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系中的天王星确实独一无二,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自转轴是躺着的,如果你有办法去附近闻一闻味道,绝对是奇臭无比,就连磁场也是一团乱。大约20年前,天文学家利用仪器来捕捉类木行星的X射线,但只有天王星是一道闪光都没有。而今,我们终于看到了这道X射线光源,但目前还不清楚它的成因及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当毅力号在耶泽罗陨石坑(Jezero Crater)的新家安顿下来之后,它就一直在传送周围环境(包括自身局部)的照片,4月6日,珀西利用安装在自身机械手臂上的SHERLOC WATSON相机拍摄了自己的「头部」和「面部」。

自拍照

按照官方说法,这称为「桅杆」,在其顶端装有相机。

上方是SuperCam,配备了雷射和用于分析岩石样品的光谱仪;中间两个矩形镜头是Mastcam-Z,可以拍摄高解析色彩、3D和全景影像,以及毅力号周围环境的影片,两侧Navcam则是导航用镜头。

在照片的最底部,从珀西的「脖子」突出的地方是MEDA( Mars Environmental Dynamics Analyzer,火星环境动力学分析仪),其配备有传感器,可以监测火星的天气(包括无处不在的红色尘埃的数量和微粒大小)。

MEDA的第一份天气报告是在珀西降落在火星后的第二天所侦测的,显示当时火山口的温度为摄氏-20度,在30分钟内降至-25.6度,空气比好奇号所在的盖尔陨石坑(Gale)来得还干净些。

全景照片

同一时间,逍遥自在的好奇号也在3月26日发送了自拍照(上图),拍摄了自己及周围景观的全景照片,包括后方Mont Mercou岩石的露头。从图像中可以看到,在火星上运行了八年半后的好奇号覆满灰尘。

因为好奇心和毅力号都使用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MMRTG)的动力系统,所以即使火星发生剧烈的沙尘暴,我们也不必担心他们会像机遇号一样因太阳能电池板被灰尘遮盖而失去了动力。

好奇号(左)和毅力号(右)。
好奇号(左)和毅力号(右)。(NASA / JPL-Caltech / MSSS)

4月3日,火星任务的第一架灵巧号直升机(台湾名:独创号直升机)从珀西脱离出来,度过了火星严寒的第一夜,首次飞行预定于4月11日或之后。(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1年4月6日NASA毅力号与13英尺(3.9米)外的灵巧号直升机的自拍照。(NASA / JPL-Caltech / MSSS)
2021年4月6日NASA毅力号与13英尺(3.9米)外的灵巧号直升机的自拍照。(NASA / JPL-Caltech / MSSS)

这段先由毅力号探险车注视灵巧号直升机(台湾名:独创号直升机),然后再回望着WATSON相机的动画是62张图像拼接而成。

NASA毅力号与13英尺(3.9米)外的灵巧号直升机合体自拍,拍摄日期为2021年4月6日,也是任务执行的第46个火星日,由毅力号机械臂末端的SHERLOC(Scanning Habitable Environments with Raman and Luminescence for Organics and Chemicals)仪器上的WASTON(Wide Angle Topographic Sensor for Operations and eNgineering)相机拍摄。

毅力号构造
毅力号构造

一旦NASA团队准备好让灵巧号直升机尝试第一次飞行测试,毅力号将收到JPL任务小组最后的飞行指令,并将其转发给灵巧号直升机。有几个因素将决定飞行的确切时间,其中包括由MEDA(火星环境动力学分析仪)仪器进行测量当地风场的状况。如果所有最后的自我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灵巧号直升机的螺旋桨将以2,537rpm转速升空。以每秒约3英尺(每秒1米)的速度爬升后,直升机将悬停在地面上方约10英尺(3米)处长达30秒后下降,回到火星地面。

首次飞行发生几小时后,毅力号将传送灵巧号直升机的运转数据,再加上毅力号的导航摄影机和Mastcam-Z(可变焦摄像机)中获取的图像和影片。NASA灵巧号团队希望,从飞行后第一天晚上收到的数据资料中,能够确定灵巧号直升机首次在火星上飞行的尝试是否成功。当天,团队也将在媒体发布会上说明飞行测试结果。(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NASA SCIENC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哈勃太空望远发现2对双类星体,它们离地球达100亿光年,彼此相距仅10,000光年,所以在地面的望远镜中看起来像单颗天体。类星体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以落入的物质为食并释放出大量的辐射。天文学家认为早期宇宙有许多星系合并事件,当两个接近的星系在引力作用下彼此扭曲时,会将物质进入各自的黑洞中,从而点燃它们的类星体,之后造成强烈辐射与风,将正在合并的星系里面大部分气体清除掉,缺乏气体的合并星系也停止形成恒星,最终演化为椭圆星系。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100多个正在合并中的双类星体。然而,新发现的双类星体最遥远且古老。

