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中国天文学会

各省市天文学会、各有关单位、各位理事:

为紧密团结各有关单位,鼓励更多的单位参与学会各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学会的服务功能,促进天文事业的发展,中国天文学会现定期开展受理申请中国天文学会单位会员(即团体会员)的工作。

在每年11月1日-12月31日期间,中国天文学会将接收各单位的申请材料。最终报学会常务理事会审批。

有意申请成为中国天文学会单位会员的单位,请在上述时间之内,填报中国天文学会单位会员申请表并将申请表word电子版及盖章纸质版报送至中国天文学会秘书处,Email:cas.nj@pmo.ac.cn,联系人:孟红宇、谢洁,电话:025-83332036,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元化路10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6-213#,邮编:210033。

申请表见附件或中国天文学会网站下载中心http://astronomy.pmo.cas.cn

按学会章程规定,中国天文学会单位会员拥有:

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优先参加本会的有关活动;

优先取得本会的有关学术资料及活动信息;可请求本会协办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等;可要求本会优先给予有关咨询、服务;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义务: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接受本会委托的工作;协助本会开展有关的学术和科普活动;按规定缴纳会费。

特此通知

附件:中国天文学会单位会员申请表.doc

中国天文学会
2019年11月5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由台湾中央大学主导参加的国际「泛星计划」,利用泛星望远镜取得的第一手图像,寻找未知天体。2014年,国立中兴大学附属高中学生分析泛星计划的图像,发现了一颗比海王星还遥远的小行星,这是全球首次由高中生发现海王星外的太阳系天体。这颗小行星大小约200公里,距离太阳平均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56倍(56个天文单位),比海王星甚至冥王星更远。

当年发现时给予的暂定编号为2014 GE45,并于2017年由兴大附中的全校师生命名为妈祖,但此名并未被国际天文联合会(IAU)认可,经过多次的命名讨论及轨道验证,2018年,IAU给予其永久编号小行星472235,并于近日接受兴大附中学生投票命名该天体为「烛龙」,现其全名为(2014 GE45 = 472235 Zhulong)

由指导老师林士超带领何艾玲等学生发现「烛龙」小行星,图翻拍自NASA/JPL。

烛龙,是我国神话山海经中的神怪,据《山海经 · 大荒北经》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文中描述烛龙为人面蛇身,通体红色,张闭眼可控制日夜,吐呐则控制冬夏,其形象虽有各种解释,但以极光说最为类似。

图说:前排左一为指导老师林士超、左二为陈文屏教授,旁边则为当年发现天体的多位同学,如今他们已即将大学毕业。

指导老师林士超回忆当时刚发现该星体时,因为移动量很低,以为该星正朝着地球直线飞来,误认为是潜在危险天体,经过后续的多次观测,才证实是海王星外天体。中央大学天文所教授陈文屏是泛星计划台湾的共同主持人,他说:「这次的发现很幸运,小行星分类印证了小心求证的科学过程,而一旦好运掉下来,准备好的人才能伸手接住。这次的命名过程蜿蜒曲折,很高兴神话烛龙跃向太空变身为烛龙小行星。」今年10月至11月,台湾正在参加IASC小行星搜寻活动,这次有将近30所学校,超过百余位学生参与,期待更多人好好准备伸出双手。

资料来源:IAU Minor Planet Center

青岛艾山天文台拍摄到的2I/Borisov鲍里索夫彗星。

  2019年11月5日凌晨4:40-5:15,青岛艾山天文台使用台内的“南天巡天望远镜”(SST)在狮子座内拍摄到人类发现的第二颗星际天体——2I/Borisov鲍里索夫彗星的影像,亮度16.1等。

  2I/Borisov鲍里索夫彗星将于2019年12月8日达到近日点。届时它与太阳的距离为两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也是两个天文单位。预计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它在南部天空中将达到最亮,而且比1I/‘Oumuamua“奥陌陌”更亮,并在之后逐渐远离,直到永远地离开太阳系。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于2019年9月24日正式确认了C/2019 Q4 (Borisov)彗星的高度开放轨道,并更名为2I/Borisov。其中“2I”中的字母“I”代表“星际天体”(Interstellar),2是此类天体中的第二个。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19年11月12日17时第4号小行星灶神星(4 Vesta)到达冲的位置,亮度为+6.5星等,位置在鲸鱼座上,离白羊座与金牛座也不远。灶神星在冲日前后数日整晚可见,越接近午夜时仰角越高,更适合观测。有兴趣的人可用双筒望远镜搜寻,或长镜头相机拍摄。可是灶神星不太亮,附近恒星较多所以不易辨认,可以先寻找3.6等的天廪四(金牛座ο星)与3.7等的天廪三(金牛座ξ星)为指标,再找到灶神星。灶神星是次于谷神星(1 Ceres),在主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但灶神星比谷神星较靠近太阳,反射率也较高,因此灶神星比谷神星亮。甚至在近日点冲时肉眼可见,亮度达到近5等左右,只可惜下次灶神星要这么亮必须等到2029年!

