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4 年 6 月 2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国际太空站与翔龙号太空舱
影像提供: Steve SwansonExpedition 39 CrewNASA

说明: 国际太空站捕捉到一条飞龙。精确地说,在今年四月,国际太空站拦截到SpaceX公司无人驾驶的翔龙号太空舱和它送来的补给品。在上图里,太空站的第二代加拿大臂刚捉住这艘商营的太空船。翔龙号带来了2260公斤的补给品和实验设备,供现在驻站的6位第39任务团队及6位新来的第40任务团队的太空人使用。在停靠太空站和及搬空补给品之后,翔龙号太空舱被放开,并在5月18日坠降太平洋。现在已到位的第40任务团队组员,将使用这些设备去进行多项工作,其中包括建置Napor-mini RSA实验,用相位阵列雷达和一部小型光学望远镜,来侦察下方地球可能出现的紧急灾变

2014 年 6 月 3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WR 104: 形似风车的恒星系统
影像提供与版权: P. Tuthill (U. Sydney) & J. Monnier (U. Michigan), Keck Obs.ARCNSF

说明: 这个庞大的风车有天会摧毁我们吗?或许不会,不过探索这个不寻常的沃夫-瑞叶104 (WR 104)恒星系统,却发现预外的危机。这个奇特的风车图案,是二个互相绕行的大质量恒星所发出的高能气体和尘埃纠缠后的产物。双星成员之一是颗沃夫-瑞叶型恒星;这个狂暴的天体处在发生超新星爆炸前的最末演化阶段,并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之中,随时皆可能发生爆炸。研究喷出尘埃所形成的螺旋图案指出,我们视线实际上和这个系统的旋转轴重合;如果伽玛射线爆发伴随超新星发生的话,这也是强大喷流可能激射的方向。目前看来,WR 104超新星本身可能会是个壮观但无害的精采事件。然而,如果地球真处在强烈伽玛射线爆发粒子束中心的话,离爆炸源8,000光年可能都不足以保 证我们不受害。在目前,我们对WR 104和伽玛射线爆发粒子束的了解都不够完整,故无法推断真实的危险程度。

2014 年 6 月 4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太阳的绿闪
影像提供与版权: [Daniel L鏕ez](mailto: dlp at iac dot es) (El Cielo de Canarias)

说明: 有些人认为那只是传说,另一批人则认为它是真的,只不过成因不明;而具冒险精神的人,则以曾经眼见为傲。其实太阳绿闪光,是种真实存在的现象,而其成因也确知。当落日恰要完全没入地平面的瞬间,那最后一丝的微光,带着令人惊喜的绿色,而且只延续短短数秒;旭日也有这种现象,只不过时间点更难拿捏。要观看日盘边缘的绿闪,观测地点通常要有低远的地平面。上面这幅最近西班牙加纳利群岛del Roque de Los Muchachos天文台的照片里,可见到一抹动人的绿闪,此外还有更为罕见的红闪 (日盘下端)。其实太阳并非真的变绿或变红,只是地球的大气层似三菱镜折射阳光所造成的效应。

2014 年 6 月 5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哈伯极深场2014
影像提供: NASAESA, H.Teplitz and M.Rafelski (IPAC/Caltech), 
A. Koekemoer (STScI), R. Windhorst(ASU), Z. Levay (STScI)

说明: 星系就像七彩的糖果散布在哈伯极深场2014影像里。其中最暗的星系,比我们肉眼可见的最暗恒星还要暗上百亿倍以上;它们是极早期宇宙的代表,而当时的宇宙,处在大爆炸后数亿年。上面这幅影像和先前的哈伯极深场相较,包含了大量的紫外光数据,因此是哈伯著名的南天天炉座最远凝视之更新版。这幅影像涵盖了哈伯相机各个波段的数据,横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等波段。紫外光数据重要的贡献在于让哈伯极深场,得以用来研究介于50亿到100亿光年间的星系内之恒星形成活动。(Hubble Ultra Deep Field 2014 哈伯极深场2014)

