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47561274505287.jpg
图说:研究人员表示,磁北极正在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漂移,移动速率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

地球磁北极正在从加拿大“漂移”到西伯利亚。研究人员表示,它正以每年约50公里的异常高速移动。科学家不确定地球的磁场为什么正在发生变化。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在紧急更新GPS导航系统所依赖的全球模型(GPS navigation systems)。它被称为世界磁力模型(the World Magnetic Model),是所有现代导航的基础,从驾驭海上航行的系统到智慧手机上的Google地图都包含在内。

该模型的最新版本于2015年问世,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然而,研究人员说,磁场变化如此之快,他们不得不紧急更新模型。

原定将于2019年1月15日更新,但由于美国政府停摆,使得这项措施延后到1月30日。

地磁北极正以每年50公里的速度移动。英国地质调查局驻爱丁堡的Ciaran Beggan星期五对路透社说,在1900和1980年间的变化不大,但在过去的40年里确实加速了。相反地,磁南极漂移非常缓慢(每年不到10公里),在过去几十年中变化不大,因此对整个模型造成的偏差要小得多。

磁北极漂移,每隔几十万年南北极性就会发生翻转,如此一来,指北针就会指向南方而不是北方。

为了调整这个模型,他和他的同事提供了三年内的最新资料,其中包括2016年的地磁脉冲,他说,新模型发布后,应该在2020年的下一次定期更新前保持准确。

欧洲太空总署(ESA)的Swarm任务等卫星追踪了这一转变。

科学家估计地球的南北磁极每20万—30万年翻转一次。

但是,距离上次的事件已经过去了大约78万年,很多人怀疑已经过期了。当磁极翻转时,地球的保护磁场减弱,使全球生物更容易受到太空天气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资料来源:每日邮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47464524798610.jpg
艺术家对白矮星结晶过程的想像图。

新的研究表明,在未来的数十亿年,太阳死亡后将变成巨大的宇宙宝石。

像银河系中绝大多数恒星一样,太阳最终会坍塌成一个白矮星,一个比地球密度大20万倍的奇异天体。如果你能将这些物质运送到地球上,那么仅需一茶匙的白矮星物质就会和一头大象一样重。

半个世纪以前,理论学家预言白矮星会随着时间渐渐凝固成结晶体,而新的研究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英国瓦立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物理学家Pier-Emmanuel Tremblay在研究中指出:所有的白矮星在演化过程中都会在某个时刻结晶,然而更大的白矮星更快经历这一过程。“这意味着我们银河系中的几十亿个白矮星已经历了这个过程,并且本质上变成了太空中的水晶球。太阳大约100亿年后将变成一个结晶体白矮星。”Tremblay补充说。

Tremblay和他的同事分析了由欧洲太空总署的盖亚探测器(Gaia spacecraft)收集的数据,该探测器于2013年12月发射,帮助天文学家建立银河系有史以来最好的3D图像。盖亚精确定位大量恒星的位置来完成这项任务,任务小组的目标是在探测器运行寿命结束前,研究10亿颗的恒星。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盖亚对大约15000个白矮星的量测,所有白矮星都位于距离太阳330光年内。这些资料揭示了一个奇怪的“堆积物”(odd “pileup”),亦即具有某些颜色和亮度的大量白矮星,都不能用天体的年龄或质量来解释这个现象。

研究表明,堆积物是由白矮星内部的结晶引起的。原因是这些星体内部会释放出足够的热量来使白矮星的冷却速率变慢。

白矮星结晶类似水从液体冻结到冰的过程。就白矮星而言, 材料是氧气和碳, 它是在不完全寒冷的温度下结晶。研究人员称,当一个白矮星内部温度降至摄氏1000万度时,结晶现象便会发生。

结果很可能形成以结晶氧为核心,以碳为主的地函的天体内部结构。

“我们虽然有凝固时释放热量的证据,但还需要更多的能量释放来解释观察结果。”Tremblay说。“我们相信这是因为氧先结晶然后下沉到核心,这一过程类似于地球河床上的沉积。这将推动碳向上移动,分离过程中将释放重力位能。”

研究小组表示,新的结果表明,许多白矮星的年龄比科学家们估计的要老得多,至少要提高15%。天文学家通常借由温度来量测这些恒星的年龄,但结晶作用会减缓冷却速率,如此会造成年龄估计的偏差。

这项研究于2019年1月9日发表在Nature线上期刊上。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大陆的嫦娥四号不但创造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历史, 更传回首张月背地面的全景照片。这艘登陆艇在1月2日登陆于186公里宽的Von Kármán陨石坑,并放下所携带的玉兔二号月球车,但是月球背面最近是白昼,在没大气层隔热下,温度会高达摄氏一百多度,因此登陆艇从5日开始进入休眠状态,直到10日才成功唤醒。

