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国际天文团队发现新型态的恒星爆炸——微新星(micronova)。他们使用欧南天文台的超大望远镜(VLT),证实白矮星会发生小型的热核爆炸,仅持续数小时。

  在白矮星与恒星的双星系统中,白矮星会从伴星拉走氢气并堆积在外层,当白矮星的外层氢壳累积到温度与压力的极限时,产生大规模热核反应成为新星,其亮度可持续数星期以上。但研究团队在分析来自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数据时,研究人员发现恒星出现仅持续几个小时的明亮闪光。之后使用超大望远镜(VLT),证实这些爆炸是发生在白矮星特定区域的新型态新星。

  研究团队表示:这是首次看到局部发生氢核聚变,在强磁场的白矮星上,物质送往并推积到恒星的两极,于是氢核反应发生在磁极局部区域。其强度约为新星爆炸的百万分之一,因此称为微新星。尽管名称中有“微”一词,但微新星仍然是极其强大的爆炸。推测一颗微新星会燃烧约20,000,000万亿公斤的氢,相当于35亿个吉萨大金字塔。

  尽管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只看到3次事件,但研究人员认为微新星可能数量不少,但是亮度变化很快,很难观测到。希望能透过大规模巡天观测来发现和研究更多的微新星。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艺术家描绘的微新星
艺术家描绘的微新星

资料来源:SPACE.com

(本文共有34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MAGIC(Major Atmospheric Gamma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望远镜于2021年8月探测到蛇夫座RS爆发的伽马射线。MAGIC位于加那利群岛的拉帕尔马岛,是两具直径17米镜片望远镜,观测伽马射线造成的粒子簇射所发出契忍可夫辐射。

  蛇夫座RS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是白矮星和红巨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当红巨星的气体流向白矮星时,它提供白矮星外部氢气,氢气逐渐堆积在白矮星表层形成外壳,直到的温度和压力变大造成快速热核反应成为新星。由于白矮星仍然保持完好,因此每隔约15年蛇夫座RS会再次爆炸。当2021年蛇夫座RS爆发,两台MAGIC望远镜记录了250GeV的伽马射线,这是有史以来在新星中所测得最高能量,比可见光能量高一千亿倍。论文作者表示:MAGIC能快速反应,在其他不同波长仪器测到新星爆发之后30秒内移动至目标,是这次观测成功因素之一。

  论文作者认为:新星爆炸后,冲击波前沿通过来自红巨星的恒星风和围绕双星系统的星际介质传播,就像一个巨大的发电厂,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造成伽马射线。因此除了超新星,新星应该也是宇宙射线的重要来源之一。论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MAGIC(Major Atmospheric Gamma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望远镜
MAGIC(Major Atmospheric Gamma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望远镜

资料来源:Phys.org

(本文共有22人浏览过,今日共有2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前几天爱尔兰天文爱好者Keith Geary发现蛇夫座RS新星突然“醒来”,他在2021年8月8日22:20 UT发现其亮度从12星等暴增至肉眼可见!

蛇夫座RS新星

  蛇夫座RS新星是双星系统,距离地球大约5,000光年,宁静期的视星等大约12.5等。双星中的主星(红巨星)会倾洩氢气到它的白矮伴星,大约每隔20年,就会在白矮星的表面累积足够的燃料引发强烈的热核融合反应,平均亮度会达到5等。最早纪录是1898年,之后于1933年、1958年、1967年、1985年也曾爆发,最后一次是2006年。目前,这颗恒星已增亮至4.5等(August 9.7 UT),在郊区使用双筒望远镜也能轻松看到。(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蛇夫座RS新星位置图
蛇夫座RS新星位置图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本文共有62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1年6月12日日本时间晚上10点左右,北海道钏路市的上田清二先生,透过焦距200mm的镜头和数位相机拍摄的图像中,在武仙座里发现了一个新的8.4等天体。住在山形县的亚洲第一超新星发现者板垣公一以及其它多数观测人员进行后续确认观测,该天体在其后1至2个小时的时间内,迅速增亮到六等,已达肉眼可见水准。

赤经 18h57m30.95s
赤纬 +16°53′39.6″(J2000)

确认照片:@清田诚一郎先生
▲确认照片:@清田诚一郎先生

  意大利天文台利用其0.84米及1.22米的望远镜及光谱仪测其蓝移量,它爆发的速度每秒约为3000公里向着我们,其巴尔曼系及中性氦的吸收线也相当清楚,被视为是P Cyg系列的特征,确认该天体属于新星爆炸,即古典新星。这类新星发亮速度快,暗得也快,今后的亮度变化和与之相伴的光谱变化令人注目。(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AstroArt

(本文共有12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三月中由日本业余天文学家中村祐二所发现的仙后座新星,发现时为9.6等,四月中达到8等,而在5月7日经历了瞬间的亮度增长,原先7.5等左右的亮度爆发至肉眼可见,在最亮期间达到了5等,今后仍有可能再次变亮,台北天文馆利用远距观测天文台资料,也同步捕捉到了亮度增加的影像并回报至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

仙后座新星亮度变化。
▲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对于N Cas 2021的观测资料汇整,横轴(Julian Days)左起为2021年3月18日至5月11日,纵轴(Magnitude)为亮度变化,绿色方格代表V波段,蓝色星号代表B波段。

  目前有相当多天文同好及科学家都在紧盯着这一颗奇特行为的新星,在即将进入夏天的日子里,该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观测,仰角也跟着提升,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研究浮出台面。若民众有机会前往无光害的地区,在天亮前的高空就有机会用肉眼见到它的身影,其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仙后座新星相对位置图。
▲凌晨四点时,台湾地区观看N Cas 2021的相对位置图,点击图片可放大。

资料来源:AstroArtAstronomyNow

(本文共有12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日本北海道的上田清二于2020年11月25日19时22分(世界时)发现英仙座出现一颗10.6等新星,该天体位置为(春分点2000.0):赤经04时29分18.85秒,赤纬+43度54分23.0秒。

  这颗新星编号V1112 Persei = Nova Persei 2020,发现后亮度继续增加,在11月28日左右增至8.5等。截至11月29日,它仍处于8等,在未来的几天中,将有可能使用直径约8cm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看和记录它的光度变化。(香港天文学会余惠俊)

Nova Persei 2020
新星在英仙座中的位置。Credit: AstroArts

(本文共有19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