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凯伯水晶(Kyber Crystal)是电影《星球大战(Star Wars)》中光剑的关键材料,在《星球大战》的世界观中,凯伯水晶会与原力相互感应发出蓝、绿色等不同颜色的光芒。天文摄影师Bray Falls将他新发现的蓝绿色星云Fal1就命名为凯伯水晶星云。这是天文摄影师又再一次的在氧谱线([O III], 5007Å)发现从未见过的大面积星云,前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在M31近旁发现大面积的 STROTTNER-DRECHSLER-SAINTY OBJECT 1星云。这些发现显现即使现在大型望远镜不停地自动化搜寻天空的状况下,业余天文界仍有机会不停地发现新的天体和成因不明的天文现象。

天文摄影师Bray Falls将其发现的第一个星云命名为凯伯水晶星云,就在麒麟座M50疏散星团(画面右下角)的近旁。来源:astrobin
图说:天文摄影师Bray Falls将其发现的第一个星云命名为凯伯水晶星云,就在麒麟座M50疏散星团(画面右下角)的近旁。来源:astrobin

  凯伯水晶星云位于麒麟座,在M50疏散星团的东北方约2度的位置,面积约比月球稍大,但是亮度异常地微弱。天文摄影师Bray Falls在经过好几周的随机搜寻,将透过[O III]滤镜长时间曝光影像与连续光谱相减后,得到一个非常暗淡的星云结构,显然有未知的星云位于此处。发现者使用自己位于美国加州Sierra Remote Obseratory(SRO)远端遥控天文台的10公分望远镜,累积共近84个小时的曝光时间,才完成了这幅影像。其中氧谱线[O III]滤镜的曝光时间更超过了43小时,凯伯水晶星的暗淡程度可想而知!

凯伯水晶星云与满月的大小比较图。
图说:凯伯水晶星云与满月的大小比较图。图片来源:https://astrofalls.com/products/fal1-print

  关于这个星云的性质尚未被完全了解,发现者和天文学界认为,凯伯水晶星云可能不是行星状星云,而是由一颗炙热的次矮星(Subdwarf)电离周遭的星际物质形成的星云,和俗称乌贼星云Ou4的形成方式可能相当类似。发现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候选恒星,并以这个恒星的距离估计凯伯水晶星云的直径可能超过58光年,并不算是小型的星云。在凯伯星云的中央有一个比较小的泡泡状结构,这可能才是一个行星状星云,但仍有待找寻适当的对应中心天体。

凯伯水晶星云在各个窄频滤镜中的影像亮度。显现该星云在其他发射谱线并没有出现,只有在[O III]特别明显。Here is an analysis of the Sii, Ha, and Oiii continuum images.
图说:凯伯水晶星云在各个窄频滤镜中的影像亮度。显现该星云在其他发射谱线并没有出现,只有在[O III]特别明显。图片来源:https://astrofalls.com/products/fal1-print

  无论是2011年发现的乌贼星云、2022年发现的M31[O III]发射星云和这次的凯伯水晶星云,都是天文摄影者运用长时间、窄波段滤镜所发现的大面积星云,这显现了即使在天空不断被各大天文台扫描的当下,业余爱好者仍很可能作出相当有趣的全新发现。(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资料来源:
1.发现者提供的高解析力影像:https://www.astrobin.com/full/wr5dh1/0/?mod=&real=
2.发现者以影片说明发现过程:https://youtu.be/WvgxaiSQ7r8

(本文共有73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距离我们250万光年仙女座大星系(M31)是最知名的深空天体,也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最远的天体之一。因为其亮度高、视直径大,几乎所有的业余天文摄影爱好者都拍摄过仙女座大星系的照片。作为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成员,仙女座大星系同时也是被天文学家最深入了解的星系之一。出人意料的是,天文摄影爱好者借由长时间的曝光,竟然发现有不为人知、大面积的发射星云就在仙女座大星系的近旁,这项发现立刻为天文学界带来极大震撼!

