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12日22时到午夜后全天夜空;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严重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身为年度三大流星群之一,出现时间固定且数量稳定,英仙座流星雨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

  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预计在8/13,ZHR~100,但逢满月过后2天,在晚间22时辐射点从东北方升起时,月亮早已占据了天空,受月光影响严重,使得可见流星数量减少。所幸英仙座流星雨中有不少是非常明亮的火流星,因此还是可以透过月光欣赏流星划过天际的景象。

  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分布并不是很集中,在极大期前后的8/12~8/14,其实都可以看到不少流星。因为月亮每日东升时间会比前一日晚约48分钟,所以如果比极大期晚几天再来欣赏英仙座流星雨,那么辐射点东升之后有短暂时间是不受月光影响的,但此时流星数量却不比极大期多,所以请自行权衡得失,再决定要何时去欣赏英仙座流星雨。

  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间,适逢8/11为今年最大满月,或许也可以两者配合一起看喔!

备注:ZHR(Zenithal Hourly Rate)是指:当辐射点在天顶,且肉眼可见最暗星等达6.5等的状态下,每小时可见流星数量;不过此为理想状态,通常肉眼观察的实际数量会比ZHR还少。 

  英仙座流星雨活跃日期为7月17日至8月24日,愈接近极大期时间,可见到的流星数量愈多。

  这群流星雨的流星速度中等(每秒59公里),亮度中等到偏亮(平均约2等),常带有残余的尾迹,且根据往年观测资料发现它是一年当中出现火流星数量最多的一群流星雨。

  以下为自2008年迄今观测到的火流星统计数量统计,火流星数量最多的就是英仙座流星雨(PER),其次为12月中旬的双子座流星雨(GEM)、猎户座流星雨(ORI)等。英仙座流星雨火流星最亮亮度平均约为-2.7等,双子座流星雨则为-2等,几乎比英仙座流星雨的还暗了近1个星等。这就是为何今年(2014年)虽然严重受到月光影响,但仍可以透过月光欣赏这群流星雨的原因。

   今年极大期发生时,适逢满月过后2天,月亮约在20;30左右升起。因此从8月12日晚上22时辐射点东升后,一直观察到隔日凌晨天亮前,都会受到月光影响。不过天亮前的辐射点高度比较高,即使有月光影响,观察条件还是比辐射点刚升起的时候受到大气消光多还好。预估在没有光害且空气透明度佳的观察环境下,透过月光可见到的流星约每小时10几颗。

  实际观测数量,可见国际流星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 Organization, IMO)即时动态网页

  下方是国际流星雨组织汇整全球观测者报告的2013年英仙座流星雨数量随时间变化图。2013年几乎没有月光影响,ZHR最多时(ZHR MAX)达到109颗,比原本预估的ZHR~100还多一些,且如同2012年一样,亮度指标(r)达2.0,比原本预估的2.2还亮。

  美国NASA流星体环境研究室(Meteoroid Environment Office)研究员Bill Cooke指出:英仙座流星雨的火流星数量之所以这么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它的母彗星也比较大的关系。

  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第109号周期彗星,史威福-塔托彗星(109P/Swift- Tuttle)。这颗彗星直径约26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133年。它上一次回归时间是在1992年,下一次需等到2122年。

  英仙座流星群曾在1991~1992年爆出400颗以上的数量;1990年代末数量已降成100左右。1990年代之后数量增多的主因就是母彗星于1992年的回归造成的。目前彗星正远离中,流星数量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不过仍不容小觑。


  观察流星雨很简单,挑选无光害影响、视野辽阔之处,用双眼欣赏整个天空即可。

  史威福-塔托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尘粒接近地球时,被地球重力吸引而形成英仙座流星雨。其中,火流星与一般流星的数量比例大约是1比数十左右,在光害比较大的区域,亮度较暗的一般流星不易看见,所以可见的流星数量就会比较少。因此,最好尽量挑选光害稀少的环境进行观察。其中,高山水汽少、光害少、空气透明度高,是最好的观察地点;其次为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海边因水汽含量高,易吸收星光,条件不如高山好。

  流星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并不固定也无法预测,观看时切勿只盯着天空某个固定的地方,以免错失他处出现的流星,所以最好是挑选视野开阔的地区,躺下后轻松扫瞄全天空即可。

  如果想要留下精彩的流星影像,可利用三脚架固定数位相机或数位摄影机,对准天空、按下快门后做长时间曝光摄影即可。一般数位相机可将感光度调高,并以延迟曝光模式拍摄,将更易捕捉流星,而不致会晃动相机使星点变形。