2014 年 6 月 6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泛星彗星和星系
影像提供与版权: Alessandro Falesiedi

说明: 6月2日拍摄这幅望远镜影像里,缓缓飞掠在北天中的泛星彗星 (PanSTARRS C/2012 K1 )正在大熊座之内。已运行到太阳系内围的这颗欧特云冰质天体,现在曳著淡色宽广的尘尾和向右下倾指的弯曲离子尾。此外,彗星致密的绿色彗发,和它上方带星芒的泛黄背景恒星形成鲜明的对比。影像左上角的星系NGC 3319,跨幅则约略是满月的二倍。这个螺旋星系离我们约4千7百万光年,远在银河众星后方;相较之下,这颗彗星离地球只有14光分。在接下来的数个月之中,逐渐增亮的泛星彗星,会一直是彗星爱好者用望远镜观测的好标的;它在8月底,将运行到贴在地球轨道外、离太阳最近的近日点。

2014 年 6 月 6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泛星彗星和星系
影像提供與版權: Alessandro Falesiedi

說明: 6月2日拍攝這幅望遠鏡影像裡,緩緩飛掠在北天中的泛星彗星 (PanSTARRS C/2012 K1 )正在大熊座之內。已運行到太陽系內圍的這顆歐特雲冰質天體,現在曳著淡色寬廣的塵尾和向右下傾指的彎曲離子尾。此外,彗星緻密的綠色彗髮,和它上方帶星芒的泛黃背景恆星形成鮮明的對比。影像左上角的星系NGC 3319,跨幅則約略是滿月的二倍。這個螺旋星系離我們約4千7百萬光年,遠在銀河眾星後方;相較之下,這顆彗星離地球只有14光分。在接下來的數個月之中,逐漸增亮的泛星彗星,會一直是彗星愛好者用望遠鏡觀測的好標的;它在8月底,將運行到貼在地球軌道外、離太陽最近的近日點。 

2014 年 6 月 8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疏散星团NGC 290: 恒星珠宝盒
影像提供: ESA & NASA志谢: E. Olszewski (U. Arizona)

说明: 珠宝没这么明亮,只有恒星如斯。类似珠宝盒里的珍宝,疏散星团NGC 290内的恒星,美丽地展现著各色的光芒。上图中这个很上镜头的星团,是由哈伯太空望远镜所摄。星团内恒星寥寥,然而和球状星团相较,成员星较年轻,并且蓝色恒星的比率远胜。NGC 290位在邻近的小麦哲伦星系内,离我们约有20万光年远。这个疏散星团的数百颗成员星,挤在约65光年的范围内。在NGC 290及其他疏散星团之内,成员星大约都是同时诞生的,因此是研究不同质量恒星如何演化的好实验室。

 


以上信息由星友空间网成大物理分站繁体翻译,感谢星友空间网的翻译。

天象信息服务中心整理

有问题可联系邮箱446469755@qq.com或QQ:446469755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99139.htm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当前的理论认为月球来自一次大冲撞事件,即地球和一颗不明天体撞击形成了月球。这个推测已经有了一些证据支持,但最近科学家再次获得了 新的证据显示地球曾经遭受到巨大的撞击,对象是一颗体积接近火星的天体,撞击时间发生在45亿年前,那时候地球才刚刚诞生不久。太阳系形成于46亿年前, 原行星盘在后续数亿年的时间内开始逐渐演化出各大行星,但是当时的太阳系天体轨道极为不稳定,天体撞击事件时常发生。

本次调查来自德国科学家对阿波罗11号、12号以及16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的分析结果,撞击发生在45亿年前,这颗火星大小的来袭天体被命名为“忒伊亚”天体,撞击导致了地球上大量物质被剥离,逐渐在轨道上聚集并形成月球。这一结论来自科学家对月球岩石氧原子的分析,同时也发现月球上的岩石与地球岩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说明月球上的岩石大多来自其他天体。

