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39531914689024.jpg

当我们谈论到太空探索,没有一项可以及得上航海家系列任务。根据2018年10月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报告指出,航海家2号正在接近我们太阳圈(Heliosphere)的边界,可能很快就会进入星际空间。数据显示,太空船正接收到越来越多的宇宙射线,这证明了它正在离开日鞘(heliosheath);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这艘太空船将追随航海家1号的脚步,成为第二艘造访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航海家2号的任务自1977年以来,在太空中航行了110亿英里,历经30年终于到达了日鞘,而就在最近,航海家2号的数据显示它即将脱离日鞘。今年8月,研究人员指出,太空船上的宇宙射线粒子探测器所侦侧到的宇宙射线增加了5%,科学家相信,太阳圈阻挡了许多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但是当你靠近太阳圈边界时,屏障开始变薄,于是会有更多的宇宙射线被侦测到;这样的情形在2012年时,航海家1号在穿过太阳圈顶(Heliopause)三个月前,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宇宙射线量增加,成为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太空船。航海家2号则由于轨道的方向及速度的关系,落后了航海家1号大约6年,太阳圈的大小也与太阳活跃周期有关,故两者所通过太阳圈的地方差异甚大。

虽然测量宇宙射线并不能精确定位航海家2号的位置,也无法准确地告诉我们它将在何时穿越太阳圈,但是其增加量确实告诉我们它正在脱离太阳圈,使得它将很快地成为第二艘进入星际空间的太空船。

资料来源: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nasa-voyager-2-could-be-nearing-interstellar-spac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天囷四又称鲸鱼座μ星,亮度4.3星等。10月25日月掩星当天月相为99%,几乎满月。台北地区发生时间为18时38分亮缘掩入;19时38分暗缘复出。由于满月月光较强,建议以双筒镜或小型望远镜观察较适合。

1539347165536162.png

鲸鱼座μ,又名BD+09 359,HD 17094、SAO 110723、HR 813,是鲸鱼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27,位于银经163.25,银纬-43.7,其B1900.0坐标为赤经2h 39m 32.1s,赤纬+9° -43.7′ 31″。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小狮座流星雨(Leonis Minorids,022 LMI)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发生时间一般介在10/19-10/27之间,今年极大期预计落在10/24,但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HR仅为2,非常微弱,几乎到要被国际流星组织(IMO)除名的程度。小狮座位于春季著名星座狮子座和大熊座之间,在此时节为午夜以后才从东北方升起。这群流星速度虽偏快(每秒62公里),但流星平均亮度很低(3-4等以下),之前是以录影观测的方式发现的;再加上今年极大期时月相逢望,几乎整晚都有月光影响,因此并不推荐观赏。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当从地心向外看,火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月」景象,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火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10/18 晚上9:02火星合月,地心所见的火星位于月球以南约1.95度的地方,届时朝南方天空观看,火星同月球的位置会相当接近,有机会观赏到上弦月与微红的火星互相辉映。

这次「火星合月」除可用肉眼观测外,民众当天也可透过望远镜,就近观察这两个在天球位置相距不远的天体,效果更佳。透过望远镜,火星会以橙色的球状出现,还可试着寻找稍稍能看到火星的左下角有一块白色极冠。

双子座Epsilon流星雨(ε-Geminids,023 EGE)是每年会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发生日期一般介在10/14~10/27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落在10/18,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HR约为3颗而已。

这群非常微弱的流星雨,流星速度极快(每秒70公里),但都非常暗(平均亮度大都在3~4等以下),因此不适合一般业余观赏;科学性记录者,建议以望远镜和录影记录为佳。

在此时节,这群流星雨几乎整晚可见,今年极大期逢上弦后1天,午夜之后的双子座仰角比较高,流星受到大气消光影响较小,且月亮已经西沉,观测条件比较好。

不过,这群流星雨发生时间和位置都邻近另一群由哈雷彗星引起的猎户座流星雨极大期(10/22),所以如果要进行科学性的观测记录的话,观测时要小心分辨流星轨迹,以便确定到底归属于哪一群。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不推荐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水星和金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金星合水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而金星和水星都是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的内行星,在地球表面观察时,只会出现在太阳附近,受太阳明亮光辉的影响,并不容易观察。

