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木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木星合月」,此时通常为木星和月球较近的时段。2020/1/23上午10:41发生木星合月,距离仅0.36度(视角约为月亮宽)。但为发生时为白天,因此建议于5:30后到天亮之前,就可在东南方低空看到月亮与木星接近的景象。此外当天为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月亮是极细的残月,肉眼可见地球照(即地球反射的阳光照亮月亮黑暗面的现象),若以手机或相机拍照更为明显。

1579092294924965.jpg
2020/1/23 木星合月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 Research Lab)卡尔·巴特姆斯(Karl Battams)提出报告:2020年1月13日的太阳与太阳圈观测卫星(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SOHO)上的日冕仪(coronagraph)影像中新发现一颗彗星,这是SOHO进入2020新一轮十年发现的第1颗新彗星。只不过,发现仅数小时后,它就冲向太阳,快速地被太阳热力蒸发殆尽,消失在宇宙间。下方是世界时2020年1月13日0时至9时的SOHO LASCO C3日冕仪影像,右上角红色的是一般所见的太阳影像大小,深蓝色部分为日冕仪遮蔽太阳强烈光辉以便能显现周围黯淡现象用的遮罩,中间偏下的亮点是水星,由左至右横向移动的光点是遥远的背景恒星,而用2短线标示的移动天体就是新发现的彗星,其他不连续的散乱亮点或亮线是杂讯。

最新发现的SOHO掠日彗星冲入太阳自杀的影像,小箭头所指即该彗星。Credit: NASA/ESA/SOHO
最新发现的SOHO掠日彗星冲入太阳自杀的影像,小箭头所指即该彗星。Credit: NASA/ESA/SOHO

SOHO是非常有效率的彗星猎人,1995年12月发射升空至今已发现接近3900颗新彗星,多半是轨道近距离飞掠太阳的掠日彗星(sungrazer comet)。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利用SOHO图像发现新彗星的速度通常很快,所以像这次开年后13天才被发现的状况很罕见。不过,在新技术支持下,天文学家相信SOHO发现新彗星的数量于今年应会轻松突破4000颗。

这颗自杀彗星应属于克鲁兹族掠日彗星(Kreutz sungrazer)成员之一,这个家族成员据信是公元1106年一颗大彗星分裂后的碎片,1965年的著名彗星池谷·关(C/1965 S1,Comet Ikeya–Seki)也是其中之一。这个彗星家族名称来自以研究这类彗星成名的19世纪德国天文学家Heinrich Kreutz。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克鲁兹族彗星飞掠太阳后瓦解消失;事实上,这个新一轮十年的第2颗新彗星很可能也是一个克鲁兹族掠日彗星。有兴趣者可关注后续消息。

由于面对强烈太阳光辉影响,一般望远镜要在太阳附近的天区发现新彗星并不容易。但以掩码将太阳光辉屏蔽后的日冕仪图像就可以呈现许多一般望远镜无法观察到的天体。对发现新彗星有热情的业余天文学家会协助监看日冕仪图像,一旦在图像发现有彗星动态便提出报告,以便国际小行星中心等单位确认是否为新彗星。例如这个新发现就已成历史的SOHO彗星就是由泰国的Worachate Boonplod首先注意到,他曾发现的SOHO彗星数量非常多,是最有成就的SOHO彗星猎人之一。只不过约定成俗,从SOHO图像发现的新彗星一律以SOHO为名,不像其他新彗星是以发现者的姓氏为名。对发现新掠日彗星有兴趣者,不妨到The Sungrazer Project网站参考相关操作程序,或直接查看近期的SOHO LASCO日冕仪即时影像。(编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资料来源:Spaceweather.com

发布单位:青岛艾山天文台

圆形的日晷用于确定时间、长形的圭表用于测定二十四节气、方形的司南用以标明方向和二十八星宿体系、柱形的影柱用于观看夏至和冬至最短和最长的影子……2020年1月12日,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鲁信长春花园西南角的社区天文广场内外两部分的施工人员正式撤离,这标志着由青岛艾山天文台设计并承建的国内首个设立在社区内的实用性天文广场正式完工,广场的建立使得崂山区的社区科学普及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将对普及我国经典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日晷

日晷

日晷
日晷

圭表

圭表
圭表

司南
司南

日影柱
日影柱

观天测时

室内部分展品

火箭和人造卫星模型
室内部分区域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wp-content/uploads/2020/01/简仪.mp4