 【1

以下为NASA@Science提供的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和最大满月的相关介绍影片:

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8月10日-16日迎来峰值时期,最高峰值落在12-13日,每时天顶流星数100颗(6等)。不好的是,今年峰值时期遇上了年度最大满月,严重减少了(暗淡)流星数量。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英仙座流星群的火流星出现次数,位于全年其它流星群火流星榜首。

图片来源:Stellarium软件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流星雨观赏提示及流星雨拍摄提示,请参阅以下链结http://forum.hkas.org.hk/thread-7180-1-1.html

名词解释: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 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年度三大流星雨。信息取自《维基百科》

流星,来自太空的物质碎片在地球大气中燃烧干净并产生划破长空的光迹,有时也把它称为射星。

流星群名称:以辐射点所在处之星座或亮星命名。有些名称为旧名,如「象限仪座流星群」即现今所称之「天龙座ι流星群」,但其辐射点已漂移至牧夫座头部;「天龙座γ流星群(Draconid)」又称为「Giacobini」。

来源天体:造成此流星群的彗星或小行星(Minor Planet, MP)。

发生期间:此流星群发生的期间范围。

极大期:预测可能发生流星数量最多的日期与时间,时间为世界时(UT1),括号「()」表示不确定;月龄取当日阴历日期。

辐射点:地面所见流星群飞行轨迹似可汇集至一点,称为辐射点。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影响,辐射点会随时间漂移;此处所列之辐射点乃以极大期时的位置为准。

速度:流星进入大气层的速度,分布范围从 11 km/s 到 72 km/s;40km/s 约为中等。

亮度指标(population index, r):各流星群的亮度分布,r=2.0-2.5 表示此流星群中的流星比平均值亮,r>3.0 者表比平均值暗。

ZHR(Zenithal Hourly Rate):当天气非常晴朗、辐射点在天顶、且肉眼可见星等达6.5 等时的预测每小时流星数量。如见「+」 出现,表示预测之 ZHR 值大于所列数字,但无法确定上限。

最大满月:是指月亮满月时刻与近地点时刻很接近的时间

“超级月亮”是满月(或新月)与近点月同时发生的近点朔望月。这是描述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地球公转,行经近地点之时,同时又在日地联线上的通俗名词,并非天文学的专业术语。此种结合的超级月亮并不会引发海洋、地壳和潮汐的变化,例如地震、火山爆发。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整夜可见,入夜后不久东方,天亮西;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位在椭圆形的其中一个焦点上。这使得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有远有近,其中离地球最近的位置称为近地点,最远的位置称为远地点。从地球上观察,月亮离地球较近时,看起来的视直径比较大;反之,远时看来较小。

  2014/8/11的凌晨1:43,月球通过今年内最接近地球的近地点,月球中心至地球中心的距离约356895.595公里。而在约25分钟之后的2:09,月球又刚好通过「望」的位置,也就是满月的时刻,这使得本次满月视直径达33.47角分,是今年12次满月中最大的一次,比1/16的今年最小满月29.38角分大了4.09角分,大约是13.9%左右。

  比较特别的是,今年最大满月是农历七月十六日,正在中元节的后一天。

  欣赏这个最大满月无须任何工具,只需东方到东南方地平附近没有建筑树林等遮蔽的地方,以肉眼欣赏月亮就好。

  想留下记录者,可以将相机以三脚架固定后,放大到最大,然后开启「自拍」功能,按下拍摄钮即可。拥有望远镜设备者,可透过望远镜放大拍摄,效果更赞。

  不过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特别提醒这次的满月是今年最大满月,一般人大概不会注意到这次的满月和其他满月有何差异。所以不需要特地有何准备,也不需要挑选特定时刻,只要是8/10晚上至隔日8/11天亮之前这段时间,在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以平常心来欣赏这个满月就可以啰!想感受月亮错觉者,则得在8/10晚上挑选月升后不久的时间看到月亮的地方来观看,不然等到月亮上升到比较高之处,这种月亮错觉的效应就小多了。


   影响地球上所见月球视直径大小的原因主要有四项,分别为;月球远近、满月时刻相对于观测地的时间、大气效应与月亮错觉。前三项基本上是真实的影响,最后一项则非。

  1. 月球远近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平均大约每27.3日绕地球一周。在每一圈的轨道绕行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时刻最接近地球,称为「近地点」;此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在35~36万公里上下,这个距离每次并不相同,或多或少,这是因为月球受到地球与太阳及其他行星等天体引力的扰动效应的结果。同理在轨道上,最远离地球的位置则称为「远地点」;远地点的距离约在40~41万公里左右。

  月球近时所见视直径较大,远时较小。大约每隔14个月,会逢一次近地点满月,此时通常是当年最大的满月;不过由于每次近地点距离不一,因此这样的近地点满月的视直径也不相同。

  1. 满月时刻相对于观测地的时间

  「望」或「满月」时刻乃是以地心、月心与太阳中心三者的位置来计算的,以地球中心为中心,月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经度相差180度的瞬间。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半径约6400公里,如右图,在地球上不同地点与月球的距离其实不尽相同,A点与C的差异就达地球直径(约13800公里),相当于平均地月距离384,400公里的3.6%之多呢!

