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今年年初,有颗彗星从遥远的恒星游走到太阳系里,它是鲍里索夫彗星(2I/Borisov)。后来发现它开始分裂时似乎将迈入死亡,但近期论文表示彗星的主体倖存下来。这是双赢的局面,部分彗星确实破裂了,意味着科学家可分析其内部的碎片以了解其组成,而且这颗冰冷的太空岩石还能继续它的穿越星际之旅。

在2019年8月发现鲍里索夫彗星时,它就显现出特殊的轨迹与速度,使其成为第二颗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以及首颗星际彗星。当它于2019年12月8日到达近日点,太阳的引力使其路径略微弯曲,并在今年3月开始活跃起来。波兰天文学家首先注意它的亮度增加,认为是彗核分裂造成灰尘和冰块的爆发。3月底,哈勃太空望远镜证实这点,发现鲍里索夫彗星分成两块。但由David Jewitt领导的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团队认为彗星完全瓦解的可能性不大。Jewitt表示:经由观测表明彗核的爆发和分裂属于较小事件,占总质量的比例很小,因此鲍里索夫彗星将继续生存下去。

鲍里索夫彗星

来自太阳系外围的彗星常见在近日点崩解,天文学家认为是彗星的冰昇华加速彗星的旋转,此过程会使彗星不稳定导致破裂。鲍里索夫彗星的特征类似太阳系外围彗星,因此也可能破碎。根据论文描述,3月4日至9日这颗彗星显现第一次爆发。之后在3月30日,就发现第二块彗星。但是到了4月3日,发现第二块彗星已经消失。根据Jewitt和小组计算,3月初的爆发出一片约100平方公里的云,这云块由大小约0.1毫米的粒子所组成,估计质量约为2000万公斤,这与彗核相较仅是九牛一毛。小组估计彗核半径500公尺,约3千亿公斤。随后出现的第二个物体,约12万公斤。研究小组认为,这块碎片在3月初爆发时已经产生出来,但在几星期后才被看见。研究团队认为彗核的爆发和分裂相较之下很小的事件,所占总质量很小,鲍里索夫彗星将在穿越太阳系之旅中生存下去。(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6月12日午夜00:32,50000号小行星创神星将会遮掩巨蛇座一颗亮度12.7等的恒星UCAC4 374-115453,届时将使恒星亮度下降约6等。不过由于预报有约4分钟的误差,建议可以录影方式进行记录。

创神星是一颗柯伊伯带天体,是在2002年6月6日由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帕洛马山天文台发现。根据天文学家估计创神星的直径大约为1110公里,约为冥王星的一半,由于创神星也拥有卫星,因此目前也被视为是矮行星的候选者之一。

创神星掩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火星与地球不同的是,没有一个全球磁场来保护它免受太空恶劣天气的影响,但它确实有一些局部感应磁场。

现在,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出令人难以置信、详细的电流分布图,这些电流是火星能形成感应磁场的原因。它使科学家更加了解火星在数十亿年中如何失去大部分的大气层,以及现今太阳风与火星磁层之间如何产生相互作用。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的行星科学家Robin Ramstad说,这些电流和火星大气逸散有很大关联,大气逸散使火星从本来可以维持生命的世界变成了荒凉的沙漠。

我们正致力于分析这些电流来研究从太阳风中获取多少能量,并为大气逸散提供多少动力。

研究小组分析了来自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探测器(简称MAVEN)的五年数据,绘制出电流分布图,显示出电流在火星周围形成了一个嵌套的双环结构,并环绕着火星的白天和黑夜。

美国NASA的MAVEN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5年后,利用该任务的观测资料绘制出火星大气的电流分布图。

美国NASA的MAVEN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5年后,利用该任务的观测资料绘制出火星大气的电流分布图。

基于三年前MAVEN发现的这颗行星独特的磁尾,科学家发现这些电流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导致太阳风包围火星,并像篮球周围的意大利面一样围绕火星流动。

Ramstad说,火星大气层的行为有点像闭合电路的金属球。电流在高层大气中流动,最强的电流层持续存在于行星表面上方120-200公里。该研究于5月25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期刊(Nature Astronomy)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数据来源:国际掩星计时协会
仅限口径20cm以上望远镜参加