2018/10/14的23时水星合金星,地心所见的金星位于水星以南约6.8度的地方,并不算近,而且此时两者早已西沉而不得见。可在10/14傍晚日落至18:00以前朝西方地平附近寻找金星和水星,金星亮达-4.5等,即使在暮辉中也不难找到,但右下方约7度远之处的水星却只有-0.3等,更接近地平面与太阳,被暮辉和大气减光同时影响下,并不明显,接近太阳之故也有危险性,所以并不建议观赏。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木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之为「木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木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10/12的凌晨5:20木星合月,地心所见的木星位于月球以南约4.1度的地方不过此时的木星月球均已在地平面下而不得见。可在10/11或10/12的傍晚日落后至19:00左右,朝西南方地平附近观看,将可见到木星和眉月接近的景象。

其中10/11傍晚月龄2的眉月在木星右方约8-9度之处,10/12月龄3的眉月则在木星左上方约5-6度之处。而红色的1等星——天蝎座心宿二恰在月球和木星的附近,10/12的眉月在心宿二右方13-14度左右,10/13则比较接近,在心宿二上方约5-6度远之处。都可一并欣赏。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御夫座Delta流星雨(δ-Aurigids,224 DAU)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活动时间一般介在10/10~10/18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将发生在10/11,月相逢月龄2-3的眉月,几乎没有月光影响,观测条件不错。但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HR只有2,流星速度虽快(每秒64公里),然平均亮度低,不适合业余观赏。但若对流星雨观测有兴趣者,则不妨挑战看看。

流星雨专家认为这群流星雨属于每年8~10月的御夫-英仙复合流星雨(near-Auriga-Perseus showers )的一部分,这个复合流星群共包含3群流星雨,御夫座Delta流星雨是这3群中最弱的。在1990年代后期,流星观测者利用录影方式才确认这群流星雨的存在,并定出其辐射点位置。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金牛座南支流星雨(Southern Taurids,STA)是每年都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但其活动时间相当分散,有流星雨专家认为,它可能只是每年10~11月的金牛座密集流群的一部分。

金牛座南支流星雨活动时间一般在9/10~11/20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落在10/10,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HR~5左右。这群流星雨的流星速度偏慢,仅每秒28公里,但流星平均亮度偏亮,因此很适合作静态长时间曝光摄影,也很适合作为流星雨观测出入门者练习的目标。

今年本群流星雨极大期发生时恰好逢朔后一天,完全没有月光影响,观测条件非常好。不过这群流星雨绵延时间挺长的,并不需急着一定要在10/10来观察。这群流星群的辐射点散布面积相当大而弥散,达20度×10度,流星雨专家建议最好采用录影、望远镜或目视绘图方式来进行观测,才比较容易定出辐射点的位置。

金牛座南支流星雨和极大期落在11/12的金牛座北支流星雨,两者的流星体来源很可能都是第二号周期彗星恩克(2P/Encke),流星雨专家将它们统称为金牛座密集流星群(Taurid swarm)。根据流星雨专家David Asher的模拟估算,金牛座密集流星可能有为期61年的周期性,上一次的峰值发生在1951年,当时在10/28~11/11期间,荷兰流星观测者记录到出现许多火流星;2012年原本预期再次适逢这61年周期的峰值,会遭逢直径比较大颗的流星体,使得2012年10月至11月期间出现许多明亮的流星,甚至达火流星程度。但最后并没有明确的成果报告,因此流星雨专家针对这项峰值预报正在努力研究修正中。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土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土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土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10/15的10:46土星合月,地心所见的土星位于月球以南约1.8度的地方,不过时值白昼,无法观察。可在10/15傍晚约19:00天黑之后朝西南方观察,便可在天空看到0.5等的土星和月龄6.3天的上弦月接近到4度的距离,并随时间逐渐西移,到晚间约21:30左右从西南方沉入地平面。土星和月球位于人马座茶壶壶盖上方的位置,邻近热闹的银河,适合作为初入门的天文摄影目标。

1538569828304224.png

2018/10/15晚上,土星和月球接近景象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1538491742604821.jpg 根据2018年9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小行星通告》,中国三位科学家得到小行星命名殊荣。

编号079694 Nanrendong南仁东小行星,1998年9月25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Z62。

南仁东(1945-2017),是一位有前瞻的天文学家,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国际天文联会第十委员会的副主席和主席。南仁东被誉为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之父,他从倡议、实施到带领完成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并且担任这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

编号120730 Zhouyouyuan周又元小行星,1997年9月26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7 SN33。

周又元是位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号079286 Hexiantu贺贤土小行星,1995年9月28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Q53。

贺贤土生于1937年,是一位领先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学者。他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得到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图:互联网;文:余惠俊节译自国际小行星中心《小行星通告》;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