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北京时间2020年2月4日上午10:00,阿波罗型小行星2013 BA74近地,距地球仅0.00943AU,这是近期较接近的小行星之一,虽以天文单位来看似乎很近,但换算成常用的单位,实际上还有140万公里以上的距离。

阿波罗型小行星是以小行星阿波罗为首命名的一群近地小行星,「(1862) 阿波罗」则是这一群中最早被发现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轨道半径,但却会横越过地球轨道,其中有些非常接近地球,而对我们的地球造成威胁。

近地天体(Near Earth Object)为太阳系内其轨道接近地球的天体,其中一细项为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 Hazard Object),是指近地轨道交会最短距离(Minimum Orbit Intersection Distances)小于0.05个天文单位且直径大于150公尺以上的物体,本次飞掠的2013 BA74,虽然距离非常接近地球,但是它的大小远不足以成为潜在危险天体,即便坠向地球时,在进入大气层的期间便会燃烧殆尽。(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2013 BA74飞掠地球,距地球仅0.00943AU

2013 BA74飞掠地球,距地球仅0.00943AU,图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80417059195758.jpg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兴建的DK井上太阳望远镜,2020年1月30日发布了其所拍摄的第一张太阳表面影像,可清楚地辨认出太阳表面30km大小的活动细节,是有史以来最高解析度的太阳表面影像。

影像中可以看到一颗颗明亮的中心被称为米粒组织,是太阳表面气体对流造成的现象,明亮的部分气体受热上升,冷却后再从灰暗的边缘下沉。至于灰暗的边缘偶尔出现的明亮颗粒,天文学家认为与太阳磁场将表面能量导引至日冕有关。由于太阳光十分强烈,望远镜的焦点部分温度甚至可以融化金属,因此营运团队每天晚上都得准备相当于一整个游泳池的冰,并搭配专门的冷却系统才得以冷却望远镜。

D. K.井上太阳望远镜设置于夏威夷的哈莱亚卡拉火山上,主镜口径为4.24公尺,可观测波长400到2000奈米的光。这座望远镜是以出生于夏威夷的日裔美国人井上建(英文名:Daniel Ken Inouye)所命名,井上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与美军第442步兵战斗团参与欧洲战事,并在2000年获颁美国最高荣誉的荣誉勋章;战后当选夏威夷第一届众议员,1963年起出任参议员,2010至2012年逝世前还担任参议院临时议长,是美国史上官阶最高的亚裔政治家。为了表彰他对夏威夷的贡献,2017年檀香山国际机场也改以他的名字命名。(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译)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wp-content/uploads/2020/01/DKIST-First-Light-MZ-crop1-loop_FHD-H264.mp4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CBET 4708 & MPEC 2020-A72消息,2020年1月5日宣布发现一颗彗星,亮度18等,天文学家利用夏威夷大学ATLAS(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小行星撞击预警系统)巡天观测,拍摄于2019年12月16日的图像,0.5米的反射镜+CCD。这颗彗星被命名为C/2019 Y1 (ATLAS)。报告放置到PCCP网页上时,埃内斯托·吉多(Ernesto Guido)对它进行了跟踪测量。通过一个0.6米f/6.5反射镜+CCD从X02望远镜直播网络(智利El Sauce)获得的28次未经过滤的曝光,每个曝光30秒,于2019年12月20日从X02望远镜上远程获取,表明该天体是一颗中心凝结剧烈的彗星,直径约为15弧秒的漫射不规则形状,在PA 90中拉长。
M.P.E.C. 2020-A72,将以下初步轨道元素分配给彗星 C/2019 Y1: T 2020 Mar. 15.54; e= 1.0; Peri. =  57.20; q = 0.84;  Incl.= 73.40
MPEC和CBET都没有提到R.J.Bouma在Comets-ml邮件列表中指出的关于这颗彗星与“Liller”群体的关系。(comets C/1988 A1 Liller,C/1996 Q1 Tabur,C/2015 F3 SWAN)
by 埃内斯托·吉多(Ernesto Guido)

https://www.sott.net/article/426895-New-Comet-C-2019-Y1-ATLAS

  随着嫦娥卫星成功着陆,这么一个问题又被人们热议:“探月有什么用?”

