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C/2017 K2 (PanSTARRS)是一颗来自欧特云(Oort Cloud)的长周期彗星,于2017年5月21日在土星轨道以外被发现,当时它距离太阳还有16AU,是除了海尔-波普及C/2014 UN271以外,最及早发现的彗星。然而这颗彗星并不像海尔-波普那样清晰可见,其中一个原因是它距离太阳仍不够近,而它的大小经由加法夏望远镜(Canada–France–Hawaii Telescope,CFHT)的确认,科学家估计它的半径应介于14至80公里之间,但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另一组研究团队认为它的等效直径小于18公里。

  C/2017 K2 (PanSTARRS)目前的视星等约为9等,肉眼不可见,即便使用双筒望远镜观看也稍有难度,它于2022年7月14日抵达近地点,此时虽然并非该彗星最亮的时候,但是到七月底以前,它可在夜空的观赏时间长达6小时以上,在太阳下山以后直到午夜都有机会看见它,近期的最佳观赏时间为22时;未来它将持续向着太阳继续前进增加亮度直至八月底,虽然届时彗星亮度可达到7等,但是已经相当接近地平线,难以见到,若有兴趣拍摄此彗星者,千万不能错过七月底以前的机会,实际经过的大略路径请见下图。(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C/2017 K2 (PanSTARRS)轨迹。
C/2017 K2 (PanSTARRS)轨迹。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5月10日更新:该彗星在经过近日点时,可能经受太阳相当程度的摧残,最终导致彗星崩解,在夜空中消失。在4月29日彗星必经的预测路径上,科学家动用了4.3公尺的罗威尔发现望远镜(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LDT),在预测位置仍没看到它,倒是在附近不远处发现了一团运动速度相似的尘埃云,很可能就是彗星崩解后的残余物质。

LDT影像。
▲LDT影像中在彗星预测误差椭圆内并无14等以上星体,在其东南方2'处所见9等的亮团则疑为其残余尘埃云。

  C/2021 O3彗星是「泛星计划」在2021年7月21日所发现,当时仅19.8星等。它将于2022年4月21日到达近日点,距离太阳为0.287AU,可能会受潮汐力而崩解。若幸存下来,将于5月9日2时到达近地点,约0.60AU,仅是地月距离的200倍!预期到时亮度可达6~7等,能用双筒望远镜看到。因此,在五月初日落之后,就有机会在英仙座附近看到。由于彗星亮度预测不可靠,且不确定到时是否存在,所以需要密切关注本网站或Seiichi Yoshida网站的预报与观测值。(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亮度预测

位置
Seiichi Yoshida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亮度与位置预报。

相关预报:2022/5/9 C/2021 O3 (PanSTARRS) 泛星彗星近地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C/2021 O3又称泛星彗星(PANSTARRS),是「泛星计划」使用口径1.8公尺Pan-STARRS 1望远镜,在2021年7月21日观测所发现,发现时亮度仅19.8等。从它的轨道推论,泛星彗星来自欧特云,且是第一次进入太阳系内部。C/2021 O3于2022年4月21日到达近日点,距离太阳为0.287AU,可以在太阳和太阳圈探测器(SOHO)影像中看到。C/2021 O3将于5月9日2时到达近地点,距离约0.60AU,仅是地月距离的200倍!

  罗威尔天文台的罗威尔发现望远镜(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于2022年4月29日进行的暮光观测,观测期间彗星距离太阳0.38天文单位,距离地球0.7天文单位,科学家根据当时观测资料判断,C/2021 O3泛星彗星目前已经解体。一般认为彗星经过近日点期间,受到太阳散发出的高温影响而解体。

  C/2021 O3泛星彗星将于5月9日2时到达近地点,原本预期最亮时可达到5等,但受其结构解体所影响,预期亮度已下修为10等。届时位于英仙座附近。(编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C/2021 O3轨道示意图。
C/2021 O3轨道示意图。

Seiichi Yoshida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亮度预报。
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亮度预报。

位置
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位置预报。

资料来源:EarthSky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天文学家在2022年4月29日用罗威尔天文台的罗威尔发现望远镜(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进行的暮光观测,证实泛星彗星(C/2021 O3 PANSTARRS)已经解体。罗威尔发现望远镜的大型单片摄影机在中国香港时间10时50分到10时54分之间通过滤光片拍摄了19张1秒曝光的彗星,在约6°仰角,观测值为约4角秒。

