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ation (and name)                                     Period     Last obs.   code  Mag.
410P/NEAT-LINEAR = P/2005 CR16 = 2003 WR168 = 2020 W2       17.1    2021 Jan. 15   F52 20.9 w
411P/Christensen =  P/2007 B1 = 2020 W3                     14.0    2021 Feb. 08   Q11 19.0 T
412P/WISE = P/2010 B2 = 2020 Y1                              5.49   2021 Jan. 17   F52 21.4 w
413P/Larson = P/2014 E1 = 2020 W4                            7.15   2021 Feb. 08   Q11 18.6 T
414P/STEREO = P/2016 J3 = 2021 A3                            4.67   2021 Jan. 18   349 13.0 T
415P/Tenagra = P/2013 EW90 = 2020 Y4                         8.35   2021 Feb. 08   X03 18.6 V
416P/Scotti = P/2013 A2 = 2021 A8                            8.04   2021 Jan. 17   F51 20.45w
417P/NEOWISE = P/2015 J3 = 2021 B1                           6.13   2021 Feb. 09   X03 20.6 V
418P/LINEAR = P/2010 A5 = 2020 Y5                           11.4    2021 Feb. 08   Q11 19.4 T
419P/PANSTARRS = P/2015 F1 = 2021 A11                        6.61   2021 Mar. 20   G96 20.33G
420P/Hill = P/2009 Q1 = 2021 E1                             13.0    2021 Mar. 14   J04 20.9 G
421P/McNaught = P/2009 U4 = 2020 H10                        11.4    2020 May  25   F51 21.8 w
422P/Christensen = P/2006 S4 = 2021 L1                      15.9    2021 Aug. 10   X03 17.3 G
423P/Lemmon = P/2008 CL94 = 2021 A12                        15.3    2021 Jan. 15   568 22.7 G
424P/La Sagra = P/2012 S2 = 2021 L5                          9.28   2021 Aug.  1   T08 18.04c
425P/Kowalski = P/2005 W3 = 2021 O2                         15.9    2021 July 20   F51 20.27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须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7月22日凌晨3时45分(日本时),日本业余天文学家西村荣男在御夫座天区附近发现了一颗新彗星——「西村彗星」,这是继1994年之后的「中村·西村·马克霍兹彗星」,第二颗以西村的名字命名的彗星。

  其后,多位日本天文学家及业余观测者也接连见到这颗天体,第一发现者为西村先生,故称其为西村彗星,该彗星现在名为「C/2021 O1 (Nishimura)」Nishimura是西村的日语读音,拍摄照片时,起先他以为是塔特尔彗星(8P/Tuttle)的暴光或镜头鬼影,但当他把视野缩小后确定为另一颗彗星,西村先生每年有将近200多天的时间在观察星空,期望终有一天能够发现新天体。近年来,拥有先进器材的机构常抢先一步,业余观测者很难取得成果。西村现年72岁,他感动地说:「我一直相信机率绝不是零,56年来的梦想,属于我自己名字的彗星终于实现了,能坚持到现在真是太好了。」

  该彗星近期将于8月5日最接近地球,但仍有0.8AU远,只能在凌晨时分看见它,其最大总亮度预计仅为9.4等,必须使用口径8公分以上望远镜才能见到它的身影,有兴趣的朋友请点击此处观看其详细资料。(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AstroArt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中央天文电报局2021年7月25日通告:日本业余天文爱好者西村荣南在7月22日3时45分(日本时),使用佳能EOS 6D数码相机,200mm f/3.2镜头,拍摄三张15秒照片,发现一颗新彗星。

  该彗星命名为西村彗星(C/2021 O1 Nishimura)。7月24日奥地利业余天文学家米高·耶格(Michael Jäger)拍摄确认照片时,彗星光度9.2等,有中央凝结,彗发长2.5角分,靠近塔特尔彗星 (8P/Tuttle)。

