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April Lyrids,006 LYR)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国际流星组织(IMO)预测今年极大期会落在北京时间4月23日凌晨3至4时左右,按往年观测资料,极大期一直都在4月22日及23日之间,其平均天顶每时出现率(Zenithal Hourly Rate,ZHR)约为18。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示意图。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母彗星轨道示意图,蓝色轨道为地球,该标示为4月22日时地球所在位置。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速度中等(每秒49公里),平均亮度偏高,再加上天琴座属北天夏季星座之一,日出前的仰角高而颇容易观察。此外,这群流星雨极大发生时间可长达15至61小时,所以事实上,在4月21日至4月23日晚上22:30至隔日天亮都适合观察,今年极大期间月相近朔,所以几乎不受到月光影响。

虽然其数量不及英仙座、双子座等大型流星雨,但根据以往经验,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出现比金星还亮的火流星比例相当高,而且在无月光影响下观测条件极佳。天文迷可前往无光害且视野开阔的郊区,就有机会看到不少明亮的火流星,而近年观测显示:四月天琴座流星雨的流星偶尔会突然有昏暗小流星大量增多的现象,不过这类昏暗小流星不易用肉眼观察到,利用无线电波观测流星者倒是可以注意看看。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也是人类最早记录的流星雨之一,《春秋左传·庄公七年》中即有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指的就是公元前687年所出现的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它的母体源在1867年被确认为C/1861 G1 Thatcher彗星,成为最早被确认母体源的流星雨。

C/Thatcher (1861 G1)佘契尔彗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长达415.5年,属于所谓的「长周期彗星」,所以名称前方才会冠以「C/」代号。它是佘契尔(A. E. Thatcher)于上一次回归时的1861年4月5日发现的,所以名称中1861年为发现年,G1代表4月上半月发现的第一颗新彗星。下一次回归时间将在公元2276年。

(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Oumuamua(奥陌陌,音似闽南语“黑麻麻”),1I/2017 U1,是已知第一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天体,于2017年10月18日被我国中央大学共同参与的「泛星1号」望远镜发现,因为极端的双曲线轨道被认证为源自太阳系以外的天体。’Oumuamua诡异的长短轴比例(约6:1)使它的外型就像一根雪茄,在通过太阳后又出现预期外的加速度,当时引起部分科学家及媒体怀疑’Oumuamua可能不是自然天体。

近年天文学家一直尝试研究’Oumuamua的形成机制,2020年4月13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张韵博士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教授提出,’Oumuamua的形成可能与母恒星的潮汐作用有关。

研究团队以超级电脑计算,当形成’Oumuamua的原型天体接近母恒星时,会被其巨大的潮汐力扯碎,如同「舒梅克-李维九号彗星」接近木星一样,并被母恒星的高温所融化,被抛离至远处时再冷却为长形的碎片,形成极端的长短轴比例,其比例甚至可以高达10:1。

小天体太过接近恒星而被潮汐力扯碎,后被抛射出星际空间。Credit: NAOC/Y. Zhang

小天体太过接近恒星而被潮汐力扯碎,后被抛射出星际空间。Credit: NAOC/Y. Zhang

这个过程也使得大量的高挥发物质早已耗散,符合’Oumuamua没有任何可见的彗星活动现象(如彗尾),不过昇华温度较高的水冰则能够在地底下保存完好,当’Oumuamua经过太阳附近时,挥发的水冰可能产生与观测相符的加速度。

‘Oumuamua国际研究团队的负责人Matthew Knight也表示这个研究相当杰出,模型完善,未来将透过更多像’Oumuamua这样的星际访客来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

An artist's impression of 'Oumuamua. Credit: ESO/M. Kornmesser

艺术家描绘的’Oumuamua。Credit: ESO/M. Kornmesser

资料来源:
1. phys.org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英语)

(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最近对C/2019 Y4 (ATLAS)彗星的观测显示,它的亮度正在减弱。根据观测者的报告,在穿过火星轨道时逐渐变亮到8等,然而之后在过去的几个夜晚,不但没随着愈靠近太阳变得更亮,反而更加暗淡。它的亮度已经下降到大约8.8到9.2等。ATLAS彗星正在解体吗?它成为肉眼可见的彗星的希望破灭了吗?看来似乎如此。

