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月球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叫做月坑。流星体撞击月球表面而产生的月球瞬变现象叫做月闪光(Lunar flare),简称月闪

  宝瓶座η流星雨是出现在每年的4月19日至5月28日的著名流星雨,极大期在5月6日,因为辐射点出现在宝瓶座的一颗亮星η星附近而得名。它的母体是哈雷彗星(1P/Halley)。

月闪预报

  注意:流星雨的高峰期时间,因观测条件关系,很多时并非与香港出现流星雨的高峰时间一致。地球、月球及流星体的相对位置亦令月闪(流星体撞击月面产生的闪光)的预报高峰时刻与地球的流星雨预测高峰期有时间差异!

宝瓶座η流星雨(IAU编号:00031;代号:ETA)
出现日期:4月19日至5月28日
极大日期:5月6日(星期四)22时31分
月闪高峰期:早1.6小时抵达月球
香港高峰时间:5月8日 (星期六)凌晨4时50分

撞击区域:1%
撞击部位:近地侧暗面
月极轴角度:6度

月闪可能出现的位置
月闪可能出现的位置。Credit: Lunarscan

流星雨预报

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速度:66km/s
流星亮度指标:2.4(中等)

天顶每时出现率ZHR:60(国际流星组织:50)
香港高峰时估计天顶每时出现率ZHR:很黑地区(BS2):23
综合其它流星雨:ZHR:38
ZHR:天顶每时出现率(Zenithal Hourly Rate)
BS:波特尔暗空分类法(Bortle scale)

辐射点(历元2000):赤经22.5h/338°,赤纬-1°

宝瓶座η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移动区域
宝瓶座η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移动区域。Credit: 国际流星组织

宝瓶座η流星雨出现率分布情况
宝瓶座η流星雨出现率分布情况。Credit: 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19/1/21发生在美洲地区的月全食不但是外媒口中的「超级血狼月」(super wolf blood moon),许多观测者还在月面上观察到了难得的闪光事件!

  除了在寒风中欣赏月食的人们,许多人也透过线上直播方式共襄盛举。而在直播的同时,不少人注意到在月球东缘出现黄白色的闪光,随后便有人在社群媒体上猜测是否为一起陨石撞击事件。众多摄影者在月食结束后也回头检视自己所拍摄的影像,陆续有三段记录到该事件的影片发布。

  月闪光是陨石撞击月球所发生的闪光现象。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理论上这类撞击事件应相当频繁,但因为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往往掩盖了陨石撞击发出的闪光,使得观察难度变得相当高。西班牙威尔瓦大学(University of Huelva)的Jose Maria Madiedo博士便曾经记录过月闪光事件,但这次是他挑战多年后第一次在月全食时纪录到月闪光。

  为了这次的观测,Madiedo博士将望远镜数量从4支提升到8支,除了做到滴水不漏,同时也能在月食过后透过电脑软体交叉比对闪光是不是摄影机自身造成的杂讯。Madiedo博士也注意到月闪光是在接近食既、月球亮度大幅降低时发生,显示月球的亮度是影响观测的一大主因。

  根据Madiedo博士的初步估计,这次的闪光事件是一颗足球大小、质量2公斤的陨石撞击而成。因为这次的月食引人注目,使得许多人见证了难得的月闪光事件,也因此注意到太空中的威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1548233008670632.jpg
陨石撞击造成月闪光事件 摄影/Jose M. Madiedo

资料来源:New Scientis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千年来不少人声称目睹了月球表面发生的短暂闪光现象。直到CCD相机发展后,90年代末期才有科学家系统性研究此事件。西班牙团队MIDAS(Moon Impacts Detec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在3处天文台,分别使用数具14吋至40公分口径的望远镜,以及高敏感度CCD与自动检测软体,持续且系统性观测月闪事件。此画面为2018年7月17-18日,所观测到的事件,目前估计这两颗“流星体”与核桃的大小差不多,依据发生时段,它们很可能来自发生日期介于7/3~8/15之间的摩羯座α流星雨(α–Capricornids,001 CAP),而摩羯座α流星雨则是地球穿过169P/NEAT彗星尾巴的结果。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研究月闪事件,可以确定有多少数量与大小的流星体撞击事件,并推断出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进一步了解地球附近的太空环境。

资料来源: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