  作为一名拿这个领域当饭碗的科研工作者,我一直觉得这是个极好的“开题报告”式的问题,无论是开一篇博士论文的题还是开一场公众报告的题。对于大多数科学家们来说,是社会的支持让他们得以站在人类认知领域的最前沿,因此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公众解释自己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记得第一次和导师见面,他反复提到一句话:“对科学家来说,没有问题是幼稚问题。”我觉得,这一观点,无论是对自己专业内的问题,还是对“旁观者”提出的问题,都是适用的。“探月有什么用?”“登陆火星有什么用?”“观察遥远的星系有什么用?”科学家们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结果,公众当然完全有权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要求一个可以被他们所理解的答案。

  尝试回答这类问题的好文章不少。NASA科学副总监施图灵格曾特别撰文《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网站也有一篇文章,《天文学为什么重要》,这两篇文章都从方法论上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但有一些挑剔的网友并不买帐,认为罗列“人类精神”和“长线布局”的好处,对至少一部分个体来说,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衡量产出效果。我能理解他们——在科研圈里有一句话:“人们不看你说什么,只看你做什么。”于是我想,这一次,不妨用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在你我手中的技术,来回答“有什么用”系列问题吧。

  我先从我们离不开的电脑和手机说起。大家一定知道,从你我的电脑,到手机,到数字化微波炉,到我们身边稍微复杂一点的任何电子产品,有一样东西无数不在,它叫“集成电路”(严格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应该叫微电路,是由集成电路发展而来的)。集成电路是1958年发明的,但能让它得以迅速普及并进一步改良的,却离不开60年代的一个重大航天工程:阿波罗计划。50年代的计算机均是庞然大物,但宇航员们需要计算机来协助控制飞船。由于飞船载荷的严格限制,机载计算机必须小巧可靠,因此德州仪器公司开发了更轻巧的集成电路供NASA使用。阿波罗飞船上搭载的阿波罗引导计算机(Apollo Guidance Computer, AGC)是第一批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集成电路的价格在1962年到1968年间下降了25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阿波罗计划的大量需求。

  说完集成电路,再说说大家离不开的另一样东西:无线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粗略来说Wi-Fi和它是一回事)的标准是1997年发布的,但其核心技术之一却是由天文学家在1977年提出的。由于电磁波性质的限制,射电望远镜的清晰度要比光学望远镜的差得多。比如,对于同等口径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的解析能力要比光学望远镜差百万倍这个量级。尽管射电天文学家们不断制造更大的望远镜,但毕竟口径的提升是受到工程能力和环境的限制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方法。1977年,以荷兰天文学家哈梅克(J. Hamaker)为首的小组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干涉技术优化射电数据。后来,工程师们发现,这一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无线网络的可靠性和加快传输速度。如今我们所用的无线局域网的标准(IEEE 802.11),其一部分核心专利就是这一原本用于射电天文学的技术。

  这年头,数码相机和可拍照手机已经变得十分常见,它们的影像传感器大多使用CCD。CCD即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发明于1969年。首先用上CCD的,除了军方以外,还有天文学家,因为CCD的量子效率(即将光子转换为信号的效率)远胜于传统底片,加上CCD可以实时读出图像而无需经过繁琐的化学处理过程,天文学家们在70年代末期就开始将许多望远镜上的照相底片替换为灵敏度更高的CCD。在80年代,来自天文学家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工程师们不断设计和制造更大、更灵敏也更稳定的CCD芯片。到了90年代中后期,装备CCD的家用数码相机开始变得流行,如今使用传统底片的相机已经几乎从市场上绝迹。从某种角度来说,天文学家们“不经意间”协助促成了家用数码相机的普及。

  在CCD刚刚发明的年代,除了天文学家们还在用现在看起来老掉牙的照相底片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情看起来也很“老掉牙”:坐飞机几乎和坐公交一样简单,无需证件,无需安检(只有0.5%的人需要搜查),买票直接上飞机。但在70年代初,随着劫机和恐怖活动的愈加频繁,登机手续开始逐渐变得严格。1972年12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要求各航空公司在一个月内实现对乘客行李的全面搜查。这时,派上用场的是刚刚应用不久的X射线光电成像技术,这可以让工作人员实时“透视”乘客的行李,而这一技术最初主要是为了美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1970年发射的“乌呼鲁”——研发的。更后来,搜寻炸弹和毒品的气相色谱质谱仪也被广泛装备在大、中型民航机场。第一台实际使用的气相色谱质谱仪是1968年制造的,但这类仪器能在如今变得如此便携、高效和可靠,离不开70年代“海盗”系列项目的强力推动——两艘“海盗”号飞船是人类第一批成功软着陆火星表面并开展探测的无人飞船,工程师们制造出了轻巧的气相色谱质谱仪安装在飞船着陆器上,以便科学家们能更深入地研究火星表面的环境,确定其是否具备生命存活的条件。

