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不久前,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一直关注着C/2019 Y4 (ATLAS)阿特拉斯彗星,并对它寄予「世纪大彗星」的厚望。然而可惜的是彗星在接近太阳的过程中破裂,这样的希望也落空了。不过好消息是,最近发现的SWAN彗星又占据了大家的目光,并且也有望成为肉眼可见的彗星。

  C/2020 F8 (SWAN)斯万彗星是由澳洲的业余天文学家Michael Mattiazzo在2020年4月11日正式确定。他当时正在分析NASA的太阳观测卫星SOHO的数据,也就是上头的太阳风各向异性仪(又称SWAN相机)的影像,Michael是在2020年3月25日拍摄的影像中发现这颗彗星的存在。由于这颗新彗星是利用SOHO的SWAN相机发现的,因此便以SWAN命名。不过SWAN相机并不是用来寻找彗星的仪器,它的目的是扫描太阳系中的氢。

  目前SWAN彗星位于鲸鱼座的尾巴,日出前出现在东方低空附近,随着越来越接近太阳,预测将快速地向双鱼座方向前进。根据目前观测SWAN彗星亮度约为5.5等,并将在5月13日最接近地球、5月26日通过近日点,最大亮度有机会达到3.5等。不过SWAN彗星是否会如同ATLAS般分裂,就要持续观察了。(编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C/2020 F8 (SWAN)斯万彗星2020/5/1-18凌晨4:30的出现位置示意图。台北天文馆制图。

C/2020 F8 (SWAN)斯万彗星2020/5/1-18凌晨4:30的出现位置示意图。台北天文馆制图。

发布单位:云南天文台

  2020年4月24日,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袁尊理博士、王建成研究员与英国牛津大学Matt Jarvis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基于现代统计学中的核密度估计原理,提出了一种精确估计光度函数的普适方法,它对于统计研究星系、活动星系核、伽马暴等河外天体的演化性质有重要价值。

  光度函数(Luminosity function)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统计量,它反映宇宙中某类天体的数密度随红移和光度(或星等)的变化情况。准确地确定各类天体的光度函数及其演化一直是天文学中的重要课题。估计光度函数的方法主要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需要假设光度函数的形式,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得到光度函数的参数,但缺点是模型依赖。非参数方法直接从观测数据出发,常采用binning方法估计,但缺点是稳定性和精度低。binning方法的数学原理是二维直方图,在现代统计学中,直方图作为密度估计工具已经严重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核密度估计。

  袁尊理等人基于统计学领域对核密度估计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克服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边界偏差等一些难题,提出了一种估计光度函数的新方法。新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包括:不需要假设光度函数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数据信息;估计结果是连续和光滑的函数,能精细反映光度函数的重要特征(如峰值、拐点等);结合贝叶斯方法,能可靠地估计光度函数的计算误差;灵活性高,可拓展用于估计多变量的光度函数。总之,新方法兼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的优点。

  研究者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发现新方法的估计精度要比经典的binning方法高出近一个数量级,而且稳定性也要显著优于旧方法。目前,袁尊理等人正在着手将新方法用于由Matt Jarvis教授领导的MIGHTEE巡天数据,以期精确估计射电源的光度函数,揭示射电星系的宇宙学演化规律。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天体结构与演化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65/ab855b

模拟得到每种估计方法对应的dLF值分布图,dLF越小方法精度越高。

模拟得到每种估计方法对应的dLF值分布图,dLF越小方法精度越高。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Swift J1818.0-1607是银河系中最稀有且神秘的天体之一,迄今为止加上它也只有五颗这种奇怪的磁星,但它的行为也与其它四个不同,它会发出断断续续的无线电脉冲,现阶段我们对这颗新磁星仍有很多未解之处,但天文学家认为它介于磁星与脉冲星之间。

  磁星(magnetar)是中子星里的一项分支,磁星也会发出脉冲,但与其它中子星不同之处是它们那异常强大的磁场,大约是地球磁场的几千亿倍,普通中子星磁场的几千倍,我们仍然不解其强大磁场的机制,而且它们也非常罕见,截至目前为止仅有24颗,磁星的脉冲不太规则,有时候甚至会消失。而普通脉冲星则要常见得多,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脉冲星,它们从两极发射出无线电波,当这些喷流的方向闪过地球时,可以被我们侦测到,一如灯塔一般持续发出亮光,有的甚至在几毫秒内就会闪一次。

