径14’),以及左上角的M20三裂星云(6.3等,视直径20’)与疏散星团M21(5.9等,视直径16’),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深空天体,不仅明亮,而且视直径堪比满月,全部落在火星2约1°-1.5°的视野范围内,适合利用相机长镜头或小倍率的望远镜进行放大摄影,甚至透过双筒也可以拍摄,建议可以以每张10秒左右的短时间曝光多幅图像后将其叠加,便可以得出一幅还不错的火星与星云星团相聚的图像喔!也可以尝试用一般镜头或广角镜头对着人马座与天蝎座之间的银河中心附近拍摄含地景的图像,就可以把火星、木星、土星和最宽、最灿烂的一段银河区域和更多的深空天体一并拍入,图像效果也会很好。(编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2020/2/19凌晨5:30,火星与M8、M20、M21等深空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其中红色圆圈代表视野大小,由内向外分别为0.5度、1度、2度。
2020/2/19凌晨5:30,火星与M8、M20、M21等深空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其中红色圆圈代表视野大小,由内向外分别为0.5度、1度、2度。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从2019年开始,参宿四(Betelgeuse)变暗的程度肉眼可见,迄今亮度已剩原来的36%左右。比利时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KU Leuven)Miguel Montargès等人从2019年12月开始透过欧南天文台(ESO)超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VLT)与SPHERE仪器拍摄参宿四表面细节,希望能了解参宿四为何会变暗。这个团队恰巧在2019年1月也曾利用SPHERE捕捉参宿四表面细节,前后两张图像比对后,这些天文学家发现这颗红超巨星不仅正在变暗,而且形状也在改变中。

许多天文爱好者质疑参宿四之所以变暗意味着它将发生超新星爆炸。如同所有红超巨星一样,参宿四总有一天会走到超新星爆炸这一步,但天文学家不认为爆炸事件近期就会发生。Montargès等人提出新的假设来解释SPHERE图像中看到的亮度和形状变化:可能是有特别的恒星活动,或是有恰好朝向地球的尘埃喷发现象造成的。其中,参宿四不规则的表面来自其巨大对流胞造成物质移动、收缩和膨胀等。这颗恒星也有脉动现象,就像是心跳一样,使亮度有周期性变化。对流与脉动这些都是恒星活动的一部分。Montargès等人认为目前对红超巨星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必定还有惊喜在等着他们。

ESO超大望远镜拍摄参宿四变暗之前(左)与之后(右)的图像。Credit: ESO/M. Montargès et al.
ESO超大望远镜拍摄参宿四变暗之前(左)与之后(右)的图像。Credit: ESO/M. Montargès et al.

参宿四正式编号为猎户座α星(Alpha Ori),距离约700光年。由于体积庞大,距离也不算太远,因此包括VLT在内的少数望远镜得以直接观测到它的表面变化。此外,由于VLT观测范围涵盖可见光至中红外波段,因此不仅可以拍摄到参宿四的表面,也可以观测到它周围的物质。Montargès等人认为这是我们能了解这颗星正在发生什么事的唯一途径。

除了Montargès等人之外,法国巴黎天文台(Observatory of Paris)Pierre Kervella等人恰在2019年12月,也以VLT上VISIR仪器拍摄参宿四图像,结果显示有来自参宿四周围尘埃发出的红外辐射。这些尘埃云应该是参宿四向外抛出物质而形成的。

科普天文中常提到「我们都始于星尘(we are all made of stardust)」,但却少有人提到这些星尘究竟来自何处?SPHERE和VISIS图像正要告诉大众:有一部份就是来自像参宿四这样的红超巨星。在其一生中,尚未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前,红超巨星也会陆续制造并向外抛出大量物质。现代科技已能允许科学家详细研究这些天体,数百光年外的也没问题,所以解开红超巨星质量流失的课题,指日可待。(编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资料来源:欧洲南方天文台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0年2月23日(星期日)傍晚18:58发将生小行星掩星事件,直径152公里的238号小行星尊神星(238 Hypatia)(亮度13.0等)将掩盖亮度12.0星等的麒麟座恒星UCAC4 491-026417(坐标RA 6h25m44.15s,Del +8d07m39.4s),掩食维持时间约22.8秒,亮度下降1.3星等。

掩食带呈南北向,通过俄罗斯、中国东北及台湾中东部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如图中所示,绿线为掩食中心线,蓝线为预测可观测界线,亮红线为预测的一倍误差范围。因此台北、桃园、新竹、宜兰、花莲、台东全区,以及苗栗、台中、南投、嘉义、高雄与屏东靠中央山脉一侧的部分区域,与绿岛、兰屿等离岛区域可观测此事件。由于被掩星亮度暗仅12.0星等,较不易观测,需要指向定位良好的赤道仪,并配合20公分(8吋)以上望远镜以CCD摄影观测。此外,精确观测时间与时间分辨率对小行星掩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以GPS或网络校时,摄影曝光时间也需要在1秒之内。详细预报参考Asteroid Occultation网站。

小行星掩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岩本彗星(C/2020 A2 (Iwamoto))将在2020/2/22最接近地球,此时彗星距离仅约0.91AU,亮度估计可达11等,位置在天龙座与仙王座之间,午夜后自北偏东方升起。建议可利用口径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观察,或用天文摄影方式记录下来。更多资讯请见吉田诚一彗星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辑)

C/2020 A2 (Iwamoto)岩本彗星轨迹图。
C/2020 A2 (Iwamoto)岩本彗星轨迹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木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木星合月」,此时通常为木星和月球较近的时段。本次木星合月发生在2020年2月20日上午03:36,距离约0.93度,此时两天体还在地平线之下,须等到03:53后到06:09天亮之前,就可在东南方低空看到月亮与木星接近的景象。当天月亮接近极细的残月,适合以肉眼或双筒望远镜观赏。此外根据预报,美国人造卫星Magnum 2将在05:45左右通过木星与月亮之间,增添本次木星合月的可看性。(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以Stellarium模拟双筒望远镜中的木星合月及Magnum 2的通过。
Stellarium模拟双筒望远镜中的木星合月及Magnum 2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