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产生致密天体—中子星或黑洞—的直接证据。

  当大质量恒星接近生命尽头时,由于自身引力的急剧坍缩,引发一场超新星爆炸。天文学家相信,在这爆炸剧变之后,剩下的是恒星的超高密度核心残骸。根据恒星的质量,这高密度核心残骸可能是一颗中子星,密度高到一茶匙的大小重约一兆公斤;或者是一个黑洞,一个引力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离的天体。虽然过去有模型和线索支持这一理论,例如在蟹状星云中发现的中子星,但以前从未真实观察到致密天体生成的过程,这使得超新星爆炸留下中子星或黑洞的直接证据一直难以捉摸。

  2022年5月,南非业余天文学家Berto Monard在距离7500万光年的星系NGC 157的螺旋臂中发现了超新星SN 2022jli。随后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Moore et al. 2023 & Chen et al. 2024)将注意力转向这次爆炸的后续,并发现它具有独特的行为,进而发现了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产生致密天体—中子星或黑洞—的直接证据。在爆炸之后,大多数超新星的亮度会随时间逐渐减弱,通常呈现出「平滑、渐进的下降」的光曲线。但SN 2022jli的行为却非常奇特:随着总体亮度的降低,其变化呈现非连续平滑的趋势,而是每隔约12天上下摆动一次,形成交替出现的明亮和减暗的序列。这是超新星光曲线中首次检测到的重复周期振荡。Moore和Chen两个团队都认为,SN 2022jli系统中存在多颗恒星可能解释了这种行为。实际上,大质量恒星与伴星相互环绕是相当普遍的,被称为双星系统,而SN 2022jli也不例外。然而,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观测发现其系统中氢气呈现周期性运动和周期性的伽马射线爆发,这显示伴星似乎在超新星爆炸过程中幸存,并且可能持续与另一颗超新星互相绕行。尽管无法直接观测到致密天体本身的光,但这种能量激增只能归因于一颗看不见的中子星,或者可能是一个黑洞,定期吸引伴星氢气大气层中的物质,导致氢气的周期性运动和伽马射线的爆发,并在研究人员的数据中表现为亮度的周期波动。这项研究就像是透过收集所有可能的证据解开一个谜题:在超新星爆炸时,黑洞或中子星的存在得到了确认。

这是一幅艺术家手中SN 2022jli系统的超新星爆炸后的画面。大质量恒星爆炸成超新星后,留下一个致密的物体—中子星或黑洞。伴星在爆炸中幸存,致密天体和它的伴星继续互相绕行,致密天体定期从伴星的氢气大气层中吸取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在研究人员的数据中表现为亮度的定期波动,以及氢气的周期性运动和伽马射线的爆发。This artist’s impression show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massive star within a binary system becomes a supernova. This series of events occurred in the supernova SN 2022jli, and was revealed to researchers through observations with ESO’s Very Large Telescope (VLT) and New Technology Telescope (NTT). After a massive star exploded as a supernova, it left behind a compact object — a neutron star or a black hole. The companion star survived the explosion, but its atmosphere became puffier as a result. The compact object and its companion star continued to orbit one another, with the compact object regularly stealing matter from the other’s puffy atmosphere. This accretion of matter was seen in the researchers’ data as regular fluctuations of brightness, as well as periodic movements of hydrogen gas. Credit: ESO/L. Calçada
图说:这是一幅艺术家手中SN 2022jli系统的超新星爆炸后的画面。大质量恒星爆炸成超新星后,留下一个致密的物体—中子星或黑洞。伴星在爆炸中幸存,致密天体和它的伴星继续互相绕行,致密天体定期从伴星的氢气大气层中吸取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在研究人员的数据中表现为亮度的定期波动,以及氢气的周期性运动和伽马射线的爆发。Credit: ESO/L. Calçada