片名:简仪
类型:video/mp4
上传于:2020年1月14日
大小:71.3 MB
长度:13:16

小测验:

1. 简仪是谁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0年)所设计的?
(A)郭守敬  (B)张衡
(C)苏颂   (D)韩公廉

2. 简仪是将浑仪简化而来,并将窥管改成什么?
(A)日晷   (B)窥衡
(C)运环   (D)地平装置

3. 简仪的装置只保留了浑仪的?
(A)子午环  (B)黄道环
(C)赤道环  (D)赤纬环

4. 为了校正仪器的极轴,简仪上安装了?
(A)百刻环  (B)候极环
(C)四游双环 (D)立运环和阴纬环

5. 简仪的地平装置是?
(A)百刻环  (B)候极环
(C)四游双环 (D)立运环和阴纬环

相关影片: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由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领导的NASA露西任务团队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3548号小行星Eurybates拥有卫星。Eurybates是一颗与木星共享轨道的特洛伊小行星,同时也是露西任务预定探测的目标之一。

特洛伊小行星是指在行星轨道前后60度的L4、L5拉格朗日点上的小行星,公转周期与该行星相近,目前除了木星拥有已知数量庞大的特洛伊小行星之外,海王星、火星与地球都被发现拥有特洛伊小行星。科学家认为Eurybates是数十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巨大碰撞的残留物,通常这类小行星碰撞也会产生卫星。新发现的这颗卫星亮度是Eurybates的1/6000倍,这意味着其尺寸小于1公里。如果推估正确,这颗卫星将成为有史以来探测器探测的最小物体之一。

露西(Lucy)任务预计将在2021年10月发射,其目标是一次飞越5个木星特洛伊小行星进行探测,途中还会飞越一颗主小行星带的52246号小行星,再加上这次的卫星将使探测目标增加至7颗,创下人类太空探测史上单次任务探测最多天体的新纪录。露西团队预计将在今年收集更多数据,好好地了解这个天体的轨道。(台北天文馆王彦翔/编译)

艺术家描绘了对露西航天器在特洛伊小行星的12年飞行任务中飞越的景象。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的观测显示,露西将访问的七个小行星之一-Eurybates-拥有一颗卫星。图片:西南研究所
艺术家描绘了对露西航天器在特洛伊小行星的12年飞行任务中飞越的景象。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的观测显示,露西将访问的七个小行星之一-Eurybates-拥有一颗卫星。图片:西南研究所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目前已知的数十万颗小行星当中,只有21颗的轨道是完全在地球的公转轨道内,现在又多了一颗——2020 AV2,而且它是目前发现第一颗轨道完全在金星公转轨道内的小行星,意大利天体物理学家Gianluca Masi利用他负责的“Virtual Telescope Project”拍下了这颗难以捕捉的小行星。

小行星2020 AV2(白色箭头处)
小行星2020 AV2(白色箭头处)

如果平常有在关注夜空中行星的位置,很容易发现地球内侧的行星(水星、金星)观测机会比外侧的行星(火星、木星等)还要少,这是因为内行星无法拉开与太阳的视距离,只能利用黄昏或清晨躲避阳光在地平线附近观察,地球内侧的小行星也是如此,而小行星的结构更小,反照率低,又增加了观测的难度。

不过还有别种方式可以「看见」小行星,当小行星刚好通过背景恒星前方时,恒星会暂时消失,这种现象称作小行星掩星。2020年1月4日,国际天文联会小行星中心(MPC)利用掩星数据中的数据,发现目标ZTF09k5,指出它的轨道可能完全在金星公转轨道内。Gianluca Masi利用这项信息,接连几天在地平线附近寻找,在低处云层的遮掩及满月的干扰下,仍然成功捕捉到了ZTF09k5的轨道运动。国际天文联会整理了各地的观测数据,包括Gianluca Masi回传的数据,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2020 AV2

小行星2020 AV2的轨道
小行星2020 AV2的轨道

现在2020 AV2是我们已知轨道半径最小的小行星,也是轨道周期最短的小行星,将来能不能再发现离太阳更近的小行星,会是天文学家观测技术的挑战。(台北天文馆虞景翔/编译)