  以上,我只是列举了几个和普通人关系最密切的例子。实际上,类似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我还可以继续简单地往下说——比如,天文学家们测定恒星温度的技术,被用来研制非接触式体温测量仪,并在“非典”时期大派用场;用于研制“海盗”号着陆器降落伞的材料,经改良后用于制造性能更好、寿命更长的汽车轮胎;装备在载人飞船返回舱上的隔热材料,被用来改善防火门的性能;用于空间站的某种薄膜,被用于制作防划痕的太阳眼镜,而另一种用于过滤宇航员生活用水的过滤器,则被广泛用于过滤家庭用水;用于分配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时间的软件,经改良后用于医院的病历管理;用于在海量天文数据中自动检测星系的算法,现在被用来协助进行某些医学检查。至于在其他专业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进一步施展拳脚的技术,则更是多得数不完:太空毯、核磁共振技术、飞机除冰、污染物检测及防控、建筑物探伤、探矿、净室、生物制药、生物及医学影像处理及增强,肿瘤探测和治疗……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撇开那些深奥的哲学命题不谈,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是这些前辈们探索中获得的“副产品”,我们或许还要等上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用上ThinkPad Carbon和iPhone呢。当然或许有人会说,那我们如果当初定向研究集成电路和无线增强技术,那不一样也会得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么。然而,科学发现从来就不尽然是“种瓜得瓜”的过程,更经常的是“种瓜得豆”。无数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大发现往往不是定向研究能做出来的。对宇宙的探索更是要求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需要许多领域、甚至不同国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但科学和赌博有点像:风险越大,收获越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阿甘正传》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拿到哪一颗。”正是这种“漫无目标”但却“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让我们在50万年内从点燃第一堆篝火到现在人人能揣着智能手机到处自拍。我们感谢先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而我们的子孙也终将感谢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刘那句话——“航天是生命本能,不需要问有什么用”——是不是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呢?

致谢

感谢 @广林星云 和 @Steed的围脖 的审读和意见。

参考资料

Fein (2009), From cell phones to computers, technology from NASA’s space program continues to touch everyday life.

Gardiner (2013), Off With Your Shoes: A Brief History of Airport Security.

Ginzberg (1976), Economic impact of large public programs: the NASA Experience. Olympus Publishing Company.

Hamaker et al. (1977), Image sharpness, Fourier optics, and redundant-spacing interferometry, J. Opt. Soc. Am. 67, 1122.

NASA (1976). Spinoff.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ASA (1991). Spinoff.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ASA (2000). Spinoff.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0), New Worlds, New Horizons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作者:叶泉志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2010年11月19日早晨IAUC 9186发布了一则讣告:国际天文中央电报局前主席、国际小行星中心前主席、著名天文学家布莱恩·马斯登博士因病于2010年11月19日早晨去世,享年73岁。马斯登博士生于1937年,196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为太阳系小天体研究、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天文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执掌国际天文中央电报局和国际小行星中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去世前还一直担任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秘书长。他的去世是行星科学界的巨大损失。小行星中心的2010-W10公报刊登了马斯登博士的生平(http://www.minorplanetcenter.org/mpec/K10/K10W10.html)。

作者:叶泉志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2010年6月2.50日UT,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在12 micron及22 micron图片中摄得一直径约20″、彗尾在p.a.180°长约100″的彗星。其亮度较先前发现的P/2010 K2要暗。报告放置到NEOCP后,J. V. Scotti (在2010年6月6.5日UT,Spacewatch 1.8m f/2.7 反射望远镜 + CCD于黎明拍摄,彗星亮度21.6等,有些微扩散)等观测者确认了该彗星发现。彗星发现位置及亮度信息如下:2010 UT R.A. (2000) Decl. Observer June 2.50126 22 58 39.88 – 7 03 14.4 WISE 彗星暂定按椭圆轨道绕日运动。