这张1月11日公布的全景照是嫦娥四号所拍摄,因此可以清楚看见在外侧的玉兔二号以及行驶月面的轮胎痕迹。在全景照片中还显示嫦娥四号登陆艇本身的科学仪器,如中性原子分析仪、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等,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表示,仪器已经开始收集资料,并将在几周内传回数据。

1547303242763738.jpg
全景照片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

一、简介:

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CAIC,Chinese undergraduate Astronomical Innovation Contest)由中国天文学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天文学会、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北京天文馆、中国虚拟天文台、《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等单位提供支持。本赛事旨在通过天文科技与科普创新作品竞赛的形式,激发调动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天文、学天文、用天文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提高青年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促进高校天文社团的发展和天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以期为我国天文科研、教育与科普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并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出贡献。

二、作品分类:

1、天文科技创新类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天文观测与技术创新(如创新天文观测仪器设备研制、创新观测与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开发等),(2)天文科学研究创新(鼓励利用自主观测设备或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课题,鼓励针对国内外最新最热门的天文发现与成果开展的研究课题),(3)天文学史与古天文等其它方面及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课题等。

2、天文科普创新类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天文科普理论、方法与形式创新,(2)天文科普与教学仪器设备创新研发,(3)原创天文科普创新作品(如天文科普文章、系列海报、系列课件ppt等),(4)多媒体天文科普创新作品(如天文科普软件/APP、天文科普系列漫画与视频等),(5)有创新性的WWT宇宙漫游作品等(WWT宇宙漫游作品参赛作品提交时,请务必将WWT格式转为视频格式,以便评委观看评审。请注意突出该类作品的创新性)。

三、竞赛时间和节点:

1、2019年1月中旬:“竞赛(预)通知”发布,大学生可利用寒假开始准备参赛作品;

2、2019年3月中旬:“竞赛(补充)通知”发布,信息更新,大学生继续准备作品;

3、2019年4月底-5月下旬:“竞赛初赛作品征集通知”发布,大学生网上提交初赛作品。

4、2019年5月下旬-6月中旬:初赛作品评选(专家评审、网上投票);

5、2019年6月下旬:确定决赛入围者,“竞赛决赛通知”发布,进行决赛报名并准备参赛;

6、2019年7月下旬或8月中旬:竞赛决赛与颁奖(地点:广州大学),约2天。

四、竞赛作品提交与决赛方案:

1、初赛作品提交(提交方式与要求详见2019年初赛作品征集通知【预计4月底发布】):按照要求网上提交以下材料:

(1) 作品登记表;(2) 论文或作品说明;(3) 辅助材料(可选择提供,图片、动画、视频等);(4) 推荐信(可选择提供,由指导教师/辅导员/天文社团负责人撰写)。

2、决赛(详见2019年决赛通知【预计6月下旬发布】):本届决赛将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间在广州大学举行。采用海报成果展示与上台演讲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开展将综合考虑参赛队数与时间场地等限制。注意:入围决赛的参赛队在初赛作品提交后到决赛前仍可继续进行作品相关工作。

五、竞赛参加者:

1、本科生参赛:本届竞赛的参加者要求为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全日制高等院校在读的专科、本科生(不限专业),具体年级限定为:2015级、2016级、2017级和2018级。

2、研究生参赛:本届竞赛允许研究生参赛,但有限制:非天文专业的研究生可作为负责人参加各类(科技与科普类)竞赛,天文专业的研究生只能主持参加科普创新类竞赛。研究生作为项目成员(非负责人)参赛不限。

每个参赛作品团队应包含一位团队负责人,团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含负责人)。每个团队负责人限主持申报一项作品,作为成员参加不限项。

鼓励竞赛参加者在本校或周边地区寻找1~2名指导教师指导作品,或由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辅导员提供推荐。鼓励竞赛参加者以所在高校天文社团名义参加比赛,并由社团负责人撰写推荐信。

六、竞赛评分(具体评分细则及评委详见2019年初赛/决赛通知):

1、初赛评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高校专业天文教师等不少于3位老师担任(评委采取严格的回避原则)的初赛评委会给出的初赛成绩,占90%;网络投票:占10%。

2、决赛评分:初赛综合成绩:10%;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高校专业天文教师及决赛所在地天文专家等不少于5位老师担任(评委采取严格的回避原则)的决赛评委会给出的决赛成绩,占80%;各参赛队负责人互评(及直播互动投票等),占10%。同时由决赛评委会评出各单项奖。

七、竞赛评奖:(具体评奖细则详见2019年决赛通知):

