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春流星# 结合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解密的资料,可以肯定这是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空爆时刻为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1日0:16:36,空爆中心位于东经122.9度,北纬44.3度,位于内蒙古通辽市东北75公里左右,距离长春和松原反而较远一些(位于松原西南150公里,长春西北200公里)。撞击体为一颗阿波罗或阿坦型小行星,直径2-4米左右,相对地球速度约为14公里每秒。这次撞击事件应有1-10千克的陨石到达地面。从初步观测数据来看,小行星近乎垂直地进入大气,估计陨石落区距离空爆中心不会很远。这次撞击事件和10月10日晚上23时12分43秒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2.6级地震无关。这是继2018年6月1日 #西双版纳火流星# 后国内又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

资料来源:叶泉志
IMO火流星事件上报中文版:https://fireballs.imo.net/members/imo/report_intro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wp-content/uploads/2019/10/20191011.mp4

2019/10/11/00:16 一颗陨石降落在内蒙古通辽市附近

2023.2.5更新:2023年木星卫星数量再次反超土星,数量达到92颗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在2019年年初发表了木星卫星增加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木星的已确认卫星增加了12颗,变成了79颗,原以为如此一来便坐实了拥有卫星数第一名的位置,没想到才短短八个月,就被超越。

北京时间2019年10月8日凌晨,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Scott Sheppard博士宣布,使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基亚山上的8.2米昴星团望远镜新发现了20颗土星卫星的事迹震惊天文界,原先土星的已确认卫星为62颗,经此一「役」,土星的卫星从62颗瞬间增加至82颗,一举成为最多已确认卫星的行星,打败了常年夺冠的木星,卡内基研究所甚至邀请世界各地的人们协助参与卫星的命名。

1570616165495980.png

图说:土星的新卫星分布相对位置,每颗新发现的卫星直径约5公里,其中17颗绕着土星逆行,这意味着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土星自转方向是相反的。另外三颗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土星自转方向相同。本图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若您对土星卫星的命名有兴趣,由于原视频说明为英文,在这里简单翻译:

一、要命名卫星,必须遵守下列的基本规范,你必须对神话故事中的巨人有所了解,并且依其轨道位置来形容这颗卫星所在的群集中命名,接着下方说明各个群集:

•这些新发现的其中两颗卫星属于因纽特群注(Inuit group),即轨道倾角约40至50度,这两颗卫星必须以因纽特神话中的巨人来命名。
•其中的十七颗卫星则属于诺尔斯群(Norse group),这些卫星属于逆行轨道,所以命名也必须以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来取名。
•最后一颗的轨道倾角约35至40度,属于高卢群(Gallic group),故必须以凯尔特神话中的巨人来取名。

二、事实上,上网搜寻神话巨人列表,你可以找到一大堆有趣的名字,例如:我找的第一个是Amarok,它是一只巨狼不是人,而且它的猎食行为与狼群不同,是独自狩猎,毕竟只有它一只,是要怎么「群体狩猎」,如果你从网页搜寻该名字,只会找到大众的小货车,记得加上神话的单词(mythology)

三、北欧神话中上百个巨人的名字我找到一个Mánagarm,喔我不是说宝可梦的鸭嘴火兽(Magmar),它是一只在诸神的黄昏中追逐月亮的巨狼,同样也不是人。

四、喔,对了,如果你找到一个名字是小行星或卫星早就有的,例如Sedna,请你跳过喔!如果你找到中意的名字的话,请你在推特上TAG @SaturnLunacy并使用hashtag功能注明#NameSaturnsMoons,并在最后一行说明简短的命名理由,越有趣就越有机会被选上喔。(请用英文)

开始时间:2019年10月7日
截止时间:2019年12月6日

注:因纽特人即为爱斯基摩人中的一个分支,但因其名是由北美称其为「吃生肉的人」,带有贬义,故他们自称为因纽特人。
资料来源:卡内基研究所

1570617101683391.jpg

2023.2.5更新:2023年木星卫星数量再次反超土星,数量达到92颗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双子座Epsilon流星雨(ε-Geminids,00023 EGE)是每年会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发生日期一般介在10/14~10/27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落在10/19,平均ZHR约为每小时3颗而已。

这群非常微弱的流星雨,流星速度极快(每秒70公里),但都非常暗(平均亮度大都在3~4等以下),因此不适合一般业余观赏;科学性记录者,建议以望远镜和录像记录为佳。在此时节,这群流星雨几乎整晚可见,今年极大期逢下弦前2天,仅入夜后至午夜前没有月光影响,不过此时双子座仰角尚低,易受到大气消光影响。不推荐一般业余观赏。