为了验证这颗被命名为“忒伊亚”的天体来自何处,科学家开始对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涉及到氧、钛以及硅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比值会随着太阳系的演化而出现变化,但是在地月系统中仍然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说服力,研究人员根据撞击模型和同位素分析结果发现,月球上的多数物质来自“忒伊亚”天体,而且“忒伊亚”星球上的物质组分也不同于地球。

研究地外天体最佳的方法仍然是表面取样,之前科学家通过研究地球上的陨石来推测地外天体的相关元素分布,但这个方法不太靠谱,因为陨石在漫长的时间内会与地球上的物质发生交换,这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忒伊亚”天体类似于我们目前发现的E型球粒陨石,撞击发生后“忒伊亚”星球上的物质开始融入地球,并在地球轨道上形成物质环,在月球形成过程中,大约有70%至80%的材料来自“忒伊亚”,剩下的10%至30%左右来自早期的地球,但也有研究指出,月球上的物质一半来自地球、一半来自“忒伊亚”。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98153.htm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第一次在实验室内模拟了130亿年宇宙演化历史,涵盖了宇宙大爆炸后1200万年的演化进程,从早期结构一直到如今庞大规模的星系团,“宇宙网”也清晰可见。科学家发现宇宙的天体演化很大程度与宇宙网有关,每个星系(团)都“依附”网状的结构中,对星系诞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宇宙130亿年的演化浓缩成五分钟视频

本次模拟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完成,开发团队为此花费了5年的时间来模拟宇宙演化进程,计算过程花费了3个月左右,超过8000台计算机单元共同运行。

由于宇宙结构非常庞大,即便是模拟宇宙的演化也需要较强的处理芯片,在这个全新的“人造宇宙”中,德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在其中模拟了星系诞生,黑洞等事件。

模拟的起点是大爆炸发生后的1200万年:该模拟的起点并不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而是大爆炸发生后的1200万年,而时间轴的末端就是现在,我们可以观察从大爆炸发生后1200万年到现在的宇宙变化。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马克负责本次虚拟宇宙项目,通过模型准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以及星系(团)的组成。

虚拟宇宙中可以看到星系演化过程:马克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项目对虚拟宇宙演化进行模拟,尤其是在宇宙尺度上对我们的宇宙进行重建,以前也有过模拟宇宙演化的研究课题,但是受到计算水平的限制以及缺乏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的能力,无法模拟大尺度状态的宇宙演化。

在虚拟宇宙中,科学家还观测到宇宙中的空洞,气体(云)存在不同的温度。

五分钟视频呈现宇宙130亿年演化历史

4.1万个星系在宇宙网中演化:科学家通过8000台计算机进行联网运行,而实际计算却花了3个月的时间,如果使用台式计算机进行运行,那么平均计算时间估计需要2000年才能完成。有评论认为,虽然本次模拟宇宙演化范围扩大了不少,但是宇宙中的星系数量与实际还是有所差距的,这是我们观测能力受到了限制,比如科学家只对4.1万个星系进行模拟,模拟时间也在大爆炸后1200万年。

虚拟宇宙如同一台时间机器:最重要的是,科学家从虚拟宇宙中观察到混合的螺旋星系核球状椭圆星系结构,大尺度的宇宙网是一个基础,星系(团)在宇宙网的各个节点上进行演化,形成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星系,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银河系。在科学家眼中,虚拟宇宙就像是一台时间机器,可以让我们向后对宇宙进行溯源,也可以看到宇宙的未来,让我们知道模拟星系未来发生了什么,同时我们也可以暂停模拟,观察星系演化的具体特征。

2014 年 5 月 26 日 

ALMA望远镜阵列与星空
影片提供: ESOJos?Francisco SalgadoNRAOMusic: Flying Free (Jingle Punks)