灶神星所在位置示意图。

灶神星所在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航海家1号及航海家2号所在位置。

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航海家2号太空船已经进入星际物质(ISM)的空间,也就是在太阳风向外吹出而产生的气泡状边界-太阳圈(heliosphere)之外,是继2012年航海家1号之后,第二个摆脱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研究人员透过在太空船上仪器,发现等离子密度大幅度改变,证实了航海家2号于2018年11月5日进入ISM。等离子密度的显著增加是航海家2号从太阳风的高温而低密度等离子,穿越到星际空间的较冷却高密度等离子环境的证据。这也类似于航海家1号的在2012年的经历。航海家2号进入ISM时,距离太阳为119.7天文单位(AU),航海家1号则是122.6AU。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这暗示太阳圈是对称的,至少在航海家号太空船穿越点是如此。来自航海家2号的数据还为太阳圈的厚度,太阳圈的外部区域,以及太阳风在星际空间中与迎面而来的恒星风堆积在一起的现象提供丰富的研究数据。相关论文发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北京大学天文学系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张华伟研究团队与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刘晓为研究团队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中科院国家天文台2.16米望远镜、中科院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美国海耳5米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以及历史观测资料证认了一颗位于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也称M31)外围的亮蓝变星 — LAMOST J0037+4016,这也是目前发现距M31中心最远的一颗。

炽热的**亮蓝变星**(Luminous blue variables,LBVs)是大质量(初始质量通常大于25个太阳质量)恒星的演化阶段,有着极高的亮度(105-107太阳光度),位于赫罗图的左上角顶部。在亮蓝变星演化阶段,恒星通常会有间歇性的质量损失暴,此时恒星的光学波段会变亮1-2星等,光谱型从O/B型超巨星转变为A/F型超巨星。传统的大质量恒星演化模型通常认为,该类恒星是大质量恒星的氦主序星,即是沃尔夫-拉叶星的前身星。但近来有观测证据表明亮蓝变星可以爆炸为II型超新星。发现和证认更多的亮蓝变星对于理解大质量恒星的质量损失暴及演化模型至关重要。

此前,在M31中确定的亮蓝变星只有6颗,都集中在旋臂或恒星形成环上(如图所示)。新发现的第7颗亮蓝变星的位置非常特殊,处于M31盘最外围的一个延伸子结构上,使之成为目前发现距M31中心最远的一颗亮蓝变星。由于该亮蓝变星的特殊位置,对该星及周围环境的后续研究将为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模型提供至关重要的观测约束。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发表(Huang, Zhang et al., ApJL, 884, 7)。

不同波段图片下的LAMOST J0037+4016。a)Herschel SPIRE 250微米远红外图,图中蓝色圈表示M31中已知亮蓝变星位置,白色框为LAMOST J0037+4016所处位置(视场中心);b)Galex 近紫外(NUV)波段放大图像;c)DSS光学三色合成放大彩图;d)Herschel SPIRE 250微米远红外放大图;e)21 cm波段射电放大图。放大图对应的视场大小与图a中白色框相同。

图说:不同波段图片下的LAMOST J0037+4016。a)Herschel SPIRE 250微米远红外图,图中蓝色圈表示M31中已知亮蓝变星位置,白色框为LAMOST J0037+4016所处位置(视场中心);b)Galex 近紫外(NUV)波段放大图像;c)DSS光学三色合成放大彩图;d)Herschel SPIRE 250微米远红外放大图;e)21 cm波段射电放大图。放大图对应的视场大小与图a中白色框相同。

所在时区是中国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即协调世界时加8小时。
月相的天文资料是根据英国皇家航海历书局及美国海军天文气象台提供的天文数据计算。

