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8年9月6日(星期四),月掩双子座5.1等星天樽增七,月龄廿七。 掩终现象:凌晨3时23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

毕宿增十一是颗双星,伴星B亮度12.2等,伴星出现掩星现象时间:掩终迟2.9秒。

1535821764468201.png

R1113 = 56 Geminorum = 天樽增七
双子座56,又名BD+20 1775,HD 57423、SAO 79328、HR 2795,是双子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5.1,位于银经197.63,银纬15.66,其B1900.0坐标为赤经7h 16m 2.8s,赤纬+20° 15.66′ 57″。

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8年9月3日(星期一),月掩金牛座5.6等毕宿增十一,月龄廿四。 掩终现象:凌晨4时23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

毕宿增十一是颗变星。

1535819458801154.png

R650 = 63 Tauri = 毕宿增十一
金牛座63,又名BD+16 586,HD 27749、SAO 93900、HR 1376,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5.64,位于银经178.73,银纬-22.41,其B1900.0坐标为赤经4h 17m 40.7s,赤纬+16° -22.41′ 38″。

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不推荐观赏

御夫座流星雨(Aurigids,206 AUR)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发生时间介在8/289/5之间,预期今年极大期在北京时间9/1凌晨3时,ZHR平均只有6,流星亮度中等(平均34等),但今年极大期逢月龄20-21的亏凸月,流星雨出现的时间,月亮也在天空中,受月光影响严重,观测条件不佳,不推荐观赏。

御夫座为冬季北天星座,先前被称为御夫座Alpha流星雨(α-Aurigids),虽然平常年的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HR约为每小时6颗,但曾在1935、1986和1994年分别出现EZHR(依观测结果估计的ZHR)约为30~40的记录;虽然这样的爆发并不强,但仍给了流星雨观测者一个意外的惊喜,而且由于之前不曾常态性的观测这群流星雨,不知道中间是否有遗漏过爆发事件,就连1986和1994年的爆发,也都各只有3位观测者注意到。

然而,在2007年时,即便当时月光影响严重,流星观测者仍记录到EZHR高达130的强爆发,且其中许多都是明亮的火流星。根据电波观测资料,在这个爆发峰值后的1小时,仍持续出现许多的昏暗流星,只不过因为流星都很暗,又受到月光影响,所以并没有目视观测予以证实。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研究组
联络人:李瑾、张桂兰

为了让大家对明年的精彩天象先睹为快,台北天文馆特别制作了《2019重要天象》提供相关天象资讯。

明年最值得观赏的天象是日月食和流星雨。我国共可看见两次日食和一次月食,两次日食分别发生在1月6日和12月26日,均为日偏食,12月26日的日偏食各地均可见,而且将近半个太阳都被月球遮蔽,是五星级的精彩天象!7月17日的月偏食为「月没带食」,从清晨4时开始初亏直到月落,也是难得的天象。

明年1月4日极大的象限仪座流星雨,预估天顶每小时流星出现率可达120颗!5月6日的宝瓶座η流星雨也有每小时40颗以上,两者都不受月光干扰,观测条件为近几年来最好的一次,不容错过。

天文年鉴是一本天文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更适合对天文有兴趣的爱好者作为学习认识天文学的宝典。本书依据国际主要研究机构发布预报之年度重要天象事件,太阳系星体升没时间位置、常用天文常数与星表等资料选辑编印;俾便提供各界参考,以为本馆推广天文之社会教育目标。

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天象,欢迎参阅《2019重要天象》,资料下载:
2019年重要天象简表.pdf(808.21 KB)
2019年天文年鉴.pdf(8.37 MB)

天文馆地址: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电话:(02)2831-4551(总机)


更多2019年的天象预报,也可在“有趣天文奇观”网站下取得,欢迎多加利用!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category/year/2019astronomical_events/

相关资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第21号周期彗星21P/Giacobini-Zinner正在接近地球中,估计在2018/9/10时将通过近日点,且与地球最接近至0.39AU,相当于5800万公里,彗星亮度最亮可达亮达67等左右。最近一次彗星观测报告(8/24)显示:这颗彗星目前亮度已达7.58等左右,利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在没有光害且大气干净的地方都可轻易观察到它;它现在位于鹿豹座中,接近天北极,故整夜均可见,观测条件很好。下方21P影像为奥地利天文摄影专家Michael Jäger于8/24拍摄的结果,彼时这颗彗星正在通过Tombaugh 5疏散星团(取自Spaceweather.com网站)。

1535276446148982.jpg

这颗彗星的彗核并不大,仅约1.6公里左右,但它很活跃故而很明亮,绕太阳一周仅约6.6年,属于公转周期非常短的彗星。这颗彗星是每年固定于10/8前后发生的十月天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根据以往的观测经验,这群流星雨通常会在彗星回归后爆发,因此有彗星和流星雨专家预测2018年的十月天龙座流星雨很可能也会有爆发,呼吁流星观测者注意观察。

关于这颗彗星的详细位置与亮度预报,请见吉田诚一彗星网,或The Sky Live网站。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8年8月31日(星期五),月掩鲸鱼座4.3等天囷六,月龄廿一。掩终现象:22时56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