C/2021 O3 (PANSTARRS)

  在这些观测期间,彗星距离太阳0.38天文单位,距离地球0.70天文单位,相位角为135°。通过对齐和堆叠(stacking)在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星历表JPL#15位置上的校准框架,来解释彗星每分钟7角秒的快速运动,显示预测位置附近的中值堆栈,具有正式的3σ不确定性椭圆和从标记的背景星的单独堆栈派生的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模型。

  虽然对较早的近日点前增亮趋势的推断预测此时彗星将增亮,但在彗星内部看不到具有预期运动的物体。没有观测到任何彗核凝聚显示这种特征是尘埃云或碎片场,作为核解体的残余物持续存在,事件可能与彗星的4月21日在距太阳0.29天文单位处过近日点前几天已经低于其早期的亮度趋势,表示已经解体。

【图:罗威尔天文台;文:节译自天文学家电报2022年5月2日通报】

C/2021 O3 (PanSTARRS) 泛星彗星已经解体,作者:张启成、叶泉志等人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庞大的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正以时速22,000英里(约35,000公里)的速度从太阳系边缘飞奔而来,但不用担心,它距离太阳最近时要等到2031年,距离大于10亿英里(约16亿公里),比太阳到土星的距离还要远。

  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证实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拥有迄今观测以来最大的彗核,估计直径约85英里(约137公里),比一般的彗核大50倍,质量更高达500兆吨,是一般彗星质量的10万倍。之前的记录保持者是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计划(Lincoln Near-Earth Asteroid Research , LINEAR)于2002年发现的C/2002 VQ94彗星,其彗核直径估计约60英里(约97公里)。

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
图说:左图为2022年1月8日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广角相机拍摄20亿英里(约32亿公里)以外的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照片;中图为叠加左图明亮的彗发轮廓影像所形成彗发模型照片;右图为结合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得到彗核的直径约85英里(约137公里),据估计彗核像煤一样黑。
图片来源:NASA、ESA、许文韬(澳门科技大学)、David Jewitt(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像处理:Alyssa Pagan (STScI)

  C/2014 UN271彗星是天文学家Pedro Bernardinelli和Gary Bernstein在智利塞罗托洛洛美洲天文台(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暗能量巡天计划(Dark Energy Survey)的影像档案中首次发现的。它于2010年11月偶然地被观测到,当时它距离太阳达30亿英里(约48亿公里),几乎是太阳与海王星的平均距离。从那时开始,地面和太空望远镜都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星科学和天文学教授David Jewitt说:「彗星在太阳系边缘遥远的地方通常亮度太微弱而无法被看到,但是这颗彗星在这么远的距离还是如此明亮,我们一直怀疑它一定很大。」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澳门科技大学的许文韬说:「我们猜测这颗彗星可能很大,但是我们需要最好的数据来佐证。」因此,他的团队在2022年1月8日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五张这颗彗星的照片。

  在被充满尘埃包覆的彗发中分辨固态彗核是个大挑战。这颗彗星目前距离太远,哈勃太空望远镜无法解析出彗核。但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在彗核位置侦测到一个亮斑。接下来,许文韬和他的团队便以电脑模拟的彗发模型调整参数来拟合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扣除彗发后,留下恒星状的彗核,再从其亮度来估计彗核大小。

  许文韬和他的团队将他们的结果比对智利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的无线电波观测结果,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测量结果接近ALMA的估计,但是彗核表面比之前认为的还要暗,像煤一样黑。

比较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与其他几颗彗星的彗核之大小。
图说:比较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与其他几颗彗星的彗核之大小。
图片来源:NASA, ESA, Zena Levy (STScI)

  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已经朝向太阳系飞奔了超过100万年,它来自于欧特云(Oort Cloud,又译奥尔特云),欧特云被认为是彗星的故乡,球壳形状,内部边缘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2,000到5,000倍处,外缘可能至少延伸到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距离的四分之一,即半人马座比邻星。欧特云的彗星可能在数十亿年前,当时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仍在演化,它们被巨大的外行星引力抛出太阳系,形成欧特云,后来它们的轨道受到经过的恒星引力干扰才会返回太阳系。