  这次的研究观测资料主要利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新技术望远镜(NTT)进行观测。随着黑洞或中子星的存在得到确认,SN 2022jli系统还有很多需要揭示的事情,包括致密天体的确切性质,以及这个双星系统可能面临的结局。期待下一代望远镜,如ESO的极大望远镜(ELT),将有助于解开这个谜团,让天文学家揭示这个独特系统的前所未见的细节。(编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资料来源:ESO Press Releas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4年1月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XRISM)」公布了卫星「软X射线成像仪(soft X-ray imager, Xtend)」和「软X射线分光仪(soft X-ray spectrometer, Resolve)」的首批X射线观测数据的初步资讯,即开光照。这些资料是Xtend和Resolve于2023年10月7日开始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调整,随后分别对每个仪器进行了首次观测。这座于2023年升空的X射线太空望远镜XRISM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仪器中的Resolve,采用了一种创新的X射线感测器「微热量计(microcalorimeter)」。这种新型感测器使得Resolve能够在无需使用光栅分光的情况下,直接捕捉天体的X射线光谱。这使得Resolve特别适合用于研究弥散分布的X射线天体,例如星系团、超新星残骸等。

  在首批资料中,Xtend揭示了一个星系团系统,即Abell 2319,如下图所示,其中紫色呈现了高温离子体发出X射线的分布情况。Abell 2319是一个两个星系团碰撞的系统。借由Xtend的能力,在单次观测中捕捉整个系统的热气体,揭示了与每个星系团相关的热气体的复杂分布,这将对我们理解星系团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带来显著的进展。

Abell 2319是一个位于天鹅座的星系团系统,两个星系团在距离约770百万光年的地方相撞。这张影像是光学和X射线观测的结合。X射线影像以紫色显示,由Xtend取得。观测时间为2023年10月14日至10月24日。Galaxy cluster Abell 2319 is a system where two clusters of galaxies collide about 770 million light-years away in the northern constellation Cygnus. The image is a superposition of optical and X-ray observations. The X-ray image is shown in purple and was acquired with Xtend. Observations were made from October 14 to October 24, 2023.
图说:Abell 2319是一个位于天鹅座的星系团系统,两个星系团在距离约770百万光年的地方相撞。这张影像是光学和X射线观测的结合。X射线影像以紫色显示,由Xtend取得。观测时间为2023年10月14日至10月24日。

  同样地,Resolve的开光照展示了大麦哲伦星系中超新星残骸N132D的X射线光谱,谱线解析度及灵敏度超越了前一代仪器,在区分先前难以区分的发射线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如下图所示,各种元素的谱线包括硅、硫、钙、铁等均清晰可见。通过分析发射线,天文学家可以比以前更准确地推断高温气体的元素丰度、温度和动能速度,然后重建这个超新星残骸的三维结构模型。借由Resolve超高分辨率及高灵敏度的光谱观测,将为宇宙中元素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的理解,也是了解恒星、行星和生命的基础。

位于大麦哲伦星系的超新星残骸N132D的X射线光谱,该星系是一个距离约163,000光年的矮星系。细灰色的光谱是由前一代X射线卫星Suzaku获得,Resolve的光谱以粗白色标记。观测时间为2023年12月4日至12月11日。背景图片为由Xtend取得的N132D影像。X-ray spectrum of supernova remnant N132D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a dwarf galaxy around 163,000 light-years away. Resolve’s spectrum is marked with white. The observations were made from December 4 to December 11, 2023. Spectrum-colored grey was acquired by the X-ray astronomy satellite Suzaku (Bamba et al., 2018, ApJ, 854, 71). The background image is N132D, taken by Xtend. Credit: JAXA
图说:位于大麦哲伦星系的超新星残骸N132D的X射线光谱,该星系是一个距离约163,000光年的矮星系。细灰色的光谱是由前一代X射线卫星Suzaku获得,Resolve的光谱以粗白色标记。观测时间为2023年12月4日至12月11日。背景图片为由Xtend取得的N132D影像。