  这是西村荣南第二次发现彗星,他发现的第一颗彗星是中村·西村·马克霍兹彗星(C/1994 N1 Nakamura-Nishimura-Machholz)。

  西村彗星在7月23日由H.佐藤确认。这颗彗星在8月过近日点时距离太阳0.7天文单位。不幸的是,彗星这个时候在太阳的远端,而且太阳离角率很小。自2月以来,这颗彗星的太阳离角一直不到30度,这可能解释为什么之前其它彗星搜索计划都没有发现它。

西村彗星(C/2021 O1 Nishimura)

【图:米高·耶格;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电子通告2021-O47号;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C/2020 R4 (ATLAS)彗星预计将于2021年3月12日达到最大亮度,视星等约6.5,届时它与太阳的距离为1.05 AU,与地球的距离为1.47 AU。

  C/2020 R4将在3月12日清晨03:19从东南方地平线附近升起,比太阳早2小时49分钟出现。在曙光05:13到来之前,达到仰角24度的高度,随后消失在黎明的天色之中。

  由于彗星的亮度是弥散在整个彗发中,C/2020 R4最适合的观察时间落在3月12日清晨5点前后数分钟,需搭配双筒望远镜或天文望远镜巡视东南方低空得以观看。详细的C/2020 R4位置可参考此处星历

Michael Mattiazzo所摄之C/2020 R4 (ATLAS)彗星。
Michael Mattiazzo所摄之C/2020 R4 (ATLAS)彗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C/2020 S3 (Erasmus)彗星是2020年9月17日由Nicolas Erasmus所发现,当时仅18星等,在一个月内亮度突增至11等,目前(2020年11月20日)约7等。

  在12月13日将到达近日点,预期亮度可到6等左右。但较靠近太阳,不容易观察。在11月20日至12月10日之间,C/2020 S3位于乌鸦座至天蝎座附近,因此天亮前出现于东方低空。建议有兴趣的观星者,在没有光害的地方,可用双筒望远镜搜寻或天文望远镜摄影。详细位置请参考彗星路径预报链接。(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C/2020 S3 (Erasmus)彗星路径图
C/2020 S3 (Erasmus)彗星路径图,取自吉田诚一彗星网。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11月18日22时17分,C/2020 S3 (Erasmus)伊拉姆斯彗星最接近地球,彗星距离地球1.03743743190617天文单位(155,198,431公里),接近时亮度7.8等,日出前见于东方天空,需要用小型天文望远镜拍摄欣赏。

1605290841939054.png
彗星在天空中移动路径。Credit: http://astro.vanbuitenen.nl/comet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C/2020 M3 (ATLAS)彗星
C/2020 M3 (ATLAS)彗星,摄影José J. Chambó

  C/2020 M3 (ATLAS)彗星是2020年6月27日被小行星撞击警报系统(ATLAS)所发现,预计11月8日达到最大亮度,目前估计其亮度接近8等。C/2020 M3 (ATLAS)不是明亮彗星,但以小型天文望远镜有机会以摄影方式搜寻到。目前位于猎户座附近,约22时之后东昇。建议有兴趣的观星者,在无光害的山区观测。详细位置请参考彗星路径预报链接。(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C/2020 M3 (ATLAS)彗星路径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半人马小行星(Centaurs)是种稀有的天体,兼具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征。它们本质像小行星一样是岩石,但表面也会蒸发像彗星一样抛出尘埃和气体,天文学家认为它起源于太阳系外部的柯伊伯带。自1927年以来,仅发现18个半人马小行星,但天文学家最近又找到2014 OG392,或许能让我们更了解这种天体。