  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轨道周期为300万年,椭圆形的轨道几乎垂直于太阳系的轨道面,最远距离太阳大约半光年。这颗彗星目前距离太阳不到20亿英里(约32亿公里),温度只有华氏-348度(摄氏-211度)左右,这足以让一氧化碳从表面升华以产生彗发。

  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彗星为欧特云中彗星的大小分布及欧特云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目前对欧特云质量的估计差异仍然很大,高达地球质量的20倍。

  荷兰天文学家Jan Oort于1950年代首次提出欧特云理论,构成它的彗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亮度太微弱且距离太遥远,以致于无法直接观察到。据估计,美国航太总署(NASA)的航海家号(Voyager,又译旅行者号)太空船还要再过300年才能抵达欧特云的内部区域,并且需要长达3万年的时间才能穿越欧特云。

  欧特云间接证据来自于彗星,这些彗星轨迹可以追溯回发源地,它们从各个不同方向往太阳系飞奔,这意味着欧特云必须是球形的,这些彗星是早期太阳系组成物质的重要证据。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模型支持了欧特云的真实性。通过深空巡天观测和多波长观测收集的观测证据越多,天文学家就越能了解欧特云在太阳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哈勃太空望远镜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是一颗潜在大型奥尔特云(Oort cloud)彗星,由天文学家佩德罗·伯纳迪内利(Pedro Bernardinelli)和加里·伯恩斯坦(Gary M. Bernstein)在暗能量巡天照片中发现 。2014年10月20日彗星首次发现时,距离太阳29个天文单位,几乎与海王星的轨道一样远,也是至今为止发现最远的一颗彗星。它的出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来研究来自太阳系极端边缘的天体。

  然而,研究人员需要将近七年的时间才能将那个奇怪的光点识别为一颗巨大的原始彗星,这可能是现代望远镜研究过的最大的彗星。

  现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佩德罗·伯纳迪内利(Pedro Bernardinelli)说:「我的电话并没有停止响铃,我没想到天文界对这个发现给予了热烈的欢迎。」伯纳迪内利如当时的顾问加里伯恩斯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研究,他在博士学位的最后几周共同发现这颗彗星。

  彗星的核心大约有150公里。这是至今为止对彗星的最大尺寸估计。相比之下,欧洲太空总署的罗塞塔号(Rosetta)太空船在2014年至2016年在轨道上运行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只有4公里大。

  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的大小甚至可能与一些历史上的大彗星并列,其中包括一颗非常明亮的彗星,可能是巨大的C/1729 P1彗星,它曾经于1729年进入内太阳系。

C/2014 UN 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将在接近内太阳系时继续变得更亮。彗星将在2031年1月21日最接近太阳,届时这颗彗星将进入距离太阳约16亿公里范围内,比土星的平均距离略远。然后它将开始离开到太阳系的外部区域,至少在2040年代仍然可见。

  彗星在太阳强光下蒸发时释放的气体量,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可能与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Titan)一样明亮。如果是这样,这颗彗星应该在2031年用中、小型望远镜可见。

  天文学家计算出这颗彗星需要数百万年才能绕太阳一圈。只有三颗这样的长周期彗星在从奥尔特云进入的途中发现,而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在距离超过43亿公里的时候发现。因为它很早已经发现,现代的天文学家有机会解开它的奥秘。

  伯纳迪内利和伯恩斯坦发现彗星后,经过反复验证,在2021年6月1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才确认该物体为新发现的天体。五天后,这颗天体确认为彗星,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为伯纳迪内尔-伯恩斯坦彗星。

  彗星发现的消息迅速传开。几天之内,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开始将他们的望远镜追踪这颗彗星,并在他们的档案中搜寻任何其他未被注意到的图像。研究人员很快发现这颗彗星早在2010年就隐藏在档案的数据之中,从而提高了它已知轨道的准确性。

  在宣布这个消息后的24小时内,多个天文学家团队已经确认这颗彗星正在释放足够的尘埃和气体,形成可见的彗发或彗尾,尽管它距离太阳仍然超过32亿公里。

  彗星在接近太阳热量之前不会释放出太多物质,这会导致冻结的化合物直接升华成气体。然而,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似乎产生大量气体的挥发物,即使在海王星以外的寒冷太空之中也开始升华。观测结果显示,这颗彗星过去不可能在内部太阳系中花费太多时间受热,从而使它仍然具有诞生时的原始状态。