  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对这些成功的开光照观测感到兴奋。XRISM将于二月展开仪器校正,然后逐步启动科学观测。期盼XRISM在X射线天文学领域带来卓越的成果,并期许将有更多令人振奋的新发现!(编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资料来源:JAX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SN 1987A位于大麦哲伦星系中,距离地球168,000光年,首次于1987年2月被观测到,这是自400多年前克卜勒目击超新星之后第一颗肉眼观测到的超新星,近40年来一直是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波段范围的重点观测目标,现在韦伯太空望远镜也开始加入观测的行列,透过近红外相机(NIRCam)的观测,为了解超新星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超新星残骸提供了重要线索。

韦伯的近红外相机所拍摄SN 1987A的影像。其中蓝色代表1.5微米(F150W)、青色1.64和2.0微米(F164N、F200W)、黄色3.23微米(F323N)、橙色4.05微米(F405N)和红色4.44微米(F444W)。Webb’s NIRCam (Near-Infrared Camera) captured this detailed image of SN 1987A (Supernova 1987A), which has been annotated to highlight key structures. At the center, material ejected from the supernova forms a keyhole shape. Just to its left and right are faint crescents newly discovered by Webb. Beyond them an equatorial ring, formed from material ejec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the supernova explosion, contains bright hot spots. Exterior to that is diffuse emission and two faint outer rings. In this image blue represents light at 1.5 microns (F150W), cyan 1.64 and 2.0 microns (F164N, F200W), yellow 3.23 microns (F323N), orange 4.05 microns (F405N), and red 4.44 microns (F444W).
图说:韦伯的近红外相机所拍摄SN 1987A的影像。其中蓝色代表1.5微米(F150W)、青色1.64和2.0微米(F164N、F200W)、黄色3.23微米(F323N)、橙色4.05微米(F405N)和红色4.44微米(F444W)。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M. Matsuura (Cardiff University), R. Arendt (NASA’s Goddard Spaceflight Center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C. Fransson (Stockholm University), and J. Larsson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mage Processing: A. Pagan。

  这张影像显示了一个如同钥匙孔般的中心结构,这个中心充满了超新星爆炸喷出的块状气体和尘埃。这些尘埃密度非常高,即使是韦伯的近红外光也无法穿透它,因此在钥匙孔中形成了黑暗的「洞」。而明亮的赤道环围绕着内锁孔,形成一条环绕在腰部的带子,连接着两个微弱的沙漏形外环臂。赤道环是由超新星爆炸前数万年喷射出的物质形成,其中包含明亮的热点,这些热点是超新星冲击波撞击环时出现的。现在,甚至在环的外部也发现了亮点,周围还有瀰漫发射,这些是超新星冲击波撞击到更多外部物质的位置。

  虽然之前哈勃、史匹哲和钱卓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都在不同程度上观察到这些结构,但韦伯无与伦比的灵敏度和解析度揭示了这个超新星残骸的一个新特征,一个类似新月状的小结构,这些新月结构被认为是超新星爆炸喷出气体外层的一部分,它们的亮度可能是边缘增亮的现象,是一种透过在三维空间观察膨胀物质而产生的光学错觉。换句话说,我们的视角使得这两个新月形中的物质看起来比实际的多。

  虽然之前已退役的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已获得了有关其辐射如何随时间演变的关键数据,但却无法像韦伯如此清晰和详细地观察SN 1987A,尽管已对其进行数十年的研究,但仍有几个谜团未解,尤其是围绕着本应在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中子星。接下来韦伯将持续长期观察这颗超新星,藉由近红外相机和中红外成像-光谱仪(MIRI)捕捉新的高逼真度红外数据,并获得对新月结构的新见解。未来韦伯将继续与哈勃、钱卓拉及其他天文台合作,共同为这颗传奇超新星的过去和未来提供新的见解。(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参宿四为红超巨星,最近变亮了近50%,每当参宿四发生什么事时,关于它爆炸成超新星的猜测就会激增。