不过,这群流星雨发生时间和位置都邻近另一群由哈雷彗星引起的猎户座流星雨极大期(10/22),所以如果要进行科学性的观测记录的话,观测时要小心分辨流星轨迹,以便确定到底归属于哪一群。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毕宿五是金牛座的主星,由于位于黄道附近,常有与日月行星接近的机会。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毕宿五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毕宿五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毕宿五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9/10/18的凌晨6:22毕宿五合月,地心所见的毕宿五位于月球以南约2.9度的地方。约从10/17晚约21:00以后朝东方一直观赏至10/18凌晨天亮时分,毕宿五在月龄19、下弦前3日的亏凸月旁,两者相距4-5度远,毕宿五亮度+0.85,如果不是天空特别干净晴朗,毕宿五很容易被明亮的月球光辉掩蔽,所以要仔细地在月球旁找一找,或是利用双筒望远镜协助观赏。(编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2019/10/17晚22:00,毕宿五与月球接近示意图。

2019/10/17晚22:00,毕宿五与月球接近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压垮冥王星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冥王星从行星家族被移置到矮行星家族的,就是阋神星(136199 Eris)的发现。这颗矮行星将在北京时间2019/10/18的凌晨1:10通过「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阋神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两侧、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阋神星冲日时,位于鲸鱼座靠近双鱼座V字形尖点的(双鱼座Alpha星)附近,整夜可见,但因为它实在太遥远了,离地球达95.05AU,因此非常昏暗,仅有+18.7等,仅能利用大型望远镜或长时间曝光摄影才容易观察到它;而即使拍到它的身影,看起来也如一般恒星般呈现光点形状。(编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2019/10/18晚20:00,阋神星所在位置示意图。

2019/10/18晚20:00,阋神星所在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北京时间2019/10/13的20:00,第29号小行星海后星(29 Amphitrite)冲日,即海后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两侧、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上。此时海后星位于双鱼座,距离约1.411AU,整晚可见,但较好的观察时间是午夜前后的21:5002:00间,仰角比较高,大气扰动较少,较易观察。亮度仅约+8.7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不过10/13恰逢望月就在双鱼座附近,受月光影响严重。建议可以多等几天再来观测海后星。

2019/10/13傍晚20:00,海后星冲日时所在位置示意图。

2019/10/13傍晚20:00,海后星冲日时所在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海后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直径约200公里,与司法星(15 Eunomia)、婚神星(3 Juno)、虹神星(7 Iris)及大力神星大力神星(532Herculina)等并列为最大的S型小行星(石质小行星)之一。其轨道椭圆率(0.0722)和轨道倾角(6.0823)是所有已知大型小行星中最小的,换言之,它的轨道是小行星中最接近圆形且最接近黄道面的,所以它的亮度在近日点或远日点的差异不大。根据它的光变曲线,有天文学家认为它应该拥有一颗卫星,但历次卫星搜寻工作均告失败,无法证明真的有卫星存在。

这颗小行星是1854年3月1日由德国天文学家阿尔伯特·马尔夫(Albert Marth)在英国伦敦工作时,利用GeorgeBishop的私人天文台发现的。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之名来自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海洋女神之名,是海神波塞顿(Poseidon)的妻子,亦为海洋的女性化身。其中一个神话故事说,安菲特里忒躲到大海尽头以躲避波塞顿的追求,最后被波塞顿的海豚找到,这只海豚因而得到波塞顿的奖赏而升到天空、化为永恒的星座。(编辑/台北天文馆张桂兰)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御夫座Delta流星雨(δ-Aurigids,224 DAU)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活动时间一般介在10/10~10/18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将发生在10/11,月相逢月龄12-13的盈凸月,就在满月前两天,几乎整晚受到月光影响,观测条件很差。而且ZHR只有2,流星速度虽快(每秒64公里),然平均亮度很低,不适合业余观赏。

流星雨专家认为这群流星雨属于每年8~10月的御夫-英仙复合流星雨(near-Auriga-Perseus showers)的一部分,这个复合流星群共包含3群流星雨,御夫座Delta流星雨是这3群中最弱的。在1990年代后期,流星观测者利用录像方式才确认这群流星雨的存在,并定出其辐射点位置。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金牛座南支流星雨(Southern Taurids,002 STA)是每年都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但其活动时间相当分散,有流星雨专家认为,它可能只是每年10~11月的金牛座密集流群的一部分。

金牛座南支流星雨活动时间一般在9/1011/20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落在10/10,ZHR5左右。这群流星雨的流星速度偏慢,仅每秒27公里,但流星平均亮度偏亮,因此很适合作静态长时间曝光摄影,也很适合作为流星雨观测出入门者练习的目标。

今年本群流星雨极大期发生时,逢月龄约11-12的盈凸月,几乎整夜都受到月光干扰,仅天亮前短暂数小时不受影响。不过这群流星雨绵延时间挺长的,并不需急着一定要在10/10来观察。这群流星群的辐射点散布面积相当大而弥散,达20度×10度,流星雨专家建议最好采用录像、望远镜或目视绘图方式来进行观测,才比较容易定出辐射点的位置。