本竞赛设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并设若干单项奖,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参加比赛但未获奖者颁发电子版参赛证书。竞赛获奖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获取创新学分等奖励,并推荐天文类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考研究生、以及中小学和天文馆科技馆招聘天文教育与科普人才时参考。

八、其他事项:

1、竞赛通知、相关资料查询、在线作品提交、网络投票等通过竞赛微信公众平台:astrocaic,竞赛交流QQ群:478532758和竞赛官方网站:https://caic.china-vo.org/发布,敬请关注。

2、对本通知所述问题如有疑问或建议请通过竞赛交流QQ群:478532758提出,或发送邮件至caic2019@126.com。可通过邮件索取盖有公章的通知。

中国天文学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9年1月10日

盖章版: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CAIC)(预)通知.pdf(1.92 MB)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61 Tauri、64 Tauri,它们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亦即毕宿星团成员,前者属中国古星官白虎毕宿的第三颗星,故中文星名为毕宿三,英文俗名为Hyadum II,意思为毕宿星团的第二亮星,其亮度约为3.8等;后者则因亮度较暗,直至清乾隆年间的仪象考成中才将该星列入增星,名为毕宿增十二,亮度为4.8等。由于毕宿三及毕宿增十二的位置相当接近黄道,故经常被月球所掩,月掩星根据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时间,以台北天文馆所在位置为例,本次毕宿三会在17日晚间21时25分左右从月亮的暗区掩入,22时38分从亮区复出;毕宿增十二则在晚间21时57分暗区掩入,23时21分从亮区复出。


月掩毕宿三模拟图

恒星HD 34810,距离地球550光年,在金牛座的牛角部分,因其亮度几乎为肉眼极限的6.2等,故直到望远镜看向它时才有了星名,在1月18日晚间19时58分从月亮暗区掩入,21时20分在亮区复出,复出时需使用口径较大的望远镜才能分辨,且方向也较难掌握,建议使用模拟软体事先了解复出位置。


月掩HD 34810模拟图

8 Leo,在西洋星座属狮子座,而其亮度非常弱,仅为5.7等,肉眼难以看见,故直至仪象考成中才将其定名为酒旗增一,属于星官酒旗的增星,1月22日当晚接近满月,在晚间19时45分从月亮的亮区掩入,而在晚间20时45分从月亮的暗区复出,掩入必须使用口径较大的望远镜才能分辨,复出则一般级的就可以,惟需事先知道复出的方向,故建议使用模拟软体事先知道复出位置较易观察。

1547214619249761.jpg
月掩酒旗增一模拟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9/1/21晚上,月球接近巨蟹座的M44(NGC 2632,中名鬼宿星团,又称蜂巢星团Beehive Cluster或马槽星团Praesepe),天黑后可见于东方天空,随时间西移,日出时西沉,整晚可见;但由于月球很接近地球,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很快,其中,在接近午夜的23:59时两者最接近,距离仅16角分,大约是满月视直径的一半而已,而且此时它们的位置几乎正好在天顶处,只要走出户外头顶没有遮档之处,很容易就能看到。

此时的月亮是恰逢满月,达-12.8等,而M44的总视星等只有+3.1等,比月亮暗很多,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或是小型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比较容易看到M44。而M44整个星团的视直径约1.5度,相当于3个满月直径,所以这次的月球接近M44,两者最接近时,其实月亮就在星团南缘,部分星团成员星会被月球经过而形成掩星现象。

M44是一个疏散星团,距离地球约577光年,在古希腊时代天文学家托勒密(约西元100年~170年)就已经观察到的明亮星团之一。3.1等的亮度,在光害稀少的地方,用肉眼就隐隐可见其黯澹的光芒,故古有「积尸气」的诡异称呼。

1547130081688334.png

2019/1/22凌晨0时(1/21午夜12时),月球与M44接近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北京时间1/21的11:35~14:51将发生2019年第一场月全食,也就是月球进入地球阴影而造成的天象,半影食分2.1684,本影食分1.1953,共历时5时12分,本影食历时3时17分。美洲、大西洋与太平洋部分地区、冰岛英国与欧洲部分地区全程可见,俄罗斯部分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西亚与中亚部分地区为月没带食,但发生时间在台湾地区的白昼时段,对台湾地区而言此时的月球在地平线下,所以台湾地区是看不见这次月全食的喔!