  猎户座参宿四不仅是一颗红超巨星,还是一颗半规则的脉动变星。这意味着它的亮度变化有一定的周期,尽管周期可能会有所不同。它有大约125天、400天、230天和高达2,200天的亮度变化周期,所有的这些周期都由脉动决定,使得参宿四难以被清楚地理解。

  几年前,参宿四变暗,是因为参宿四表面喷射出物质,这些物质冷却成尘埃并阻挡了光线,这一事件称为“大暗淡(The Great Dimming)”。现在它变亮了,再次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新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比任何人预期的更快地爆炸成超新星。这篇新论文是《从脉动周期推断参宿四的演化阶段》,第一作者是日本东北大学天文研究所的斉尾英行(Saio Hideyuki)教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已接受该论文,该论文也可在arXiv上获得。在他们的论文中,作者表示:参宿四可能是银河系的下一颗超新星的候选者。

  作为一颗红超巨星,参宿四已经离开了主星序。在其8到850万年漫长的主序星阶段中,它将氢融合变成氦,并将核融合中损失的质量变为能量释放出来,从而消耗了大量的氢。像参宿四这样的天体离开主序带后,进入氦融合阶段,碳在核心积聚。然后是碳融合阶段。这篇新论文的作者表明:参宿四处于碳融合阶段的晚期。

  尽管参宿四与地球的距离相对较小(约500光年),但很难获得距离、光度、半径、零龄主星序(zero age main sequence, ZAMS)质量的严格限制,以及关于内部旋转和混合的状态,从而影响参宿四的演化情形和它何时可能爆炸。零龄主星序对于了解特定恒星的演化阶段尤为重要,它是基本的,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

  碳融合有几个阶段,确定参宿四何时会成为超新星的困难部分来自于确定它处于哪个阶段。参宿四脉动、喷射物质、旋转,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颗在太空中加速的失控恒星。它与我们的距离也有争议,虽然它距离地球仅约500光年,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仪器判断距离,但其距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深入了解的关键障碍。

  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研究中的这段话:根据下图,参宿四核心将在碳耗尽后的几十年内坍缩。这表明参宿四是下一个银河系超新星非常好的候选者。

参宿四核心中不同元素丰度随时间的变化。This figure from the study shows the abundance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Betelgeuse. Elemental abundances are like a fingerprint or snapshot of what’s happening inside the core, what stage of carbon-burning the star’s in, and when it will explode. Fusion products from the core are periodically dredged up from the core to the surface by convection, giving researchers a glimpse into the core. But nailing down when it’ll explode also depends on knowing the star’s initial mass, how quickly it’s rotating, and a host of other factors, all of which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o varying degrees. Credit: Saio et al. 2023
图说:参宿四核心中不同元素丰度随时间的变化。

  但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的是论文的以下部分。研究人员写道:事实上,不可能知道确切的演化阶段,因为在接近碳耗尽的晚期,表面条件几乎没有变化。天文学家只能看到表面,但发生故事的是天体内部深处。该论文的作者实际上是在说,根据观察、数据和模型,参宿四可能比想像的更早爆炸。但是他们不知道恒星处于核心碳融合的哪个阶段。

  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参宿四处于核心碳融合阶段。有些持相反的论点的作者说:这颗参宿四仍处于氦融合。由于核心氦融合比随后的碳融合阶段长得多,参宿四最有可能处于核心氦融合。脉动周期可能会限制半径和距离以及核心氦融合的演化状态。

  研究人员试图确定参宿四超新星爆炸时间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其周期性脉动与其模型相匹配。

  当它最终超新星爆炸时,它不太可能像某些超新星那样产生致命的伽马射线暴,虽然它会喷出物质并产生强大的X射线和紫外线辐射,但我们距离太远而不会受到影响。相反,这将是一场全人类都能看到的烟光秀,并将永远改变猎户座。科学家说它可能会留下一颗中子星,也许是一颗可见数百万年的脉冲星。整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将是研究恒星演化、超新星和恒星遗蹟的前所未有的机会。科学家们将能够从爆炸开始回溯到所有已完成的研究以及所有观察和数据,并证明它们哪里是正确的,哪里是错误的。

