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土星将达到『冲』的位置,此时土星离地球最近、最亮也最大,是最适合观察的时机。各位天文迷可在前后几周的周六夜间来台北天文馆利用大型望远镜来看土星喔!
中科院授予云南首个北回归线坐标点
2018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机构在云南红河州蒙自市碧色寨,测量并认定我国首个北回归线坐标点。在我国,北回归线穿越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地。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现象。
2018/06/21 夏至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
![]()
夏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24节气中第一个被确认的。 它也是天文学上一个重要的时间与位置。
太阳将在2018/6/21的18:07达夏至时刻,也就是太阳位在黄经90度而且赤纬最北的时候,此时太阳位置金牛座中,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换言之,在北回归线上的人,于正午时可见到太阳在头顶的正上方,几乎没有影子。而在北纬66.5度至北纬90度的北极圈以内区域,太阳则形成「日不落」的现象,太阳在一天24小时期间,都在地平线以上,环绕地平一周而运动,即所谓的「永昼」;相反地,在南纬66.5度到南纬90度的南极圈以内区域,太阳都在地平面以下不升起,即所谓的「永夜」。
夏至标志着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之开始,这一天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而夜晚的时间最短。对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而言,是正午时太阳的仰角最高、阳光所形成的竿影最短的一日。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的地区域将日渐南移,北半球的白天的时间将一天比一天短、而夜晚的时间则愈来愈长,直到冬至为止。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不过,夏至这天虽然是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的日子,但因为均时差的关系,夏至日不是一年中日出时间最早、日落时间最晚之日。事实上,以台北地区而言,一年中日出时间最早的时间是在夏至之前的6/66/12期间(5:03),日落最晚则是在夏至之后的6/277/9(18:48)。(此处所指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乃是太阳上边缘与地平面切齐的时间,此时因地球大气散射之故,天空看起来是很明亮的。)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的嘉义县和花莲县,在嘉义县水上乡立有「北回归线标」,目前该地已设立为北回归线太阳馆。台湾地区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是于本省嘉义县水上乡的「北回归线标」,这也是全球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但由于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动致使北极点漂移以及天球岁差等效应,造成北回归线会缓慢移动,所以现在矗立的北回归线标是第六代,与第一代标示的位置已经有些偏移。
西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Eratosthenes利用夏至当天正午,太阳照射亚历山卓(Alexandria)与亚斯文(Aswan,埃及古称Swenet,希腊古称Syene)两地的角度有些微差异,由此计算出地球通过南北极的圆周长相当于39,690公里,与现代的结果仅相差了1%,相去不远。有兴趣者,不妨利用每年夏至重现这个实验,但得找2个距离比较远的城市同步进行实验,看看您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2018/6/20 灶神星冲 + 国际太空站凌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
![]()
![]()
![]()
2018/6/20,第4号小行星灶神星(4 Vesta)到达冲的位置。灶神星是所有小行星中最亮的,本次冲时的亮度达+5.7度,几乎是它最亮的时候,用双筒望远镜或简单的天文摄影就可以观察。位于人马座,邻近土星之处,整晚可见,较佳观察时间为20:10~3:30之间,距离则约1.148AU左右。海后星、颖神星也在恰在近期到达冲时刻,位置与灶神星相去不远,可尝试一并观测。
2018/5/1-7/31的灶神星轨迹示意图。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亦即:下方各预报图中的蓝色带状通过的地点才可见ISS凌月现象,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蓝带或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而每次凌月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或月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不过提醒大家: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ISS凌月则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 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18/06/20的ISS凌日预报,其中:
时间:2018/06/20 07:17-07:18
星数:本次的ISS凌日发生时,ISS轨道高度偏高,ISS视直径偏小,发生时间在清晨日出后不久,仰角仅有20度左右,且只有台湾本岛最南端可见。故凌日星数为★。
ISS视直径~29″;
ISS距离:~938 km
凌日带宽度:~10 km
可见ISS凌月时间:~ 1.3 sec
主要可见地区所经县市:屏东恒春(垦丁-鹿寮溪口)。
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https://transit-finder.com/)
2018/6/19 国际太空站凌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
![]()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亦即:下方各预报图中的蓝色带状通过的地点才可见ISS凌月现象,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蓝带或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而每次凌月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或月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不过提醒大家: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ISS凌月则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 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18/06/19的ISS凌日预报,其中:
时间:2018/06/19 17:53-17:54
