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18年的火星充斥着沙尘暴,欧洲太空总署的ExoMars轨道探测器在火星的大气层中提取到了一种先前未被探知的气体,氯化氢。

虽然与盐酸的化学式相同,但是纯的氯化氢在一般不含水的地球环境下呈现无色气体状,这种特别的卤素气体,代表着一条在火星上全新的化学反应链,一般而言含氯的气体可以确认火星上有火山活动。然而,如果氯化氢是由火山活动所产生的,那么它应该是地区性的增加,同时也必须伴随着其它的火山气体,但是经过长期的检测,在火星南北半球都能看见氯化氢,并且也没有其它火山气体的存在,这意味着氯化氢气体并非来自于火山,而是借由其它过程产生的,还好,我们在地球上也有非火山活动所产出的氯化氢气体,可以透过研究地球上的过程模拟火星上的生成状况。

在火星上要产生氯化氢需要几个条件。首先,你需要氯化钠,火星上有大量盐湖,被认为是古代盐湖的遗迹,当沙尘暴在搅动地表时,充斥着氯化钠的红土被释放到大气中,火星上的沙尘暴规模都是全球级别的,接着在火星极地冰帽在夏天变暖时会昇华,产生的水蒸气与盐混合时的化学反应有可能释出氯气,然后与水中的氢原子再次反应形成氯化氢。

这个模拟过程中,沙尘活动加剧时,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氯化氢,且与南半球的季节性加热有正相关,并且在2019年的长时间监测下符合预测,氯化氢的量随着沙尘暴的大小而有近乎相似的高低起伏。然而,研究团队对于本次的研究仍然抱持怀疑的态度,虽然在实验室中的模拟可以排除或确认火星大气中确实存在着氯化氢,但他们仍在对其进行分析,希望未来的观察能对这一过程的周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篇研究发表在《科学发展》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1年2月10日,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联酋)的「希望号」与中国的「天问一号」相继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成为第五及第六个成功抵达火星的国家。接下来希望号将部署为火星的气象卫星,研究火星的天气及气候演变。天问一号则将执行遥测任务,预计在今年5月送出登陆艇,继续完成登陆火星及探测车的巡视任务。

在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后,中国航天局局长张克俭除了向全世界释出消息,也对先行的阿联表示祝贺,并预祝美国的「毅力号」在未来几天顺利登陆火星。

本次火星发射窗口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三个国家当中,阿联在第一次离开地球轨道的太空任务就选择了执行火星探测卫星任务;美国派出改良数代、相当成熟的探测车,并在稀薄的火星大气上测试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动力;中国则希望在一次火星任务中,完成美国从第一次成功绕行到第一辆探测车、花费四分之一世纪才完成的成果。

对天问一号而言,任务已完成了三分之一,挑战才正要开始。接下来的登陆及巡视任务,将是真正建立中国在太空科技领域地位的关键。(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局

发布单位:国家航天局

北京时间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3000N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公里,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累计飞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公里,距离地球约1.92亿公里,器地通信单向时延约10.7分钟,各系统状态良好。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个与地球轨道接近,且同样也是绕太阳的物体,它可能是一颗特洛伊小行星,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将是地球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颗特洛伊小行星,这表示在地球的引力场内可能隐藏着其它更多的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是一种太空岩石,它们与太阳系中较大的行星共享轨道,悬浮在引力稳定的区域,在这些被称为拉格朗日点的区域,行星和太阳的引力与任何小物体的向心力完美平衡,使其基本保持在原地。每个二体体系都有五个拉格朗日点,利用这个方式,科学家可以把太空船放在这些位置,例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进入日地间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

在拉格朗日点抓到小行星,这种现象在太阳系非常常见,木星拥有的特洛伊小行星,光是有纪录的就有9千多颗,海王星28颗、火星9颗,天王星及地球各1颗,地球上的第一颗特洛伊小行星,被命名为2010 TK7,是一块直径约300公尺的大岩石,悬停在地球附近的震荡型轨道上,又被称为特洛伊天秤动,而新的天体称为2020 XL5,其轨道也很类似。

1611074842269860.png
▲在上图中,显示出的是小行星及其它行星间的轨道关系,小行星2020 XL5的轨道以青色及深绿色表示,地球以蓝色表示,火星为橙色,金星及水星都是白色的。