  超新星的冲击波将在大约10万年后到达,并且很容易被我们太阳的太阳磁层偏转。对地球的最大影响将是撞击我们高层大气的宇宙射线增加。(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来自日本的业余天文同好板垣公一(Koichi Itagaki)于2023年5月19日晚间在俗称风车星系的M101星系中发现了一颗超新星,通报IAU后依超新星命名规则命名为SN 2023ixf,发现时亮度约14.9等,并逐渐增加到11等左右。

SN 2023ixf爆发的过程,可以见到其自5月19日爆发后3日随时间明显增亮。A collage showing the appearance of supernova SN 2023ixf in galaxy M101, captured by Martin Bracken, Essex, UK, 16 - 22 May 2023. Equipment: ZWO ASI585MC camera, Sky-Watcher Esprit 100 ED triplet, Sky-Watcher HEQ5 Pro mount.
SN 2023ixf爆发的过程,可以见到其自5月19日爆发后3日随时间明显增亮。来源:Sky at Night

  M101星系位于大熊座,由于其盘面与我们的视线方向几乎垂直,可以看到壮观的星系全貌,一直以来都是业余天文爱好者喜欢拍摄的目标。在接到SN 2023ixf爆发的讯息后,本馆也于20日晚间使用装设在鹿林天文台的5公分小望远镜曝光2分钟,可清楚拍到此颗超新星的影像,推荐给有兴趣的同好使用自己的设备追踪其后续变化。

本馆于2023年5月20日拍摄之SN 2023ixf影像,右上方为M101星系放大图,为求清楚看见超新星SN 2023ixf的位置,放大画面以黑白处理。
本馆于2023年5月20日拍摄之SN 2023ixf影像,右上方为M101星系放大图,为求清楚看见超新星SN 2023ixf的位置,放大画面以黑白处理。

  在5月19日通报发现SN 2023ixf后,位于西班牙的利物浦望远镜(Liverpool Telescope,LT)随即使用其SPRAT光谱仪测量了其光谱,报告发现光谱具有蓝色连续谱,且有许多强的发射线,例如H、He II等,符合II型超新星的早期光谱特征。测量同时得出SN 2023ixf的z值约为0.000804,距离约6.4Mpc,也就是约2,090万光年远,符合过去对M101星系的距离测量结果,可以确定这颗超新星确实位于M101星系之中。相较于2011年的SN 2011dh(约8.4Mpc)、2017年的SN 2017eaw(约7.7Mpc),SN 2023ixf仅有6.4Mpc的近距离也是近十几年中最接近的II型超新星之一,也因此有着约11等的亮度,值得业余同好一同来投入观测行列!

SN 2023ixf于2023/05/19 22UT时之光谱,可以见到相当强的氢原子发射谱线(谱线之尖峰)。来源:TNS
SN 2023ixf于2023/05/19 22UT时之光谱,可以见到相当强的氢原子发射谱线(谱线之尖峰)。来源:TNS

  II型超新星来自于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期终点的核心塌缩,与一般超新星类似,在爆发后亮度会明显提升后亮度会逐渐下降,但又会因恒星死亡前喷出的外壳与超新星爆炸时的交互作用,而产生II-L和II-P,以及IIn等不同的类型,有赖后续持续的观测追踪才能分辨其不同。根据AAVSO的观测通报,SN 2023ixf的亮度似乎仍处在高峰期,未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其11等左右的星等也在小望远镜可以拍摄到的范围之内,相当多各地的天文同好皆有拍摄到SN 2023ixf的身影!