  关于它的彗尾的更多线索来自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简称TESS)在2018年和2020年拍摄的照片,这是一支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运营的系外行星巡天太空望远镜,它也捕捉到这一颗即将到来的彗星照片。奇怪的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数据中的彗星比暗能量巡天图像中的要明亮得多。研究小组意识到,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的像素覆盖天空区域比暗能量巡天的像素要大得多,这意味着彗星一定是在释放一个巨大的、极其分散的尾巴。

  伯纳迪内利和伯恩斯坦回顾了暗能量巡天数据,将许多彗星的图像叠加起来,试图识别彗星的尾巴。最终,他们在数据中发现一个极其微弱的讯号,从而得知这颗彗星在距离太阳38亿公里时已经开始释放气体,这个位置比天王星的平均距离远近40%。

  通过追踪彗发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彗星接近太阳时的亮度,伯纳迪内利的研究团队开始模拟彗星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鉴于在这个极端距离处的阳光是多么微弱,彗星必须要释放出二氧化碳,或者释放出氮气,又或者两者都有。

  科学家已经在集思广益,如果使用太空船去探访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需要什么项目。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任务在进行之中,但如果各国的太空机构迅速行动,不迟于2029年发射飞掠彗星的探测太空船,可能会在2033年拦截到这颗彗星。

  研究人员还在努力破译这颗彗星过去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道,以确定它曾经被太阳改变了多少次。伯纳迪内利和伯恩斯坦的团队计算出,到2031年,这颗彗星将是至少300万年以来它距离太阳最近的一次。

  然而,深入了解过去是极其困难的。奥尔特云彗星距离我们很远,它们的轨道可以被经过的恒星推动,这意味着模拟它们的轨道需要绘制恒星在银河系中的运动图。新的数据显示,只要有一颗特别麻烦的恒星在附近,已经可以破坏追踪彗星轨道的任何努力。

  几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大约在280万年前,一颗编号HD 7977的类太阳恒星经过太阳系。但没有人知道它究竟飞过那里,甚至不知道HD 7977经过了太阳系的哪一边。

  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对这颗恒星对奥尔特云彗星的重力牵引知之甚少,这可能对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最后一次接近太阳的时间以及它与太阳的距离有多近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彗星越来越近,新的观测也可能改变它估计的大小。150公里的估计是基于它当前的亮度,以及彗星释放的尘埃和气体的模型。但是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彗星大小是一项棘手的工作。如果彗星的排气模型不完整,那么彗核可能看起来比实际大。

  好消息是,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给世界的天文学家罕见的时间机会。智利的薇拉·鲁宾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天文台如果准时在2023年启用,至少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能够追踪这颗彗星。使用最先进的望远镜将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看法,并且可能发现更多像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这样的彗星。

  【图、文:节译自暗能量巡天网页;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1月31日出版的arXiv论文预印本网站,标题是:Size and albedo of the largest detected Oort-cloud object: comet C/2014 UN 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12月12日前为日出前可见,12月14日后为日落后可见 ★★★★

  12月17日更新近况。

  12月6日更新:适合观看日期、时间及拍摄方式。

2021a1伦纳德彗星连续摄影动画。
C/2021 A1 (Leonard)伦纳德彗星连续摄影动画。

  11月4日更新:图片更新、内容部分更新。

由台北天文馆透过远端望远镜拍摄的C/2021 A1 (Leonard)影像。
▲由台北天文馆透过远端望远镜拍摄的C/2021 A1 (Leonard)影像。

  4月15日更新:其最大亮度已下修为4等,虽然变暗,但仍属肉眼可见。

  C/2021 A1 (Leonard)是一颗长周期彗星,于2021年1月3日被G.J.Leonard在莱蒙山天文台发现,是2021年发现的第一颗彗星,当时它距离太阳5AU(约7.5亿公里),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即将抵达近日点,目前的总亮度已提升至6等左右,预计于2021年12月17日最接近地球,粗估届时总亮度将达到4等,是截至目前为止2021年最明亮的彗星。

