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光学干涉法解析出不能看到的星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星斑(Starspots)是恒星表面上温度比周围低的区域,而温度会影响亮度。大部分的恒星视直径都太小了,难以解析出个别星斑,只能看到恒星因为星斑而产生的亮度变化。

但是科学家也足够聪明,从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搭配光谱分析,也能建构出星斑在恒星上分布的模型。这种反向重建有一些缺点,因为不是真的对恒星盘面进行分析,有时会重建出虚假的伪影。

现在有研究团队想出了观察星斑的新方法,他们利用光学/近红外干涉法,原理类似阵列式无线电天文台,利用电磁波的干涉现象,建构等效口径相当于阵列基线长度的望远镜,大大突破受口径限制的角解析力。

团队使用美国高解析度天文中心(CHARA),由6架口径一公尺的望远镜,所组成等效口径330公尺的阵列望远镜,对被认为色球层活跃、光度受星斑影响的仙女座λ星进行观测分析,认为与旧有的图像重建模型可以互相匹配。

在同一时间序列上的观测显示两个模型星斑的分布很相似,星斑在恒星盘面上的运动也建构出相同的自转周期。干涉法模型相比图像重建使用到较多的假设,但不会产生虚假的伪影,两个模型融合后的模拟影像能呈现出更真实的恒星盘面,让科学家突破望远镜硬体上的限制,得以研究过去看不到的星斑。(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不同星斑模型与恒星盘面模拟影像。上排:干涉法模型,中排:图像重建,下排:模拟影像。下方小白点为CHARA的角解析力极限(0.4毫角秒)。
不同星斑模型与恒星盘面模拟影像。上排:干涉法模型,中排:图像重建,下排:模拟影像。下方小白点为CHARA的角解析力极限(0.4毫角秒)。

资料来源:AAS N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