  由于脉冲星及磁星都是一种中子星,天文学家预期在两者之间会有一些界于两者之间的天体,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天体几乎不存在,最近天文学家认为,磁星上的无线电波应仍然存在,仅仅是面向错误的方向,比起脉冲星,磁星的脉冲波束可能更为狭窄,除非角度完全正对,否则很容易便错过。

艺术家笔下正在发出脉冲的磁星(credit: ESO)

▲艺术家笔下正在发出脉冲的磁星(credit: ESO)

  回到Swift J1818.0-1607,在2020年3月初,雨燕卫星观测到一次伽玛射线爆发,随后也发现了X射线爆发,之后研究团队利用无线电望远镜对Swift J1818.0-1607再做了一次的确认观测,三小时的观测记录下,确认它发出了无线电脉冲,乍看之下,该星与其它四颗磁星伙伴放出的无线电性质非常相似,然而当无线电的频率经过调整后,高频段的亮度急剧下降,这与磁星的脉冲完全不同,因为一般的磁星无论在高频或低频下,其强度是约略相等的,这反而是一般的脉冲星才会有的特性。

  Swift J1818.0-1607的特性与磁星较为接近,但它也有一般脉冲星所具有的特征,透过与2016年的一个脉冲星PSR J1119-6127的比较,两星的无线电爆发频谱非常相似,这也可能表明至少有一些磁星是从脉冲星演化而来的,但都需要更多的观测来证实。(编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0年4月28日,世界各地的无线电波观测站记录到距地球只有30,000光年一颗名为SGR 1935+2154的银河系内磁星(magnetar),这颗磁星可能带来解决困扰天文学家多年的强大深空无线电波之谜的一线曙光。

  快速无线电波爆发(FRBs)是宇宙中最迷人的奥秘之一。它们可能是来自数百万光年之外的星系的极其强大的无线电波讯号,其中一些释放出的能量比5亿个太阳还要多。然而,它们爆发的持续时间只有几毫秒,而且大多数不会重复出现,因此很难预测、追踪和研究它们。

  FRBs的可能解释从超新星到外星人都有,还有一种可能是由磁星所产生。磁星是中子星的一种,拥有极强的磁场,与普通的中子星相比,大约强1,000倍。磁星是如何演变成这样,至今还不太了解。

  4月27日,SGR 1935 + 2154被世界各地多个仪器所探测到,其中包括Swift Burst Alert Telescope、AGILE卫星和NICER国际太空站的观测设备。最初的讯号看起来相对正常,与在其他磁星中观察到的行为一致。但随后在4月28日,加拿大的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的无线电波望远镜探测到了非常强大的讯号,并使系统无法对其量化,该检测报告也刊登在The Astronomer's Telegram

  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Shrinivas Kulkarni以及专门用于检测本地FRB的STARE2调查也检测到了非常强烈且清晰的讯号。

  科学家认为,即使SGR 1935 + 2154证实了快速无线电波爆发的磁星起源,但并不意味着这是唯一的起源。

  无论SGR 1935 + 2154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都无法完全解决这些讯号所代表的复杂谜团,但这已经是令人难以置信且振奋的发现。(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来自STARE2对SGR 1935 + 2154的观测结果

来自STARE2对SGR 1935 + 2154的观测结果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0年3月25日被发现的彗星C/2020 F8 (SWAN),近日已有南半球的观测者提报能够以裸眼直接看到了,目前的视星等约5.5,在人眼观测极限内(<6.5等)。C/2020 F8是由「太阳和太阳圈探测器(SOHO)」上的「太阳风各向异性(Solar Wind ANisotropies,简称SWAN)」望远镜所发现,因此以SWAN为彗星命名,初发现时亮度约8等,预计在5月底时可以接近3.5等。

C/2020 F8的亮度纪录,近日已达裸眼可视程度。

C/2020 F8的亮度纪录,近日已达裸眼可视程度。

C/2020 F8。Credit by Gerald Rhemann.

C/2020 F8。Credit by Gerald Rhemann.