  因此,如果满月时刻发生时,观测地点恰在背对太阳、面对月亮的「夜晚侧」,那么观测地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会小于月心到地心的距离;距离缩小,意味着所见的满月视直径变大,如同轨道位置远近造成的效果一样。

  8/11的满月时刻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凌晨2:09,相当于左上图的A~D点之间偏A点处,因此本次台湾地区所见的最大满月也有这项因素的贡献。

  1. 大气效应

   地球大气层并不是均匀分布,总体来说,大气密度由地面向上空递减。而光线穿过密度不同的大气时,会被偏折,即所谓的「折射」,密度差异愈大者,被偏折的角度愈大。因此,当天体接近地平面时,天体所发出的光被偏折的程度,会比天体接近天顶时还要多。

  除了密度之外,其实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也都会影响大气折射效应的程度。因此在某些大气状况下,大气会类似放大镜一样,使所见的月球盘面会比真正的还大一些;尤其是愈接近地平面的时候,这种效应会愈大。

  8/11凌晨最大满月发生时,月亮位于方位角约226.4度、仰角仅约40.2度的位置,仰角高度算中等,大气折射效应的影响不大;但真实情况,必须视当天大气环境而定,无法提前预测结果。

  1. 月亮错觉

  月亮错觉是个「虚假」的效应,纯粹是心理作用问题,会觉得靠近地平面附近的月亮,看起来比天顶附近的月亮还大。这种错觉,其实对于太阳也适用。

  目前较为人接受的一种解释,认为是因为靠近地平面附近时,因有地面有距离比较近的景物或建筑等,可供与距离比较远的月球作为比较,而天顶附近则没有,人类大脑企图修正这种距离产生的影响,反倒修正错了,成为一种错觉。其实不妨拿一个10元硬币,在月亮刚升起不久,以及月亮比较接近天顶时来比较,将会发现其实月亮几乎是一样大的,不若眼睛所见似有差异。

  8/11凌晨最大满月时刻,月球仰角仅约40度左右,因此月亮错觉效应颇小;但若在8/10傍晚月升时分、或是8/11天亮前月落时分观看时,月亮错觉效应就很大。


不是超级月亮,也不是世界末日

  每逢每年的最大满月时,总会有「超级月亮引发世界末日」的谣言出现,不过即使是最大满月,月亮与地球的距离都在一般正常距离内,月亮的大小也在每年可见的正常范围内,所以不会发生「特别接近地球而引起地球灾难、甚至世界末日」之类的事。请勿轻信谣言,更不要成为此类谣言的推动黑手,那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呢! 

1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名词解释: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傍晚西偏南可观;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有较小影响。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火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月」,通常是火星比较接近月球之时。

  2014/08/03的18:02火星合月,火星位在月球以南约2.2度的地方。可待约19:00左右天色稍暗之后,朝南方天空观看,便可看到火星与月球接近的景象。此时的火星亮度约0.4等,比右方的室女座主星角宿一和左方的土星还亮一些,颜色也比较红,很好分辨。月亮则是月龄7.5、上弦前一日,所以形状接近半圆形。

  有趣的是,在8月初这段期间,角宿一、火星和土星,三者几乎成等距直线分布,所以8/2~8/4的傍晚,就可以见到月亮像是阅兵一样,陆续从这三颗亮星旁边掠过。十分有趣。

1

2014年8月2~4日傍晚19:00,月球陆续掠过角宿一、火星和土星示意图。

图片来源:Stellarium软件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名词解释:

合是太阳系中两个天体的赤经①(经度)从地球看来相等时的一种排列。从地球上看,行星或其他天体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谓之下合,行星或其他天体位于太阳后面谓之上合。当一个行星与另一个行星或其他非太阳天体在天空紧密靠在一起时,称为行星合。