  欲欣赏该彗星的民众必须到无光害的高山,利用双筒望远镜可以隐约见到它的朦胧身影,12月14日以后可于日落后见于西方低仰角处。

  若有兴趣拍摄者,依指向正确的方向并使用8公分以上口径的望远镜,将相机的曝光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即可见其彗发及发尾(仍取决于相机及望远镜性能),实际经过的大略路径详见下图。(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C/2021 A1 (Leonard)
▲以Stellarium制作,12月期间每隔1日的彗星路径预报,目前为日落后才可见。此为折线图,并非真实路径。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C/2014 UN271(又称为班纳-伯恩彗星)是我们目前以望远镜发现最大的彗星,经过研究2018年至2020年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观测资料,研究人员认为班纳-伯恩彗星活跃的时间要比先前认为的更早,且距离太阳更远。

  一般而言,当太阳光开始加热彗星的表面,彗星上的冰变成水蒸气并释放出尘埃或沙砾的同时,彗星就会变得活跃,由此产生的薄雾被称作彗发,它可以协助天文学家准确地计算其组成成分。以班纳-伯恩彗星的距离来说,它仍然相当遥远,水无法升华,但有着类似距离的彗星,它们的彗尾很可能是由缓慢释放的一氧化碳造成的,而在此之前,只有一颗类似行为的彗星在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被探测到。

  为了探测班纳-伯恩彗星周围的彗发,需要巧妙的图片分层,研究人员使用TESS的多张快照组合在一起,并将总长28天的观测数据综合整理及校正彗星的位置。这颗彗星的大小直径约为100公里的数量级,该彗星甚至可能在进入我们的望远镜视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彗发。

  透过对于来自柯伊伯带天体的影像重复叠加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确认他们的方法确实是正确的,他们在班纳-伯恩彗星周围发现的活动不仅仅是将几张图像叠加在一起造成的模煳效应而已。随着我们的望远镜和探测器变得更加强大,彗星的发现将会不断出现,详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行星科学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1年第一颗发现的彗星C/2021 A1将在11月25日与NGC 4656最为接近,不过此时C/2021 A1亮度只有约8星等,因此无法使直接观看,有兴趣的民众可以透过焦长800mm以上的望远镜,就有机会可以看到他们同框的画面,当然所使用的望远镜口径越大集光力越强解析力越好。

  C/2021 A1 (Leonard)是2021年第一颗发现的长周期彗星,预计将于2021年12月12日最接近地球,届时距离约0.23天文单位,预期总亮度将达2.1等,有机会成为2021年肉眼可见彗星。这颗彗星公转轨道周期非常长,目前预估约7万年绕行太阳一圈,这表示此次最接近之后,在我们有生之年将没有机会再看到C/2021 A1的踪影。

  NGC 4656位于猎犬座,与NGC4657交互作用产生奇特的外型,因此也被称为曲棍球棒星系,两者都属于NGC4631星系群的成员。(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2021年11月25日4时15分彗星C2021 A1会NGC 4656星系示意图。
2021年11月25日4时15分彗星C2021 A1会NGC 4656星系示意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将在2021年11月3日通过它的轨道近日点,此时彗星距离太阳约1.21AU,亮度估计可达8等,从双子座往巨蟹座的方向移动。67P彗星将于子夜后升起,越晚观测条件越好,在曙光出现之前抬升至接近90度的仰角,建议可利用口径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观察。由于彗星通过近日点的关系,它在天空中的移动速度很快,位置变动很大,如果想用天文摄影方式记录下来(长时间曝光),需注意调整赤道仪的速度,以免彗星变形。

67P彗星在天空中移动的轨迹。
67P彗星在天空中移动的轨迹。

  67P彗星是欧洲太空总署(ESA)于2004年3月2日发射的罗塞塔号探测器的目标天体。2014年8月6日,罗塞塔号探测器与67P彗星在太空中会合,同年9月进入预定轨道,接着在11月12日以罗塞塔号携带的菲莱登陆器成功在彗星上着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造探测器在彗核上软着陆。

67P彗星周围的尘埃与宇宙射线。罗赛塔号于2016年6月1日拍摄。
67P彗星周围的尘埃与宇宙射线。罗赛塔号于2016年6月1日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