天文学家认为2020 XL5离金星太近了,它可能在长时间尺度下(两千至四千年以后)表现出不稳定的现象,最终会使它远离L4点,从长期来看,2010 TK7也可能不稳定,它可能也会在一万五千年后离开L4点。利用2020 XL5的运动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其它潜在的特洛伊小行星,虽然目前为止这些搜索的结果令人失望,但是这并不奇怪,毕竟在拉格朗日点中的物体都会四处移动,找到东西并不容易。

然而,尽管目前的观测受到局限,但科学家估计我们能够在地球附近找到数百个与2010 TK7大小相似的特洛伊小行星,并更好的了解拉格朗日点运动,也能够借此了解更多太阳系动力学及轨道学的资料。(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lagrangian.jpg
拉格朗日点(Credit: NASA/WMAP Science Team

资料来源:
1. Science Alert
2. 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快速无线电爆发(FRB)通常是来自银河系外的高能脉冲,持续时间仅数毫秒至数十毫秒。因为现象如此短暂,科学家到目前为止仅有一百多起的事件记录。

1612770787900867.jpg
短暂且高能的快速无线电爆发仅能透过无线电望远镜观测。

磁星是带强磁场的中子星,虽然目前FRB的成因还不明朗,不过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磁星是造成FRB可能的起源。

2017年科学家首次识别出FRB事件的起源星系,这是重要的一步,至少我们可以研究这些产生FRB的星系与其他星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在2020年9月科学家发现了银河系中一颗磁星产生类似FRB的讯号,所以我们可以确定FRB来自磁星了吗?

最近一组研究团队以统计的方式希望能对FRB的起源进行验证。团队以十个产生FRB的宿主星系进行分析,依照磁星生成需要的条件(大量恒星诞生的区域),建立具有磁星的星系模型,并预测磁星可能生成于星系中的位置。

团队将模型与10组FRB宿主星系的观测资料进行比对,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拟合,说明FRB与磁星可能不是完全的相关。也许目前观测资料有限,待科学家累积更多FRB事件记录才能作出更明了的统计分析。(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AAS NOV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

2021年2月11日,包含金星、木星、土星、水星及月球在天球上将会聚于角距约11度的范围内,但此时太阳也在这些天体东方约5度的位置附近,仅能在清晨日出前观看。即便如此,在日出前的民用曙光影响下,几乎只能看到较明亮的金星及木星。

2021年2月11日清晨6时10分左右东方低空示意图。
2021年2月11日清晨6时10分左右东方低空示意图。

2021年2月11日清晨6时30分左右东方低空示意图。
2021年2月11日清晨6时30分左右东方低空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至于多星会聚对于天文领域及全球民生有何影响?事实上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许多媒体或社群利用这个天象,散布“灾难说”,大多数民众或许笑而置之,但也有部分民众感到恐慌,以为天有异象,灾难将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天文领域工作者为了辟谣也疲于奔命,忙于回应其他领域“专家”的论点,但这些论点多无法证伪,无从讨论也无法辩驳。由此可见多星会聚对于天文领域及全球民生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认为多星会聚时的重力摄动可能对地球造成影响,事实上太阳系的天体分布辽阔,就算八大行星加上所有小天体全部排成了一列,对地球的重力改变也不及每个月月球通过近地点及远地点的影响。那有没有其他力会影响地球呢?重力虽然是自然界四大作用力(重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及弱作用力)中最微弱的一个,但却是太阳系天体运动里影响尺度最大的一种力,因此已知的所有作用力都不会在多星会聚时对地球产生影响。

那有没有其他可能存在于自然界,但还没被科学家发现的力量呢?也许有,但以目前科学的进展,就算有未知的自然力也只可能在非常微观或高能的情形下出现,这并不会是天体运行能产生影响的力量。

那有没有其他可能存在于自然界,但永远无法被人类理解,可能在多星会聚时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力量呢?