①  严格地说,不是“赤经”而是“黄经”相等,尽管太阳系的大多数天体的赤经和黄经一般相差不很大。

土星是太阳往外的第六颗行星,是四颗巨行星之一,小于木星而居第二位。土星的直径(赤道上)是地球的9.4倍,这说明它的平均密度只有水密度的70%。土星拥有非常突出的环系和至少20颗卫星,可能还有更多卫星将被发现;它与太阳的距离为9到10天文单位,每29.46年公转一周。

火星是从太阳往外第四颗星星,每686.98天沿轨道运行一周,与太阳的距离为1.38-1.67天文单位。火星自转一次历时24小时37分23秒,它的直径为6795公里(大约是地球直径的一半),质量稍大于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是一颗荒凉的行星,有很稀薄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气温-111-26摄氏度。

角宿一,角宿一是颗三合星,角宿一(α Vir / 室女座α /英语:Spica)位于室女座,是全天空第十五亮的恒星,也是室女座最明亮的恒星。北半球的观测者在春季夜晚,可以在东南方向的天空看到这颗明亮的1等星。想要找到角宿一,观测者只需要沿着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的斗柄和牧夫座的大角连成的曲线方向往下就可以看到它。角宿一是一颗蓝巨星,属于仙王座β型变星。角宿一距离地球有260光年之遥。【信息取自维基百科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观测时间及位置:天亮前东偏北很低夜空;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有影响。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水星和木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水星合木星」,通常是水星和木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4/08/03的凌晨1时水星合木星,地心所见的两者相距仅0.96度。然而此时水星和木星皆尚未升起,无法观察。可在8/3接近天亮的凌晨5时左右,朝东偏北方地平面附近观看,木星亮度-1.8等,水星亮度-1.5等,两者都算相当明亮的,然而约过半小时之后就逢日出时分,因此凌晨5时左右的东方低空晨曦明亮,再加上大气消光严重,并不容易见到水星和木星,建议可以利用双筒望远镜协助观察。

  除了水星和木星之外,在它们上方约15度远之处,是比木星和水星更明亮、达-3.8等的金星。或许可以反过来利用金星当作指标来协助寻找木星和水星。

1

2014年8月3日凌晨5时,水星、木星和金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Stellarium软件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名词解释:

金星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在大小上,金星和地球几乎可以说是双胞胎,它的质量为地球的82%。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时225天,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略大于0.72天文单位,轨道近于圆形。金星每243天相对于恒星逆向自转一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金星上的“一日”比“一年”还长。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0.39天文单位的平均距离上每87.97天绕太阳公转一周。水星自转一周需时58.64天,所以水星上的三“天”和两个水星“年”一样长。水星表面到处是环形山,基本上没有大气;温度范围-180度到430度。水星的直径为4880公里(大小介于月球和火星之间),质量约地球的5%。

木星是我们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从太阳向外的第五颗,每11.86年绕太阳运行一周,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等于5.2天文单位。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左右,质量约太阳的0.1%(地球质量的318倍),超过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质量的总和。木星至少有16颗卫星和一组黯淡的环,它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与其说木星是地球那样的星系,还不如说它更像一颗演化失败的恒星。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75


天文学家找到一颗迄今已知「一年」最长的系外行星。编号克卜勒421b(Kepler-421b)的系外行星,绕其母恒星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704天。相较之下,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687天,比克卜勒421b稍短一些,而迄今已知的1800多颗系外行星,绝大部分都很靠近它们的母恒星,因此公转周期也短得多了。

http://tamweb.tam.gov.tw/v3/tw/item_img/2014_3rd/Kepler-421b.jpg

  此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David Kipping表示:一般而言,离母恒星愈远的行星,其轨道倾角小到能从母横恒星前方通过的机率愈低;像克卜勒421b这样的行星,发生凌日现象(transit)的机率仅有0.3%。更难的是,已经工作了4.35年克卜勒任务迄今只侦测到2次克卜勒421b造成的凌日现象,这比周期短得多的系外行星还难侦测得多,在相同期间内,周期短的系外行星造成的凌日现象估计可以有数百次呢!这两种困境加总之下,以凌日法发现长周期系外行星的机会会随周期增长而减少,约P^(-5/3),举来来说:发现公转周期约仅3天的热海王星(hot-Neptune)的机率,大约比像克卜勒421b这样的雪线海王星(frost-line-Neptune)还高了9000倍左右。由此便可知发现克卜勒421b是多么幸运的事!