资料来源: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mpec/K20/K20A99.html


2020 AV2发现时的天体坐标21h 24m 49.90s 和 −06° 08′ 41.8″。

轨道特性
2020年1月7日(儒略日2458855.5)
不确定参数 9
观测弧:5天
远日点:0.654±0.002 AU
近日点:0.456±0.003 AU
半长轴:0.555±0.002 AU
轨道离心率:0.17755±0.00359
轨道周期:0.41年(150天)
平近点角:237.235±0.336°
平均运动:2°22m 55.762s/天
轨道倾角:15.893±0.095°
升交点经度:6.699±0.038°
地球最小轨道相交距离:0.34598 AU

基本小行星物理特征
平均直径:>1 km ~ 2 km(估计为0.14)
视星等:18.0
绝对星等_(H)_ :16.260±0.767
16.5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凌晨,农历腊月廿二,月掩室女座5.0等恒星谒者(汉语拼音:Yè zhě),用小型望远镜可以追踪观赏。复出现象:香港6时13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香港复出时月球仰角65度,地平方位223度。

室女座16 = R1773 = 16 Virginis = c Virginis = 谒者

谒者是中国古代星官名,属三垣之中的太微垣。《乾象新书》载:“谒者一星在太微垣门内,左执法之北。” 谒者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谒者星官由一星与两颗增星组成,在现代通用的88星座中属于室女座。

中国星名

现代星名

所属星座

谒者

16 Vir

室女座

谒者增一

10 Vir

室女座

谒者增二

17 Vir

室女座

谒者,又名室女座16、BD+04 2604、HD 107328、SAO 119341、HR 4695,是室女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96,位于银经284.27,银纬65.05,其B1900.0坐标为赤经12h 15m 16.2s,赤纬+3° 65.05′ 1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参宿四的亮度正在变暗,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它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超新星爆炸,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十年、甚至一万年,但日前在檀香山举办的第235届美国天文学会的年会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天文物理学系荣誉教授Bradley E.Schaefer发表了一项更有力的预测,恒星「天箭座V」将在60年内发生新星(请注意并非超新星爆炸)爆炸,且在它最亮的时候可能与金星(约-4等)相同,为时一个月左右。

艺术家绘制的天箭座V的想像图,左为吸积中的白矮星。
艺术家绘制的天箭座V的想像图,左为吸积中的白矮星。

1902年,天文学家发现天箭座V,并于1963年确认它是一类被称为激变变星的系统,拥有一颗白矮星及伴星,其中天箭座V是最极端的一颗,一般而言激变变星的伴星质量比白矮星的质量还要低,但这个系统的伴星质量竟是白矮星的四倍,这使得它成为唯一已知伴星质量大于白矮星的激变变星,这一类型的恒星,两颗星距离太近,致使白矮星的引力影响了它的伴星,而伴星的外围气体便会被逐渐吸进白矮星,而这又造成了正回馈效应,使得白矮星质量更大,引力更强,并吸收更多的伴星物质,这些物质落入白矮星时,会将重力位能转化成恒星风的能量,整个系统的光度会提高到接近超新星的程度。



上图为天箭座V的相对位置,(Vega是织女星,Deneb是天津四,Altair是牛郎星,V Sge即为目标),下图则为新星爆炸时所能见到最大亮度的对比。

从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的数据显示,天箭座V的亮度增加了将近10倍,即2.5个星等。而近年(十年内)的亮度增长更是30年前的两倍,这种结果将使亮度呈指数级成长,根据模拟计算,「新星」将会发生在2083年,然而日期也有不确定性,大约是±16年。这比目前已知最亮新星(约-0.5等)还要亮,而上一次的客星,即为1604年的开普勒超新星(约-2.5等),也不会比它亮,届时全世界的人将可在天箭座附近看见一颗超亮恒星,在夜空持续将近1个月。(编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V Sge近100年的光度变化
V Sge近100年的光度变化

资料来源: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0年开年大红!美国宇航局(NASA)凌日行星搜寻卫星“苔丝”(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TESS)宣布两项重要发现:发现它的第一颗位于恒星宜居带(habitable zone)内的地球级系外行星,以及它的第一颗绕着两颗恒星公转的环双星系外行星。

TOI 700 d:TESS的第一颗地球级适居行星

TEES的第一颗位于恒星适居区的地球级系外行星编号为TOI 700 d,意味着如果该行星上有水的话,能以液态水的型态存在于行星表面。TESS发现该行星之后,天文学家另用史匹哲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和计算机仿真方式确认该行星的潜在环境,以便能协助订定未来的观测方向。此外,TOI 700 d也是少数已知的地球级系外行星,不过其他的除TRAPPIST-1外,皆由开普勒太空望远镜(Kepler Space Telescope)发现。


