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X级太阳闪焰
图说: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5月3日上午9点25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3点25分),太阳表面左下方的一个太阳黑子爆发了最强的X级闪焰。图片来源:SDO

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根据太阳闪焰释放的X射线强度分类成A到X级,每个级别的强度是上一个级别的10倍。

5月3日发生的闪焰记录为X1.1,是本周太阳产生的第二个X级强度的闪焰,这也是2022年第三个最强大的太阳闪焰之一:其他两个分别发生在4月19日X2.2级和3月30日X1.3级。

NASA表示,太阳闪焰是强大的辐射爆发,来自闪焰的有害辐射并不能穿过大气层对地球上的人类造成物理影响,但是,当足够强烈时,它会干扰地球GPS和通讯讯号传播的电离层,一旦它们到达地球,太阳闪焰产生的X射线和紫外线辐射会使我们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电离,无法反射高频无线电波并造成无线电中断。

太阳活动大约以11年为周期,最近特别活跃,太阳黑子数量几乎是NOAA预测数量的两倍之多,太阳的活动预料将稳步攀升,之后可能会出现更激烈的活动,预计在2025年达到高峰。(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C/2021 O3又称泛星彗星(PANSTARRS),是「泛星计划」使用口径1.8公尺Pan-STARRS 1望远镜,在2021年7月21日观测所发现,发现时亮度仅19.8等。从它的轨道推论,泛星彗星来自欧特云,且是第一次进入太阳系内部。C/2021 O3于2022年4月21日到达近日点,距离太阳为0.287AU,可以在太阳和太阳圈探测器(SOHO)影像中看到。C/2021 O3将于5月9日2时到达近地点,距离约0.60AU,仅是地月距离的200倍!

罗威尔天文台的罗威尔发现望远镜(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于2022年4月29日进行的暮光观测,观测期间彗星距离太阳0.38天文单位,距离地球0.7天文单位,科学家根据当时观测资料判断,C/2021 O3泛星彗星目前已经解体。一般认为彗星经过近日点期间,受到太阳散发出的高温影响而解体。

C/2021 O3泛星彗星将于5月9日2时到达近地点,原本预期最亮时可达到5等,但受其结构解体所影响,预期亮度已下修为10等。届时位于英仙座附近。(编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C/2021 O3轨道示意图。
C/2021 O3轨道示意图。

Seiichi Yoshida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亮度预报。
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亮度预报。

位置
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位置预报。

资料来源:EarthSk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脉冲星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因其具有的强烈磁场会快速自转,而发射无线电波束,这些光束在穿越空间时会产生独特的时序和偏振特征。传统搜寻脉冲星的方法是透过找寻在望远镜数据中所出现的闪烁,虽然这是有成效的,但很容易错失一些速度太快或太慢的脉冲星。因此自从第一次发现脉冲星以来,天文学家便致力于开发高效且灵敏的搜索法。

现在由一组国际研究团队研发了一项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探路者射电望远镜(ASKAP),就如同帮它带载上「太阳眼镜」般来捕捉偏振光,该团队因此发现了银河系以外已知最亮的脉冲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距其中心约1°的位置,名为PSR J0523−7125,它甚至可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脉冲星中最明亮的一颗,比其他探测到的都要亮10倍。

ASKAP的观测资料为这个非比寻常的脉冲星提供了第一个线索,随后研究团队使用南非射电天文台的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加以确认其存在。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次能够系统地、有规律性地搜索脉冲星的极化,而使用新技术所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就是一颗极端的脉冲星,这不仅令人兴奋,也期待能利用这项新的技术找到更多的脉冲星。该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MeerKAT射电望远镜在没有「太阳眼镜」下的视野。
图说:MeerKAT射电望远镜在没有「太阳眼镜」下的视野。图片来源:Yuanming Wang

MeerKAT射电望远镜在戴着「太阳眼镜」下的视野,可清楚展现脉冲星。
图说:MeerKAT射电望远镜在戴着「太阳眼镜」下的视野,可清楚展现脉冲星。图片来源:Yuanming Wang

资料来源:Tech Exploris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与其他红外线太空望远镜大麦哲伦星系的同一视野影像比较,显现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解析力比预期要好。
图说: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与其他红外线太空望远镜大麦哲伦星系的同一视野影像比较,显现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解析力比预期要好。

上图为大麦哲伦星系影像,它是绕着银河系运转的卫星星系。韦伯太空望远镜团队比较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中红外线观测仪(MIRI)与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及史匹哲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 SST)的影像,该团队表示: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主镜仅40公分,史匹哲太空望远镜主镜为85公分主镜,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主镜达6.5米,相比之下大很多,解析力和集光力也好很多,此外,哈勃太空望远镜无法提供中红外线波段的影像。