金牛座南支流星雨和极大期落在11/12的金牛座北支流星雨,两者的流星体来源很可能都是第二号周期彗星恩克(2P/Encke),流星雨专家将它们统称为金牛座密集流星群(Taurid swarm)。根据流星雨专家David Asher的模拟估算,金牛座密集流星可能有为期61年的周期性,上一次的峰值发生在1951年,当时在10/28~11/11期间,荷兰流星观测者记录到出现许多火流星;2012年原本预期再次适逢这61年周期的峰值,会遭逢直径比较大颗的流星体,使得2012年10月至11月期间出现许多明亮的流星,甚至达火流星程度。但最后并没有明确的成果报告,因此流星雨专家针对这项峰值预报正在努力研究修正中。

1570028621186280.jpg

金牛座南流星雨辐射点随时间漂移示意图。取自IMO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October Draconids,009 DRA)是每年固定发生的流星群,但它的流星数量并不固定,变动非常大,一般大约每小时1~2颗或顶多十几颗的程度,偶尔会发生爆发,流星数量陡然增多到数十颗甚至数百颗,历史上更曾经出现过每小时上千颗的流星暴程度。2012年的十月天龙座流星雨曾发生爆发,但却都是肉眼不可见、仅能以雷达观测到的暗流星,让许多肉眼或摄影方式观星者相当失望。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一般活动时间很短,仅10/610/10数天而已。此群流星速度缓慢,仅每秒20公里;流星平均亮度不高,约23等以下,颜色偏黄。2019年极大期预期会在北京时间10/9下午14时,数量不定,今年预期可能ZHR~10,偶尔会出现爆发,爆发时出现的多半为非常明亮的火流星。但今年逢月龄9-10的盈凸月,又无特别的爆发预报,观赏条件不是很好。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靠近天龙座头部,在这个季节的傍晚入夜后仰角最高,约午夜左右从西北方落入地平面下。然而这群流星雨的极大期非常集中,仅约3小时左右,因此每次发生,地球上仅有少数地区适合观察,一旦错过,就很难观测到。所以即使是在这段适合观察期间,没有看到这群流星雨的状况也是有可能会发生的。

1570026608909623.png

2019/10/9傍晚19:00,十月天龙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

这群流星雨曾在1933年与1946年爆发过ZHR1000以上的流星暴;其他年份也曾发生ZHR20-500+的状况。绝大部分侦测到的十月天龙座流星雨发生爆发,都是在其母彗星21P/Giacobini-Zinner回归、通过其轨道近日点。21P彗星绕太阳公转一圈约6.6年,最近一次回归是在2012年2月11日,使得2011年的十月天龙座流星雨在月光影响下,EZHR都还有高达300以上的表现,相当惊人。但并不是每一次21P彗星回归都会带来流星暴增到令人惊艳的地步,例如前一次2005年10月回归时,目视观测结果ZHR仅约35左右,但以雷达观测结果则测得ZHR~150,不过这雷达观测部分却是绝大部分非常暗、眼睛不易看到的流星,与2012年的爆发相同。

观察流星雨不需要特殊工具,也不要朝特定方向,仅需找个视野辽阔、没有光害的地方,坐下来或躺下来观察整个天空状况即可。台湾地区较佳的观星地点以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最优,其次为无空气与灯光污染的乡下地区;至于乡镇市区、城市周边或海边,因光害污染或水汽浓度高、会吸收星光,使可见星星数量大减,观赏条件很差,应尽量避开。时序已入秋,野外观测需注意保暖,并要注意安全,勿任意开启灯光,以免影响他人观察星空。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十月鹿豹座流星雨(October Camelopardalids,281 OCT)是个很新的流星雨,2005年至2006年的10/5-10/6发生时间极短的爆发,才经由录像方式确认这群流星雨的存在,2016年曾观测到短暂爆发,且发生时间正如理论预测,但流星很暗,仅能经由录像和无线电观测才发现这个爆发现象。由于新近才确认其存在,因此依少少的观测数据所预测之ZHR约每小时5颗,但不确定性很大,流星速度中等(约每秒47公里),平均亮度都不高,IMO预测今年极大期可能落在北京时间10/6的17:40。这群流星雨活动日期仅10/5-10/6,辐射点接近天北极,几乎整晚可见,但对台湾地区而言,下半夜的仰角比较高,比较容易观测。且月相逢上弦,恰好下半夜月亮西沉而无月光影响,今年观测条件不错。

而流星雨专家Esko Lyytinen前几年根据2005年爆发观测数据做为参考值,并假设流星体来自一颗长周期天体,进行2018年和2019年的模拟预测,认为2019/10/6的16:25可能会遭遇这颗长周期天体留下的流星体团块,与IMO给出的预报时间差不多。这个时间点虽然在台湾地区的白昼,基本不可见,不过这群既然比较适合雷达或电波观测,白天也无所谓。有设备的人不妨一试。目视观测部分则建议可在10/5或10/6午夜23以后至隔日天亮前进行观察,但流星昏暗,要小心观测。

1570024530406117.png

十月鹿豹座流星雨辐射点所在位置示意图。取自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