天文学家叶泉志(马里兰大学)和张启成(音译,加州理工学院)提交了一份天文电报(an astronomical telegram),标题为C/2019 Y4 (ATLAS)彗星可能解体。在他们宣布之后的几天中,其他观察员也陆续报告它有瓦解的迹象。

2020年4月5日拍摄的C/2019 Y4 (ATLAS)彗星图片

2020年4月5日拍摄的C/2019 Y4 (ATLAS)彗星图片,显示了彗核的伸长,及伸长方向与彗尾的轴线对齐。天文学家的经验指出,彗星在解体前会表现出这种伸长现象。图片由天文学家叶泉志和张启成于宁波教育新疆望远镜拍摄。

这是否意味着C/2019 Y4 (ATLAS)彗星的终结?大概是吧。但是,不要忘记彗星的本质是不稳定且不可预测的,专家的眼镜又不是没跌破过。

资料来源:EarthSky

(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唐加乡达普村,有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天文台。每年,当太阳光透过测孔楼顶的日光出孔照到测光石,三点连成一条线的时候,就到了春耕及灌溉的时间了,一年仅出现一次,精准程度等同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天文台,背后折射出的是西藏天文历算学历经千百年发展变迁的真实写照。

  西藏天文历算学是通过对宇宙星体的运转以及对季节变化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并推算出一年的年月日时,预测各种星体位置的一门独特的自然学科,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进行交流,通过上观天文、下查地理得到的智慧结晶,不仅涉及藏医学,还涉及依据天文历算学原理推算出的各地适宜的农耕牧作时机、物候、节令等与广大农牧民息息相关的特殊领域,特别是中长短期天气预报等气象学,辐射多个相关科学领域。

“前世”

  达普天文观测台,由测孔楼和测光石两个部分组成。在测孔楼的西墙面南北方位165度至345度的位置,西墙正中间的屋顶上方有一个日光出口,而测光石与测光孔西墙的距离为29米,观测石周围还附建了十二宫二十七宿原文造型大理石保护圈,“当太阳光透过测孔楼顶的日光出孔照到测光石,三点连成一条线的时候,就到了春耕及灌溉的时间了,这种方法村民们已经沿用了几百年。”达普村村民次仁桑布告诉记者。50岁的次仁桑布从小在达普村长大,“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这太过于神奇,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直到后来自己种地的时候,才发现这座天文观测台的意义。”次仁桑布感叹不已,“我们家种植了20多亩地的农作物,每年春耕春播之前都在等待达普天文台给我们‘发信号’。”

  什么时候耕种最佳,什么时候收获较多,什么时候上山采药,甚至什么时候出现日食、月食、地震,西藏天文历算学都能给出精准答案。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就西藏天文历算学的“前世”,记者专访了西藏藏医药大学基础部天文历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普琼次仁。

  “西藏的天文历算肯定与迷信有关,不就是蛊惑人心的‘变种’吗?”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公众因为不够深入的了解,对西藏天文历算学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普琼次仁介绍,西藏天文历算学有着3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古象雄时期,西藏就出现了天文历算学,后来随着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学习和研究天文历算的学者。文成公主入藏时,将内地的部分天文历算学知识带到了西藏;后来金城公主又将内地的医学和算学方面的内容也传播到了西藏,融入到了西藏天文历算学系统中;之后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挑选专人赴内地学习五行历算,直至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传至西藏并完全翻译成藏文,从此,西藏天文历算学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系统的天文历算体系。”普琼次仁告诉记者,“后来的13、14、15世纪,佛学、医学、历算学融会贯通,使得西藏天文历算学迎来了最为发达的时期。”

  “公众之所以对西藏天文历算有诸多认知误区,很多是因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天文历算学更多地只能在寺庙传承,当时只有寺庙具备这样的学习、实习、推广条件。”普琼次仁说。1989年,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前身西藏藏医学院成立,时至今日,西藏天文历算学一直在保护中传承。

  西藏天文历算的“前世”,承载的是藏汉民族团结千百年来的不朽记忆,以其为代表的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今生”

  月食、日食这些天文奇观总会引发诸多关注,想要如约观测到这些,则需要精准的预测。“众所周知,月食、日食这些天文现象出现之前,包括央视在内的很多电视台都会报道,这些往往是基于内地天文台或西方天文历算,比如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就承担着我国的日月食预报工作。根据西藏天文历算学,我们综合研究发现,月食预测的精准度达到了100%,日食预测的精准度也达到了100%,间接辅证了西藏天文历算学的科学性。”普琼次仁告诉记者。

