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系内也有新发现,上周宣布发现小行星2021 PH27,是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移动速度最快的小行星。它是一个1公里宽的天体,公转周期为113天,是已知小行星中轨道周期最短的,而当靠近太阳时温度将高达摄氏500℃。

  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Scott Sheppard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进行大质量星系团研究时,从DECam和Victor M. Blanco 4米望远镜中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在初步计算它的轨道后,南非和智利的研究人员中断了原有的观测计划,进行额外的观测来确认这颗小行星的轨道。

2021年8月13日小行星2021 PH27的位置。
2021年8月13日小行星2021 PH27的位置。图源:CTIO/NOIRLab/NSF/AURA/J. da Silva (Spaceengine)

  这颗编号2021 PH27的小行星可能源自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后来因与内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而脱离。但因它的轨道与太阳的赤道面夹角为32度,表示也有可能是一颗已灭绝的彗星,在经过类地行星后进入了短周期轨道。

  靠近太阳附近的天体会经历极端的温度和重力压力,这可能会导致脆弱的小行星解体。如果和2021 PH27轨道相似的小行星数量很少,可能表示近地小行星中有大部分是松散的「碎石堆」,这阐明了未来撞击地球可能带来的威胁。研究人员表示了解地球轨道内部小行星的数量,对于完成近地小行星的普查非常重要,包含一些最可能的地球撞击者,它们可能在白天时接近地球,但却在远离太阳的夜间观测中不易被发现。(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小行星2021 PH27的移动。
小行星2021 PH27的移动。

资料来源:Astronomy No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6 AJ193将于2021年8月21日最接近地球。2016 AJ193于2016年1月由泛星计划(Pan-STARRS 1)所发现,属于阿波罗型小行星群的近地小行星,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将2016 AJ193归类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因为它预计会与地球有近距离接触。

  2016 AJ193公转轨道周期为5.9年,直径约1.4公里,这样的尺寸可是比99%的小行星都还要大,相当于美国五角大楼(直径1.37公里)大小,因此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在8月21日北京时间23时10分左右将与地球最为接近,距离约0.023AU,这个距离比地月距离还远8.9倍,因此对我们尚不足以构成威胁,而2016 AJ193在8月的亮度可望增亮到14等左右。利用喷射推进实验室所提供的2016 AJ193轨道参数资料,可以在图中看见轨道的模拟状况。(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小行星2016 AJ193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一颗2010年7月14日由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简称WISE)发现,编号441987的近地小行星,2021年6月25日13时09分(±<1分钟)掠过地球。在最接近地球的时候,441987号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大约为5,972,525.49公里,是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距离384,401公里的15.5倍。

  小行星直径估计187米,掠过地球时光度18.5等。

小行星441987(2010 NY65)

【图、文:节译自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1年6月7日13时44分,171381号小行星「台北」(Taipei, 2006 OG17)近地,距离地球约为1.942AU,是在15年前由现任鹿林天文台台长林宏钦及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叶泉志所发现,是一颗位于小行星主带的小行星,当时的临时编号为2006 OG17,由于发现者有命名建议权,商量后以台湾的台北市命名并提交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014年通过审核正式定名为171381 Taipei。

台北小行星轨道示意
台北小行星轨道示意

  与前次相比,上一次的台北小行星近地发生于去年三月,距离为2.29AU,这次更加接近,故其亮度会比前次稍亮,但即使在最亮的状况下也必须使用15公分以上望远镜并辅以观测轨道及长时间曝光取得影像,考验业余天文观测者的能力及耐心,利用喷射推进实验室所提供的台北小行星轨道参数资料,可以在图中看见轨道的模拟状况。(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小行星婚神星(3 Juno)于6月7日5时53分到达「冲」的位置,也就是地球位于中心,而太阳和婚神星位在地球两侧、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婚神星位于蛇夫座,由于整晚可见因此正是观测婚神星的最佳时机,但因亮度低仅10.1星等,无法用肉眼观测,必须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是每隔一段时间拍摄一张影像,并且加以比对找出移动的天体才容易观察到。

  婚神星于1804年由德国天文学家Karl Ludwig Harding所发现,是第3颗被发现的小行星,又称3号小行星。其质量占整个小行星带的1%左右,是第一个被观测到掩星的小行星。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婚神星,除了因它表面反射太阳光之外,它本身也发出肉眼不可见的辐射,当其表面受太阳加热后,会在毫米波段发光,因此可以借由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来进一步研究婚神星的组成成分或表面性质。(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2021/6/7/05:53 婚神星黄经冲
2021/6/8/17:38 婚神星赤经冲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5月14日出版的《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了四颗由中国业余天文爱好者运作的星明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获得命名。这四颗小行星分别是:

  546049 Zhujin 朱进。朱进(1965年出生)是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文爱好者》杂志总编辑。1995年至2002年期间负责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2002年至2019年,任职北京天文馆馆长。

  546756 Sungouyou 孙国佑。孙国佑(1984年出生)是中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他是星明天文台巡天团队成员,发现了多颗新天体,包括:彗星、新星、超新星、小行星、矮新星、变星、双星和行星状星云。在2015年,他发现了斯万·星明彗星(C/2015 F5 SWAN-Xingming)。