  北京时间2020年6月7日(星期日)凌晨02时59分,直径约2440.0km、光度14.30等矮行星冥王星(134340 Pluto)掩人马座12.98等恒星UCAC4 340-192403(视位置α19h46m47s,δ-22°7’16”),最长见掩时长135.7秒,减光(星等下降)1.32等,月角距25°。亚洲(除东南亚)在掩食带范围。我国除台湾省、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外,都可观测冥王星掩星事件。
  精确测时对小行星掩星非常重要,须用口径20cm以上天文望远镜和校过时的高清/超高清录影设备(帧频尽量达到1-10帧/秒)观测记录。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在掩星预报中间时刻前5到15分钟开始计时观测,并尽量在视场中包含至少一颗参考星。请将观测结果提交至紫金山天文台掩星预报网站。

冥王星掩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6月6日凌晨将迎来2020年第2次半影月食,非洲东部、东欧、西亚及中亚地区全程可见,最大半影食分为0.593,历时3小时23分钟。台湾地区所见各阶段发生的时间、仰角、方位等讯息,请参考下表与下图。

阶段名称

时间

方位角

仰角

半影食始(P1)

01:43.5

213.3°

35.2°

食甚(Greatest)

03:25.1

232.5°

19.8°

半影食终(P4)

05:06.5

245.1°

00.7°

本次半影月食遮蔽区
本次半影月食遮蔽区

所谓半影月食是指月球从地球的半影区通过,由于半影区还是有阳光照射,月球看起来与满月无异,仅是亮度降低使月球变得稍暗一些,肉眼不易分辨差异,但以摄影方式就很容易看出变化。不过由于这次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从地球半影北缘通过,这使得比较接近地球本影的月球南端(第谷坑一带)会在食甚前后变得比较暗,肉眼也能看得出来这样的明亮变化,不妨来挑战看看。如下图,但本次半影月食变得较暗的位置会在月亮的下方,月球影像偏下方最亮的圆点就是第谷坑。

半影月食照
半影月食照

月球本身非常容易拍摄,以相机、录影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取得不错的影像,事先提醒:摄影设备最好利用脚架固定并以快门线进行拍摄,以免因为影像晃动而模煳。此外,本次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是由偏南位置逐渐沉入西南方地平线下,故观测时需挑选南方至西方无遮蔽物的地点,以免月球被遮蔽物挡住而无法全程观察,尤其是在接近结束时,几乎与地平线相叠。

本次的半影月食转播将会于天文馆影片频道上进行,其中由于第一观测室仰角的限制,在半影月食食甚后不久即会被天文馆附近的建筑物遮蔽,故仅能转播至该时段,敬请见谅。(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过去两天,位于地球附近的太空探测器「静止环境观测卫星(GOES)」侦测到了等级B的太阳闪焰,位置在太阳盘面东北处边缘的后方,目前还没办法看到闪焰的根部。

「静止环境观测卫星」计划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经营的卫星,用作天气预报、强烈风暴跟踪和气象学研究,一直是美国的基本天气监测及预报仪器。这些卫星将地球附近测量到的X射线峰值通量分成不同等级。

太阳闪焰的X射线峰值通量(波长在0.1至0.8纳米之间),按照每平方米的瓦特数(W/m2)分为不同的等级。

尽管还看不到抛出太阳闪焰的来源,不过很可能是来自太阳黑子,虽然黑子还在太阳盘面后方无法看到,但磁力线穿出表面进入太阳的大气,拖出高耸的日珥喷发至太空中,使我们得以见到。在24-48小时之后,闪焰的爆发处应该就会转至地球可以看到的视野中,无论底下是什么情形,它在太阳表面的中高纬度的位置,代表它属于最新的第25个太阳周期。

通常等级B的闪焰并不会获得太大关注,只有在像最近这种太阳活动的极小期才会被注意。有时候甚至可以长达好几个月没有任何闪焰,突然出现的B级闪焰就会成为大新闻。(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pace Weather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年前,美国NASA在夏威夷的ATLAS计划发现了2019 LD2,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这是一颗周期性彗星,并编号为P/2019 LD2。令人讶异的是,他的轨道位于木星附近,夏威夷大学的Larry Denneau于5月20日宣布这是木星特洛伊小行星中的第一颗彗星。

2019年6月下旬ATLAS拍摄的影像。

(图说)2019年6月下旬由ATLAS拍摄的彗星影像,右侧是透过称为差值成像(difference imaging)的影像处理技术,减去周围的恒星才能显现出彗星的尾巴。

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是由数千颗小行星组成的,他们聚集在木星前后60°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稳定地与木星共享轨道。由于特洛伊小行星大多数是在太阳系早期被行星捕获的,理论任何冰都应该早就蒸发掉了,这次能发现彗星出乎众人意料。

