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望远镜拍摄到了银河系中一个壮观的蝴蝶状气泡照片。

这张非常详细的NGC 2899行星状星云的图像是使用智利北部ESO甚大望远镜上的FORS仪器捕获的。
▲这张非常详细的NGC 2899行星状星云的图像是使用智利北部ESO甚大望远镜上的FORS仪器捕获的。Credit: ESO

  这张来自智利由ESO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的图像显示,被称为NGC 2899的行星状星云看似飘浮在太空中。NGC 2899的气体泡泡看起来像是一只蝴蝶,有着对称的结构、美丽的颜色和复杂的图案。这个天体从未被拍摄到如此引人注目的细节,包括行星状星云暗淡的外边缘都在背景恒星的映衬下发光。

  NGC 2899巨大的气体带从其中心延伸最多到2光年远,当气体达到一万度以上的温度时,在银河系的恒星前发出明亮的光芒。高温是由于来自行星状星云母星的大量辐射,导致星云中的氢气在蓝色光芒的氧气周围发出红色的光晕。

  这个天体位于船帆座(Vela)南部距离地球约6,500光年,有两颗中心恒星,据信这两颗恒星使它的外观近乎对称。在一颗恒星到达生命的尽头并脱离气体外壳之后,另一颗恒星现在干扰了气体的流动,形成了看到的双叶形状。目前,大约只有10-20%的行星状星云显示出这种双极形状。(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位于夏威夷昴星团望远镜与凯克天文台,并结合机器学习的力量,找到打破氧丰度最低记录的星系,仅为太阳的1.6%,这表明HSC J1631+4426是最近才开始制造恒星。HSC J1631+4426位于武仙座内,距离地球约4.3亿光年。

  研究人员表示,以标准宇宙学预测,现今宇宙大多数星系已经成熟,像HSC J1631+4426这样年轻星系非常少见。为了找到这些非常微弱并稀有的星系,必须以昴星团望远镜拍摄既暗且广视野的画面,因此数据量相当庞大。为了检测4000万个天体,研究团队开发新的机器学习方法。他们“教”一台电脑学习判断不同阶段星系的颜色,并挑选刚形成的星系。当电脑挑出27个候选天体后,研究小组使用凯克天文台的DEIMOS光谱仪与昴星团望远镜的FOCAS光谱仪对其中4个星系后续观测,以确定其的元素丰度,距离和质量。结果光谱数据表明,其中HSC J1631+4426是极贫金属的星系,其氧丰度最低。研究人员还确定它距离仅4.3亿光年,相对较近且很小,估计仅80万太阳质量,约银河系的1/100,000,仅与银河系的球状星团相当。研究人员表示,在我们附近发现这种低质量,年轻且金属贫乏的星系很重要,因为它们类似于原始星系,可帮助了解宇宙大霹雳后最早期的星系。(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HSC J1631+4426 broke the record for the lowest oxygen abundance. Credit: NAOJ/Kojima et al.
▲HSC J 1631+4426打破了最低氧丰度的纪录。Credit: NAOJ/Kojima et al.

资料来源:Scitech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世纪初期科学家便发现火星上头有如同地球上河谷一般的特征,一直以来也都想像着火星过去十分温暖,且有河流在上头流动。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Anna Grau Galofre和两位同事将火星上的山谷特征和地球进行比较,并在《Nature Geoscience》上报告了他们的成果。他们认为,火星其实一直以来都不温暖,山谷是由冰川和下方流动的水所切割出来。

  引起Galofre怀疑的是2015年由Robin D. Wordsworth所做的研究,Wordsworth模拟了火星的三维气候模型,结果发现无法重现大家所期待的温暖又潮湿的火星。另一方面,火星上头的部分山谷地形和纽约西部的手指湖如出一辙,而那是冰河消退所遗留的地形特征。于是,Galofre团队前往加拿大北极地区、世界上面积最大无人岛的德文岛进行野外考察,将山谷特征分类成开放性河流、冰河边缘融化的水、次冰河流动及地下水等四种成因。同时,将采集到的特征和火星上超过1万个山谷、涵盖66个流域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其中22个流域出现冰河下流体侵蚀的特征,例如成群出现的手指状分支;14个出现复杂的支流和较窄的河道;9个的山谷宽度仅3-5公里,同时包含冰河后退造成的特征。虽然还有18个流域无法确定成因,但可能是来自于地下水的仅有3个流域。