TOI 700行星系统示意图。Credit: NASA

TOI 700是一颗M型红矮星,距离约100光年,位于南天的剑鱼座(Dorado)方向,质量和半径都仅约太阳的0.4倍,表面温度则仅约太阳的一半,TESS于这颗恒星旁发现3颗凌日行星。由于先前对TOI 700恒星大小估计错认为与太阳差不多,导致估计出的TOI 700 d比真实大小还大且热;后来这个错误修正后,更新了TOI 700 d的参数,方才发现TOI 700 d落在该恒星的适居区中,且大小与地球相仿。且在长达11个月的TESS观测数据中,TOI 700都没有闪焰爆发的现象,显示TOI 700d环境相当单纯、稳定而适宜居住,让天文学家能更容易地模拟出它的大气和表面状况。

该系统中的最内侧行星TOI 700 b大小几乎与地球相同,很可能也是岩质行星,绕其母星公转一周约仅10天。而中间的TOI 700 c比地球大了约2.6倍,大约介在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公转周期约16天,可能是一颗气态行星。最外侧的TOI 700 d是bcd这3颗行星中唯一落在适居区中的,直径约比地球大20%,公转周期约37天,应该也是一颗岩质行星,收到其母星的辐射量约为地球收到太阳辐射量的86%。

天文学家认为这3颗行星都被其母恒星潮汐锁定,意味着其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样长,会始终以同一面面对其母恒星,所以即使TOI 700 d是地球级适居行星,它大气中的云系形成和风的型态都与地球截然不同。其中一项计算机仿真认为TOI 700 d如果有海洋的话,应该与火星早期状况类似,拥有浓厚且主要为二氧化碳的大气;另一项计算机仿真结果则认为TOI 700 d应该类似完全没有云、完全显露地表状况的地球,风则从背对恒星的夜晚面吹向面对恒星的白昼面。这些猜测,未来如能精细观测到这颗大气的光谱,就可以确定它的真实状况。

TOI 1338 b:TESS的第一颗环双星系外行星

一位参与NASA哥达德太空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暑期实习计划的高三学生Wolf Cukier在检验一批TESS的食双星数据时,突然发现其中一个系统TOI 1338发生「食」的时间不对,后来经天文学家Veselin Kostov等人确认其实是一颗行星绕着这对双星造成的。这是TESS观测中,第一个发现同时绕着两颗恒星公转的系外行星,即所谓的环双星系外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编号为TOI 1338 b。


TESS发现的第一颗环双星系外行星示意图。Credit: NASA

TOI 1338系统距离约1300光年,位于南天的绘架座(Pictor)方向。两颗恒星约每15天互绕一周,其中主星的质量比太阳大10%,另一颗伴星则比较冷、比较暗,质量只有太阳1/3而已。这个系统内目前仅发现TOI 1338 b一颗行星,质量约地球的6.9倍,约介在海王星和土星之间,它绕双星公转的轨道平面就在双星互转轨道平面上,所以从地球的方向看过去,这两颗恒星会因互相遮蔽而发生互食(eclipse)现象的同时,当TOI 1338 b经过两星前方时,也各会发生凌日(transit)现象。食和凌都会造成总亮度减低。

不过,两恒星互食的周期和亮度降低程度都很规律而容易观测,但由于两颗恒星和行星都在动,TOI 1338 b凌日就没有那么规律,介在93~95天之间,且亮度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都不尽相同,比较难观测。不过因为双星中的伴星太暗,目前TESS观测到的TOI 1338 b凌日都发生在主星。根据以往观测数据所进行的计算机仿真结果,TOI 1338 b的轨道至少在未来1000万年内都相当稳定。

开普勒任务和其K2任务之前已经在10个系外行星系统中发现12颗环双星系外行星,状况全都与TOI 1338 b类似。一般双星观测比较偏向于发现大型行星,小型行星凌日时对恒星亮度的影响力则不大,但TESS在任务头两年观测了数十万组食双星系统,以量取胜,因此未来必定还有许多环双星行星等待被发现。

资料来源:
1.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nasa-planet-hunter-finds-its-1st-earth-size-habitable-zone-world
2.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nasa-s-tess-mission-uncovers-its-1st-world-with-two-stars