虽然哈勃望远镜是最具有解析力的望远镜,但是找到双类星体并不容易,因为天文学家需要先弄清楚将哈勃指向何处。天文学家估计一千颗类星体中只有一颗是双类星体,因此研究团队使用Gaia卫星和地面的Sloan望远镜寻找候选者。Gaia能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距离和运动,Sloan多色测光资料和光谱可判别天体类型。但双类星体在Gaia数据中显示为单颗天体,因此团队设计新软体搜寻类星体位置的“抖动”。其实类星体不是真的移动,而是类星体的亮度在数天到数月间会改变。若是为双类星体中,由于每个成员的亮度各自变化,如同铁路平交道信号交替闪烁,给人“跳动”的感觉。团队表示,此新技术相当有效率。

虽然星系合并通常发生在数十亿年前,但临近地区也可能发生,如合并星系NGC 6240系统,具有两个甚至三个超大质量黑洞。当我们的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时,可能也会提供燃料这两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的黑洞,将它们点燃成为类星体。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的journal Nature Astronomy。(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双类星体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系中的天王星确实独一无二,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自转轴是躺着的,如果你有办法去附近闻一闻味道,绝对是奇臭无比,就连磁场也是一团乱。大约20年前,天文学家利用仪器来捕捉类木行星的X射线,但只有天王星是一道闪光都没有。而今,我们终于看到了这道X射线光源,但目前还不清楚它的成因及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uranus-blobs.jpg
钱卓X射线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上的X射线源。

与太阳系其它行星相比,天王星及海王星的观测及发现相当棘手,因为它们实在太遥远,很少有探测器前往那个冰冷地带。这项新的发现是来自于钱卓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结果,第一次观测时在2002年,但一无所获,接着在2017年又进行了2次,研究团队在比较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时,他们发现了来自天王星的X射线的明确证据。

天王星会发出X射线并不奇怪,包含彗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卫星等,若将这颗遥远的行星的困难度加入,我们到现在才发现它们也不足为奇,我们该感到奇怪的是,天王星究竟是如何发出X射线光源的呢?

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太阳系中大部分X射线来自太阳,当X射线照射到木星及土星上的云层时会产生散射,这也可能发生在天王星上,但研究团队的计算显示,散射产生的X射线源会亮得多。

二、土星环中的高能粒子与氧原子交互作用后,会产生X射线萤光。虽然天王星环不像土星环那么华丽,但天王星周围的高能粒子能量更高,如果它们与环上的原子交互作用,也会产生类似的X射线萤光。

三、极光,除了地球之外,包含木星、火星、土星、彗星都有极光,而天王星这个气态巨行星应当也会有极光,高能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加速,最终沉淀到大气中产生X射线萤光,若真如此,天王星的磁场比其它地方的行星还要复杂得多,这是由于天王星的磁场混乱导致的。

即将上线的天文台,如欧洲航天局的雅典娜号或美国宇航局的天猫号,能更好地告诉我们这颗行星到底在搞什么鬼,不止是让我们更加地了解天王星的大气及磁场,并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的X射线源,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随着北半球的夏季逐渐到来,许多人会到海边游玩。你想起在家沐浴时的场景:浴缸的水放至半满,然后你舒服地躺进浴缸,水位马上上升到了接近八九分满,甚至还有可能溢出浴缸之外,端看您的“份量”决定结果。你可曾想过,海水会因为你坐进了海洋中而水位有所变化吗?

浴缸的水位会上升多少,计算的方法很简单,若假设家里的浴缸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只要将您“坐进水里的身体部分体积”除以“浴缸的底面积”,宾果!得到的结果就会是水位上升的数值。

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海洋是一个超级大浴缸,有着超级巨大的底面积,你的身体体积对海水水位的改变将趋近于零,这也符合我们在海水浴场的真实体验。但如果,全世界的人口,80亿个大大小小的身体同时坐进海里,应该能对海平面造成一些影响了吧?

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计算:
  平均计算大人与小孩的身材,每个人的体积约0.28立方公尺,如果只有身体的一半坐进海中,就是0.14立方公尺。乘以80亿个人,进入水中的体积总共约为1.13亿立方公尺。

Earth is called the ‘Blue Planet’ because its most striking feature is water, in both liquid and frozen form. (Image credit: NASA Goddard/Flickr, CC BY)

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海洋,所以这座超大浴缸的底面积约为3.63e16平方公尺(17位数)。将1.13亿与那个17位的天文数字一除,答案是——3微米(0.0003公分)左右,如果大家是全身都躺进水里,这个数字将翻倍,达到——6微米,还不如人类头发的宽度。

事实证明,海洋是巨大的,而人类只是地球上渺小的存在。(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NASA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上的一台摄影机,拍摄了内部结构地震实验(SEIS)的仪器照片,该仪器被安置在一个圆顶状的结构中,这种结构的目的是尽量减少风和吹来的灰尘带来的振动。到目前为止,这台超灵敏的地震仪已经探测到500多次地震。

图说:美国NASA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上的一台摄影机,拍摄了内部结构地震实验(SEIS)的仪器照片,该仪器被安置在一个圆顶状的结构中,这种结构的目的是尽量减少风和吹来的灰尘带来的振动。到目前为止,这台超灵敏的地震仪已经探测到500多次地震。