Well,这就没有办法被证伪了。(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0年7月23日发射的天问一号,历经近200天飞行后,顺利完成第4次轨道修正,并传回首幅火星影像。

天问一号是中国航天局以长征五号于中国海南省文昌航天站发射,分成轨道卫星与探测车「赤兔」号,目的是在绕火星轨道光学遥测、电离层监测方式研究火星,探索软着陆技术、并以探测车的透地雷达进行地质勘测,採集土壤样本,测量火星磁场并研究其演变历史。轨道卫星预计于2021年2月10日入轨,探测车则是于5月着陆。

由于地球与天问一号之间的距离远,以光速通信仍需延迟约10分钟,无法对太空船即时控制。因此,太空船必须能自行控制。在2月10日入轨后将开始为确定探测车的着陆地点准备,目标是NASA维京2号着陆点以南的撞击坑乌托邦平原。中国已经三度登陆月球,2013年的嫦娥三号,2019年的嫦娥四号和2020年嫦娥五号,火星则是首次尝试。(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The first image of Mars returned by China's Tianwen-1 spacecraft.
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传回首幅火星图像。图中,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子午高原、斯基亚帕雷利坑,以及最长的峡谷——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Image credit: CNSA/PEC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一、简介:

202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CAIC,Chinese undergraduate Astronomical Innovation Contest)旨在通过天文创新作品竞赛的形式,激发调动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天文、学天文、用天文的兴趣与热情,丰富天文科普资源,帮助高校天文社团的发展和天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以期为我国天文科普教育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并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出贡献。本届竞赛由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文专项基金提供支持。

二、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

2、承办单位: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3、协办单位: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天文学会。

4、支持单位:中国虚拟天文台、《天文爱好者》杂志社。

三、参赛资格:

1、本届竞赛的参加者要求为大陆地区全日制高等院校在读的专科、本科生及研究生,具体年级限定为:2016级(由于疫情影响,特别允许2016级同学参赛)、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

2、每个参赛作品团队应包含一位项目负责人,团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每位项目负责人限主持申报、参与一项作品,其余成员不限。

四、竞赛作品类型:

1、天文科普视频:视频、动画、模拟演示(如WWT)等。

2、天文科普产品:如文创、教学具、展品(演示装置)等设计方案。

3、天文课程:作品需包含课件、课程方案等。

4、天文软件:如AR/VR作品、游戏、程序、APP、网站等。

5、天文研究:需以论文形式提交研究成果(如观测与技术创新、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等)。

6、其它:未被包含在上述组别中的天文类作品(如科普文章、著作、漫画、海报等)。

说明:各作品类型将按照同一比例评选出各奖项。

五、竞赛日程:

1、2021年2月上旬:“竞赛通知”(本通知)发布,参赛者可利用寒假开始准备参赛作品。

2、2021年5月上旬:“竞赛作品征集通知”发布。

3、2021年5月上旬~6月上旬:参赛者网上提交竞赛作品。

4、2021年6月上旬~6月下旬:作品初评(专家评审、网上投票)。

5、2021年6月底:确定决赛入围者,“竞赛决赛通知”发布,进行决赛报名并准备参赛。

6、2021年7月下旬8月上旬:竞赛决赛与颁奖(地点:上海天文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临港大道380号),约23天。

六、竞赛作品要求与提交方式:

1、初赛:网上提交作品。

提交内容:(1)参赛作品(电子版);(2)作品登记表(含推荐意见、作品说明);(3)附件(如有。对作品提供辅助说明的其他材料,如实物照片、产品效果图、演示视频等)。

2、决赛:采用成果展示(海报)与现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开展将综合考虑参赛队数与时间场地等限制。注意:入围决赛的参赛队在初赛作品提交后到决赛前仍可继续进行作品相关工作。

提交内容:(1)参赛作品(最终版);(2)作品登记表;(3)答辩PPT;(4)作品海报。

七、评审规则:

1、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2、初赛:由初赛评委会给出作品得分。

3、决赛:结合初赛成绩与现场答辩及成果展示成绩,由决赛评委会给出作品得分。

4、本竞赛将依据作品得分评选一、二、三等奖,网络投票情况评选最佳人气奖,获奖作品将被授予荣誉证书及奖品。对竞赛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被授予最佳组织奖。为参加比赛但未获奖者颁发电子版参赛证书。

八、联系方式:

1、竞赛官方网站:http://caic.china-vo.org/

2、竞赛微信公众号:astrocaic(天文创新作品竞赛)

3、竞赛交流QQ群:478532758

4、竞赛官方邮箱:sam@sstm.org.cn

九、其他:

1、投稿参赛视为参赛者完全同意本次比赛规则;

2、未尽事宜详见后续通知公告;

3、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组委会对本竞赛拥有最终解释权。

中国天文学会
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组委会
2021年2月6日

发布单位: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上海天文馆以“连接人与宇宙”为主题理念,以激发人类好奇心为使命,鼓励人们欣赏美丽星空、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类和宇宙的未来。

