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长达数亿光年的星系卷须可能是宇宙中最大的旋转物体。从行星、恒星到星系都会自转,越是巨大的星系团自转尤其缓慢。

  目前宇宙里最大的尺度,是由星系和气体编织出巨大有如丝般的纤维状结构,即宇宙网,透过研究这些大结构可以了解宇宙的膨胀和演化。德国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天文学家Noam Libeskind和他的同事在新的研究中发现这些丝状结构显然也在旋转。

  先前的研究表明,宇宙在约138亿年前大爆炸中诞生后,构成宇宙大部分已知物质的大部分气体坍缩形成巨大的薄片。这些薄片随后破裂,形成一个巨大的宇宙网。

  科学家使用斯隆数位化巡天(SDSS)数据,检查超过17,000根纤维状结构,分析组成这些巨大结构的星系在每个卷须内移动的速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星系正围绕每个细丝的中心轴旋转,最快速度约为360,000公里/小时。最大的问题是它们为什么旋转?研究人员表明大爆炸不会赋予原始宇宙自旋,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纤维状结构旋转,都一定是在后期形成的结果。

  其中一种可能解释是,当这些细丝的强大引力场将气体、尘埃和其他物质集聚坍塌时,由此产生的剪力可能使其旋转起来。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尚不确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规模的扭曲。科学家们现在试图通过电脑模拟来了解纤维状结构旋转的起源,此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983年6月18日莎莉·莱德(Sally Ride)和四名太空人乘坐挑战者号太空梭一起执行STS-7任务,在为期6天的飞行中,为印尼和加拿大部署了两颗通讯卫星,并使用机械手臂在太空中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卫星部署和回收。这不仅让莎莉·莱德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更成为第一位在太空中使用机械手臂抓取卫星的太空人。继苏联1963年6月16日单独乘坐「东方六号」进入太空的范伦蒂娜·泰勒斯可娃,和1982年7月25日参与礼炮七号太空站任务,成为第一位完成太空漫步的女性太空人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之后的第三位女性太空人。

  在1984年10月5日莱德搭乘挑战者号太空梭执行另一项挑战者任务STS-41G,这次任务持续了9天,在这次的飞行中,她使用机械手臂清除太空梭外部的冰块并重新调整雷达天线,因此她也成为第一位第二次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

  在太空旅程结束后,她仍继续影响着太空计划。在两次太空悲剧1986年的挑战者号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所设立的事故调查委员会任职。并参加了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由太空专家组成的独立工作小组「奥古斯丁委员会」,其任务是检讨太空梭与后续计划。

  1987年离开NASA后,她仍然不减对于太空和科学的热情,成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教授并指导加州太空研究所。并在1999年至2000年期间担任Space.com的总裁。

  她认为鼓励学生接受科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她为中小学生写了几本和太空科学相关的儿童书籍,及创建有趣的科学方案,希望借由出版有趣的读物,来吸引孩童学习科学,尤其希望女孩能投入科学的行列,她认为科学或是工程绝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绝对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或是工程师。

  2012年在与胰腺癌抗争了17个月之后去世,享年61岁。2013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追授她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美国邮政署为了纪念莱德,在2018年的邮票上,描绘了莱德在1983年首次太空飞行时出现的彩绘肖像,在她身后是一架升起的太空梭。(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Google为了纪念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Sally Ride 64岁诞辰,首页上特别放上许多Sally Ride的Google涂鸦。
▲Google为了纪念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Sally Ride 64岁诞辰,首页上特别放上许多Sally Ride的Google涂鸦。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在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上午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飞船,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太空人送到天宫号太空站,这将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太空站迎来的首批「住客」。据新华社报导,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于9时42分分离,神舟十二号飞船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根据计划,它将耗费大约6小时与「天宫号」太空站的「天和号」核心舱进行对接,太空人将得以进入核心舱。

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将于天宫号住上三个月
▲太空人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将于天宫号住上三个月(ⒸBBC News中文)

  神舟十二号由返回舱、轨道舱及推进舱组成。返回舱为太空人升空进入太空站和返回地球的「座舱」;轨道舱为太空人在太空中的主要生活场所;而推进舱提供电源和推进剂,安装有仪器和设备,储存有氧气罐和水罐及两个太阳能电池阵列。三名太空人将在空中执行与地面同步的作息,在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返回舱返回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附近的东风着陆场。