SN 2023ixf在各个观测者回报之亮度与时间分布,可见其亮度仍在高峰阶段。来源:AAVSO
SN 2023ixf在各个观测者回报之亮度与时间分布,可见其亮度仍在高峰阶段。来源:AAVSO

  有关SN 2023ixf的观测仍在持续进行中,欢迎有适合能拍摄到11等至14等的望远镜设备的同好一同加入观测行列。更多即时观测资讯及回报可参考AAVSO网页。(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SN 2023ixf于M101星系中之位置及参考星。来源:AAVSO星图
SN 2023ixf于M101星系中之位置及参考星。来源:AAVSO星图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相关报导:BBC Sky at Nigh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Wolf-Rayet star(简称WR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的罕见前奏。NASA/ESA/C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WR 124恒星前未有过的细节,这颗恒星位于人马座,距离地球1万5000光年。

位于中间发出明亮光芒的恒星即为Wolf-Rayet 124(NIRCam和MIRI合成图像)。
图说:位于中间发出明亮光芒的恒星即为Wolf-Rayet 124(NIRCam和MIRI合成图像)。

  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独特光环包围着这颗恒星,在韦伯探测到的红外光中发出光芒,宇宙尘埃正在这些恒星周围的星云中形成,天文学家试着在WR 124上寻找新的发现。

  大质量恒星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快速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恒星在成为超新星之前都经历了短暂的Wolf-Rayet阶段,这使得韦伯的观测对天文学家来说很有价值。Wolf-Rayet star正处于外壳剥离的过程,形成了它们特有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光环。这颗恒星WR 124的质量是太阳的30倍,到目前为止,已经抛出了10个太阳的物质。当喷射出的气体远离恒星并冷却时,宇宙尘埃形成并在韦伯探测到的红外光中发光。

  基于多种原因,天文学家对能够在超新星爆炸中幸存下来的宇宙尘埃以及它们对宇宙整体尘埃量做出贡献的来源非常感兴趣。尘埃对宇宙的运行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庇护着正在形成的恒星,聚集在一起协助形成行星,并作为分子形成和聚集的平台(包括地球上生命的组成)。尽管尘埃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但宇宙中的尘埃数量仍然比天文学家目前的尘埃形成理论所能解释的要多。

  韦伯为研究宇宙尘埃的细节开闢了新的可能性,宇宙尘埃在红外光波长中观察效果最好,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宇宙早期的历史。(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E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近期由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拍摄的一张星系图像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极为明亮的不寻常天体,他们认为这种不寻常的亮度很可能是一颗超新星。

图片中左半部分为近期韦伯太空望远镜摄影画面(叠图上色及单色),右上部分为哈勃在2011年所摄,右下角为选取韦伯太空望远镜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单色相片值相减并抹除杂讯可得中间一亮点,该点即为候选超新星的位置。
图片中左半部分为近期韦伯太空望远镜摄影画面(叠图上色及单色),右上部分为哈勃在2011年所摄,右下角为选取韦伯太空望远镜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单色相片值相减并抹除杂讯可得中间一亮点,该点即为候选超新星的位置。

  这个名为SDSS J141930.11 +5251593的星系被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了两次,距离地球约30至40亿光年,期间间隔约5天,而且第二张明显变暗,与星系的其它部分相比,它的亮度比星系周围还要亮得多,研究团队比较了韦伯太空望远镜的NIRCam资料及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同一区域照片,利用亮度变化及时间轴的数据分析来得到答案。

  研究团队需要更多的时间轴数据来做出后续的判断,依照现有的观测资料确实与超新星数据相符合,可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候选者。研究人员表示,当初JWST的设计中并未包含检测瞬变天体,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范围极小,一般而言这项工作通常是由大型巡天望远镜在短时间间隔内扫描天空的成果,但这也代表我们能够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来发现新的瞬态现象。(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Tech Explorist

发布单位:星明天文台

  北京时间2022年5月22日0时许(本文配图中的时间为世界时,文字内容以北京时间为准),NEXT(宁波市教育局—新疆天文台望远镜)发现超新星候选体,该候选体位于武仙座方向的WISEA J175915.86+442034.3星系附近,亮度约17.8等(无滤镜)。经查验后将其上报至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该候选体随即获得编号AT 2022khr,内部编号XM02JZ。该天体位置如下(春分点2000.0):

