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3年5月29日13时34分,水星达到今年第2次西大距的位置。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平时经常被阳光遮掩而不易看见,而在日出前的西大距、以及日落后的东大距这些日期的前后一段时间才比较容易看到。

水星东、西大距与上、下合之位置示意图。
图说:水星东、西大距与上、下合之位置示意图。

  「大距」是指太阳、水星和地球三者排成一直角三角形。当水星位于直角顶点位置时,从地球上所见的水星离太阳最远,较容易观看。当水星位于太阳以西时称为「西大距」,日出前早于太阳升起;在太阳以东时为「东大距」,日落后晚于太阳落下,其大距时的距角大约在18至28度之间变化。

2023年5月29日凌晨可见水星与木星、土星排列成一直线。
2023年5月29日凌晨可见水星与木星、土星排列成一直线。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本次水星与太阳距角达24.9度,视亮度0.5等,在日出前朝向东偏北方的低空中可以发现水星的踪影。东方天空中可同时看到亮度达-2等的木星,以及0.8等的土星,三者几乎呈现一直线,早起的朋友们不妨抬头往东方寻找这三颗日出前一同出现的行星,欣赏我们地球的太阳系伙伴的美丽身影。(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本文共有21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来自日本的业余天文同好板垣公一(Koichi Itagaki)于2023年5月19日晚间在俗称风车星系的M101星系中发现了一颗超新星,通报IAU后依超新星命名规则命名为SN 2023ixf,发现时亮度约14.9等,并逐渐增加到11等左右。

SN 2023ixf爆发的过程,可以见到其自5月19日爆发后3日随时间明显增亮。A collage showing the appearance of supernova SN 2023ixf in galaxy M101, captured by Martin Bracken, Essex, UK, 16 - 22 May 2023. Equipment: ZWO ASI585MC camera, Sky-Watcher Esprit 100 ED triplet, Sky-Watcher HEQ5 Pro mount.
SN 2023ixf爆发的过程,可以见到其自5月19日爆发后3日随时间明显增亮。来源:Sky at Night

  M101星系位于大熊座,由于其盘面与我们的视线方向几乎垂直,可以看到壮观的星系全貌,一直以来都是业余天文爱好者喜欢拍摄的目标。在接到SN 2023ixf爆发的讯息后,本馆也于20日晚间使用装设在鹿林天文台的5公分小望远镜曝光2分钟,可清楚拍到此颗超新星的影像,推荐给有兴趣的同好使用自己的设备追踪其后续变化。

本馆于2023年5月20日拍摄之SN 2023ixf影像,右上方为M101星系放大图,为求清楚看见超新星SN 2023ixf的位置,放大画面以黑白处理。
本馆于2023年5月20日拍摄之SN 2023ixf影像,右上方为M101星系放大图,为求清楚看见超新星SN 2023ixf的位置,放大画面以黑白处理。

  在5月19日通报发现SN 2023ixf后,位于西班牙的利物浦望远镜(Liverpool Telescope,LT)随即使用其SPRAT光谱仪测量了其光谱,报告发现光谱具有蓝色连续谱,且有许多强的发射线,例如H、He II等,符合II型超新星的早期光谱特征。测量同时得出SN 2023ixf的z值约为0.000804,距离约6.4Mpc,也就是约2,090万光年远,符合过去对M101星系的距离测量结果,可以确定这颗超新星确实位于M101星系之中。相较于2011年的SN 2011dh(约8.4Mpc)、2017年的SN 2017eaw(约7.7Mpc),SN 2023ixf仅有6.4Mpc的近距离也是近十几年中最接近的II型超新星之一,也因此有着约11等的亮度,值得业余同好一同来投入观测行列!

SN 2023ixf于2023/05/19 22UT时之光谱,可以见到相当强的氢原子发射谱线(谱线之尖峰)。来源:TNS
SN 2023ixf于2023/05/19 22UT时之光谱,可以见到相当强的氢原子发射谱线(谱线之尖峰)。来源:TNS

  II型超新星来自于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期终点的核心塌缩,与一般超新星类似,在爆发后亮度会明显提升后亮度会逐渐下降,但又会因恒星死亡前喷出的外壳与超新星爆炸时的交互作用,而产生II-L和II-P,以及IIn等不同的类型,有赖后续持续的观测追踪才能分辨其不同。根据AAVSO的观测通报,SN 2023ixf的亮度似乎仍处在高峰期,未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其11等左右的星等也在小望远镜可以拍摄到的范围之内,相当多各地的天文同好皆有拍摄到SN 2023ixf的身影!