  克卜勒421系统的母恒星是颗橘色的K型恒星,比我们的太阳还稍冷、稍暗一些,距离地球约1040光年,位在天琴座方向。

Depiction of the frost line. Image credit Pearson Education and Addison Wesley  系外行星克卜勒421b距离其母恒星约1亿7700万公里,大小相当于天王星(约4倍地球直径),轨道离心率e约0.04(几乎与天王星相同)。所以Kipping等人「合理的认为」这颗行星的外观很可能与天王星和海王星类似,故若采用天王星的表面反照率(albedo)估算其表面表面温度的话,得出仅有约摄氏零下93度左右。

  这颗行星的轨道位在分隔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的「雪线(snow line或frost line)」之外,因此水分会冻结成冰粒,冰粒又彼此沾黏在一起而形成气体巨行星。

  雪线对行星形成理论非常重要。天文学家认为所有的气体巨行星都是在雪线以外之处形成的。而既然绝大部分迄今已发现的气体巨行星都位在距离母恒星非常近、公转周期仅有短短的数小时到数天的位置上,因此理论学者相信应该有许多系物行星在形成早期就开始向内迁移,才会成就现在观测到这许多的热木星。

  行星系统中的雪线位置并不固定,会随年轻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c)演化而逐渐向内迁移。以克卜勒421b的例子来说,Kipping等人估计在这个行星系统诞生后约300万年时的雪线位置,大约就在克卜勒421b目前所在位置。一般认为行星大约会在原行星盘形成后的最初300万~1000万年内陆续形成,这意味着我们现今所见的克卜勒421b位置就是它诞生的位置。所以由克卜勒421b来看,行星并不一定得经历迁移的过程。这可能是以凌日法观测到的第一个无迁移气体巨行星。

  此外,克卜勒421b的大小仅相当于天王星等级,而不是木星等级,这可能是因为克卜勒421b是在行星形成时期的最后阶段形成的,因此制造行星的材料已经不足以让它可以继续增大至木星等级。当然,Kipping等人并无法确知这颗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毕竟没人在那儿看着它诞生茁壮。但至少现在所见的各类线索,可稍稍透露这颗行星的部分历史故事。

资料来源:http://www.cfa.harvard.edu/news/2014-19 , 2014.07.21, KLC

时间(太阳黄经表示)【下面所有数据图自动更新】

对于每个观测点的数据除去;偶发流星;,;ZHR_r;表示为无线电观测结果(已经高度修正。相当于目视观测的ZHR。);ZHR(IMO);表示为国际流星组织(IMO)的目视观测报告,;ZHR_r(2013);表示为2013年的无线电观测报告。

自动更新数据   图片数据自动更新

Solar lon=136约为8月8日

数据基于全世界29个站点

日本无线电流星监测:

  图片数据自动更新

「Long」:持续20秒以上

数据基于日本7个站点

国际流星组织→全球目视情况

Perseids 2014

图片数据自动更新

国际流星组织→全球目视观测者分布情况

**Spatial distribution
**

图片数据自动更新

**加拿大流星轨道监察雷达(CMOR)监测
**

**
**

图片数据自动更新

最后更新时间:2014-08-14

2014 年 7 月 21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罗塞塔号探测船证实彗星有二个核心
影像提供: ESA/Rosetta/MPS for OSIRIS TeamMPS/UPD/LAM/IAA/SSO/INTA/U短消息/DASP/IDA

说明: 为何这颗彗星核心会裂成二块?这项有关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的意外发现,是上星期 欧盟航天局的无人行星际太空船罗塞塔号,持续靠近这颗古老彗星的彗核时所得到。在现阶段,关于彗星为何有双核的猜测包括: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是二颗彗星合并而成、这颗彗星的彗核松散因而被潮汐力扯碎、彗核表面的冰发生不对称之蒸发、或发生某种爆炸事件。如上面这则定格影像拍摄时间相隔20分的动画所示,此彗星不寻常的5公里大小彗核,以数小时的周期旋转。预期将随着罗塞塔号在下个月初开始绕行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如可能并将在年底布放探测器到彗星表面,更好的影像与(或许)更好的理论或将随之出现。

2014 年 7 月 22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渗漏极光的洞穴
影像提供与版权: Ing鏊fur Bjargmundsson

说明: 位在洞穴之内,你还能见到极光吗?为捕捉这种令人称绝的天与地景观,天文摄影者Bjargmundsson三月在冰岛长达一公里的Raufarh鏊shellir熔岩洞,呆了几乎整晚。他用闪光灯作为照明,分别拍摄了三幅洞穴景观;此外,他亦取了一幅长曝光照片以记录黯淡的极光,最后再把这四张影像进行数位合成,组成了上面这幅影像。这道年高4600年的古老熔岩管,其实有数处缺漏,其下堆叠出成堆的碎石和白雪;而伫立在每座小丘上方的,则是艺术家本人

2014 年 7 月 23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IC 4603: 蛇夫座的反射星云
影像提供与版权: Rolf Olsen

