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今年初 ,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的发现让天文学家们的心情像坐了一趟云霄飞车一样 ,1 月 6 日美国亚利桑那州雷蒙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直径为 70 公尺的小行星 ,根据他们最初的观察 ,这颗临时编号 「2022 AE1」 的天体可能在 2023 年 7 月 4 日经过时撞击地球 。
由于小行星轨道的不确定性在其被发现后的几个小时内是最高的 ,在几个不同天文台持续观测 ,结果显示其撞击的机率不减反增 ,在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中被评为最危险等级 ,ESA 与 NASA 都在它们的近地天体观测中心的网站上发布了这项资讯 。
幸好在积累了更多小行星路径观测资料后 ,分析结果显示 ,其撞击的机率急剧下降 ,科学家目前已经证实 2022 AE1 将不会撞上地球 。
那么天文学家究竟是如何从高风险天体渐渐排除该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呢? 起初对小行星的首次观测只是一个资料点 ,要了解它的运动方向至少需要两次观测 ,而要确定一个轨道 ,则至少需要三次观测 ,在多次的观测之后 ,天文学家的资料点越来越多 ,进而可以得知一颗小行星完整的轨道参数 ,包含行进方向 、行进速度 、轨道偏心率等等 。
天文学家使用电脑模拟来计算小行星未来的轨道 ,并透过观测误差范围内的起始位置及速度 ,创建大量的模拟资料 ,假如模拟了 100 万个不同的轨道 ,其中只有一个轨道有撞击机会 ,这时候可称之小行星撞地球的机率为百万分之一 。
持续针对 2022 AE1 的追踪观测资料 ,成为该计算小行星轨道所需要的重要资料 ,也证明了年初的观测资料所计算出的风险评估有误 ,随着一些热心的业余天文观测者一同加入监测这颗小行星 ,欧洲航太总署表示在 2023 年 7 月初 ,2022 AE1 小行星将在距离地球约 900 万至 1100 万公里的远处飞掠而过 。 (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 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