业余天文学家Sam Deen使用JPL提供的软体计算该物体的轨道时,他发现P/2019 LD2是在最近与木星近距离接触,目前的轨道并不稳定。根据计算这颗彗星很可能是来自于半人马小行星(散布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并在2017年2月17日时在距离木星约1400万公里处相遇,最后这颗彗星就这样进入类似木星的奇特轨道中。然而,尽管经过木星的引力作用使P/2019 LD2进入了类似木星的轨道,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进入两个拉格朗日点之一附近,目前离木星仅21度。

Deen继续计算,预测P/2019 LD2将在2028年5月13日经过木星旁约1800万公里处,届时将再度让这颗彗星改变轨道,从与木星接近1:1共振的轨道转移到接近2:3共振的轨道,成为一颗木星族彗星。2063年P/2019 LD2又会再度与木星以300万公里的距离相遇,不过随着预测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究竟这颗彗星会走向何方,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6月4日,水星达今年第二次东大距的位置,水星与太阳之间的日距角约为23.6度,日落时在西偏北方,仰角约20度,亮度约0.4等,以肉眼即可发现它的踪迹。这次也是今年三次东大距中,与太阳视距离最远的一次,是今年最适合观赏水星的机会。

由于水星是内行星,平时都在太阳附近难以观察,但当水星来到「大距」的位置时(通常发生于太阳-水星-地球三者连线接近直角,水星位于这个角顶点位置时),从地球上所见的水星离太阳最远,届时在日出或日落时所见的水星仰角较高,最容易观看。其中,当水星位于太阳以东时称为「东大距」,见于日落后的西方天空;位于太阳以西时为「西大距」,见于日出前的东方天空。

1580643785938423.jpg
2020年日落时所见的水星仰角与方位。取自2020年天文年鉴

如果能利用望远镜观察水星,可看到本次水星东大距的形状呈弦月般的外观,相位为0.38。此时的水星视直径只有8.08角秒,最好使用口径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来观察其盘面的形状。

本次水星东大距时,水星位于双子座。约座落在小犬座南河三与御夫座五车二两颗亮星之间,可以一并欣赏喔!(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模拟6月4日傍晚时,水星位置与其外观。
模拟6月4日傍晚时,水星位置与其外观。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在毫米波段发现银河系中心(Sgr A *)有奇异的“眨眼”闪烁。研究小组认为这是绕着超大质量黑洞旋转的光源所造成,可提供研究重力时空现象。

论文发表者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Yuhei Iwata表示:先前已知Sgr A *有时会在毫米波段发生爆发。这次使用ALMA观测Sgr A *,获得长达10天每天70分钟的高品质观测数据。结果发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典型为30分钟的准周期变化和长达一小时的缓慢变化。

天文学家相信质量为400万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心,而且在毫米波、红外光和X射线波段都曾经观察到Sgr A *的闪焰。但是,ALMA这次所检测到的强度与时间变化远小于先前观测到的。研究小组认为30分钟的变化周期与吸积盘最内缘约为半径0.2天文单位的轨道周期相当。由于黑洞的质量非常巨大,所以此距离的相对论性重力效应极强。发生闪焰的原因可能是热点零星地在吸机盘中形成,围绕黑洞盘旋转并发射出强大的毫米波。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光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朝向观察者移动时,其辐射会放大。由于吸积盘内边缘的旋转速度非常快,因此效果极为强烈,这就是Sgr A *的毫米波段发生短期变化的原因。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制作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毕竟物体运动越快越难拍摄清晰的影像,但也可能告诉我们黑洞的行为以及周围气体如何聚集。相关论文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火星表面上拥有成千上万貌似岩浆流的地貌,它们通常位于古老洪水冲刷区域,长达数百公里宽数十公里。先前从太空船影像中无法分辨这类地形是岩浆或泥浆所造成,一组欧洲研究人员模拟火星表面的泥浆运动,认为是水渗入地下,再次以泥浆出现于地表的现象。

该研究由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在实验室模拟火星的表面温度和大气压力。他们在真空腔模拟火星低压(7mbar)和低温(-20°C)的环境,将泥浆注入后发现泥浆流动方式与地球完全不同。即使-20°C低温,在火星低压环境下水会立刻沸腾蒸发,并且移除泥浆的潜热使泥浆快速冻结,形成如岩浆冷却外貌。但是在地球的大气压力下即使同样寒冷,泥浆结冻较慢也不会形成熔岩形状。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冰冻泥火山作用也出现在谷神星上,在它的冰冻地壳下拥有水库,谷神星表面神秘的亮点可能是冰冻泥火山喷发造成的,并塑造星球特殊外貌。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