说明: 为何这片星场看似一幅印象派画作? 这种效果并非源自数位影像提交,而是由大量的星际尘埃所造成。星际尘埃是一种微小的球体,通常形成于大型年轻恒星的外层大气;它的大小与香菸的烟雾相当,而且也含藏丰富的元素。星尘会在恒星死亡时,被驱散到太空中,而在星际物质中逐渐吸积成长。稠密的星尘通常不透 可见光,因而会遮掩背景恒星。较稀疏的星尘,则会反射大量星光中的蓝光,把周遭的云气渲染成大片靛蓝,而发射星云的辐射则泛红;这二种星云,共同把这片星空彩绘成形似艺术家的画布。上面影像,呈现了星云IC 4603中心、环拱亮星SAO 184376(8星)的区域,故此星是造成这片泛蓝反射星云的天体。IC 4603位在南天蛇夫座内,离极为明亮的一等星心宿二附近不远。

2014 年 7 月 24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ALMA阵列上空的银河
影像提供与版权: [Yuri Beletsky](mailto: beletsky at lco.cl) (Las Campanas ObservatoryCarnegie Institution)

说明: 这幅迷人的全天影像,摄于智利.Chajnantor高原上标高5,100公尺的高地。从当地气压只有海平面一半的稀薄大气环境看出去,壮丽的银河横贯视野。而银河带状的尘埃、恒星和星云,有沈浸在明亮清晨黄道光中的晶亮金星为伴。就连在此一观测高地,天空并非完全黝黑,夜空仍有氧原子所发出的绿色大气辉光。环拱地平面的碟状物体,则是阿塔马干大型微米/次微阵列(ALMA)的天线碟;此阵列,在波长约可见光一千倍的波段探索宇宙

2014 年 7 月 25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蟹状星云
影像提供: NASAChandra X-ray ObservatorySAODSS

说明: 位在这张广角蟹状星云影像中心的波霎,是一颗城市大小的磁化中子星,每秒自转30次。 这幅呈现我们银河系众多超新星遗骸之一的照片,结合了光学巡天数据和轨道钱卓拉天文卫星的X射线数据。 这张组合影像,则是钱卓拉卫星探索高能波段宇宙15年的庆贺照片之一。 这颗波霎,就如同一座宇宙级的发电机驱动星云发出可见光和X射线辐射,并把带电粒子加速到极高能量,造成会发出X射线辉光的喷流和环状结构。 其中,最内围环结构的宽度约有1光年。这颗高速旋转的波霎,质量大于太阳,密度和原子核相当,是一颗爆炸大质量恒星的塌缩星核,而周围扩张的云气,则是恒星残存的外层气壳。此一超新星爆炸事件,发生于西元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

2014 年 7 月 26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NGC 253: 满布尘埃的星系
影像提供与版权: László Francsics

说明: 光亮的NGC 253,是地球天空中最明亮与最多尘埃的螺旋星系之一。 依它在小望远镜里的外貌,有人更称它是银元星系 (Silver Dollar Galaxy);此外,它在南天的玉夫座之内,故也有人称它是玉夫座大星系。 这个离我们约1千万光年远的尘濛星系,是由数学家兼天文学家Caroline Herschel 发现于1783年。 大小约有7万光年的NGC 253,是玉夫座星系群最大的成员星系,而此星系群则是本星系群最近的邻居。 在这幅清晰的彩色影像里,除了螺旋状的尘埃带之外,丝丝缕缕的尘埃,也像正从满布年轻星团和恒星形成区的星系盘飘飞出来。 高尘埃含量再加上剧烈的恒星诞生活动,让NGC 253被归类星遽增星系。 星系NGC 253本身是个很强烈的高能量X-射线及伽玛射线源,其源头可能是位在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2014 年 7 月 27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星宿增四星云的广角影像
影像提供与版权: Rogelio Bernal Andreo

说明: 环拱星宿增四星(Rho Ophiuchi)的云气,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形成区之一。 而位在影像右侧淡色区内、距离400光年远的星宿增四星,本身是一个双星系统。 这个恒星系统,因周边有缤纷的色彩著称;其中包括泛红的发射星云,以及数量众多的淡棕和暗棕色尘埃带。在星宿增四分子云系的右上角,可见到泛黄的心宿二,而遥远恰好同向的球状星团 M4,则位在心宿二和泛红发射星云之间。 在影像底端,则有名为蓝马头星云的IC 4592。 环绕马头眼睛和其他恒星的蓝晕,来自由细小尘埃微粒所组成的反射星云。 左上影像,侧斜三角反射星云编录号是Sharpless 1,而位在尘埃顶点附近的亮星,提供了星云所反射的星光。 虽然把小望远镜指向蛇夫座天蝎座人马座的左近,就能见到大部份这些特征,然而要见到尘埃云的细微结构,唯一可行之道是搭备相机进行长曝光