赤经 17h59m15.480s
赤纬 +44°20′34.93″(J2000)

超新星2022khr
发现图像(左)与PS1历史图像(右)对比

图像说明:
左图为NEXT2022年5月22日凌晨拍摄图像,右图为泛星1号望远镜(PanSTARRS-1,PS1)历史图像。
左图十字丝中心有明显可见星点,而PS1的历史图像中对应位置没有星点,因此判定这是新出现候选体。

编号:AT 2022khr(=XM02JZ)
发现者:赵经远、张宓、孙国佑、高兴
发现亮度:17.8等(无滤镜)
发现时间:2022年5月22日0时12分44.064秒
TNS页面链接:https://www.wis-tns.org/object/2022khr

  约一天后,茲威基暂现源巡天(ZTF)也向TNS报告了他们的预发现和后续观测数据。他们报告在5月18日下午16时17分51.996秒检测到该候选体,在ZTF-g滤镜下约18.5126等,并将其编号为ZTF22aakdwiu,到了22日下午,在ZTF-r滤镜下增亮至17.5等。

星明天文台与茲威基暂现源巡天候选体报告
星明天文台与茲威基暂现源巡天候选体报告

  证认在5月23日21时05分42秒到来,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天文学家Michael Tucker代表天体暂现源光谱分类项目(SCAT),使用位于莫纳克亚山的夏威夷大学88英寸望远镜/超新星积分场光谱仪(UH88/SNIFS),对AT 2022khr进行了光谱观测,并在约61分钟后将光谱及分类结果上报到TNS,证认AT 2022khr是一颗Ia型超新星,使用SNID估计红移为0.04,该候选体因此获得超新星编号SN 2022khr。

TNS页面
TNS页面

SN2022khr光谱
SN2022khr光谱

SN2022khr分类报告
SN2022khr分类报告

  SN 2022khr是星明天文台2022年发现的第4颗超新星。祝贺赵经远、张宓、孙国佑、高兴4位老师的发现,特别感谢SCAT多次证认星明天文台发现的暂现源性质。

参考资料:
1. SN2022khr,Transient Name Server,https://www.wis-tns.org/object/2022khr
2. XM02JZ,星明天文台官网,http://xjltp.china-vo.org/xm02jz.html

作者:邹乾一
审核:赵经远、张宓
编辑:席宇博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
“星明天文台”
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
收获浪漫吧~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日本山形县坂垣公一于2022年4月16日14时51分左右(世界时)使用0.5米 f/6 望远镜 + KAF-1001E CCD相机在室女座NGC 4647星系中发现15.0等超新星候选体。该天体位置如下(春分点2000.0):

赤经 12时43分35.350秒
赤纬 +11度34分36.00秒

超新星2022hrs

  该天体获得正式编号SN 2022hrs后,位于意大利蒙特巴尔天文台(Monte Baldo Observatory)经过分光光谱观测,确认其前身星为Ia型超新星。

  这是他2022年3月19日以来发现的第3颗超新星,到目前为止,板垣公一共发现166颗超新星(包括独立发现)。

【图:板垣公一,文:节译自日本天文艺术网页;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日本山形县坂垣公一于2022年3月19日13时04分左右(世界时)使用0.5米 f/6.8望远镜 + KAF-1001E CCD相机在狮子座NGC 3367星系中发现16.3等超新星候选体。该天体位置如下(春分点2000.0):

赤经 10时46分34.630秒
赤纬 +13度45分16.98秒

超新星2022ewj

  该天体获得正式编号SN 2022ewj后,位于日本冈山天文台的安倍晴明望远镜经过分光光谱观测,确认其前身星为II型超新星。

  这是他2022年1月27日以来发现的第2颗超新星,到目前为止,板垣公一共发现165颗超新星(包括独立发现)。

【图:板垣公一,文:节译自日本天文艺术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