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近年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成千颗系外行星, 甚至离我们太阳最近的恒星——南门二的毗邻星(Proxima Centauri)也发现拥有地球大小的行星。2018年11月14日,天文学家宣布了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第二近的恒星系统也是最近的单星,距离我们只有6光年远的巴纳德星(Barnard’s Star)发现拥有超级地球。

巴纳德星美国天文学家E.E. Barnard命名,他于1916年发现这颗自行速度惊人的恒星,每180年就会在天空移动满月的宽度。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星是第一个宣布「发现」行星的恒星。天文学家Peter van de Kamp认为,他看到星星在我们的天空中移动时出现“摆动”(wobbles)是行星所造成,但最后发现其实是望远镜镜头的错误!

近期,欧南天文台(ESO)与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20年来7具望远镜共771次测量的资料,以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找到这颗巴纳德B星(Barnard’s Star b,GJ 699 b)。这颗行星比地球重3.2倍,距离母星为0.4 AU,并以233天公转,是径向速度法所找到最小母恒星,和距离母星遥远的行星,因此测量难度也最高。

虽然以太阳系来说,这颗星位于炎热的水星轨道,但巴纳德星极暗淡,是仅比木星大一点的红矮星,因此巴纳德B星位于“雪线”附近,估计表面温度为-150摄氏度,是颗冰冻的超级地球。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期刊

资料来源:Earth Sk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42468854839675.png 2018年11月29日为第七届国际宇宙线日(International Cosmic Day,ICD),希望借由这样的全球性联合活动,让对此有兴趣的学生、教师、科学家和一般大众能了解:什么是宇宙线?这些宇宙线来自何方?如何测量宇宙线等问题。关于ICD 2018的详细资料,请见https://icd.desy.d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因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公转速度并不是等速的,再加上地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约23.5度的倾角,且自转轴倾斜的方向不是与近日点至远日点的轨道长轴方向一致。这些因素综合之下,使得每天的真正长度(真太阳日)并不是固定为24时,且正午时刻不一定是手表时间的中午12时;生活当中惯用的24小时制,只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平均太阳日」。平太阳日和真太阳日的差异,称为「均时差」。

这些差异使得每年最早的日落时间并不在大家印象中的冬至(约12/22),也不在每年的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约1/4前后),而是在冬至前的11/29-30喔!台北地区最早的日落时间是17:04!同理,一年中最晚的日出也不是在冬至或轨道近日点,而是在近日点之后的1/13前后。

1515234674325187.jpg台北地区年度日出、正午与日落时间变化图。

均时差差异最大者在每年2/12和11/3左右,这也使得午前和午后的白昼时段并不等长。如果每天固定时间去拍摄太阳,将一整年的太阳轨迹(日行迹)叠合在一起后会呈现8字形(故又称8字图),不同纬度的日行迹亦不相同,有兴趣者不妨耐着性子,努力一年就有成果。

各地最早的日落日期与所在纬度有关系。例如位于北纬25度的台北地区的最早日落日期是在11月底;但纬度愈往北走,最早日落日期会愈晚,例如到了北纬40度左右的地区,最早日落日期将在12/7左右;愈靠近到了北极圈,最早日落时间基本上就会接近冬至。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上周,三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彗星,名为 Machholz-Fujikawa-Iwamoto (C/2018 V1)(马克霍兹-藤川-岩本)彗星,其亮度在几天内暴增四倍,现在已经达到 8等,未来可能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C/2018 V1过近日点在2018年12月3日,距离太阳0.38AU,最接近地球是2018年11月27日,距离0.67AU。从其轨道为抛物线判断,应该是第一次进入内太阳系,因此最接近时亮度可能升高至肉眼可见。详细预报可参考Seiichi Yoshida 网站