下弦:2021/1/6     17:37:11
朔: 2021/1/13   13:00:09
上弦:2021/1/21   05:01:35
望: 2021/1/29   03:16:12
下弦:2021/2/5     01:37:04
朔: 2021/2/12   03:05:38
上弦:2021/2/20   02:47:18
望: 2021/2/27   16:17:17
下弦:2021/3/6     09:30:11
朔: 2021/3/13   18:21:07
上弦:2021/3/21   22:40:23
望: 2021/3/29   02:48:08
下弦:2021/4/4     18:02:25
朔: 2021/4/12   10:30:48
上弦:2021/4/20   14:58:54
望: 2021/4/27   11:31:30
下弦:2021/5/4     03:50:03
朔: 2021/5/12   02:59:44
上弦:2021/5/20   03:12:34
望: 2021/5/26   19:13:50
下弦:2021/6/2     15:24:20
朔: 2021/6/10   18:52:35
上弦:2021/6/18   11:54:13
望: 2021/6/25   02:39:39
下弦:2021/7/2     05:10:35
朔: 2021/7/10   09:16:34
上弦:2021/7/17   18:10:36
望: 2021/7/24   10:36:51
下弦:2021/7/31   21:15:56
朔: 2021/8/8     21:50:04
上弦:2021/8/15   23:19:33
望: 2021/8/22   20:01:54
下弦:2021/8/30   15:13:11
朔: 2021/9/7     08:51:42
上弦:2021/9/14   04:39:19
望: 2021/9/21   07:54:39
下弦:2021/9/29   09:57:06
朔: 2021/10/6   19:05:20
上弦:2021/10/13 11:25:05
望: 2021/10/20 22:56:38
下弦:2021/10/29 04:05:08
朔: 2021/11/5   05:14:34
上弦:2021/11/11 20:45:59
望: 2021/11/19 16:57:26
下弦:2021/11/27 20:27:38
朔: 2021/12/4   15:42:59
上弦:2021/12/11 09:35:31
望: 2021/12/19 12:35:29
下弦:2021/12/27 10:23:43

2021年天象预报资料,可在“有趣天文奇观”网站下取得,欢迎多加利用!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category/year/2021astronomical_events/

相关资料: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之间。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9年11月4日(周一)22时左右,月掩4.9等摩羯座η星(周一),历时1个多小时,我国中部、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可用小型望远镜追踪观赏。掩入现象:恒星由月球光面消失。香港5日0时06分掩入时月球仰角23度,地平方位235度。

摩羯座η星(周一)是联星系统,主星5.02等,伴星7.39等,相距0.34”,肉眼可见,距离太阳134光年。方位角92.3,迟0.7秒。

用双筒望远镜肉眼所见的模拟影像。Credit:LOW 4.1

用双筒望远镜肉眼所见的模拟影像。Credit:LOW 4.1

2019/11/4 月掩周一见掩范围。Credit:Occult 4.9.3.2

摩羯座η = R3078 = Chow = eta Capricorni = 周一

十二国是中国战国时代在公元403年后建立的十二个国家,分别为越、赵、周、齐、郑、楚、秦、魏、燕、代、韩、晋。除赵、周、秦、代各有二星外,其他各国都只有一星。
参见中国古代的星象系统:女宿天区http://aeea.nmns.edu.tw/2006/0607/ap060704.htm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法国马赛天文物理实验室(Laboratoire d’Astrophysique de Marseille)Pierre Vernazza等天文学家透过欧南天文台(ESO)超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VLT)及其上SPHERE仪器,发现位于主小行星带(main asteroid belt)中的10号小行星健神星(10 Hygiea)若归类至矮行星家族的话,那么它将是最小的矮行星。

SPHERE拍摄的健神星图像。Credit: ESO。

SPHERE拍摄的健神星图像。Credit: ESO。

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而健神星是主小行星带中第4大的小行星,仅次于谷神星(1 Ceres)、灶神星(4 Vesta)和智神星(2 Pallas)。Vernazza等人从SPHERE取得的高精度图像数据,研究健神星的表面,并依此推论健神星的形状和大小,结果发现健神星直径约430公里,且其质量够大,自身重力足以拉扯物质使其形状大致呈现球形。若再加上它还符合矮行星其他条件:(1)绕太阳公转,(2)不是卫星,(3)与行星不一样,没办法清空轨道上与其近似的其他天体。因此,健神星或许可以取代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成为太阳系最小的矮行星。而最大的矮行星仍为冥王星,直径接近2400公里。

健神星是以它为名的小行星家族中最大的成员,而健神星家族又是最大的小行星家族之一,成员总数接近7000个,天文学家推测这些小行星应该都来自同一个母天体。按理来说,让母天体破裂成这群庞大的小行星家族的过程,应该会在健神星表面留下一些大且深的撞击痕迹;像灶神星上就有个这样的大型撞击坑。然而,SPHERE图像数据却显示健神星表面并不如天文学家预期般的具有大型撞击坑,让这些天文学家相当意外。在SPHERE观测到的95%健神星表面上,只找到2个明显的撞击坑,但都太小了,不像是一个直径约100公里的天体会撞击出来的大小。

Vernazza等人利用数值模拟方式,推算出来约在20亿年前,迎头撞上健神星家族母天体的天体,其大小应在75公里至150公里之间。撞击非常剧烈,致使母天体粉碎;而后部分碎片逐渐凝聚成健神星并使其呈现球形,另外的碎片则形成数量庞大的其他家族成员。Vernazza等人表示:在过去30-40亿年内,这样的大型天体互撞事件并不常见,因而相当独特,值得进一步好好探索。(编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资料来源: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