  目前SWAN彗星裸眼看起来也许只是模煳的晕点,但以感光元件长时间曝光能捕捉到它壮丽的身影。澳洲天文摄影专家Gerald Rhemann分享了它拍摄的SWAN彗星,他以口径30公分的望远镜曝光半个小时,C/2020 F8的彗尾在他的照片中延伸达1.2度并超出照片的范围,「我知道有人拍到了长达8度的彗尾」Gerald Rhemann这么说,大概接近北斗七星杓口的大小(天璇到天玑的长度)。

C/2020 F8 (SWAN)在40分钟内的动态轨迹。Credit by Gerald Rhemann.

C/2020 F8 (SWAN)在40分钟内的动态轨迹。Credit by Gerald Rhemann.

  C/2020 F8曾在4月11日被SOHO卫星捕捉到有勐烈的含氢挥发物质喷发,它会不会和C/2019 Y4 (ATLAS)一样走向四分五裂的一途?美国Naval实验室的Karl Battams认为C/2020 F8 (SWAN)的组成应该比C/2019 Y4 (ATLAS)密集,不过C/2020 F8的双曲线轨道显示它可能是首次进入内太阳系,所以未来的演化可能无法预测。(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pace Weather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5月8日凌晨4时01分发将生小行星掩星事件,直径仅19公里的45822号小行星(亮度19.9等)将掩盖亮度11.0星等的恒星TYC 5563-00204-1(座标RA 14h31m9.5s,Del -7d32m51.9s),掩食维持时间约1.1秒,亮度下降8.9星等。45822号小行星属于特洛伊小行星,于2000年8月28日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所发现。

  掩食带通过台湾南部。如图中所示,绿线为掩食中心线,蓝线为预测可观测界线。由于被掩星亮度暗仅11.0星等,较不易观测,需要指向定位良好的赤道仪,并配合20公分以上望远镜以CCD摄影观测。此外,精确观测时间与时间解析度对小行星掩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以GPS或网路校时,摄影曝光时间也需要在1秒之内。详细预报参考Asteroid Occultation网站。(编辑/台北天文馆李瑾)

2020/05/08 45822号小行星掩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2019年的最后几天,C/2019 Y4被「小行星撞击警报系统(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发现,因此以这个系统的缩写ATLAS称呼它。一开始的亮度约20等,一般的业余天文望远镜也无法看到,到了2020年3月,C/2019 Y4的亮度不断提升,视星等接近8,比原先预测的还要亮逾百倍,这颗彗星被全球天文爱好者寄予厚望,可望成为数十年一遇的大彗星。

  可惜ATLAS亮度冲得很快,却也迎来崩解的命运。大量挥发的气体及水冰,使得亮度不断上升,结构也因此不稳定,3月底过后ATLAS的亮度开始下降,彗核被拍到了裂解的现象。

  虽然彗星亮度不如预期,还是无法浇熄天文学家对它的关爱。台湾第一颗发现的彗星「鹿林彗星」的共同发现者,马里兰大学首席研究员叶泉志便提出计划,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来拍摄ATLAS的碎片,照片在2020年4月20日释出,清楚显示ATLAS已经分裂成4个主要残骸,还有其它微小的碎片。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C/2019 Y4 (ATLAS)碎片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C/2019 Y4 (ATLAS)碎片

  彗星的崩解并不少见,但大多不可预测所以少有观测纪录,而且碎片的演化迅速,很容易错过观测时机,这次直接以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彗星裂解时的高分辨率影像,其中的细节足够让天文学家花上一阵子来分析了。

资料来源:Space Weather

(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 

  又有小行星要接近地球!不过别担心,它不会撞过来!