1596622314114736.jpg
(图说)这张图显示了火星山谷(上)和德文岛冰河(下),两地的山谷形状相当类似。

  然而这结果并不否定生命存在在火星上的可能,因为冰层下方的环境温度恒定,甚至还可以阻挡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南极冰层下方4公里深处的沃斯托克湖中,便发现有微生物在那生活了数百万年。目前NASA的毅力号探测器正前往火星,科学家希望毅力号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线索。(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王彦翔)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巨石阵是英国南部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奇迹,几个世纪以来,它的许多谜团始终困扰着历史学及考古学家,就连天文学家也对于它的用处做了不少的猜测。科学家想知道的是其建造方法,目的,以及其石材来源,其中石材来源这一项,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虽然迄今为止,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巨石阵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人们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办活动;巨石阵中几个重要的位置,似乎都是用来指示太阳在夏至那天升起的位置,而从反方向看刚好就是冬至日太阳降下的位置。

  巨石阵中较小的蓝岩(bluestone)先前被追溯到250公里外的威尔斯彭布罗克郡(Pembrokeshire),但萨森岩的来源一直无法确认。7月29日在《科学进展》期刊中所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出,大部分被称为萨森岩块的巨石似乎都源于25公里外的西伍兹,那里也曾是史前活动频繁的地区。1958年的考古修复工作中,为了稳固一块即将裂开的岩石钻入金属棒进行固化,相对的就会有同样数量的圆柱状岩石被取出,但由于当时对该古文物的价值并无认识,最终给了参与挖掘作业的工作人员作为纪念,直到2018年及2019年其中的两块完璧归赵。于是研究团队使用质谱仪对这些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将其结果与20个可能来源地的沉积岩进行比较,发现威尔特郡的西伍兹与之最为吻合。

1958年考古修复时的照片。
▲图为1958年考古修复时的照片。

  目前已经确定石材来源了,古时候的英国人是如何将重达30吨的巨石搬运到25公里外的地方仍是个谜,普遍认为巨石是由雪橇拖来的,但若要证实这个现象,还必须了解其路线及其中途所落下的萨森岩屑,但是至少我们已经确定了起点和终点了。(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目前飞行状态良好,能源平衡、工况正常,地面测控捕获及时、跟踪稳定,飞行控制和数据接收有序通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探测器已脱离地球引力影响范围,进入行星际转移轨道,飞离地球超过150万公里。

  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清晰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辉映。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图为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
▲上图为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研究人员使用加州Zwicky瞬变设施天文台,于2019年12月发现的超新星SN2019yvq,它位于天龙座中相对较近星系NGC 4441里,距离地球约1.4亿光年。在发现后几小时内,天文学家就使用NASA的尼尔·格雷尔斯雨燕天文台研究紫外线和X射线波长下的现象。SN2019yvq归类为Ia型超新星,这是常见的白矮星爆炸事件,但不寻常是这次却伴有的紫外线的闪光。由于白矮星爆炸通常不会热到足以产生这种紫外线,天文学家仅第二次探测此现象(前次是iPTF14atg)。

  天文学家猜测可能原因为:1. 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在吞噬来自伴星的物质后,两者之间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出紫外线。2. 白矮星核心中的极热放射性物质与外层混合,使外壳达到比通常更高的温度。3. 外部的氦层点燃白矮星内部的碳,引起极热的爆炸和紫外线闪光。4. 两个白矮星合并,造成撞击与爆炸并发射紫外线辐射。

  天文学家表示,随着时光流逝,爆炸的物质会越散越远,我们就可以看到更深处。或许一年之后,爆炸物质将变得很薄,以至于能看到中心。最终将能理解白矮星爆炸过程,以及这种超新星所产生的铁如何分布在整个空间。甚至更能了解Ia型超新星,而更精确测量天体距离,从而确定宇宙的膨胀的速度。相关研究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Ia型超新星SN2019yvq(蓝点)合成图像。(ZTF/Northwestern/Caltech)
Ia型超新星SN2019yvq(蓝点)合成图像。(ZTF/Northwestern/Caltech)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英国爱好者Guy Wells和Daniel Bamberger就用他们的25cm望远镜和QHYCCD QHY-42相机拍到了正在前往火星的天问一号。长征五号上面级稍亮,约有15.5等;探测器组合体暗一些,18.4等。拍摄时,探测器距离地球29.5万公里,从地球看,位于双鱼座。