说明: 这座有史以来最昂贵、最复杂的地基天文设施,今晚会看见到什么?阿塔卡玛大型次微米阵列 (ALMA),座落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高原沙漠之内,由66面天线碟所组成,有些的大小和房屋相近。ALMA阵列在高频电波区段(次微米波段)观测天空;这个波段会被水汽大量吸收,因此通常只能用来作地区性的通讯之用。然而ALMA所在高原上空的空气稀薄、溼度也低,故能在这个独特的新波段观测宇宙深处。它研究的课题有:探索初期宇宙中参与恒星形成的化合物有那些,以及,寻找邻近恒星系统的拱星盘正在聚成行星之迹证。上面这则时序影片,呈现了其中四座天线碟在一晚的观测历程。在影像起始不久,月亮即已西沉,而三部天线碟则一直同步转向。背景恒星则不停上旋,银河盘面旋转,最后在右侧隐没。影片中段时,我们银河的卫星星系(麦哲伦星系),从地平面下方升起。影像中,偶见车头灯照亮天线碟,以及人造卫星掠过上空。影片终止于日出之时,然而ALMA阵列的观测则日夜不停地进行。(ALMA =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

2014 年 5 月 27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恆星工廠M17
影像提供與版權: Subaru Telescope (NAOJ), Hubble Space Telescope;
Color data: Roberto Colombari; Narrow band and processing: Robert Gendler

說明: 這個星雲的中心發生了什麼事?這座由恆星風和輻射所雕塑出來的恆星工廠M17,位在星雲遍布的人馬座內,離我們約有5,500光年遠。依這個距離來估算,上面這張廣角影像大約涵蓋了100光年的區域。這幅清晰的組合彩色影像,結合了從太空和地面拍攝的望遠鏡影像數據,以銀河系中心的眾星為背景,呈現了這個天區雲氣和塵埃的細緻結構。M17內蘊的宇宙塵埃雲氣所形成之熾熱大質量恆星,發出恆星風和高能輻射,緩慢地消蝕掉殘存的星際物質,造成了 影像中的空穴狀外觀和波浪狀雲脊。M17又名為奧米茄星雲天鵝星雲。 

2014 年 5 月 28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哈伯望远镜的椎状星云
影像提供: Hubble Legacy ArchiveNASAESA - Processing & Licence: Judy Schmidt

说明: 恒星正形成于名为椎状星云的巨大尘埃柱之内。在恒星育婴室内,诞生恒星的云气和尘埃云受到新恒星高能恒星风之吹袭,常会形成许多椎状物、云气柱和壮观且具有流动感的结构。著名的范例之一是位在明亮恒星形成区NGC 2264之内的椎状星云 (Cone Nebula)。上面这幅具有前所未见清晰度的特写影像,则是组合自数张哈伯太空望远镜照片。虽然位在麒麟座 (Monoceros)内的椎状星云距离我们有2500光年,长度约为7光年,不过上面影像所显示椎顶区,大小只有2.5光年左右。在我们所在的银河小区,这个距离只比太阳和近邻南门二星间距的一半要多一点而已。1997年哈伯红外线相机所侦测到的大质量恒星NGC 2264 IRS,位在影像顶端之外,它可能就是雕塑椎状星云的恒星风之源头。椎状星云外裹的泛红薄纱,则是正在辐射辉光的氢气云。

2014 年 5 月 29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奥米茄星团
影像提供与版权: CEDIC TeamProcessing - Christoph Kaltseis

说明: 半人马座内的球状星团─奥米茄星团 (Omega Centauri),又名为NGC 5139,离我们约有15,000光年远。这个星团,是我们银河系银晕约200百个球状星团中最大与最明亮的一个;它内部近千万颗比太阳 还要年老的成员星,挤在直径约150光年的体积之内。在大部份的星团之内,成员星的年龄和化学组成皆相仿,然而,谜样的奥米茄星团却有不同分群的恒星,各拥不同的年龄层和化学组成。因此,奥米茄星团有可能是小星系被我们银河吞并后,所残留下来的星系核。这幅此经典球状星团的清晰彩色天文影像,摄于智利.Hacienda Los Andes的3月天空之下。

2014 年 5 月 30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行星状星云Abell 36
影像提供与版权: Adam BlockMt. Lemmon SkyCenterUniv. Arizona