天文摄影爱好者发现M31近旁竟有未知大型星云存在。
图说:天文摄影爱好者发现M31近旁竟有未知大型星云存在。图片来源:https://www.astrobin.com/1d8ivk/

  在2022年8月至10月,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法国洛林(Lorraine)的不同观测地点使用口径106mm的小型望远镜观测了22个晚上,取得了24.6个小时的氧谱线([O III], 5007Å)以及22.5个小时的氢谱线(Hα, 6563Å)窄频影像后,在这个深度曝光的窄频影像中发现了令人意外的、极为黯淡的OIII云气结构,分布在M31星系的东南方约1度处。为了排除亮星光晕、光学设备或是观测地点所造成的干扰,再拍摄了另一组使用相同设备、但不同取景及不同地点拍摄的24.2小时[O III]及19.5小时Hα影像,同样也显示了相同的[O III]发射星云在相同的位置。而随后在美国加州,再使用了2组不同的器材,累积了85.5小时和24.9小时的[O III]窄频影像后,也发现了相同位置、形状和大小的黯澹[O III]发射星云,至此可说是确认发现了新的星云结构。

确认发现星云的[O III] 窄频影像。上方为48.6小时、下方为85.5小时的确认影像。
图说:确认发现星云的[O III] 窄频影像。上方为48.6小时、下方为85.5小时的确认影像。图片来源: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515-5172/acaf7e

  这个发现令天文学家感到相当意外,因为这块天区经常被各种不同波段观测过,包含X光(ROSAT)、紫外线(GALEX)、可见光(SDSS)、红外线(Planck)及无线电波(VLA FIRST)都未曾发现与这个[O III]发射谱线相同位置、外形的星云。甚至在2019年口径3.5公尺的CFHT望远镜也曾使用过[O III]滤镜对M31相同位置进行观测,却没有发现这个大范围的[O III]星云。这可能和CFHT使用较宽(Δλ =102Å)的滤镜,以及太高的解析力(0.187"/pix),可能不适合用来发现相对大范围、低亮度的发射星云。

新发现星云的高解析力影像,结合了宽频的RGB彩色影像,与[O III]和Hα的窄频影像。
图说:新发现星云的高解析力影像,结合了宽频的RGB彩色影像,与[O III]和Hα的窄频影像。图片来源:https://www.astrobin.com/1d8ivk/

  观测报告认为,这个[O III]发射星云有着弯曲的丝状结构,很类似行星状星云的外形。但由于这个星云结构中,[O III]和Hα谱线的亮度比例差异相当高,行星状星云中心的白矮星可能要高达60,000K,但此区域里似乎都没有如此高温的白矮星。而明亮的[O III]发射星云也可能来自于未知的高银纬超新星爆炸残骸,但该星云却缺乏无线电波与紫外线的辐射,也排除了这个可能。观测报告提出了另一种有趣的可能性,由于M31仙女座大星系的自行运动方向指向[O III]发射星云的方向,这片新发现的星云可能位在M31的银晕、一片已知的大型恒星流有关,甚至可能和M31与我们银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关。关于这片星云的光谱观测正在进行中,期待不久后可以带来令人振奋的新发现。(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资料来源:
1.美国天文学会(AAS)观测报告: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515-5172/acaf7e
2.发现团队介绍影像影片:https://youtu.be/TEMXss1Qo4E

(本文共有33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刺魟星云
这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96年和2016年。相隔20年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影像显示了刺魟星云的快速演化。

  最近在《天体物理期刊》的一篇文章针对年轻的星云Hen 3-1357(刺魟星云)发表了长期追踪的分析。当一颗与太阳差不多大的恒星步入迟暮,不断膨胀的外层会被抛出并被恒星的热辐射电离,形成行星状星云。

  受辐射激发的气体会放出特定波长的萤光,这些气体绝大部分为氢离子,放出如Halpha、Hbeta波段的谱线,直到星云逐渐弥散、残余的恒星核心演化为白矮星,大范围的电浆最终重新结合为中性气体,消失在望远镜的视野里。

  虽然行星状星云的演化可能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但对刺魟星云的观测显示,从1980年代首次被观测以来的40年间已有明显变化,并且已经急剧衰落,改变了形状、结构和大小。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几乎无法观测到。(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AAS NOVA

(本文共有67人浏览过,今日共有1人浏览过,欢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