上图为 Michael Jager 2018年11月11日 UT 4.23 摄于奥地利

C/2018 V1 (Machholz-Fujikawa-Iwamoto) 轨道根数
e (eccentricity)                           : 1.0000000
q (perihelion distance)                : 0.38685
i (inclination)                             : 143.97530
Ω (Longitude of ascending node) : 128.72170
ω (Argument of perihelion)         : 88.80230
L (Longitude of perihelion)          : 40.20249
B (Latitude of perihelion)            : 36.01560
T (Time of perihelion passage)    : 2458456.01410
P (Orbital period in years)           : > 9999.99

Family/Group:                           : Nearly isotropic

http://astro.vanbuitenen.nl/comet/2018V1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1537108209646300.png 金星是全天第3亮的天体,仅次于太阳和月亮,其亮度会因与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而在-3.8~-4.9等之间变化。金星在2018/10/26经过下合位置之后,转而出现在天亮前的东方天空,又由于其明亮到无星可比,是除日月外最亮的星子,因而自古便博得「启明星」之称,西方则称之为「福斯福洛斯(Phosphorus)」,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是掌管清晨金星升起的神祇。

下合(inferior conjunction)之后36天的2018/11/29,金星达到今年第二次最大亮度-4.9等(右图中的6号位置),也是近年来最亮之时。它之所以这么明亮,是因为与地球的距离和其亮面比例大小综合的结果。详可见2018/9/25 金星达今年最大亮度(-4.8等)。不过对一般观察者而言,大约在11/23-12/5期间,金星亮度都在-4.9等左右,这段期间,以肉眼观看都差不多亮,不太能分辨其中的亮度微小差异。

-4.9等的亮度,在完全没有光害的幽暗环境下,可让物体产生影子,使得金星成为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唯一可以让物体产生影子的天体。下次要达到金星最大的最大亮度-4.9等,可得再等到2021年12月上旬。

金星达最大亮度期间,以望远镜观看,可见金星亮面约占整个金星盘面1/4,相当于月龄4-5左右的眉月;视直径则约为42角秒。之后的金星会愈来愈「粗」,逐渐接近半圆的弦月形,但视直径也逐渐缩小,至2019/1/5西大距(右图中的7号位置)时,仅有25角秒左右,比最大亮度时小了许多!

201203-12Venus_phase.jpg

台北天文馆同仁李合峰先生于2012/5/5拍摄第一次最大亮度时的金星影像。目前的金星可在天亮前见于东方天空,不过,-4.9等这样的亮度,在白天、天气晴朗且天空干净的状况下,以肉眼就可以看到金星的亮点,有兴趣者不妨尝试找找看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接近太阳不易观看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水星和木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水星合木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11/28水星合木星,地心所见的水星位于木星以北仅0.46度之处,非常靠近。然而,木星刚好在11/26合日,水星在11/27下合(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合日),所以即使木星和水星很靠近,也因为接近太阳而无法观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毕宿五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毕宿五合月,通常是毕宿五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橘红色的毕宿五是金牛座主星。整个金牛头部大致呈现V字形,毕宿五在V的其中一边上,被视为独眼金牛那只尚完好的眼睛。由于毕宿五就在月球白道附近,所以偶尔情况下,月球甚至会直接从毕宿五前方通过而形成「月掩毕宿五」的景象。

2018/11/24的05:38毕宿五合月,地心所见的毕宿五位于月球以南约1.7度的地方,11/23入夜后可见于东方天空,不仅两者位置随着时间逐渐西移,且随时间也逐渐接近,到11/24凌晨天亮前最靠近。除了毕宿五和月球之外,邻近还有冬季众多亮星与冬季银河,可以顺便欣赏一下喔!