在白矮星与恒星的双星系统中,白矮星会从伴星拉走氢气并堆积在外层,当白矮星的外层氢壳累积到温度与压力的极限时,产生天文学家和工程师们似乎对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解析力竟然如此之好感到震惊,但读者可能会觉得很讶异,不是在发射之前地面测试就已经了解望远镜的能力吗?该团队科学家Marshall Perrin解释,他们的确已经在休斯顿的低温环境中测试了整个光学系统,但地面测试具有挑战性,并且与太空环境不同,实际上并不能告诉我们最终的性能状态。比如说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主镜被设计成在零重力下具有一定的形状,但在地面测试,无法避免会因重力而变形,需要利用电脑数值模型的协助。而且,在太空中是否会因太空船而造成仪器振动,也没有办法在地面上测试。此外,詹森太空中心的真空室可达到韦伯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的低温,但有些因素会导致测试的不准确性。

虽然地面测试有实际效用,但最后还是要到太空才能显现结果。该团队预计第一张正式影像将在7月公布。(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两周后,欧南天文台(ESO)将向世界展示关于银河系的新讯息。虽然到目前为止,谁都不知道他们会宣布什么,但根据我们的了解,接下来即将公布的结果来自于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科学团队,他们曾在2019年拍摄了第一张黑洞影像。

而多年以来,EHT团队一直在持续关心我们银河系的心脏,人马座A*超大质量黑洞所在地,他们将于北京时间2022年5月12日21时00分进行线上直播,随后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名天文学家在youtube上举行活动,如果天文学家们成功地拍摄到了人马座A*的直接图像,那麽这将是一个你不能错过的历史性时刻。

由于黑洞会吸收所有的电磁波,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轮廓,它代表着光线无法逃脱黑洞引力之处,在欧南天文台的新闻稿中透露会有一些「开创性」的东西,这也是他们在2019年宣布第一张黑洞影像所使用的词汇,2019年所拍摄到的黑洞位于M87星系,它的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视界半径达到了200亿公里;而人马座A*虽然离我们更近,但对比于M87星系中心,它相当小,仅有太阳质量的430万倍左右。

目前全世界的天文迷都翘首以盼,想要了解欧南天文台提供给我们什么新奇的发现,你可以点击链接了解细节,下方亦有预直播链接。(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天文学家在2022年4月29日用罗威尔天文台的罗威尔发现望远镜(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进行的暮光观测,证实泛星彗星(C/2021 O3 PANSTARRS)已经解体。罗威尔发现望远镜的大型单片摄影机在中国香港时间10时50分到10时54分之间通过滤光片拍摄了19张1秒曝光的彗星,在约6°仰角,观测值为约4角秒。

C/2021 O3 (PANSTARRS)

在这些观测期间,彗星距离太阳0.38天文单位,距离地球0.70天文单位,相位角为135°。通过对齐和堆叠(stacking)在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星历表JPL#15位置上的校准框架,来解释彗星每分钟7角秒的快速运动,显示预测位置附近的中值堆栈,具有正式的3σ不确定性椭圆和从标记的背景星的单独堆栈派生的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模型。

虽然对较早的近日点前增亮趋势的推断预测此时彗星将增亮,但在彗星内部看不到具有预期运动的物体。没有观测到任何彗核凝聚显示这种特征是尘埃云或碎片场,作为核解体的残余物持续存在,事件可能与彗星的4月21日在距太阳0.29天文单位处过近日点前几天已经低于其早期的亮度趋势,表示已经解体。

【图:罗威尔天文台;文:节译自天文学家电报2022年5月2日通报】

C/2021 O3 (PanSTARRS) 泛星彗星已经解体,作者:张启成、叶泉志等人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2年5月2日出版的第二卷第六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两颗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其中一颗小行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另外一颗由俄罗斯恩格尔加特天文台(Engelhardt Observatory)泽连丘克观测站(Zelenchukskaya Station)发现。

534390 Huningsheng 胡宁生。胡宁生(生于1932年)天文仪器专家。他在发展中国天体测量仪器和技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领导成功研制地面测量纬度最准确的光电等高仪。

541508 Liucixin 刘慈欣。刘慈欣(生于1963年)中国著名科幻作家,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他凭小说《三体》获得2015年科幻小说雨果奖(Hugo Award)。

小行星命名公告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翻译/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以往天文学家认为来自银河系中心的神秘伽马射线源自于暗物质,现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研究团队找到了新的解释。