  在西藏民间尤其是在农牧民群众家里,往往都备着一本名为《西藏天文气象历书》的书籍,书中涵盖年历、月历、日历,何时注重防灾(旱涝)、何时适合耕种等。“记得在书中有一幅农民牵牛耕种的画面——《春牛图》,农民的裤管是否卷起、牛尾巴甩向哪边,都是西藏天文历算告诉我们农事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次仁桑布告诉记者,“老百姓信这个,我想更多还是因为西藏天文历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西藏藏医药大学校园里,有一个“水晶球”体的建筑分外引人注目,这个非同寻常的“水晶球”其实就是该校的天文观测台,“这个球体建筑内部的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月球、太阳、金星等,通过现代科技观测,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太空世界。”西藏藏医药大学学生次仁卓嘎告诉记者,“有一次在观测的时候,我发现月球的表面像是冰块一样,感觉书籍的知识和真实的观测多少还是存在区别的。”除了天文观测台,西藏藏医药大学还有独立的手机APP软件,包含藏历书、教程等,“我的老家在尼木县塔荣镇,家里有12亩地,小时候就常常看到母亲通过天文历算书查看农时,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好奇,后来觉得西藏天文历算学真的是一门了不起的科学,所以后来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报了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天文历算学专业。”说这话的是西藏藏医药大学教师德吉卓嘎,采访见到她时,她正和普琼次仁主任用沙盘做着计算,“沙盘是西藏天文历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起来又快又准。”作为西藏藏医药大学首批西藏天文历算学的本科生,德吉卓嘎从对于天文历算的懵懂、喜欢、追逐,转为现在的学习、思考、传播,文化背后持续的、深沉的力量在感动着她。

  如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藏天文历算,“今生”正在获“新生”。

  记者手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古象雄到吐蕃时期再到明清两朝直到当代,西藏天文历算学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时代精彩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从祖国内地到青藏高原到传入的印度文明,我们看到的是西藏天文历算学发展进程中的融会贯通、取精华去糟粕的生动实践;从西藏天文历算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对其保护的决心,让一批又一批人有了“守望”的勇气和坚持。诚然:西藏天文历算学是民族的,更是国家的、世界的。

  (摘自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拉萨日报》内页第2版,记者:扎西平措、孙靖宇)

我们一直在努力!

  小行星掩星相当于观测一次迷你日食。当一颗小行星在背景恒星前方通过,就会发生小行星掩星事件。北京时间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01时22分,直径约34.9km、光度14.41等S型小行星奥特格贝(670 Ottegebe)掩巨蛇座8.00等恒星TYC 5672-1126-1,最长见掩时长9.3秒,减光(星等下降)6.41等,月球在地平线下。
  掩食带通过南极(威尔克斯地)、澳大利亚西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西南部、越南南部、柬埔寨东北部、老挝、缅甸北部等地。我国海南省(三沙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德安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拉萨市、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等地可观测小行星掩星事件。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用一架小型天文望远镜和校过时的高清/超高清录影设备(帧频至少精确到10帧/秒)计时观测,并尽量在视场中包含至少一颗参考星。
  请将观测结果提交至紫金山天文台掩星预报网站:http://almanac.pmo.ac.cn/mutual-star/occ/2020-04-22%20(670)%20Ottegebe%20Occ%20TYC%205672-1126-1.html

小行星掩星

南海诸岛

云南省

拉萨附近

绿线为见掩中心线
蓝线为见掩南、北界限线
红线为1σ误差南、北界限线
红色细线为2至3σ误差南、北界限线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I/Borisov星际彗星自从2019年12月8日通过近日点后已经超过三个月。最近的观测发现,Borisov彗星的中心似乎已经分裂。

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分别在2020年3月23日、28日和30日拍摄的影像显示,彗星的核心从一个亮点逐渐变被拉长,其中有两个无法分辨的物体距离彗星约180公里。这些影像显示了从彗星分裂出小块的碎片并逐渐消失的过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戴维·杰维特(David Jewitt)及其同事在The Astronomer’s Telegram中写道,如果分裂起于3月23日,则碎片互相分离的速度约为每秒0.3米。