1535275244105486.png

R364 = xi 2 Ceti = 天囷六

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水星和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地球内侧,故有内行星之称。从地球观察这两颗内行星,常在太阳左右,仅能在清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短暂时间看到它们,故这两颗行星又有「晨星」或「昏星」之称。

而当水星或金星来到「大距」位置时,也就是太阳-水星或金星-地球成直角三角形,且水星或金星位于直角位置时,在地球所见的水星或金星离太阳的角距离也是最远、最适合观察它们的时候。当内行星在太阳以东的大距位置时称为「东大距」,可见于傍晚的西方低空;当在太阳以西的大距位置时称为「西大距」,可见于日出前的东方低空。

1535273206175299.jpg

2018年日出时所见水星方位仰角图。取自2018天文年鉴。

水星在2018/8/27的4:34达西大距位置,水星在太阳以西约18.3度,亮度达-0.3等,日出前可见于约北北西方仰角高度约15度之处。但因仰角不高,易受晨曦和地平附近大气影响而显得没那么亮,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协助观赏,或是用天文摄影方式将其拍摄下来。

由于水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比较椭圆,因此即使到本次西大距的位置时,望远镜下所见的水星是呈现比半圆形再稍微凹一些的形状(相位0.43,即亮面比例为43% ),而非半圆形;视直径约仅7角秒,望远镜中已可分辨出不是星点状,而是有面积的盘状,只不是圆形盘面罢了。

2018/8/27凌晨5时,水星所在位置及望远镜下所见的水星外貌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8年8月27日(星期一),月掩宝瓶座4.3等羽林军卅九,月龄廿八。掩终现象:22时04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

羽林军卅九是三合星,
伴星B亮度4.4等,伴星出现掩星现象时间:掩终早1分20秒
伴星C亮度9.9等,伴星出现掩星现象时间:掩终早1分20秒
伴星D亮度13.5等,伴星出现掩星现象时间:掩终早5分07秒

1535210027625276.png

R3419 = psi 1 Aquarii = 羽林军卅九
羽林军卅九,即宝瓶座91(91 Aquarii),或称为宝瓶座ψ1(Psi1 Aquarii,ψ1 Aqr,ψ1 Aquarii)是距离地球约148光年,宝瓶座一个三合星系统中最亮的恒星。该三合星系统中的另外两颗较暗恒星也被称为HD 219430。该系统主星宝瓶座91是一颗橘色巨星,2003年发现有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在距离恒星略少于太阳和水星之间距离的轨道上环绕。

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余惠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刚刚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其他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描绘出宇宙进化史上最完整的图像之一。特别是,哈勃的紫外线视野打开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宇宙的新窗口,追踪过去110亿年间恒星诞生,即大爆炸后约30亿年宇宙最繁忙的恒星形成时期。这张照片的区域包含大约15,000个星系,其中大约12,000个正在形成恒星。这块区域的面积是2014年发布的哈勃紫外线超深场的14倍。

由于地球的大气过滤大部分紫外线,哈勃可以提供一些紫外线的观测。该计划称为哈勃深紫外线(HDUV)调查。这块区域的面积是2014年发布的哈勃紫外线超深场的14倍。该图像是GOODS-North场区的一部分,位于大熊星座内。

天文学家刚刚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其他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描绘出宇宙进化史上最完整的图像之一。

资料来源: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8/hubble-paints-picture-of-the-evolving-univers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与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科学家李帅(Shuai Li),以及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Richard Elphic等人,分析来自印度月船一号(Chandrayaan- 1)太空船上的月球矿物绘制仪(Moon Mineralogy Mapper,M3)的侦测资料,结果在月球两极最黑最冷的地方直接侦测到水冰存在的铁证。这些水冰成块状分布,且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堆积在此处。其中月球南极的水冰绝大部分集中在月球陨坑中(下图左),北极的水冰则是零星散布、并不集中(下图右)。

1535203810894890.jpg

月船一号是印度太空研究机构(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于2008年发射的月球探测船。M3是透过水冰反光后的特性,以及直接测量水冰分子吸收红外光的程度等方式,来收集月表水冰的分布概况,所以可以分辨固态水冰、液态水和气态水汽之间的差异。

新发现的水冰大多位在极区陨坑的阴影区内。由于月球自转轴倾角相对于太阳非常小,阳光永远无法照射到这些陨坑内的阴影区,使得阴影区内温度始终低于摄氏零下156.7度(华氏-250度)。

先前其他观测曾间接发现月球南极可能有表冰(surface ice)的讯号,但这些讯号也能用其他现象解释,例如有反射率不寻常的月壤等。而侦测到的这些水冰之所以称为表冰,是因为它们都在月球表层仅约数毫米深之处,所以未来太空探测或在月表建立基地,都能在此轻易取得水资源。也因此,这次的直接测量铁证相当有意义,让科学家能进一步了解这些水冰如何聚集在这些陨坑阴影内,如何和月球大环境交互作用等,这为未来各太空机构重返月球探测计画提供了关键重点。

资料来源: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