正在前往火星的天问一号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业余天文学家克莱德·福斯特(Clyde Foster)于2020年5月31日在他位于南非的家中观测木星。他使用装有甲烷滤镜的14英寸施密特-卡塞格林望远镜观察并拍摄,当时他注意到木星的大红斑附近有一个白点。福斯特说:「这个斑点在甲烷滤镜的观测波长下爆发非常剧烈,但在可见光和红外线影像却没有那么明显。最初原本以为可能是天体撞击,但后来大家认为那是一次强烈的对流爆发。」

克莱德·福斯特拍摄的木星
克莱德·福斯特拍摄的木星

  这个被暂时取名为「克莱德斑」的现象在6月2日获得解答,目前朱诺号正在木星上空4,200公里绕行,依据他回传的影像显示克莱德斑全长约4,800公里,是木星南温带的偶发性对流风暴之一(如下图)。朱诺号也曾在2018年观察到类似的爆发现象。

朱诺号拍摄的影像
朱诺号拍摄的影像

  于2011年8月5日发射升空的朱诺号,在2016年7月5日到达木星附近的轨道后,现已超过原定的任务期间。目前为止,朱诺号是唯一的使用太阳能板运行的外太阳系任务,同时也是目前除了火星以外、运作中的行星探测任务。朱诺号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木星内部和磁场环境,因此上头的朱诺相机影像便开放给公众应用。团队在每次绕行过后,都会在任务网站上免费提供朱诺相机的原始影像。

  2020年7月14日木星即将到达冲的位置,不妨利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搞不好可以搭配朱诺相机的影像发现新的风暴也不一定!(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王彦翔)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相关文章:

  7月将有机会用肉眼看到一颗3月发现名为NEOWISE的彗星,这也将是2020年的第一个肉眼可见彗星。

这张照片是在两天前的黎明之前的黎巴嫩上空拍摄到的NEOWISE彗星。
这张照片是在两天前的黎明之前的黎巴嫩上空拍摄到的NEOWISE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 Maroun Habib(Moophz

  这颗彗星的正式名称为C/2020 F3,在3月份首次接近太阳时被美国NASA的NEOWISE卫星发现。它在接近太阳后幸存下来,并将在下周到达其轨道上离地球最近的点。NEOWISE预计将在7月份保持肉眼可见,在北半球的人们可以在这个月的大部分时间的黎明和黄昏时捕捉到这颗彗星。专家指出,7月中旬前的日出前朝着东北东、7月中旬后的日落后朝着西北西方向,都可用肉眼看见。

  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Karl Battams表示:对于北半球,它在清晨非常低。人们需要早起,但是用双筒望远镜很容易看到。(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吴典谚)

资料来源:NASA


夜光云与NEOWISE彗星。
夜光云与NEOWISE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Emmanuel Paoly

  在法国东部的阿尔卑斯山,树丛轮廓之上的银蓝色涟漪是夜光云。它们位于地球的中层大气,将黎明前的阳光反射过来。照片拍摄于7月8日。在这个夏天,北方高纬度地区的这种发光的夜间云并不鲜见。而NEOWISE彗星,也称作C/2020 F3,是在今年三月份由环绕地球运转的近地天体大视角红外探测(NEOWISE)卫星发现的。近几天,这颗彗星可以在没有遮挡的东北方地平线上,用肉眼在晨曦中看到。(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NEOWISE彗星。
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NEOWISE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Philipp Salzgeberfoto-webcam.eu;文字:Adam Block

  在黎明和黄昏这个白昼与黑夜交接的时段,NEOWISE彗星令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兴奋不已。对位于北方的观测者而言,这颗彗星绕着北极星旋转,永不落下。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的一个网络摄像头记录下了夜间彗星绕转的轨迹。在7月12日到13日的夜晚,间隔30分钟的一系列图像合成为这张照片。在接下来的几周中,北半球一直能够看到C/2020 F3 (NEOWISE)彗星。在日落之后,彗星在天空中的高度一天比一天高。与所有彗星一样,NEOWISE在离开内太阳系的过程中会逐渐变暗。寻找和目视观察彗星的最佳方法是使用双筒望远镜。(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NEOWISE彗星的长尾巴。
NEOWISE彗星的长尾巴。影像来源及版权:Petr Horalek