SN 2023ixf在各个观测者回报之亮度与时间分布,可见其亮度仍在高峰阶段。来源:AAVSO
SN 2023ixf在各个观测者回报之亮度与时间分布,可见其亮度仍在高峰阶段。来源:AAVSO

  有关SN 2023ixf的观测仍在持续进行中,欢迎有适合能拍摄到11等至14等的望远镜设备的同好一同加入观测行列。更多即时观测资讯及回报可参考AAVSO网页。(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SN 2023ixf于M101星系中之位置及参考星。来源:AAVSO星图
SN 2023ixf于M101星系中之位置及参考星。来源:AAVSO星图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相关报导:BBC Sky at Night

(本文共有71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狮子座R(R Leonis)预计在5月22日左右达到最大亮度,视星等预估可达5.8等。狮子座R位于狮子座最亮星轩辕十四西偏南方5度左右的位置,借由星图辅助应该可以用双筒望远镜找到它的身影。

狮子座R变星之位置图,位于轩辕十四(α Leo)西偏南方约5度左右的位置。来源:AAVSO
狮子座R变星之位置图,位于轩辕十四(α Leo)西偏南方约5度左右的位置。来源:AAVSO

  狮子座R是一颗米拉型长周期变星,平均周期为312天,亮度从接近肉眼极限的5.8等变化至10.0等,也是同类变星中观测最广泛的变星之一。狮子座R在1782年由J.A. Koch发现,是第5颗被人们发现的变星,它的特色是超过300天的长时间光变周期。在狮子座R近旁可以看到狮子座19和狮子座18两颗星,其中比较接近的狮子座19稍暗,而狮子座18则较亮一些,很适合用来估计狮子座R变星的亮度。相当推荐给有双筒望远镜的同好们观察!(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本馆于2023年5月11日拍摄之狮子座R变星,可见其亮度已经超越狮子座19。
本馆于2023年5月11日拍摄之狮子座R变星,可见其亮度已经超越狮子座19。

过往对狮子座R之光度观测结果,可以发现其亮度在5等星至10等星之间摆荡。来源:AAVSO
过往对狮子座R之光度观测结果,可以发现其亮度在5等星至10等星之间摆荡。来源:AAVSO

(本文共有27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夜空最明亮的行星——金星,将于2023年5月21日达到「日落时最高仰角」,傍晚时只要望向西方,很容易就可以见到这颗明星。金星是内侧行星,其轨道比地球更靠近太阳,与太阳间的离角较小,只有在清晨或傍晚才容易被看见,且时间不长。通常日落时若仰角越高,落下时间较晚,能观赏的时间就越长,观赏条件也越好。

  今年在5月21日达「日落时最高仰角」,当晚18:34日落时,金星仰角高达42度,为今年最高,直至21:59才西沉,在夜空中出现的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上一次金星在日落时达到相同高度是在2020年8月,而下次则要到2025年1月了。

2023年5月21日日落时西方天空的模拟画面。暮光中的金星仰角高达42度,圆内为望远镜高倍率下所见之金星样貌。
2023年5月21日日落时西方天空的模拟画面。暮光中的金星仰角高达42度,圆内为望远镜高倍率下所见之金星样貌。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目前金星的亮度已达-4.3等,比夏夜星空中最亮的织女星还亮50倍,在无光处甚至可对物成影!金星的亮度将持续升高,至七月时达到最亮,而在这段时间里都是观赏金星的绝佳好期,傍晚时不妨抬头向西方天空看看这颗明亮的行星。若有10倍以上的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还可以看出金星有明显如月亮的盈亏现象,在大距位置时金星会呈现半圆形的「弦月状」。

  金星是天空中除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自古就有「太白金星」、「长庚」(日落时所见)与「启明」(日出前所见)等称呼。由于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也近,加上其表面覆盖着可反射近七成阳光的云层,因此其亮度远远超过其他星体。(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本文共有53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韦伯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首次确认了主小行星带中一颗彗星周围的气体,尤其是水蒸气,这表示来自原始太阳系的水冰得以保存在此区域中。 然而,对水的成功探测却伴随着另一个新的谜题,238P/Read彗星没有探测到二氧化碳。

艺术家对238P/Read彗星的想像图,水冰在其轨道接近太阳时蒸发,形成彗发和彗尾,这是彗星与小行星间的区别。This artist’s concept of Comet 238P/Read shows the main belt comet sublimating—its water ice vaporizing as its orbit approaches the Sun. This is significant, as the sublimation is what distinguishes comets from asteroids, creating their distinctive tail and hazy halo, or coma.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s detection of water vapor at Comet Read is a major benchmark in the study of main belt comets, and in the broader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of Earth’s abundant water. Credits: NASA, ESA
图说:艺术家对238P/Read彗星的想像图,水冰在其轨道接近太阳时蒸发,形成彗发和彗尾,这是彗星与小行星间的区别。图片来源:NASA, ESA