  546842 Runjianggao 阮建高。阮建高(1986年出生)是中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他来自广西防城港,有多项天文新发现,包括:M31和M33星系中的新星、超新星、小行星。他从照片中辨别出80多颗SOHO彗星和STEREO彗星(C/2009 G1 STEREO)。

  546843 Xuzhijian 徐智坚。徐智坚(1989年出生)是中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他来自江苏省南京市,有多项天文新发现,包括:M31和M33星系中的新星、超新星、小行星。他从照片中辨别出300多颗SOHO彗星。他也是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发起人之一。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5月14日出版的《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了三颗用台湾学校和著名风景区命名的小行星。三颗小行星分别在2006、2007和2008年由鹿林天文台发现。

  300150 Lantan 兰潭。兰潭是嘉义市兰潭国民小学的简称,台湾嘉义市兰潭湖边有一所小学,它以自然科学和天文学教育著名,也是嘉义市天文协会所在地点。

  300286 Zintun 日月潭。Zintun是日月潭的邵语名字,位于台湾中部,海拔748米,是台湾唯一的天然大湖。拉鲁岛的南部形状像新月一样,北部形状像太阳,因此得名日月潭。

  321131 Alishan 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中部嘉义和南投之间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和高山铁路闻名于世,合称阿里山五奇。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联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3月25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一颗以清华大学校训命名的小行星。

  10911 Ziqiangbuxi,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源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自强不息」表示坚持不懈地自我完善。 这句话是清华大学以及中国其它几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于1997年12月19日发现,临时编号1997 YC1。选择10911这个编号的小行星是最接近清华大学1911年建校,祝贺2021年110周年校庆。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须使用大型望远镜 ☆

  2021年5月4日将有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2021 AF8将掠过地球,该小行星的直径估计为260公尺至580公尺之间,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也是近期(60天内)飞掠小行星之中最大的一颗,最近的时候距离地球0.022AU,其速度达到了每秒9公里。

  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是指轨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且其大小足以对地球造成全球或局部区域重大损害的近地天体,而最常见的又称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其定义为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点距离少于0.05AU(19.5月距),并且绝对星等达22等或更亮。截至2021年3月,已知的潜在危险小行星的数量是2,173颗(约占近地小天体的9%),估计其中有158颗的直径超过1公里。

  虽然与其它小行星相比,2021AF8非常大,也相对较近,但它距离我们仍然太遥远,最亮的状况也仅有17等,所以必须使用地面上的大型望远镜才能够看见它,其详细预报路径及亮度预测请点击此处。(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小行星2021AF8与地球最接近当天示意图,红色线条为小行星预测路径。
▲小行星2021AF8与地球最接近当天示意图,红色线条为小行星预测路径。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利用反弹回的无线电波讯号来研究邻近的小行星,例如不久前坍塌的阿雷西博电波天文望远镜。作者提出分析观测资料的新方法,来帮助我们了解近地小行星。无线电波的波段是少数如可见光般,光可以穿透地球大气的大气窗口。借由观测天体发出的电波讯号,如波霎(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介质的分子谱线、超大质量黑洞等,在天文上提供了许多资讯。

  除了观测天体发出的电波讯号外,对于邻近的天体,科学家还可主动发射电波讯号到目标(邻近的行星或小行星)上,并借由反射回的电波的时间间隔、偏振等来了解天体性质(形状、运动等)。光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振荡所组成,电场振荡的方向称为偏振方向,借由反射回来电波讯号的偏振资讯可以了解天体的表面特性,例如其表面是由细粒的灰尘或大的砾石所组成、是否有许多孔隙及反光程度等。了解邻近地球小行星的结构和组成,对于有潜在危害时采取防御措施,或利用太空船进一步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Bennus_boulder-covered.png
小行星表面非常复杂。这是OSIRIS-REx拍摄的Bennu小行星表面。(NASA)

  分析无线电波的偏振讯号并不简单,因为小行星表面粗糙程度、形状、冰和岩石的组成等讯息都混在一起,由于其形状组成较复杂,不能借由较熟悉的月球表面观测结果来推论。由阿雷西博天文台的科学家Dylan Hickson所带领的团队,近日提出新的方法来分析小行星的无线电波偏振讯号,并搭配数值模拟来提升对讯号的了解。在实际应用于阿雷西博观测的小行星数据后,成功得到许多小行星的表面性质。在失去阿雷西博天文台后,目前剩下金石太阳系雷达(Goldstone Solar System Radar)可继续观测小行星。幸好先前的雷达观测,科学家已发现并纪录超过1100颗的小行星和彗星。借由新分析方法重新处理观测资料,将可再提供许多关于小行星的资讯。(编译/台北天文馆陈姝蓉)

近地小行星不同偏振讯号的观测影像.jpg
近地小行星的无线电波观测,纵轴为三个不同的观测日期,横轴为不同偏振的讯号。

资料来源:AAS N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