鲍里索夫彗星的新图像显示,彗星的核心外观从明亮的核心到更细长的核心。 Jewitt等。/ 天文学家电报

鲍里索夫彗星的新图像显示,彗星的核心外观从明亮的核心到更细长的核心。Jewitt等。/天文学家电报

更重要的是,这起事件并不是唯一一起事件。加州理工学院的布莱斯·博林(Bryce Bolin)透过特殊的影像处理技术,将哈勃影像中彗核与彗发之间的对比度增加之后,他们发现了彗核中心约540公里的第二块碎片(如下图橘色圈圈所示)。根据他的估计,这块碎片以至少每秒0.5米的速度脱离彗星。他认为这块碎片可能是在2020年3月7日彗星爆发期间分裂的,当时彗星的亮度因此增亮了0.7等。

布莱斯·波林(Bryce Bolin)和他的合作者使用一种特殊的处理技术来分析彗星与彗星明亮核心的彗差。该处理揭示出碎片飞离核(橙色圆圈)的外观。 Bolin等。/ 天文学家电报

布莱斯·波林(Bryce Bolin)和他的合作者使用一种特殊的处理技术来分析彗星与彗星明亮核心的彗差。该处理揭示出碎片飞离核(橙色圆圈)的外观。Bolin等。/天文学家电报

为什么这颗彗星会开始分裂?天文学家认为一方面彗星虽然过近日点时距离太阳2AU,在它在距离太阳3AU的范围内长达6个月,太阳光足以使它表面的冰开始融化。另一方面,杰维特估计这颗彗星的直径只有约0.4到1公里,冰在蒸发的过程所造成的旋转有可能超出其重力能够维持的极限。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哈勃30 BANNER

1990年4月24日升空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即将满三十岁了!三十年来,哈勃太空望远镜日日夜夜地在地球上空进行观测,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累积了许多科学及文化资产。

哈勃太空望远镜位于地面上空约559公里的低地球轨道上,以96-97分钟的周期绕着地球公转。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不会受到大气层干扰,因此得以观测地面望远镜无法观测的紫外线与红外线波段,加上没有大气扰动的干扰,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影像品质一直以来都让人印象深刻。透过太空人定期地维护保养,哈勃太空望远镜持续运转了三十年,成为NASA史上寿命最长的太空仪器。

美国当地原本也打算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但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冲击也无限期延后举办。不过,NASA推出了你的生日星空活动,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就能得到哈勃太空望远镜日日夜夜拍摄的影像中那一天所拍摄的照片,同时还有天文学家的详细解说喔!赶快点选这里进去试试吧!(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小编的生日星空

(图说)小编的生日天体,你知道是什么吗?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其中一个焦点上,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并不维持一定;一年当中会有12-13次满月,但每次满月时的月球可能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所以每次满月的距离和大小会不一样,约每13-14个满月,其位置恰好在公转轨道的近地点附近,将使得此时地球上所见的满月视直径最大。

2020年4月8日凌晨2时09分月球过近地点,随后于10时35分满月时刻,月心至地心距离357016.803公里,使满月视直径达33.5’,是2020年度的最大满月,这仅是从地心观点来看;对地表的台湾地区而言,因满月时刻在白天而不可见,到晚上可见月亮时,月球距离已经拉远并不如2017年的最大满月大。

2020年最大满月与最小满月比较示意图。

2020年最大满月与最小满月比较示意图。

为何满月有大有小?

影响地球上所见月球视直径大小的原因主要有四项,分别为:月球远近、满月时刻相对于观测地的时间、大气效应与月亮错觉。前三项基本上是真实的影响,最后一项则非。对台湾地区而言,今年的最大满月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项:

一、月球远近

椭圆形的月球轨道。

椭圆形的月球轨道,使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不一样。

月球在近地点与远地点时的视直径不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平均大约每27.3日绕地球一周。在每一圈的轨道绕行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时刻最接近地球,称为「近地点」;此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在3536万公里上下,这个距离每次并不相同,或多或少,这是因为月球受到地球与太阳及其他行星等天体引力的扰动效应的结果。同理在轨道上,最远离地球的位置则称为「远地点」;远地点的距离约在4041万公里左右,月球近时所见视直径较大,远时较小,大约每隔13-14个月,会逢一次近地点满月,此时通常是当年最大的满月;不过由于每次近地点距离不一,因此这样的近地点满月的视直径也不相同,所以每年的最大满月其实也不一样大。