说明: 位在室女室内的行星状星云Abell 36,离我们只有800光年远,是一个类太阳恒星所抛出的气壳。以此距离来计算,它在这幅清晰的望远镜影像里,大约张展了1.5光年的宽度。在抛出外层气壳的同时,星云的中心星持续收缩与升温,往最终的白矮星阶段演化。事实上,Abell 36中心星的表面温度据估高达73,000度,相较之下,太阳现行的表温只有6,000 K。也因此,这颗炽热恒星在紫外光波段的明亮度,远胜于它在上图中的表现。此外,来自中心星的不可见紫外光,游离星云内的氢和氧原子,终而让星云发出美丽的可见光辉光。

2014 年 5 月 31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卫星接收站和南天星空
影像提供与版权: James Garlick

说明: 这幅摄于地球.澳洲.塔斯马尼亚省(Tasmanian).Hobart港都郊区的清朗夜空景象,捕捉到七彩的南极光。 在这幅如同梦境的夜景里,中央耸立著被邻近都市灯火照亮的Tasmanian地球资源卫星接收站。 这座接收站,曾用来接收美国航太总署MODISSeaWiFS地球观测卫星的数据,后来在2011年除役,并在今年4月30日拍照后不久被拆除。 不过,拍照时所见的银河突核和二个明亮的卫星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则仍然在南天星空绽放光芒。 在影像中,小麦哲伦星系沉浸在淡红的带状极光里。


以上信息由星友空间网成大物理分站繁体翻译,感谢星友空间网的翻译。

天象信息服务中心整理

有问题可联系邮箱446469755@qq.com或QQ:446469755

打字编辑:蓝色星空(女)

翻译作者:零度星系


2015年01月03-04日,象限仪流星雨极大期【ZHR=40】

2015年01月05日12时53,满月

2015年01月20日21时41分,新月

2015年02月04日07时09分,满月

2015年02月06日,木星冲日

2015年02月19日07时47分,新月

2015年02月22日,金星合火星

2015年03月06日02时05分,满月

2015年03月06日,黎明号探测器抵达谷神星

2015年03月20日17时36分,新月

2015年03月20日,日全食

2015年03月21日06时45分,春分

2015年04月04日20时05分,满月

2015年04月04日 ,月全食(亚洲东部,澳大利亚)

2015年04月19日02时57分,新月

2015年04月22-23日,天琴座流星雨极大期(ZHR=20)

2015年05月04日11时42分,满月

2015年05月05-06日,宝瓶座η流星雨极大期(ZHR=60)

2015年05月18日12时13分,新月

2015年05月23日,土星冲日

2015年06月03日00时19分,满月

2015年06月16日22时05分,新月

2015年06月22日00时38分,夏至(北回归线,23.44度)

2015年07月02日10时20分,满月

2015年07月1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抵达冥王星(2006.01.19发射)

2015年07月16日09时24分,新月

2015年07月22日 ?

2015年07月28-29日,宝瓶座Delta流星雨极大期(ZHR=20,近满月影响)

2015年07月31日18时43分,满月

2015年08月12-13日,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ZHR=60)

2015年08月14日22时53分,新月

2015年08月30日02时35分,满月

2015年09月01日,海王星冲日

2015年09月13日14时41分,新月

2015年09月13日,日偏食(南非)

2015年09月23日16时21分,秋分

2015年09月28日10时50分,满月

2015年09月28日,月全食(南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西部可见)

2015年10月08-09日,天龙座流星雨极大期(ZHR=10)

2015年10月11日,天王星冲日

2015年10月13日08时06分,新月

2015年10月21-22日,猎户座流星雨极大期(ZHR=20)

2015年10月26日,金星合木星(相距1度,早上太阳升起前东方)

2015年11月05-06日,金牛座流星雨极大期(ZHR=5-10)

2015年11月12日01时47分,新月

2015年11月17-18日,狮子座流星雨极大期(ZHR=15)

2015年11月26日06时44分,满月

2015年12月07日,金星合月,2度范围内(早上太阳升起前东方可观)