美国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探测到两次强烈而清晰的地震,震央位于火星的Cerberus Fossae,而在这次任务的早些时候,也曾在这个地方探测到两次强烈的地震。新的地震规模为3.3和3.1;先前的地震规模为3.6级和3.5级。洞察号迄今已记录了500多次地震,这四次的地震记录由于讯号清晰,是目前为止最佳资料。

研究火星地震是洞察号科学小组寻求更进一步了解火星地函和地核的一种方式。这颗行星没有地球那样的构造板块,但它有可以引发隆隆声的火山活动。3月7日和3月18日的地震增强了Cerberus Fossae是地震活动中心的观点。

新的地震与洞察号先前的主要地震事件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些地震几乎发生在整整一个火星年(两个地球年)前的火星北部的夏天。科学家预测,这将再次是一个理想的时间来聆听地震,因为风会变得更平静。这个被称为内部结构地震实验(SEIS)的地震仪非常敏感,即使它被一个圆顶状的防护罩覆盖以阻挡风并防止它变得太冷,风仍然会引起足够的振动来掩盖一些火星地震。在过去的北方冬季,洞察号根本无法探测到任何地震。

苏黎世地震学家JohnClinton说,在记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风噪声之后,能再次观察火星地震真是太好了。火星一年过去了,我们现在检测这颗红色星球上的地震资料时的速度要快得多。(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的研究认为,43万年前一颗陨石在南极上空爆炸,虽然该事件不够强大到产生陨石坑,但也它也不小,甚至比1908年通古斯(Tunguska)事件剧烈。

尽管产生陨石坑的流星事件相当罕见,但进入大气层并爆炸的火流星事件(bolides)的次数较多。自1988年来,NASA已记录861次事件,但强烈如2013年的车里雅宾斯克流星事件或2018年的堪察加流星事件,则一个世纪会发生好几次。科学家认为:这类事件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会造成数百万人的伤亡,及宽达数百公里的严重破坏。但问题在于,这种事件不会留下陨石坑,很难确认其频率。

科学家在南极东部毛德皇后区山区2500米高的峰顶,收集6公斤以上松散的沉积物,在其中筛选出来17颗微小粒子,大小范围为0.1到0.3毫米。肉眼看像是普通的污垢颗粒,但团队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它们是陨石的凝结球粒。研究表明,这些泪滴状小球是由铁和橄榄石为主,并含有高量的镍,与石铁陨石相似。此外,氧18含量也很低,由于氧的同位素在较冷的条件下浓度较低。与以前南极其他南极洲其他两个相距2750多公里地区发现的凝结球粒出奇地相似。这些特征表明,小球都是由43万年前的同一次陨石事件所产生。

研究人员认为,这次事件找不到陨石坑。但因为散布在广阔区域,这表明是一次强烈的大爆炸。科学家模拟认为,流星在100至150米之间的低空爆炸,爆炸波的面积达到了100,000平方公里。热气体流到达地球表面的峰值温度约摄氏5,000度,并可能融化了几厘米的冰,从而形成凝结球粒有氧18的特征。估计该事件比通古斯(Tunguska)事件还要强大,至少是3兆吨TNT。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这类事件发生频率,对于人们未来至关重要。相关研究已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陨石的凝结球粒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天眼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300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中国天眼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请登录http://fast.bao.ac.cn/proposal_submit查看通知并提交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今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将从今年8月开始。

中国天眼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设施,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努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天眼FAST正式对全球开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44 Cap是位于摩羯座,视星等5.89的恒星。其将于2021年4月2日上午7时20分左右与木卫四(Callisto)来到经度相同的「合」。合发生时虽不可见,但可于当日(4/2)的4:30到5:30之间,于东南东方开阔的低空(仰角15度)发现44 Cap与木星的卫星相邻的身影,此时两星视角距仅约1角分。于隔日(4/3)的4:30到5:30间,于东南东方开阔的低空(仰角15度),亦可观赏44 Cap与木卫三(Ganymede)相距约2角分的美景。建议使用双筒望远镜或中小型望远镜,来欣赏两星相邻的美景。(编辑/台北天文馆陈姝蓉)

左图4月2日与右图4月3日早上4时30分望远镜模拟画面。
图为4月2日(图左)与4月3日(图右)早上4时30分望远镜(80mm口径、f/5、搭配6mm焦距目镜)的模拟观赏画面。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国家航天局

2021年3月26日,国家航天局发布2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南、北半球火星侧身影像。图像中,火星呈“月牙”状,表面纹理清晰。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至距离火星1.1万公里处,利用中分辨率相机拍摄了火星全景。此时,由于探测器处于火星侧后方上空(以面向太阳为前方),得到两幅“侧身”影像。

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停泊轨道运行一个月,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磁强计等载荷陆续开机,对火星开展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南半球影像由天问一号中分辨率相机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16日拍摄,此时环绕器轨道高度约1.12万公里。

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北半球影像由天问一号中分辨率相机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18日拍摄,此时环绕器轨道高度约1.15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