  238P/Read也称为P/2005 U1于2005年10月24日由美国天文学家Michael T. Read使用基特峰国家天文台的Spacewatch望远镜所发现。238P/Read位于主小行星带,但会周期性地显示出彗发和彗尾。主带彗星是一个相当新的分类,在此之前,我们认为彗星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和欧特云中,这些位置离太阳够远,因此冰得以被保存住,而当彗星接近太阳时,蒸发的冰冻物质赋予了彗星独特的彗发和彗尾,这是它们与小行星不同之处。科学家们长期以来推测水冰可以保存在木星轨道内较温暖的小行星带中,直到韦伯才带来确切的证据。

238P/Read彗星显示彗发及彗尾,2022年9月8日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相机拍摄。This image of Comet 238P/Read was captured by the NIRCam (Near-Infrared Camera) instrument on 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on September 8, 2022. It displays the hazy halo, called the coma, and tail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comets, as opposed to asteroids. The dusty coma and tail result from the vaporization of ices as the Sun warm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et. Credits: NASA, ESA, CSA, M. Kelle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mage processing: H. Hsieh (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A. Pagan (STScI)
图说:238P/Read彗星显示彗发及彗尾,2022年9月8日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相机拍摄。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M. Kelle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mage processing: H. Hsieh (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A. Pagan (STScI)

  研究人员表示以往我们在主小行星带中看到了具有彗星特征的天体,现在透过韦伯精确的光谱数据,才肯定是水冰造成,此证明了来自早期太阳系的水冰可以保存于小行星带中。二氧化碳的缺失更是一大惊喜,通常二氧化碳约占彗星挥发性物质的10%,很容易被太阳的热量汽化。研究团队对于缺乏二氧化碳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238P/Read在形成时含有二氧化碳,但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失去了二氧化碳。尤其是位处于小行星带上更是容易如此,二氧化碳比水冰更容易蒸发,并且可以在数十亿年后渗出。而另一种可能是238P/Read在太阳系一个特别温暖的区域形成,那裡没有二氧化碳。

  研究团队下一步的研究将开展至238P/Read彗星之外,去看看其他的主带彗星。小行星带上的天体又小又暗,透过韦伯终于可以看到它们的情况,并得出一些结论。其他主带彗星是否也缺乏二氧化碳?既然韦伯已经确认在小行星带附近保存着水,那么接下来通过样本采集来跟进此一发现,将能更进一步了解主带彗星,无论哪种方式,找出答案都将令人兴奋。我们生存在充满水的世界,并且充满生机,我们不确定这些水是从何而来,因此藉由了解太阳系中水的分布历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行星系统,以及它们是否在成为类地行星的路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238P/Read彗星(2022年韦伯拍摄)与103P/Hartley 2彗星(2010年Deep Impact mission拍摄)光谱数据图。两者都在与水相关的光谱区域显示明显的峰值。但238P/Read彗星没有显示存在二氧化碳的特征。This graphic presentation of spectral data highlights a key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ations of Comet 238P/Read by the NIRSpec (Near-Infrared Spectrograph) instrument on 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in 2022 and observations of Comet 103P/Hartley 2 by NASA’s Deep Impact mission in 2010. Both show a distinct peak in the region of the spectrum associated with water. Finding this in Comet Read was a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 for Webb, as it is in a different class of comets than Jupiter-family comets like Hartley 2, and this marks the first time that a gas has been confirmed in such a main belt comet. However, Comet Read did not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expected bump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carbon dioxide. Credits: NASA, ESA, CSA, and J. Olmsted (STScI)
图说:238P/Read彗星(2022年韦伯拍摄)与103P/Hartley 2彗星(2010年Deep Impact mission拍摄)光谱数据图。两者都在与水相关的光谱区域显示明显的峰值。但238P/Read彗星没有显示存在二氧化碳的特征。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and J. Olmsted (STScI)

资料来源:NASA

(本文共有9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海王星外天体创神星(50000 Quaoar)于2023年2月在其周围发现了一个环,因其位置超出洛希极限外,因此引发了环系统和卫星如何形成的理论的质疑。而在4月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第二个环,新环宽约10公里。

艺术家对创神星及其两个环的想像图。图片来源:Alexandre Crispim, C. L. Pereira et al. 2023 Second ring found around dwarf planet Quaoar
图说:艺术家对创神星及其两个环的想像图。图片来源:Alexandre Crispim, C. L. Pereira et al. 2023