2015年12月11日18时29分,新月

2015年12月13-14日,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期(ZHR=120)

2015年12月22日12时48分,冬至(南回归线:23.44°)

2015年12月22-23日,小熊座流星雨极大期(ZHR=5-10)

2015年12月25日19时11分,满月


以上数据翻译至:http://www.seasky.org/astronomy/astronomy-calendar-2015.html

相关版本链接

2015年天象(天象日历大全)

2015年天象(翻译至NASA)

2015年天象(astropixels版)

2015年天象(天文世界版)

2015年天象(seasky版)

2015年天象【Occult版】

相关链接2014-2025年天象(NASA及天象大全中文版)编日体

返回顶部

最后更新:2015-02-01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97059.htm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框架中,光速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这个宇宙中的“极限速度”一直是科学家突破的目标,如果我们无法实现超光速运行,那么是否可以将光速减慢?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光“困”在晶体中长达60秒,该技术是实现并提高量子通信技术的关键一步。

宇宙真空环境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无法逃脱人类的控制,特殊的晶体介质将光的速度降低,并彻底让它“停止”,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科学家托马斯·克劳斯认为一分钟对于控制光速的实验而言已经是非常非常长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此前已经成功将光“限速”,并再次恢复光的速度,但是哈佛的实验只将光速限制在千分之一秒内,光速被限制后仅为48公里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

早在1999年,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Lene Vestergaard使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流性气态原子云成功将一受控光束的速度降低至每秒17米,两年后将光速受控停止在一个时间区间内。

光速是目前宇宙真空环境中的“极限速度”,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允许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光的速度为每秒186,282英里,确切说只要1.2862秒就能抵达月球。

为了使宇宙速度最快的光“停止”下来,德国科学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电磁感应透明效应(EIT)技术,通过量子相干效应使得光原子共振吸收频率上变得透明,在EIT形成的频谱上,只有一定频率范围内存在透明和不吸收的通道,因此德国科学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光脉冲的频宽进行控制。

事实上,电磁感应透明效应是三能级系统中量子干涉的结果,其光谱理论计算通常是利用基于原子密度矩阵的光学布拉赫方程式。

在本次实验中,科学家将受控光速指向含有镨元素的硅酸钇晶体,通过控制激光束调节晶体的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使入射光束无法折射,最终在原子自旋的介入下控制光子携带的信息。

此前也有相关实验将受控光速注入低温铷(87Rb)原子介质,达到降低光速的目的,利用偏极梯度冷却法和压缩式磁光陷阱增加受控原子团的密度。

另外,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也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同样采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原子团将光子携带的信息冻结,速度开始降低,最终存储时间达到1毫秒,这些实验对量子通讯有着很大的意义。

牛!人类首次让光停止传播60秒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97093.htm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教授罗纳德·汉森(Ronald Hanson)日前表示,电影《星际迷航》(Star Trek)中人穿越太空的场景在将来很可能变成现实。汉森称,物理定律中没有任何一条定律认为大型物体(如人体)的“心灵运输”(teleportation)是不可能的,但高于光速的传输是不可能的。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530/25_1jy8CCdLt.jpg

心灵运输是指一种无影无踪的传送过程,从物理学角度可以这样来理解: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依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单元(如:原子),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

汉森说:“我们‘心灵运输’的是一个粒子的状态。如果你相信人就是以特定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原子的集合,那么从理论上讲,将人体从一个地点‘心灵运输’到另一个地点是可能的。”

汉森称:“虽然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不能说永远做不到,因为没有哪条物理定律能否定这一点。在遥远的将来,这一切可能就会发生。”

汉森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在距离3米远的两地之间心灵运输编码在次原子微粒的信息是可能的,且成功率为100%。如果要在超高速量子计算机之间建立一个类似于互联网的网络,则该实验结果就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心灵运输需探究粒子之间奇怪的纠缠方式(即量子纠缠)。在量子力学里,两个粒子在经过短暂时间彼此耦合后,单独搅扰其中任意一个粒子,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的性质,尽管两个粒子之间可能相隔很长一段距离。