二、满月时刻相对于观察地的时间

地球上不同地点与月球的距离差异。

地球上不同地点与月球的距离差异。

地球上不同地点与月球的距离差异,「望」或「满月」时刻乃是以地心、月心与太阳中心三者的位置来计算的,以地球中心为中心,月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经度相差180度的瞬间。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半径约6400公里,地球两侧的距离对于平均地月距离的384,400公里达3.3%之多呢!因此,如果满月时刻发生时,观测地点恰在背对太阳的「夜晚侧」,那么观测地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会小于月心到地心的距离;距离缩小,意味着所见的满月视直径变大,如同轨道位置远近造成的效果一样。

三、大气效应

地球大气层并不是均匀分布,总体来说,大气密度由地面向上空递减。而光线穿过密度不同的大气时,会被偏折,即所谓的「折射」,密度差异愈大者,被偏折的角度愈大。因此,当天体接近地平面时,天体所发出的光被偏折的程度,会比天体接近天顶时还要多。除了密度之外,其实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也都会影响大气折射效应的程度。因此在某些大气状况下,大气会类似放大镜一样,使所见的月球盘面会比真正的还大一些;尤其是愈接近地平面的时候,这种效应会愈大。

四、月球错觉

月球错觉是个「虚假」的效应,纯粹是心理作用问题,会觉得靠近地平面附近的月亮,看起来比天顶附近的月亮还大。目前较为人所接受的一种解释,认为是因为靠近地平面附近时,因地面有距离比较近的景物或建筑等,可供与距离比较远的月球作为比较,而天顶附近则没有,人类大脑企图修正这种距离产生的影响,反倒修正错了,成为一种错觉。其实不妨拿一个1元硬币,在月亮刚升起不久,以及月亮比较接近天顶时来比较,将会发现其实月亮几乎是一样大的,不若眼睛所见似有差异。

(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金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明亮得炫惑大家的眼睛,在望远镜中还会产生盈亏变化,相当有趣。金牛座中著名的昴宿星团(又称七姊妹星团,M45)则是北天最容易看到的星团,由数百颗恒星组成,周围环绕着袅袅云气,裸眼就可观察其中最亮的6~8颗恒星,以望远镜观看更为壮观而灿烂。这两个属性大不相同的天体,即将在天空中走到相当接近的位置了!

金星和昴宿星团在2020年3月30日至4月8日期间相距5度之内;4月2日至4月5日期间相距仅约2度;在4月3日傍晚,金星更将从M45南缘掠过。

虽然金星大约每年会经过昴宿星团附近一次,但因为身为内行星的金星总在太阳左右,不超过47度的范围内。每次金星穿越或掠过昴宿星团时,金星可能离太阳很近而不易观察,因此可见到金星与昴宿星团相遇的机会相当少,约每8年才有一次机会。

本次金星掠过M45时,逢金星东大距过后约10天,金星与太阳视距离遥远,观察条件非常好,日落后可以在西方天空看到这个奇景。两者相距最近的时刻,大约在4月3日日落后到金星沉入地平线之前,是8年来最棒的“金星接近昴宿星团”观赏时机。上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2012年4月3日,下一次则发生于2028年4月4日。

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不仅可见到约略成半圆形的弦月状金星,也可见到比较多的昴宿星团成员。此外,金星亮度达-4.5等,昴宿星团总亮度则约1.2等,其中最亮的昴宿六(金牛座Eta)仅有2.9等,亮度相差甚多,若要进行天文摄影时需注意曝光时间,以免过曝造成金星星点太过饱和,也要避免曝光不足,无法让M45显现。

金星与M45,2012年4月2日由Fred Espenak摄于美国。

金星与M45,2012年4月2日由Fred Espenak摄于美国。

(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若两星球的赤经经度相同称为「合」,一般来说这时候两颗星的角距离较近。在3月31日19时发生土星合火星,土星在火星之北约0.92度处。虽然发生合时看不见,但这两颗星约在2时就从东南方升起 ,木星也在不远处。因此,在3月31日或4月1日值得您早起在天亮前观看,也适合以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纪录,可以比较这三颗星位置变化。

2020/3/31 土星合火星示意图。

2020/3/31 土星合火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编写/台北天文馆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