以上信息由星友空间网成大物理分站繁体翻译,感谢星友空间网的翻译。

天象信息服务中心整理

有问题可联系邮箱446469755@qq.com或QQ:446469755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70 


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主导国际团队藉由NASA哈柏太空望远镜发现一个遥远透镜星系(lensing galaxy),改写天文观测上「最遥远透镜星系」的纪录。此透镜星系是个极巨大椭圆星系,来自它的光线费时96亿年才抵达地球。星系因质量巨大产生重力场,在宇宙中形成一片超巨大的「镜片」,能弯曲、放大、扭曲在它后方天体发出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重力透镜效应。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23日发表于《天文物理学期刊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ApJL)网站。

 

本发现中观测到位于透镜星系背后更远处有一个小星系,它的光需历时107亿年才抵达地球。在宇宙中,像这样看得到以三点一直线与地球排列成行的机会本就不高,再加上距离极远,所以本次发现非常罕见。除本例之外,目前天文学家在如此久远的宇宙早期阶段发现的透镜星系只有一例。(该例请参考:http://adsabs.harvard.edu/abs/2013ApJ...777L..17V )。极遥远透镜星系能协助我们更深入认识早期宇宙中,年轻星系经历了什么过程后才形成今天高质量、成分以暗物质为主的巨大星系。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在天文上很重要,因宇宙有一大部分组成物质是这些看不见的暗物质。

本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天文所博士后研究黄活生表示:「找到透镜星系意味着我们能从背景星系的光受弯曲的程度得知透镜星系总质量,因为这总质量包含了透镜星系中的暗物质质量在内;连带地,这使我们能研究暗物质之性质。宇宙中大部分物质为暗物质,但其成分仍是未解之谜。」

在这么远的距离下找到一个罕见的重力透镜案例,是个让研究者能穿越几十亿年时空来研究星系演化难得的机会。「虽然我们已知有几百个透镜星系,但这些相对来说都离我们很近」。黄活生解释,「找到一个像本案例中这么远的透镜星系是个非常特殊的发现,可据此了解极遥远星系中暗物质之总量,继而考察暗物质数量的多或少在宇宙不同阶段会如何变化。」

德州农工大学教授Kim-Vy Tran 表示:「在早期宇宙看到两个星系间像这样排列对齐成一直线,机率很低、非常难得。多难呢?想像你拿一支手持式放大镜,伸直手臂,这时看得到放大镜后面有物体被放大的可能性很高。但如果手臂拉到如房间长度这么远,放大镜还是同一个,看到在放大镜后方还有其他物体和它对齐呈一直线的机会便降低,距离越远,机会越小。」

天文所的黄活生和苏游瑄团队观测到的这个巨硕星系总质量达太阳的1,800亿倍。借测量并扣除了在透镜星系中会发光的恒星质量后,他们计算出这个透镜星系所含的暗物质。相较于质量成分大部分为暗物质的银河系,该透镜星系所含暗物质,明显低于预期。

苏游瑄表示:「在这么巨大的椭圆透镜星系里只有非常少量的暗物质是很奇怪的事。其他离我们比较近的椭圆星系都含有较多的暗物质和恒星,性质似乎和这个超遥远的透镜星系大为不同。」

德州农工大学Kim-Vy Tran团队最早偶然在星系团IRC 0218里发现了这个重力透镜系统。他们分析透过夏威夷凯克天文台得到的巨大星系光谱资料后,出乎意料地发现热氢气,这对巨大椭圆星系来说极不寻常的疑团,由团队成员耶鲁大学Ivelina Momcheva分析了哈柏望远镜之高解析度图像后解开,原来是透镜背后的背景光源星系在产生热氢气体。Momcheva说:「我们发现来自地面望远镜的资料其实将透镜星系的光和更遥远的星系的光混在一起了,所以才让人混淆。」要将透镜星系和在它后面的背景星系的光分开,唯有哈柏望远镜之高解析力才能办到,此特别现象靠著成像和光谱两种技术的合作而真相大白。

目前黄活生和苏游瑄仍继续研究重力透镜,预期未来还会发现类似的透镜系统,黄活生说:「我们对于天文所参与的正在进行大天区巡天普查的『HSC新一代超广角相机』寄予厚望。透镜星系虽然罕见,但此普查规模之大,应该至少将找到数以百计的透镜星系,其中也许有少数透镜星系会位在(90几亿光年)这么远的距离,成为深入研究早期宇宙星系的重要参考。」