大约在十年前,天文学家使用NASA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GLAST)测量银河系中心时,发现一种高能的光超出了他们所能解释的范围,即所谓的银河系中心过剩(GCE),此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现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表示这种特殊的伽马射线讯号,实际上可能来自一种特定类型快速旋转的中子星。

研究人员发现它可能来自于毫秒脉冲星,一种旋转速度非常快,大约每秒可旋转100次的中子星。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就曾在太阳系附近探测到单个毫秒脉冲星的伽马射线发射,所以知道这些天体会发射伽马射线。而从研究团队的模型显示,数量约10万颗此类恒星的整体发射量,将可以产生与银河系中心过剩完全一致的讯号。

这个发现意味着科学家必须重新考虑要在哪里寻找关于暗物质的线索,也因为我们完全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所以任何潜在的线索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激动不已。而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产生伽马射线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例如离我们最近的仙女座星系其伽马射线讯号可能主要也来自于毫秒脉冲星。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所拍摄银河系伽马射线图像。图片来源:NASA/DOE/Fermi LAT
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所拍摄银河系伽马射线图像。图片来源:NASA/DOE/Fermi LAT

资料来源: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太空总署(NASA)宣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已经进入调试过程的新阶段,并准备在全面的科学操作前完成仪器校准事项,在宣布的同时也同步释出四组不同仪器拍摄的影像,照片中满满的恒星。

韦伯上的四种不同仪器所拍摄的照片,图中可见满满的恒星。
▲韦伯上的四种不同仪器所拍摄的照片,图中可见满满的恒星。

自1998年以来,与NASA合作的诺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JWST首席工程师Charlie Atkinson表示,目前的每一步要么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有的时候甚至比计划来得更好,有许多迹象显示该望远镜的光学性能比原先预期的要好得多。

对韦伯来说从镜子的抛光程度、校准、控制系统、冷却系统,任何一个系统的误差或调试错误都会产生扰动甚至抖动;首先18个独立镜片必须完美对齐,这个过程比你现象中的还要困难,次镜放置的位子也是重中之重,一旦确定次镜位置后,接下来就要针对副镜摆设的位子对准,让每一块相对的主镜对齐到同一个天体。

与此同时,另一组团队正忙着将韦伯的科学仪器连线,进行初步检测,这其中也包含低温冷却系统,最终必须要达到-267℃才符合MIRI的工作温度,虽然在地球的实验室中已经测试了该冷却系统的可行性,但在真正上线之前,你永远不晓得会发生什么事。

随着JWST调试完成,诺格公司的工作仍未结束,地面上的测试平台将持续用于软体升级并持续评估及分析望远镜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在可预见的十年望远镜寿命内,该公司将持续进行各种维护操作。(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NASA Space fligh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伦敦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至少在37.5亿年前,地球上就存在着多样化的微生物,该研究挑战了生命何时开始的传统观点。

37.5亿年前生物已开始进化,挑战传统观点
图说:由赤铁矿组成公分大小的梳状分枝和平行排列的细丝,有的带有扭曲、管状和不同类型的赤铁矿球体。这些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细菌的微化石,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海底热液喷口附近,它们代谢铁、硫和二氧化碳。

这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研究团队分析了一块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如拳头大小的岩石,估计其年龄在37.5亿年至42.8亿年之间。在较早的《Nature》期刊中,该团队在该岩石中发现了似乎是由细菌造成的微小细丝、瘤状物和虫管。

然而,并非所有科学家都同意这些生物结构是生物起源的观点。因这些生物结构存在的年代比普遍认为的第一个古代生命迹象要早3亿年。

现在,在对该岩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发现了一个将近1公分长,更大、更复杂的结构——有平行分支的树状茎(tree-like stem),以及在虫管和细丝的旁边还有数百个扭曲的球体或椭球体。

研究人员说,虽然有些结构可能是通过偶然的化学反应创造出来的,但带有平行分支的树状茎结构,最有可能是生物所造成,因目前还没有发现仅单纯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类似结构。

该团队还提供了细菌如何通过不同方式获取能量的证据。他们在岩石中发现了矿化的化学副产品,这和不涉及氧气的光合作用,只以铁、硫及可能的二氧化碳和光为生的古代微生物一致。

作者Dominic Papineau博士说,在诸多的证据之下,我们的研究表明,在37.5至42.8亿年前,地球上已存在一些不同类型的细菌。这意味着生命可能在地球形成后的3亿年就开始了,从地质学角度来说,这个速度很快,大约是太阳绕银河系旋转一圈的时间。(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