  C/2020 F3 (NEOWISE)彗星正在扫过北方的天空,长长的彗尾展现在这幅7月13日至14日摄于捷克Suchy Vrch的夜空照片中。照片是由固定拍摄的前景和跟踪并使用滤光片拍摄的星空照片合成而来,显示出肉眼难于察觉的细节。图片上部,暗弱的结构一直延伸到距离明亮的彗发20度的地方。被阳光的压力吹出的尘埃彗尾呈现为宽大的弧形,用肉眼很容易看到。而更暗的蓝色彗尾则与那些反射阳光的彗星尘埃相分离,那是由彗发中的离子被太阳风的磁场拖曳出来所形成的离子尾,在阳光作用下发出了荧光。正在远离太阳的NEOWISE彗星在北方的夜空中越来越高,并将在7月23日到达离地球最近的地方。(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北方的NEOWISE彗星。
北方的NEOWISE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Bill Peters

  7月14日,在当地午夜之后,NEOWISE彗星依然悬挂在地平线之上。这里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北边的Goldenrod。在这张快照里,夜晚中大放光彩的还有北极光。在北方的这些日子里,长尾的彗星和极光就像是一对美丽的幽灵。两者都体现出空间天气和太阳风的作用。星空观测者们热烈地欢迎这位来自奥尔特云的客人。C/2020 F3 (NEOWISE)彗星正沿着自己的轨道离开内太阳系。(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NEOWISE彗星与星云。
NEOWISE彗星与星云。影像来源及版权:Jarek Oszywa

  你会冒着面对野生动物的危险去拍摄夜空吗? 一位摄影师做到了——这里就是他的大作。首先看到的是几千颗星星,其中有很多蓝色的亮星。然后是几块红色的星云,包括右下方的加州星云和它上方的心脏星云。但让摄影师甘于涉险的原由则是图左侧的NEOWISE彗星。在这张上周拍摄的长时间曝光合成照片中,NEOWISE彗星发出蓝光的离子尾笔直向上,背向将要升起的太阳;而反射阳光的尘埃尾则向右侧弯曲。图片是由在波兰Miedzygórze附近的固定地点连续拍摄的3张照片合成,拍摄时间超过了10分钟。沿着被月光照亮的土路可以看到地平线上的Śnieznik山。下周C/2020 F3 (NEOWISE)彗星将经过距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此后这个奔向外太阳系的5公里大小、不断蒸发的脏雪球将逐渐黯淡下去。(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NEOWISE彗星的彗尾结构。
NEOWISE彗星的彗尾结构。影像来源及版权:林子轩(北京师范大学)

  是什么力量正在塑造NEOWISE彗星的彗尾结构?在两条清晰的彗尾中,蓝色的离子彗尾受流动且带电的太阳风推动,指向了与太阳完全相反的方向。离子彗尾中的结构源于彗核以不同速率喷射这些发出蓝色辉光的离子的过程,也受到复杂而不断变化的太阳风影响。然而对于C/2020 F3 (NEOWISE)彗星来说,最不同寻常的是它具有羽状结构的尘埃彗尾。这条尘埃彗尾被阳光推向远离太阳的一侧。但因为较重的尘埃颗粒可以更好的抵抗光压,从而更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所以尘埃彗尾最终呈现出弯曲的形态。NEOWISE彗星的尘埃彗尾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条带状结构尚未被我们研究透彻,但它可能与彗星跨度5千米的彗核上,冰融化释放出的反光砂砾构成的螺旋流有关。这组由40张照片叠加而成并经过了后期强化的图像合集,是3天前在中国内蒙古戈壁深处的暗夜中拍摄的。在NEOWISE彗星逐渐远离太阳的过程中,它将于明天以最近的距离经过地球。这颗彗星已经开始变暗,但仍然肉眼可见,不过在它远离地球后应该会更快地变得暗淡。(翻译/北京师范大学林子轩)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童话里的新智彗星。
童话里的新智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Stephane Guisard(Los Cielos de America,TWAN)

  在这幅梦幻般的场景中,彗星的尘埃划过黎明前的天空。虽然这并不是童话电影的一个片段,但画面里坐落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的新天鹅城堡确实是迪士尼乐园睡美人城堡的灵感来源。拍摄于7月20日的这张照片中,城堡塔顶上方的明亮痕迹很可能是一颗英仙座流星。每年夏季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出现在八月中旬,但从现在开始已经进入活跃期。童话城堡上空的流星轨迹的反方向指向英仙座内的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右上方的图框之外。英仙座流星雨是由周期彗星Swift-Tuttle的尘埃形成的。远处地平线上与流星交相辉映的则是当今的宠儿——拖着宽宽的尘埃彗尾扫过北方天空的新智彗星。(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MAGIC与新智彗星。
MAGIC与新智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Urs Leutenegger