论文全文请参考网站:http://iopscience.iop.org/2041-8205/789/2/L31/article;jsessionid=22A9A884C0E5F025DA6993E63F12268D.c2

资料来源:转载自中研院, 2014.07.24, Seline Hu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69 


中央大学天文所浦田裕次教授伉俪刷新对「伽玛射线爆余晖」的快迅追踪观测纪录,成果登上最新一期《天文物理期刊》。(陈如枝摄)

  

伽玛射线爆,宇宙大爆炸形成以来最高能爆发现象之一,通常以几秒瞬间出现稍纵即逝。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浦田裕次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利用中研院次毫米波阵列加上中大鹿林天文台一米望远镜,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成功侦测来自伽玛射线爆与其周围星际介质造成的反冲击波讯号,完美解释伽玛射线爆余晖火球模型理论,并刷新最快的伽玛射线爆次毫米波余晖追踪观测纪录,成果登上七月十日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国际顶尖期刊。

这是两人继2011年8月25日一同登上《自然》(Nature)期刊之后,再次携手合作的重要成果。「上回的成果,是观测伽玛射线爆的意外发现,有些侥幸;但这回的成果,是长期耕耘的成果,让两人有种苦尽甘来之欣慰。」浦田裕次教授的另一半、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兼任老师的黄丽锦分享说。

抓住机会第一时间的精准判断

伽玛射线爆,宇宙中每天约有1-2 次被发现。理论天文学家们认为,伽玛射线爆是由体积很小且拥有巨大能量的火球所产生,其巨大能量透过喷流并以冲击波的形式集中于火球的两极喷出,当喷流方向正好有观测卫星通过时,千钧一发之际,才有机会观测到伽玛射线爆。

面对这项「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文奇景,两人总是战战兢兢,从2003年暑假开始投入伽玛射线爆观测,一旦掌握蛛丝马迹,立即通知鹿林天文台观测人员备战,结果却经常「扑空」,在历经三、四十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终于在2004年9月24日成功地观测到台湾第一次伽玛射线爆的光学余晖,从失败的经验中累积宝贵经验,让他们在此次观测了作出快速又精准之判断。

两人利用中研院在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阵列,加上台湾和韩国可见光望远镜,在短时间之内,侦测到来自伽玛射线爆GRB120326A的同步辐射讯号,刷新伽玛射线爆次毫米余晖观测的最快纪录。

不同波段观测成果完美解释火球理论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同步辐射是伽玛射线爆的主要辐射机制。但研究结果却发现,同步辐射的理论模型无法完整解释GRB120326A的结果。本次加入中研院次毫米波的观测,发现透过反冲击波造成的「逆康普顿」散射,才能补足同步辐射无法解释的部分,并完美解释GRB120326A的余晖辐射机制。这些不同波段观测成果,为火球理论中伽玛射线爆余晖的缺陷部分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

浦田裕次教授表示,次毫米波的观测,是研究伽玛射线爆余晖辐射机制的重要利器,许多研究团队致力于发展次毫米波的伽玛射线爆余晖快速追踪,期望从次毫米的讯号研究之中,解开宇宙最大能量爆发之谜,而台湾在这一波观测中已抢得先机。

陈如枝摄

两人经常彼此讨论与切磋,是人生好伴侣,更是学术好伙伴。(陈如枝摄)

GRB model

透过图解,浦田裕次教授伉俪呈现出不同波段的观测成果,为火球理论中伽玛射线爆余晖的缺陷部分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

资料来源:http://iopscience.iop.org/0004-637X/789/2/146/article ,转载自中央大学新闻网 , 2014.07.11, Seline Hu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13019.htm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粒子对撞机。但据外媒报道,中国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在筹备一个两倍于LHC的环形粒子对撞机。据了解,LHC的周长有27公里,能够产生14 TeV的对撞能量,这足以让科学家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存在。而根据报道,中国将要修建的对撞机周长达到了52公里,对撞能量高达70 TeV。

按计划,中国的对撞机将在初期阶段只针对电子,且对撞能量仅有能量240 GeV,而后期则逐渐开足马力进行质子对撞。

预计中国的对撞机将在2028年投入使用,耗资30亿美元,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是一个与国外同行携手进行的联合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欧洲已经开始筹备周长100公里,碰撞能量100 TeV的超级粒子对撞机。

中国粒子对撞机曝光:迄今世界最大

中国粒子对撞机曝光:迄今世界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