量子纠缠其实就是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状态纠缠在一起。例如,如果其中一个粒子为正旋状态,则在理论上其纠缠的另一个粒子就是反旋状态。

虽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不相信量子纠缠,并将其称为“幽灵行动”,但科学家已经多次证明,这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例如,在汉森的试验中,三个纠结粒子(一个氮原子和两个电子)能够在3米远的距离用于传输螺旋信息。该研究结果已发布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汉森说:“量子心灵运输的主要应用就是互联网的量子版本,可用于发送量子信息。我们已经证明,这是可能的,且每次都能成功。”

汉森还称:“这为将来的量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最贴近生活的应用就是安全通信,利用粒子纠缠作为通信渠道。将信息心灵运输到另一端,没有任何人可以截获。理论上讲,100%安全。”

汉森表示,今年7月他们还将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距离1300米的两幢建筑物之间心灵运输信息。该实验还有望证明,信息在两粒子之间的传输速度能否达到光速。

汉森说:“相信实验结果能够达到预期,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前人之所以没有尝试的原因。”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96661.htm


众筹项目Moonhouse可能很快将在月球表面建立起第一座房屋–虽然不是供人类居住而只是一个艺术品。该项目最早由瑞典艺术家Mikael Genberg在15年前提出,但由于当时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得不搁浅,近几年又开始重新筹划相关事宜。项目计划于2015年由SpaceX公司的Falcon 9火箭将房屋发射至月球表面。

该小屋有典型的北欧风格造型,涂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常见的Falun红色。该项目也由有250年历史的涂料制造商Falu Rödfärg赞助。可能有人好奇,鉴于载人登月计划早被搁置许久,该房屋将由谁来组装?该房屋将于2015年将由私人火箭公司SpaceX的Falcon 9号承载送上月表,自动化公司Astrobotic设计的3米X2米的房子将会在月球登录时自动完成组装。这将会具有历史意义,成为降落在月球的前三个国家之外,第一个私人名义的众筹项目实物财产。

该项目是通过自己的网站完成众筹活动,筹款者将为该服务支付“距离”费用。每一美元的捐款就能让该项目离月球更近25英尺(约7.6米),15美元即为该项目捐助了375英尺(114.3米)的距离,当然如果你捐赠的足够多,你的名字就会被刻在房子上。还会获得相关书籍、印刷品或其他纪念品。

打字编辑:阿尔法&贝塔(女)

翻译作者:零度星系


月相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蚀),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那一半的一部分的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2015年月相(北京时间)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

——

1月5日12时53分

1月13日17时47分

1月20日21时14分

1月27日12时48分

2月4日07时09分

2月12日11时50分

2月19日07时47分

2月26日01时14分

3月6日02时06分

3月14日01时48分

3月20日17时36分(T)

3月27日15时43分

4月4日20时06分(p)

4月12日11时44分

4月19日02时57分

4月26日07时55分

5月4日11时42分

5月11日18时36分

5月18日12时13分

5月26日01时19分

6月3日00时19分

6月9日23时42分

6月16日22时05分

6月24日19时03分

7月2日10时20分

7月9日04时24分

7月16日09时24分

7月24日12时04分

7月31日18时43分(B)

8月7日10时03分

8月14日22时54分

8月23日03时31分

8月30日02时35分

9月5日17时54分

9月13日14时41分(P)

9月21日16时59分

9月28日10时50分(t)

10月5日05时06分

10月13日08时06分

10月21日04时31分

10月27日20时05分

11月3日20时24分

11月12日01时47分

11月19日14时27分

11月26日06时44分

12月3日15时40分

12月11日18时29分

12月18日23时14分

12月25日19时11分

 

T:日全食,P:日偏食,p:月偏食,t:月全食,B:蓝月亮

                                    日食:A=日环食,H=混合食(全环食)。P=日偏食。T=日全食

                                    月食:t=月全食,p=月偏食,n=半影月食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 http://astropixels.com/ephemeris/astrocal/astrocal2015g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