  在加纳利岛上的穆查丘斯罗克欧洲北方天文台,17米直径的多镜面MAGIC望远镜中映出布满繁星的夜空。MAGIC表示大型大气伽马射线成像切伦科夫望远镜,当高能伽马射线撞击地球高层大气时,望远镜能够探测到粒子大气簇射产生的短暂光学闪光。在7月20日,照片里三台望远镜中的两台正在探测从银河系中心发出的伽马射线。它们的镜面反射出的正是东南方靠近银心方向的人马座和天蝎座中的亮星。除了这个拼合镜面望远镜阵,东北地平线之上、北斗七星之下是新智彗星。NEOWISE表示近地天体大视场红外探测器,这是一颗环绕地球的卫星。众所周知,C/2020 F3彗星,即新智彗星,就是它发现的。(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大角山脉背后的彗星与闪电影像。
大角山脉背后的彗星与闪电影像。影像来源及版权:Kevin Palmer

  如今,汽船码头景点比往常更加漂亮。从怀俄明的美国14号高速看过去,大角山脉标志性的峰顶形成一道有趣的风景。如果远方出现闪电,那直上直下的岩石峭壁就显得更加不可思议。本月早些时候,更加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新智彗星在夜间升起到山峦之上,而此时远方暴风雨的闪电照亮了天际。意识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位果断的天文摄影师花费了一个不眠之夜,拍摄了超过1400张照片,捕捉到三者同框的场景。上图是其中最好的一张,照片的前景被来自右侧的月光照亮。新智彗星C/2020 F3 (NEOWISE)现在正向外太阳系飞去,预计在6700年后才会返回。(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Vikos峡谷上空的新智彗星。
Vikos峡谷上空的新智彗星。影像来源及版权:Constantine Emmanouilidi

  地球上的景物是为配合这颗彗星而生的吗?当然不是如此,尽管在这张照片中它们看上去确有默契。照片中的远景是两周前在希腊北部看到的新智彗星。彗星之上是明亮的北斗七星(阿兹特克神话中的巫师),自从7月以来,全球众多的观测者都是通过这个星群来找到正在北天移动的肉眼彗星。前方的地景是Vikos峡谷,如果以它的宽度作为标准,则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峡谷是Voidomatis河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缓慢侵蚀的结果。拍摄这样一张照片需要周密的计划、耐心的等待、良好的运气、不畏狂风的精神以及躲避野兽的技巧。C/2020 F3 (NEOWISE)新智彗星在飞向外太阳系的过程中继续变暗,现在需要使用双筒镜才能观看。(翻译/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曹军)

资料来源:每日天文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相关文章: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来自太阳微弱的低频无线电波爆发,这一年来太阳表面看似非常的平静,但无线电波天文学家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发现平静的太阳,不断发出微弱的无线电波,并认为这些微弱的无线电波爆,有助于解释太阳大气层中能量如何转换的问题。

  太阳表面温度为5778 K,但太阳大气或日冕中的微弱电浆,其温度却可达到百万度。扭曲在其表面磁场中所包含的能量如何在其在外层大气中转换为热量,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NASA的太阳动力天文台(SDO)在2012年拍摄太阳发出的强大闪焰。毫微闪焰的能量只有一般闪焰的十亿分之一,目前无法单独检测到。(NASA/SDO/AIA)

  图说:NASA的太阳动力天文台(SDO)在2012年拍摄太阳发出的强大闪焰。毫微闪焰的能量只有一般闪焰的十亿分之一,目前无法单独检测到。(NASA/SDO/AIA)

  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答案,其中一个有争议的想法是极微闪焰(nanoflares),也就是太阳活跃时,所看到的许多同属性且较小的明亮闪焰,将扮演提供热量的角色。但是,极微闪焰的问题在于我们看不到它们,它们太微弱且太小,导致无法单独被看到。

  现在,印度塔塔基础研究所的Surajit Mondal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现象,可能是提供证明极微闪焰(nanoflares)存在的证据。

  研究人员使用澳大利亚默奇森广域阵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的低频无线电天线网络,取得多个来自于太阳无线电波(米波,公尺-波长)爆发的讯息。大多数的爆发都持续不到1秒钟,并且遍及整个日冕。

  Surajit Mondal的研究团队没有将这些爆发称为极微闪焰,而认为这是第一次在平静的日冕中观测到微弱脉冲无线电波(米波,又称公尺波)的证据,这些爆发讯号比以前观测到的任何电波都还弱100倍。

  研究团队解释,下一步将针对爆发的无线电波是否与加热日冕的极微闪焰的活耀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透过电脑模拟来确认本论点。(编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