星数:本次的ISS凌日发生时,ISS轨道高度很高,致使ISS视直径很小,发生时间在傍晚日已西斜之时,仰角仅有10度左右;唯一的好处是因为ISS相对于太阳盘面的比例小,所以ISS越过日面的时间比较长。 凌日星数为★。
ISS视直径~18″;
ISS距离:~1532 km
凌日带宽度:~24 km
可见ISS凌月时间:~ 2.8 sec
台湾地区所经县市:云林、嘉义、台南、台东、绿岛。
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https://transit-finder.com/)
中国天文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第一号通知(2018年10月27日-31日,云南昆明)
发布单位:中国天文学会
中国天文学会定于2018年10月27日-3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天文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云南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天文学会
协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新疆天文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广州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天文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卫站、中科院测地所、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连舰艇学院。
年会顾问:王绶琯、叶叔华、曲钦岳。
科学组织委员会(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
白金明、毕少兰、戴子高、樊军辉、孔旭、李国平、刘祥、刘晓为(副主席)、沈志强(副主席)、武向平(主席)、杨戟(副主席)、张丽萍、张首刚、张双南、赵永恒、郑晓年、朱进。
地方组织委员会(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
白金明(主席)、张力(主席)、韩占文(副主席)、刘晓为、汪敏、王建成、张俊、孟红宇(副主席)、姜泽军、郭锐、徐瑞婵、杨赣虎、李少昆、王雪利、杨光普、陈晓毅、毛祺颖、赵秋。
年会地点:云南省昆明市。
年会时间:2018年10月27日-31日,27日报到,31日离会,会期3天。
年会主题:加强交流合作,繁荣天文研究;创新促发展,增进天文一带一路交流,打造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促进大学天文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普及。
大会内容将涉及天文学各分支学科和相关的交叉前沿学科,以大会报告和专题分会报告、高级科普报告的形式进行。大会邀请报告由年会科学委员会推荐,分会口头报告自由报名,由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推荐;
年会九个分会场:即1、射电天文分会场;2、太阳、行星分会场-太阳专题;3、太阳、行星分会场-行星专题;4、恒星与银河系分会场;5、仪器、时频分会场;6、天力、天测分会场;7、高能分会场;8、星系、宇宙分会场;9、天文学史、教育与科普分会场。
年会采取网上注册、网上提交参会报告摘要形式,具体待二号通知。
会议联系人:李少昆:0871-63920818,13308801313,lisk@ynao.ac.cn;
郭锐:0871-63920818,13629413893,guorui@ynao.ac.cn;
孟红宇:025-83332036,cas.nj@pmo.ac.cn。
中国天文学会
2018年5月21日
14亿年前的地球,一天不到19个小时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大约14亿年前的地球,自转一圈只要18小时41分钟,而不是熟悉的24小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发布的最新计算,地球每年平均增加0.0000135秒,这一趋势将持续数百万年。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6/average-earth-day-used-be-less-19-hours-long
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2018/6/17 颖神星冲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
![]()
2018/6/17,第9号小行星颖神星(9 Metis)通过冲的位置,距离地球约1.664AU,位在蛇夫座脚部至人马座茶壶壶嘴之间,整晚可见,但因位置比较偏北,较佳观察时间是午夜前后的21:0002:40间。亮度仅约+9.7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
除了颖神星之外,近期抵达冲的位置的还有土星、灶神星和海后星,它们的位置都在附近,可试着都找找看。小行星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比行星快,行星又比一般恒星快,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对着同一天区拍摄,从中寻找移动天体,就可以找到这些小行星。
颖神星是由安德鲁·格雷厄姆于1848年4月25日发现,是他发现的唯一一颗小行星。它也是唯一一颗在爱尔兰观测发现的小行星。名称的由来是神话中的提坦女神和海洋女神墨提斯,是忒提斯和俄刻阿诺斯的女儿。中文译名来源于清代李善兰翻译的《谈天》一书。
2018/6/16 金星合月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
![]()
![]()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金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金星合月,通常是金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因金星是轨道在地球以内的内行星,从地球上观察,总在太阳附近,所以通常只能在清晨日出前的东方天空或日落时的西方天空才能观察到金星,使得每次金星合月时,都发生在农历月月初或农历月月末。又因金星非常明亮,所以每当金星合月时,都明显易见得吸人眼球。
2018/6/16/21:12金星合月,地心所见的金星位在月球以北约2.3度的地方,不过此时金星和月球已十分逼近地平面而不易观察。事实上,在傍晚约19:00日落天黑后到21:20都可以在西边低空观看到-4.0等的金星接近月龄仅3的眉月,两者相距约2~3度,且月球恰逢过近地点,再加上靠近地平面而有月亮错觉,使月亮看起来比平常大,是适合初入门者挑战的天文摄影目标。
2018/6/16傍晚19:00,金星和月球接近景象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2018/6/15 海后星冲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
![]()
![]()
2018/6/15,第29号小行星海后星(29 Amphitrite)冲,位在天蝎座尾巴至人马座之间,非常接近银河中心所在方向。距离约1.72AU,整晚可见,但较好的观察时间是午夜前后的21:5002:00间,仰角比较高,较易观察。 亮度仅约+9.5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
海后星于1854年3月1日发现。海后星位于小行星带,直径为212.2公里,质量为1.0×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1491.0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