上海天文馆开馆在即,本次天文摄影作品征集赛旨在遴选国内顶级天文摄影作品,在天文馆内展出,同时为天文爱好者和天文摄影家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平台。

本次征集赛以“人与夜空”为主题,向全社会征集30幅优秀的天文摄影作品。征集赛邀请天文摄影家、天文学家、艺术家作为评委,从主题、技术、艺术等方面确定入围作品。入围作品主题需体现天文与人文的结合,作品题材分为星野与深空天体、太阳系与天象两个组别。

本次征集赛获得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文专项基金的支持。

征集赛细则

主办单位: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协办单位: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市天文学会

一、征集赛日程

1. 投稿时间:2021年1月22日00:00-2021年2月10日24:00

2. 评审时间:2021年2月11日-2021年2月25日

3. 公布赛果:2021年2月底

二、参赛作品题材与组别

本次征集赛设两个题材类别,共选出30幅入围作品。作品题材需符合征集赛主题,体现天文与人文的结合,或包含与人类相关的元素。本次征集赛设置的组别及相应主题、要求如下:

1. 星野与深空类:银河、星座等广域星空作品,星云、星团、星系等深空天体作品。需包含体现人类活动与影响的元素,或体现人文理念。

2. 太阳系与天象类:日月行星等太阳系天体作品,人造天体等作品,日月食、流星雨、彗星、极光等特殊天象作品。需包含体现人类活动与影响的元素,或体现人文理念。

三、参赛资格

本大赛面向所有公众。

四、大赛评委

本次大赛专家评审团由来自国内外的天文摄影家、天文学家、艺术家共7位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共同组成。

五、入围作品

1. 本次征集赛共选出入围作品30幅,对于入围作品,主办方将给予每幅作品奖金2000元,不设奖项等级。

2. 部分入围作品将根据需求在上海天文馆展区内展示,参赛者提交参赛作品后,即视为对该事宜表示同意及认同。

3. 入围作品将制作成为纪念图集,参赛者提交参赛作品后,即视为对该事宜表示同意及认同。

六、参赛作品要求

1. 参赛作品拍摄时间范围不限。参加过其他比赛的作品,参赛者应自行审查作品上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权属纠纷,如确认无版权纠纷也可投稿。

2. 参赛作品仅限于参赛者拥有全部著作权的原创作品。

3. 本次征集作品不包括使用远程天文台拍摄的照片。

4. 每位参赛者最多可以提交3幅作品。

5. 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著作权所有者,必须承诺参赛作品无版权瑕疵,不侵害他人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第三方的专有技术或商业秘密等)。参赛者应保证,确认提交作品方案为其本人原创和首创,从未转让或排他许可给任何个人或机构。如参赛者提交的作品涉及版权纠纷的,应由参赛者自行解决,与本活动主办方无关。如因此给本活动主办方造成损失的,纠纷所涉作品的参赛者应当赔偿主办方所有损失。

6. 投稿作品格式为JPG或PNG,文件大小不超过10M。作品确定入围后,参赛者需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再提供分辨率更高的图像数据,用于本大赛的展示及图册制作等。

7. 参赛作品中使用的著作物、肖像,应由参赛者本人拥有其版权,或者已事先获得权利人的使用许可,并与作品一并上传。

8. 如参赛者提供的参赛作品系非自然状态下拍摄的、后期处理的图片,则需要在登记表的拍摄参数中提供图片处理方式的信息。

七、投稿要求及方式

1. 参赛者需提交材料

a) 填写附件中登记表格(请点击下载文末的《摄影征集赛登记表》)

b) 参赛作品

以上材料需一起发送到邮箱:sam@sstm.org.cn

2. 格式要求

a)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2021大赛-投稿者姓名。

b) 投稿作品标题格式:投稿者姓名-题材类别-主要天体名称-作品标题。

c) 投稿作品登记表命名格式:投稿者姓名-题材类别-主要天体名称-作品标题-登记表。

八、其他

1. 投稿参赛视为参赛者完全同意本次比赛规则。

2. 一旦发现参赛者有弄虚作假行为,主办方将取消该参赛者的参赛资格和成绩。

3. 投稿参赛视同意活动主办方拥有展示、宣传该作品的权利。

4. 本赛事组委会对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

摄影征集赛登记表.docx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2021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