1542203496158832.png

2018/11/24凌晨5:00,月亮与毕宿五相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麒麟座Alpha流星雨(α-Monocerotids,246 AMO)是每年固定发生的流星雨之一,一般活动日期在11/15~11/25之间,今年极大期预计会在11/21,但月相几乎逢望,流星雨开始的时间,月亮已经高挂天上,受月光影响严重,观测条件不佳,不推荐观赏。

1542201884757542.png

2018/11/21凌晨1:00,麒麟座Alpha流星雨辐射点所在位置示意图。

这群流星雨数量不定,通常ZHR约为每小时5颗,但历史上曾发生每小时400颗以上的爆发事件。流星速度快(每秒65公里),平均亮度中等。虽然名称叫「麒麟座Alpha流星雨」,但其实辐射点位置就在小犬座主星南河三以南仅有几度的地方,约在晚间23时左右升起,可一直看到隔日清晨天亮前。

由于麒麟座Alpha流星雨发生日期与狮子座流星雨相近,连辐射点位置和流星速度都很接近,因此在观测时,要小心分辨。国际流星组织(IMO)建议:当辐射点仰角比较低时,可以在11/22凌晨面朝东方观察,看到麒麟座Alpha流星雨流星的机率比较高;当辐射点仰角逐渐升高时,观察方向可逐渐朝南移动。每个方向观察时间至少停留1个小时。

观测记录显示麒麟座Alpha流星雨曾在20年前的1995年爆发,仅持续了30分钟左右,当时欧洲地区观测到最高数量约为EZHR~420-450,不过这么多的流星同时出现的时间只有5分钟而已。流星雨专家Esko Lyytinen表示:根据他的推算,地球下一次要穿越麒麟座Alpha流星雨的流星体时间得等到2020年,不过穿越时间不在11月,因此见不到爆发;下一次比较强的麒麟座Alpha流星雨出现时间可能在2043年。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所有成员以电子投票方式决议通过,建议将哈勃定律重新命名为哈勃-勒梅特定律(Hubble–Lemaître law)。

哈勃-勒梅特定律描述遥远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和地球的距离成正比。提出这项决议是为了向Lemaître和Hubble致敬,他们对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星系退行的发现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础支柱,也是天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了表彰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对宇宙膨胀理论的科学贡献,借由IAU成员的投票,IAU决定建议将哈勃定律改名为哈勃-勒梅特定律。

在与天文学界协商一段时间后,2018年8月在维也纳(奥地利)举行的IAU第三十届大会上提出并讨论了建议重新命名哈勃定律的决议。所有IAU的个人和初级成员(共11072人)都被邀请参加电子投票, 投票于2018年10月26日午夜结束。计有4060人在截止日期前投票(投票率为37%)。

提议的决议桉以78%的赞成票和20%的反对票(2%弃权)获得通过。

IAU的一个职责是促进意见交流和国际讨论——并努力用历史事实为科学论述做出贡献。为了纪念乔治·勒梅特的知识完整性和极其重要的发现,IAU很荣幸地建议将宇宙的膨胀称为哈勃-勒梅特定律。

1542036703779153.jpg

图说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所有成员以电子投票方式决议通过,建议将哈勃定律重新命名为哈勃-勒梅特定律。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42035084260881.jpg图说  这些砾岩中,有一些是圆滑的形状,进一步证明了水流的存在。

大约20公尺高的大规模洪水可能曾经席卷火星表面。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红色星球上的许多沉积岩石都是大量的水流造成的结果,此水流量绝对不会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河流”所造成的。

研究人员表示,火星可能曾经全球被冰层所覆盖,就像更新世期间的地球一样,后来经历巨大的洪水爆发,塑造了如今所看到的地形特征。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火星的盖尔陨石坑(Gale Crater)中发现了400公尺长的沉积岩。

好奇号探测车和火星侦察轨道卫星对这个地区已进行过部分探测,据信有37亿到41亿年前的岩石存在。

杰克森州立大学的Ezat Heydari说,根据这项新的研究,400公尺长的沉积岩中的四个结构代表了不同的沉积类型,都和水有关。

在一个被称为Hummocky平原的地方,发现有圆形鹅卵石和高达4公尺的十字形山脊。在那里,沉积物的颗粒大小达到20公分。

Heydari说,这些山脊是不对称的。换句话说,它们是由一个定向的水流形成的。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创造这样的特征需要水深达10-20公尺的大规模洪水。

Heydari说,如同我说的这些沉积物的形成与洪水有关,而不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河流所能造成的。

资料来源:Daily Mail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