  根据预测,第52768号小行星1998 OR2将在北京时间2020年4月29日下午17:56以大约600万公里的距离(大约是地月距离的16倍)通过地球附近。这颗小行星将是今年飞掠地球附近最大的已知小行星,大小约2公里,并大致呈球形。目前世界上各家天文台已经将望远镜对准了这个巨大的太空岩石。小型望远镜也有机会可以观察到,不过从画面中来看就是个在背景星空移动的星点。

  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波天文台自2020年4月8日以来一直在研究这颗小行星。它以31,320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越太空,同时拍下了迄今以来52768号小行星最高解析度的雷达影像。这些影像除了确定小行星的大小之外,还揭示了小行星的形状以及一些较小的地形特征,例如山丘和山脊。以下是其拍摄的照片组成的动画。

阿雷希波动画

  52768号小行星是在1998年透过NEAT计划于夏威夷发现,属于阿莫尔型近地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目前在六分仪与长蛇座之间,亮度约10-11等。没有望远镜?没关系!意大利的虚拟望远镜计划团队也预计要进行线上转播,如果家里没望远镜的民众可以透过电脑欣赏这颗小行星。

1998OR2的轨道

52768号小行星的轨道示意图。

资料来源:EarthSky

(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今年最后一次的超级月亮(Supermoon)将在5月7日18时45分上演,地心至月心距离仅361182.575公里也是今年度第三次的超级月亮,错过这次可就要等到明年了。

  何谓超级月亮?超级月亮是近年来西方非天文专业的流行术语,是一种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

  根据最初定义,满月或新月必须在其最接近地球的90%范围内才能被称为超级月亮。也就是说,以远地点和近地点的距离差为总长度,此长度的10%加上近地点所得的值,若地月距离介于此值和近地点之间即称之为超级月亮。实际上如果从月球和地球的中心测量,在224865英里或361885公里(或更小)内的满月或新月都是超级月亮。此时的月亮较一般情况视直径增加大约7%,亮度增加约15%,不管是以裸眼或是用望远镜观看都更具观赏性。

椭圆形的月球轨道。

▲椭圆形的月球轨道,使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不一样。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位在椭圆形的其中一个焦点上,这使得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有远有近,其中离地球最近的位置称为近地点,最远的位置称为远地点。从地球上观察,月亮离地球较近时,看起来的视直径比较大;反之,远时看来较小。

  欣赏满月无须任何工具,只需找个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以肉眼欣赏月亮就好。拍摄月亮也很简单,将相机以三脚架固定后,按下拍摄钮即可。拥有望远镜设备者,可透过望远镜放大拍摄,效果更佳。

(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宝瓶座η流星雨(η-Aquariids,031 ETA)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enithal Hourly Rate,ZHR)约50。今年的极大期时间可能落在5/4~5/6,对流星有兴趣者,这几天的凌晨都可注意观测。但今年极大期月相近「望」,宝瓶座Eta流星雨大约在凌晨1:30-2:00从东南方升起时,月亮也在天上,使可见流星数量减少到原来的1/5~1/10,因此3:30后接近月没,4:00左右天文曙光前,会是适合的观测窗口。除了在月光中飞翔的流星之外,还有明亮的火星、土星、木星和灿烂的夏季银河,值得找个视野辽阔的郊区来观赏。

2020/5/6 凌晨四点左右,宝瓶座η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

2020/5/6凌晨四点左右,宝瓶座η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这群流星雨的活跃期一般介在4月19日至5月28日,流星速度快(约每秒66公里),平均亮度约2等,算是流星雨里中等偏亮的,这群的流星通常可以拉得很长,且约1/3以上的流星有持续1秒以上的流星痕,比例很高,但非常明亮的火流星出现的机会偏低。

  想要观赏流星雨,仅需挑选无光害且视野辽阔之处,用双眼欣赏整个天空即可。一般而言,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区因光害稀少且空气干燥而干净,可以看到比较多的流星;乡下或僻静无灯光影响的地方次之,都市内与周围则不适合。利用三脚架固定数位相机或手机,对准天空做长时间曝光摄影,抓准时机,即可拍摄流星雨。

  宝瓶座Eta流星雨和10/20前后的猎户座流星雨都是天字第一号周期彗星——哈雷彗星(1P/Halley)遗留在轨道上的彗星残渣形成的流星雨。最近一次周期高峰落在2008~2009年的ZHR分别达85和65左右,2013年时曾记录到ZHR~70的状况,今年应该没有特别亮丽的表现。

  宝瓶座Eta流星雨的流星有个特色,就是当辐射点仰角愈低时,流星划过的轨迹路径愈长,观测者可借此了解流星的角速度概念,所以国际流星组织(IMO)建议可多留意这样子的流星,记录它的轨迹、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