  太空站是一种能长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超大型太空船,可供太空人长时间居住。此前,苏联及其继任者俄罗斯建造的和平号太空站(Mir)服役超过10年,是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太空研究中心。目前除「天宫号」太空站外,全球正在服役的仅有国际太空站——它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的太空机构合作运营,国际太空站计划在2024年退役,但目前有望延长服役到2028或2030年。美国曾反对中国参与国际太空站项目,这让中国在十多年前开始进行自己的太空站计划。至目前为止,中国已将两个太空实验室送入太空轨道。

  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和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均是试验型的太空站,只能允许太空人在其中短时间逗留,而今年4月发射的「天和号」则是正式的常驻太空站「天宫号」的核心舱。尽管比国际太空站要小得多,但中国希望这个重66吨的新模块式太空站可以运行十年或更久,官媒将其形容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太空母港」。

  备受曯目的整流罩、助推器及芯一级残骸也落在内蒙古境内,在17日当天已全数回收完毕。(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新华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传送回地球的一批图像——包括一张「全家福」合照,祝融号及其火箭动力着陆平台并肩佇立在覆盖着小石块的火星表面。

中国火星探测器祝融号与着陆器的合影留念,2021年6月11日发布。(图片来源:CNSA)
中国火星探测器祝融号与着陆器的合影留念,2021年6月11日发布。(图片来源:CNSA)

  中国航天官员说,祝融号先将原本安装在腹部的相机,放在离着陆平台约10公尺远之处,然后自己再回到着陆平台的旁边,拍下了这张自拍照。之后,相机将照片无线传输到祝融号,然后再通过天问一号的轨道飞行器将其发送回地球。

天问一号着陆器在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侧视图。在右侧祝融号的轨迹清晰可见。(图片来源:CNSA)
天问一号着陆器在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侧视图。在右侧祝融号的轨迹清晰可见。(图片来源:CNSA)

  行星科学家菲尔·梅兹格(Phil Metzger)注意到上图这张照片中祝融号拍摄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底部,降落时由强大的火箭引擎喷气所造成的明显坑洞,他表示:这一个坑颇深,坑的边缘陡峭,若土壤的凝聚力不足,它可能会塌陷。3吨重的登陆器佇立在松软的土质上,要是出现土质塌陷,很可能造成脚架的歪斜。

这张全景图展示了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广阔平坦平原,左侧为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甲板,右侧是着陆器上的轮坡道。(图片来源:CNSA)
这张全景图展示了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广阔平坦平原,左侧为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甲板,右侧是着陆器上的轮坡道。(图片来源:CNSA)

  祝融号预计将花费至少90天的时间对该地区进行测绘,寻找水冰的迹象,监测天气并研究地表成分。天问一号轨道飞行器不仅可以传递来自祝融的数据,并将收集有关火星表面和大气的科学数据,预计将至少运行一个火星年,约687个地球日。(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PACE.COM,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据ARISS消息,国际空间站业余无线电台(ARISS)计划在2021年6月21日09:40左右(世界时)开始进行全球慢扫描电视(SSTV)广播,至26日18:30(世界时)结束。传输图像包括航天飞机、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传输将使用PD-120模式在145.800MHz广播。

  截止日期是2021年6月29日23:59(世界时),纪念证书将于7月15日发出。SSTV图像也将在https://www.spaceflightsoftware.com/ARISS_SSTV/index.php发布。

资料来源:https://ariss.pzk.org.pl/sstv/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美国太空总署(NASA)6月16日表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电脑故障,所有天文观测暂时停止。

  自6月13日以来,哈勃太空望远镜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用来控制科学仪器的1980年代电脑故障,可能是因为内存板损坏了。

  6月14日(星期一),美国太空总署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飞行控制员试图重新启动电脑,但情况没有改善。他们现在正试图切换到备用内存单元。如果可行,望远镜要接受一天的测试,然后科学仪器重新开启,观测才能恢复。目前,相机和其它仪器处于安全模式。

  尽管NASA在穿梭机(航天飞机)时代,太空人进行了一系列维修和更新,但哈勃太空望远镜在1990年发射升空,经历三十一年的工作,它显示出越来越多的老化迹象。后备的电脑是在2009年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维修服务期间安装。

【文:节译自美国太空总署2021年6月16日新闻公布】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日本山形县的板垣公一于2021年6月9日17时32分38秒(世界时)使用0.6米f/5.7望远镜 + KAF-1001E CCD相机发现双鱼座河外星系UGC 557出现一颗16.9等的超新星候选体。该天体位置如下(春分点2000.0):