  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在北京时间2020年1月7日凌晨发布了690号紧急通知,呼吁观测者对半规则变星猎户座α(参宿四)罕见的、非常暗弱的最小亮度进行多波段跟踪观测并获取光谱,同时也欢迎对参宿四进行目视观测。

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690号紧急通知:参宿四(猎户座α)罕见的、非常暗弱的最小亮度

2020年1月6日 AAVSO论坛相关主题
(滚动到主题底部获取最新帖子):
-活动及观测报告:https://www.aavso.org/alpha-ori-campaign-2020  
-AAVSO常规讨论:https://www.aavso.org/alpha-ori-0
-长周期变星:https://www.aavso.org/question-about-betelgeuse-article-re-comparison-stars
-光谱:https://www.aavso.org/betelgeuse

  半规则变星猎户座α(alf Ori,参宿四)正在经历一次非常罕见的、非常暗弱的最小亮度。AAVSO代表众多天文学家,要求AAVSO观测者以多波段并获取光谱的方式监测参宿四。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V、R、H、J和B通道以及光谱观测。要求进行时间分辨观测(每晚至少观测2~3次)。也欢迎目视观测(每晚不超过一次)。

  光电测光观测者应与AAVSO光电测光负责人汤姆·卡尔德伍德(Tom Calderwood)联系;他的电子邮件地址是“tjc@cantordust.dot.net”。

  参宿四通常最暗的亮度是V星等0.71.0等,偶尔更亮或稍暗。上一次最暗亮度(2018年12月2019年1月)是V星等0.9等[光电测光,汤姆·卡尔德伍德(T.Calderwood),俄勒冈州本德;数码单反相机,W.沃尔曼(W.Vollmann),奥地利维也纳]。最近提交到AAVSO国际数据库的观测结果显示,目前最暗亮度为:世界时2020年1月1.8462日,V星等1.407±0.014等[数码单反相机,沃尔曼(Vollmann)];世界时2020年1月6.8374日,目视星等1.4等[V.德拉维奇亚(V.della Vecchia),意大利]。

  参宿四的极端亮度给数码单反相机和目视观测选择合适的比较星带来了难题。附近的亮星及对应的V星等如下:

参宿七(Rigel,猎户座β)-V平均星等0.12等-注意它是蓝色的;慎用
南河三(Procyon,小犬座α)-V星等0.36等
毕宿五(Aldebaran,金牛座α)-V星等0.87等
北河三(Pollux,双子座β)-V星等1.14等
北河二(Castor,双子座α)-V星等1.58等-由于此星的颜色不推荐使用
参宿五(Bellatrix,猎户座γ)-V星等1.64等-由于此星的颜色不推荐使用
参宿一(Alnitak,猎户座ζ)-V星等1.79等
井宿三(Alhena,双子座γ)-V星等1.92等
参宿六(Saiph,猎户座κ)-V星等2.06等

  可以使用AAVSO变星绘图仪(Variable Star Plotter,VSP,https://www.aavso.org/apps/vsp/)制作参宿四的寻星图。然而,最适用的参宿四寻星图(显示猎户座、比较星和邻近的星座)是AAVSO的10颗变星教程(AAVSO’s 10-Star Tutorial,https://www.aavso.org/sites/default/files/10startutorial-2013.pdf)中所给出的。它所包含的比较星有(为了目视观测而对V星等四舍五入):参宿七为0.1等,南河三为0.4等,毕宿五为0.9等,北河三为1.2等,井宿三为1.9等,参宿六为2.1,以及与图表上其他目标关联更大的比较星。

  目视观测者需要意识到浦尔金耶效应(Purkinje effect),使用快速扫视的方法进行观测;不要盯着参宿四或比较星,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它们人为地显得更亮。

  坐标(历元J2000):赤经05 55 10.30 赤纬+07 24 25.4

  请使用ALF ORI的名称向AAVSO国际数据库报告所有测光观测。

  光谱报告应当提交到AAVSO光谱数据库(https://www.aavso.org/apps/avspec/)。

  此紧急通知由伊丽莎白.O.瓦根(Elizabeth O. Waagen)编辑。

翻译:赵经远(星空下的守望者)
原文:https://www.aavso.org/aavso-alert-notice-690


  参宿四自古以来就是颗受到注意的红色恒星。《史记·天官书》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为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