  创神星于2002年6月6日发现,直径约1,100公里,大约是冥王星的一半,位于柯伊伯带,轨道距离太阳45.1~45.6个天文单位,周期为284.5年。研究人员发现它的表面有水冰,并有低温火山作用的迹象。它有一颗名为Weywot的卫星——创卫一,于2007年发现,直径约为80公里。

  创神星发现的第一个环轨道半径约为4057公里,此次发现的第二个环轨道半径约为2520公里,皆位于其洛希极限外,这与描述卫星和环如何形成的理论相矛盾。以往我们认为位于洛希极限内的物质会被潮汐力拉开而形成环,而位于洛希极限外的物质会凝聚成为卫星。但创神星2个环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导致科学家重新思考环的形成理论。

研究人员对创神星形状(中心)结果的表示以及两个环 Q1R(外环)和新发现Q2R(内环)的检测,并假设Q2R的轨道与Q1R同心且共平面,绿色椭圆代表预期的洛希极限。图片来源:C. L. Pereira, B. Sicardy, B. E.Morgado, et al. 2023
图说:研究人员对创神星形状(中心)结果的表示以及两个环 Q1R(外环)和新发现Q2R(内环)的检测,并假设Q2R的轨道与Q1R同心且共平面,绿色椭圆代表预期的洛希极限。图片来源:C. L. Pereira, B. Sicardy, B. E.Morgado, et al. 2023

  由于环太小太暗无法在望远镜中看见,两者皆是借由掩星现象间接发现,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8月9日发生掩星,天文学家做好准备,再次将设备对准创神星,希望对其能有更多地了解,而结果不仅揭示了更多的细节,包括环中一个只有几公里宽的致密、狭窄的核心,观察结果还发现了第二个环的存在。接下来计划在未来的掩星中能获得更多的资讯,让我们更加了解此类环是如何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Phys.org

(本文共有27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宝瓶座η(Eta)流星雨活跃期间从4月15日持续至5月27日,是每年例行出现的中型流星雨,根据国际流星组织预测,今年在5月6日深夜达到极大期,ZHR上看50。


▲互动式流星雨页面,可透过滑鼠、滚轮的点击或拖拽改变视角,流星雨资料来源:Peter Jenniskens,视觉效果开发:Ian Webster,取自https://www.meteorshowers.org/

  虽然宝瓶座η流星雨辐射点会在凌晨2时左右升起,但当天由于月相接近满月,这个天然的「大灯泡」几乎整个晚上都在空中,因此本次的观赏条件较差。该流星雨的特征是常产生具有明显尾迹的流星,甚至能产生停留在夜空较久的馀痕或响声,仍旧值得一看。

  宝瓶座η流星雨是来自著名的哈雷彗星(1P/Halley)之残余尘埃,辐射点位于宝瓶座右手持水瓶处,其特色是是流星速度快而明亮,可达每秒66公里。平均亮度为2等,和北极星的亮度差不多。(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本文共有98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3年5月5日至6日发生半影月食,本次半影月食为第141沙罗序列中第24次,台湾地区全程可见。此次半影食始于5月5日23时14分、食甚为5月6日1时22分、半影食终在3时31分。最大半影食分为0.964,全程历时4小时18分钟,月球通过地球半影南方。亚洲、澳洲全程可见,非洲及欧洲可见月出带食,日本北部、新西兰北部可见月没带食。发生月食时,月球位于天秤座。

2023年5月5日至6日半影月食示意图,月球经放大处理。
2023年5月5日至6日半影月食示意图,月球经放大处理。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半影月食是指月球仅从地球的半影区通过,但由于半影区还是有部分阳光照射,因此月球看起来与满月无异,仅月面亮度降低使月球变得稍暗一些,也不会出现如月食「红月亮」的现象。

  相较于日食,观看月食简单得多,半影月食没有光害影响的问题,只要月亮没有被云挡住或大楼建物遮蔽之处,都可以透过肉眼观赏此次的天象,但由于肉眼不易分辨其差异,建议使用摄影方法连续记录,方能观察其变化情形。(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时间与位置

2023年5月5日半影月食NASA示意图。
2023年5月5日半影月食NASA示意图。

(本文共有245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April Lyrids,006 LYR)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国际流星组织(IMO)预测今年极大期会落在4月23日接近天亮前,其每小时天顶流星率(Zenith Hour Rate, ZHR)~18。