  发现半人马小行星是种挑战,它距离很远,且不一定出现在哪里,搜寻这类天体会占用大量望远镜的时间。因此研究人员搜寻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暗能量相机的影像资料库,并开发新技术将天体的颜色和尘埃质量等资料建立模型,以估算天体的挥发性和轨道动力等特征。如此发现2014 OG392具有半人马小行星的特征。随后以6.5米的Walter Baade望远镜后续观测确认。2014 OG392距离约10至15天文单位之间,其温度约为摄氏213度。团队探测到2014 OG392长达40万公里的彗发,并认为二氧化碳和氨可能是半人马小行星活跃的物质。由于该团队发现,2014 OG392最近被重新分类为彗星,被称为C/2014 OG392 (PANSTARRS) 彗星。这项研究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1604226687454851.jpg

资料来源:sci-news.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发现不仅行星有极光,就连彗星上也发现了!地球的极光是太阳风与大气层的氧气、氮气等气体相互作用,激发出绿色,红色,白色等光线。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如木星及其一些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甚至是火星,都看到各自版本的极光。但研究人员在查看2016年就已经任务结束的罗塞塔号(Rosetta)太空船的数据时,意外发现67P彗星出现紫外线极光的现象。但67P彗星的极光并不像地球极光那样漂亮,因为它是肉眼看不见的远紫外光。

  研究人员表示极光产生机制很复杂,某些过程类似木卫三和木卫二,也有机制与地球和火星相同。是太阳风中的电子在接近彗星时被加速,与彗发的气体相互作用,由于该过程能量极高,因此产生处于紫外线波段的高度激发辉光。科学家此前曾注意到67P彗星的紫外线发射,但误认为太阳发出的光子与彗发相互作用结果。此次分析,才发现太阳风的电子是产生辉光的原因。此外,与地球不同,67P彗星没有磁场,因此彗星的极光则是分散在彗星的周围。

  科学家认为研究67P彗星极光现象能够了解太阳风中的粒子如何随时间变化,这对于理解整个太阳系的太空天气至关重要。最终可以帮助保护卫星和太空船甚至前往月球和火星太空人的安危。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
(Image: © ESA/Rosetta/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当NEOWISE彗星于2020年7月份与地球擦肩而过时,这颗自1997年以来北半球最明亮的彗星在业余天文学家的涂鸦墙上占满了版面,甚至有许多的大型望远镜都在7月指向了这颗彗星,但是这些大量的照片,都与夏威夷的北双子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大相径庭。

不同时段所拍摄的NEOWISE彗星。
▲不同时段所拍摄的NEOWISE彗星(©International Gemini Observatory/NOIRLab/NSF/AURA/M. Drahus/P. Guzik)

  在可见光波段中,望远镜拍摄到尘埃和气体分子从彗核螺旋状喷出,这是由于其彗核呈螺旋状旋转,类似于花园洒水器喷出螺旋状水流,透过8月1日拍摄的一系列图像,研究人员已经计算出彗核的旋转速率,其旋转一圈的周期约为7.58±0.03小时,并且没有其它周期上的改变或旋转速率变化,该资讯发表于《天文学家电报》中。

  哈勃太空望远镜8月8日拍摄的图像显示,它通过近日点后彗核仍然完好无损,由于彗星是由岩石及易挥发的冰组成的物质,当它靠近太阳时,昇华或逸出的气体会在彗星周围产生彗发及彗尾。

NEOWISE彗星的可见光影像,其左右各有两道扇形逸出气体。
▲NEOWISE彗星的可见光影像,其左右各有两道扇形逸出气体(©NASA, ESA, Q. Zhang/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 Pagan/STScI)

  科学家认为彗星的旋转是受到气体释放的影响。过去在许多彗星接近太阳时,它们的自转速度都增加了,这都被认为是热能的提升影响了彗星的昇华速度,如果这种效应够大,就会导致彗星分裂。

  类似的图片可以让科学家知道许多事情,包含了彗发及彗尾的组成,估算放气速率,旋转的方向。NEOWISE彗星正向着遥远的外太阳系前进,在未来的6700多年里,我们将不会再看见它,但是大量的数据资料已经足够让科学家分析及思考一段时间了。(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