赤经 00h54m47.380s
赤纬 +31°22′09.60″(J2000)

超新星2021pfu

  该天体获得正式编号SN 2021pfu后,美国夏威夷哈雷阿卡拉天文台(Haleakalā Observatory)进行分光观测,确认为II型超新星。

  这是他2021年发现的第4颗超新星。到目前为止,板垣公一共发现162颗超新星。

【图:板垣公一,文:节译自日本天文艺术网页;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1年6月12日日本时间晚上10点左右,北海道钏路市的上田清二先生,透过焦距200mm的镜头和数位相机拍摄的图像中,在武仙座里发现了一个新的8.4等天体。住在山形县的亚洲第一超新星发现者板垣公一以及其它多数观测人员进行后续确认观测,该天体在其后1至2个小时的时间内,迅速增亮到六等,已达肉眼可见水准。

赤经 18h57m30.95s
赤纬 +16°53′39.6″(J2000)

确认照片:@清田诚一郎先生
▲确认照片:@清田诚一郎先生

  意大利天文台利用其0.84米及1.22米的望远镜及光谱仪测其蓝移量,它爆发的速度每秒约为3000公里向着我们,其巴尔曼系及中性氦的吸收线也相当清楚,被视为是P Cyg系列的特征,确认该天体属于新星爆炸,即古典新星。这类新星发亮速度快,暗得也快,今后的亮度变化和与之相伴的光谱变化令人注目。(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AstroA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SN 1181可能的区域(蓝色圆框内)与3C 58/Pa 30的位置示意图。
SN 1181可能的区域(蓝色圆框内)与3C 58/Pa 30的位置示意图。

  SN 1181于公元1181年被中国和日本的许多历史文件上记录了下来,这是一颗位于仙后座的超新星,被描述为最亮时与土星一样明亮,并在夜晚中能持续被观测到185天。

  过去几十年,天文学家认为同一片天区的无线电和X射线源3C 58,应该就是SN 1181的超新星残骸。不过新的研究指出,3C 58的历史可能有近7,000年,如此便与SN 1181牵不上关系了。

  由香港大学团队领导的研究最近提出SN 1181新的可能残骸——Pa 30,来自一颗「沃夫–瑞叶星」,一种光度可达太阳的数十万倍以上、被炙热气体包围的大质量恒星。

  Pa 30星云的膨胀速度约为每秒1,100公里,根据目前的大小,它很可能是由大约1,000年前的超新星形成,这与SN 1181的观测结果一致。每秒1,100公里的膨胀速度远低于典型的Type 1a型超新星,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Type 1ax型——一种类似于Type 1a型,但其中的白矮星未完全引爆的罕见机制,彷彿白矮星还未死透,亦被暱称为“殭尸超新星”。

  Type 1ax型超新星过去未曾在银河系中发现过,透过21世纪的观测科技,配合1,000年前的历史文件,才第一次在银河系中发现了它的存在。(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1年6月7日,亚马逊电商创办人贝佐斯宣布,他将在7月20日与弟弟一同搭乘蓝色起源制造的「新谢帕德」号飞上太空,实践他所谓的「一生的梦想」。

  除此之外,蓝色起源正在拍卖太空船的第三个座位,在贝佐斯宣布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参加竞价,目前已经达到400万美元,这趟旅行将持续10分钟,乘客们将在地球大气层及太空的公认边界,即卡门线上通过。火箭升空后,太空船与助推器分离,并且在超过卡门线的高度停留4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太空船上的人们可以体验失重状态,并从太空观察地球的曲率。

  「新谢帕德」号在美国德州西部成功地进行了十多次无人驾驶测试,该船是为了纪念60年前美国第一位太空人艾伦.谢帕德所命名的,其竞拍所得将全数捐给蓝色起源基金会中的未来社,其社团宗旨在激励后代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领域事业。

  在这台无人驾驶太空船内共有6个座位,有水平靠背,旁边是多个舷窗,在一个具有未来感的机舱中,有多台相机纪录太空游客失重期间的几分钟。

  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所创立的维珍银河也在开发一艘能将客户送入次轨道的太空船,已经有大约600人预订了船票,花费在20至25万美元之间。

  在这场亿万富豪才能参与的竞赛中,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正在向国际太空站运送太空人,而贝佐斯则想率先赢在进入太空这一点,稍早他也已宣布将辞去亚马逊执行长一职,并将花费更多时间在蓝色起源相关的项目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