  你可能会发现天琴座流星雨的前面多了「四月」两字,这是由于国际天文联合会中的列表里面并没有纯粹「天琴座流星雨」(Lyirds)这个名称。以天琴座为名的共有八种流星雨,目前都仍活跃中,其中四月天琴座流星雨(April Lyrids)与六月天琴座流星雨(June Lyrids)由于其辐射点较不明确,仅使用月份做为名称代表,若单纯使用「天琴座流星雨」就会无法分辨出是那一个流星雨,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常说的天琴座流星雨仍是指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因此以下仍以天琴座流星雨称呼。


▲互动式流星雨页面,流星雨资料来源:Peter Jenniskens,视觉效果开发:Ian Webster,取自https://www.meteorshowers.org/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速度中等(每秒49公里),平均亮度偏高,再加上天琴座属北天夏季星座之一,日出前的仰角高而颇容易观察。此外,这群流星雨极大发生时间可长达15至61小时,在4月22日及4月23日的晚上21:30至隔日天亮前都适合观察,今年极大期间月相近朔,所以完全不受到月光影响。

  虽然这场流星雨的数量不及英仙座、双子座等大型流星雨,但根据以往经验,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出现比金星还亮的火流星比例较高,而且在无月光影响下的观测条件更佳,若是前往无光害且视野开阔的郊区,就有机会看到不少明亮的火流星。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也是人类最早有记录时间的流星雨,《春秋左传·庄公七年》中即有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指的就是西元前687年所出现的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它的母体源在1867年被确认为C/1861 G1 Thatcher彗星,成为最早被确认母体源的流星雨。(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本文共有117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太阳滤光膜巴德膜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本次日食为罕见之复合日食,台湾地区将发生日偏食的天象,亦为2030年前台湾地区最后一次可以看见的日食,请务必把握这个难得的欣赏机会!本次日食之预报时刻以台北天文馆为例,初亏12:34、食甚 13:10、复圆13:46,最大食分为0.089,全程历时1时12分。可惜的是,由于本次日食台湾地区距离全食带较远,可见之食分较小,仅可见太阳盘面稍有缺角。

2023年4月20日日偏食预报。

  本次日食为第129沙罗序列中第52次,月球影自南印度洋起往东北方移动,位于伪本影带中可见日环食,中途月球本影锥接触地表,在本影区内可见日全食,全食带穿越澳洲与大洋洲后,在太平洋转回环食带并消失。

2023年4月20日复合日食全球预测图。来源:NASA日食预测。
2023年4月20日复合日食全球预测图。来源:NASA日食预测

  复合日食是一种罕见的日食现象,指的是在同一次的日食中,在不同地区分别可见日全食和日环食。由于地球为球形,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月球间的距离不同,所见月球视直径也有所差异。因此,若在同一次的日食中,月球的距离恰好在日全食与日环食的界线,那么月球影子扫过的食带中,在日食开始和终了时,地球位于伪本影区中,可见日环食;中间有一段时间位于本影区内则可看日全食;而其余位于半影区内仅可见日偏食。

复合日食(全环日食)的成因示意图。
复合日食(全环日食)的成因示意图。

  以本次复合日食来说,在东帝汶东部、西巴布亚部分地区和澳洲西部的埃克斯茅斯半岛可以看到日全食,而日环食只在法属南部属地北方的印度洋和马绍尔群岛东南方的太平洋上才能看到。复合日食在21世纪224次日食中只有7次,发生的比率仅3.1%,相当罕见。上一次复合日食发生在2013年11月,而下次为2031年11月。整个21世纪当中全球各类型日食发生的次数可以参考下表:

全球日食次数统计:2001至2100年
资料来源:NASA日食统计网站

  由于本次日食发生位置较偏南半球,在台湾地区的地理位置上,越往南方可以看到越大的食分。以台北天文馆为例,最大食分约为0.089,遮蔽3.15%的日面面积;而在屏东恒春镇的食分则有0.1575,最大遮蔽7.3%的日面面积。不同观察地点之详细时刻与遮蔽面积等资料请参考下表:

表格:2023年4月20日台湾日偏食各地食象时间及食分表。
*预报地点为该地点之县市政府所在地。来源:NASA日食互动地图

  观测太阳有其危险性,请务必使用适当减光装置,绝对不可以在没有任何保护装置下以肉眼直视太阳,日偏食时阳光仍非常强烈,稍有不慎便会对眼睛造成永久伤害,一般观赏建议使用减光(每次观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小孔成像、投影与加装减光设备的望远镜;利用摄影设备拍摄日食过程,也要将望远镜或相机前方加装适当的减光设备,以免损坏摄影设备。(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谢翔宇)

(本文共有142人浏览过,今日共有2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