作者:许文韬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2010年5月12.7日UT,R. H. McNaught在由塞丁泉巡天系统0.5m Uppsala Schmidt望远镜所摄CCD图片中发现一颗有微量扩散的彗星。在2010年5月13.63-13.69日及14.52-14.60日UT用相同望远镜在更佳的宁静度下所拍摄的图片中显示彗星彗发在西北有约0’.3、在西有约0’.2的微弱彗尾。报告放置到NEOCP后,佐藤英贵(东京都大田区,RAS Observatory,Moorook,澳洲,0.40m f/9.1反射镜,远程操作)等观测者确认了该发现。发现位置及亮度信息如下:
2010 UT R.A. (2000) Decl. Mag. Observer
May 12.69553 16 18 00.54 -20 47 47.6 19.1 McNaught
彗星暂定按抛物线轨道绕日运动,轨道根数如下:
Orbital elements:
C/2010 J5 (McNaught)
T 2011 June 20.010 TT MPC
q 1.35641 (2000.0) P Q
Peri. 295.683 +0.963096 +0.008985
Node 64.818 +0.130487 +0.858554
e 1.0 Incl. 17.293 -0.235415 +0.512644
From 19 observations 2010 May 12-14.
这是塞丁泉巡天系统所发现的第72颗彗星,亦是McNaught本人的第56颗彗星。

作者:许文韬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2010年5月27.18日UT,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发现一颗彗星。报告放置到NEOCP后,JV Scotti(LPL:月球行星研究所,Spacewatch 1.8m f/2.7 反射望远镜)于2010年6月3.15日测得彗星亮度在20.2-20.4等,7″扩散,在pa 110°有约0′.25的尾巴可见;于2010年6月4.2日测得彗星在20.2-20.4等,5″扩散,在pa 113°有约0′.25的尾巴。其他亦有数位地面观测者观测到并确认了该彗星发现。发现位置如下:
2010 UT R.A. (2000) Decl. Observer
May 27.18060 10 21 26.29 – 8 53 39.6 WISE
彗星暂定按椭圆轨道绕日运动,轨道根数如下:
Orbital elements:
P/2010 K2 = 2015 B3 (WISE)
T 2010 July 7.525 TT MPC
q 1.19949 (2000.0) P Q
n 0.195281 Peri. 328.473 -0.340668 +0.922477
a 2.94236 Node 281.068 -0.819531 -0.386025
e 0.59234 Incl. 10.664 -0.460775 +0.004559
P 5.05

作者:许文韬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2010年5月20.44日UT,JV Scotti(月球行星研究所:LPL)用基特峰(Kitt Peak)Spacewatch 1.8m f/2.7反射镜所得图片中检出21.5等的P/2003 UY275 = 2010 K1 (LINEAR)。2010年5月20日该彗星彗发约6″,在pa 256°有0′.14的尾巴延伸;2010年5月21日因与一亮星挨得近而显得较为弥散。
正式名称:236P/LINEAR林尼尔39号彗星

作者:许文韬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RS McMilla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由基特峰(Kitt Peak)的0.9m f/3 反射镜于2010年5月12.21日UT所摄CCD图片中发现一颗在pa 260°有短小尾巴的17.8等彗星。 McMillan后续用Spacewatch 1.8m f/2.7反射于2010年5月12.29日UT所摄图片中测量得彗星在pa 265°尾长约30″。TH Bress用同前设备于2010年5月13.3日UT测得彗星在pa 265°尾长50″。报告放置到NEOCP后,G. Sostero、E. Guido、L. Donato以及V. Gonano(Tzec Maun Observatory,Mayhill近郊,新墨西哥州,0.18m f/2.8 反射镜,远程操作;彗星高凝结度,并有一宽广彗尾延伸出来),佐藤英贵(东京都大田区,RAS Observatory,Mayhill,新墨西哥州,25cm反射镜,远程操作)以及游佐彻氏(宫城县大崎市,同前)等数位观测者确认了该发现。发现位置及亮度信息如下:
2010 UT R.A. (2000) Decl. Mag. Observer
May 12.20581 15 35 21.16 – 1 11 08.9 17.8 McMillan
彗星原本暂定沿放物线轨道绕日运动,后随着观测数据增多,修正为沿椭圆轨道绕日运动。其过近日点日期约为2009年12月22日,近日距约3.7AU,周期约8.3年,离心率仅约0.087。
这系塞丁泉巡天系统所发现的第72颗彗星,亦是McNaught本人的第56颗彗星。
(IAUC 9146、MPEC 2010-J80)

作者:许文韬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