下表是本次月全食的各个过程,时间已换成北京时间:

2019/1/21月全食各阶段发生时间
              时间        备注
P1 10:36:30  月球与地球半影接触(外切,半影食始)
U1 11:33:54  月球与地球本影接触(外切,初亏)
U2 12:41:17  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内切,食既)
Greatest  13:13:27  最大食(食甚,本次月食的中间点)
U3 13:43:16  月球即将脱离地球本影(内切,生光)
U4 14:50:39  月球完全脱离地球本影(外切,复圆)
P4 15:48:00  月球完全脱离地球半影(外切,半影食终)

最大满月发生周期为14个月,通常发生在月球过近地点附近时,外媒好称之为「超级满月(supermoon)」;而最大满月前后一个月的满月的大小也仅比最大满月小一些,所以让大家惊艳的大满月通常连续发生3个月。由于2019/2/19将发生今年最大满月(视直径33.49角分)。而1/21的满月发生在13:16,而近12个小时后的1/22凌晨4:00月球通过近地点,这使得地心所见的满月距离357714.618公里,满月视直径则达33.40角分,是2019年次大的。而2019/3/21春分当天的满月,则是今年第3大,视直径33.12角分。

此外,1月份的满月以嚎叫狼命名的「狼月(Wolf Moon)」,这可能源于早期的盎格鲁 - 撒克逊民族(英格兰成立之前)或日耳曼民族(古欧洲民族)的农历。1月份其他名称:耶鲁节后的月亮(Moon After Yule),旧月(Old Moon),冰月(Ice Moon)和雪月(Snow Moon)。

而月全食发生时,月球处在地球本影的全食阶段内,因地球大气折射太阳光之故,会使得月球呈现红铜色,外媒也爱称这个为「血月(Blood Moon)」。

综合之下,这次月全食便成了外媒口中的「超级血狼月」喔!名称看起来超恐怖,不过其实是个美妙的壮观天象呢!

虽然台湾地区看不见这次月全食,但可以透过网络转播来欣赏:

1547128123748297.jpg

2019/1/21月全食各过程及可见区域示意图。改编自NASA eclipse网站。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

发布单位:郭守敬望远镜

作为一个棒旋星系,我们所在银河系里面的恒星活动依然活跃。在数不尽的河内恒星里,我们是否有办法可以知道它们从诞生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更确切地了解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近年兴起的恒星化学动力学尝试从动力学和化学两个方向共同了解恒星及银河系的演化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恒星研究之中,特殊化学元素丰度恒星颇为耀眼:比如高锂丰度恒星、碳星等可反应宇宙早期的化学演化和恒星晚期的演化。而氮增丰的场星更为特殊:因为其甚高的氮丰度一般只能在球状星团的恒星中找到,但现在却在场星里发现了。它们是否由球状星团抛出?还是另有起源?这或者将改变我们对银河系及其星团的相互作用的认识。

近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汤柏添副教授与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及多个国外合作者找到了44颗氮元素增丰的场红巨星。这类恒星非常罕见,仅占总样本不到1%的比例,具有很高研究价值。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接收。

具体地说,研究人员从LAMOST DR3的AFGK型恒星星表中,选出了7723颗场里的贫金属红巨星,测量它们CN3839和CN4142的谱指数后,得到了79颗CN强的恒星,并在其中把CH强的恒星剔除后,得到了44颗CN强CH中等的恒星(图1)。经过确定它们的碳氮丰度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恒星的确具有很高的氮丰度,比一般正在经历extra-mixing的贫金属场红巨星的氮丰度还要高,这表明这些恒星的氮增丰有特殊的来源。接下来,研究人员用这些恒星的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结合银河系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它们的轨道。蒙特卡罗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这些恒星都具有很高的偏心率,而且有部分恒星的旋转方向与银河系旋转方向相反。根据这些氮丰度恒星的化学与动力学性质,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恒星可能来源于银河系的球状星团,或者河外的矮星系,还有可能是河外的球状星团,现在尚难以下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会利用更新版本的LAMOST数据来找到更多的氮增丰场红巨星,并且会利用国内外的大望远镜进行后续高分辨率光谱观测,以得到更多的化学元素丰度和视向速度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确定它们的来源及演化。

1547030465881040.png

图1:研究人员利用LAMOST光谱测得CN和CH谱指数后,从谱指数参数空间中分离出了CN强CH中等(氮增丰,黑色加号)和CN强CH强(碳增丰,红色加号)的贫金属场红巨星,而背景是普通的贫金属场红巨星。

各会员单位:

2019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庆祝成立 100 周年(IAU100)为纪念这个划时代的事件,IAU 将组织贯穿一年的庆祝活动,通过宣传一个世纪以来的天文发现,增加公众对天文学作为一个工具在教育、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影响的认知。IAU100 的主题是“同一天空下”。

2019 年举行的 IAU100 全球庆典项目包括:在 1 月 10 日至 13 日举行“天文学 100 小时”全球观星活动;在爱因斯坦学校的旗帜下,建立一个学习引力和广义相对论等主题的全球校园网络;2 月 11 日 IAU 妇女和女孩天文日,在联合国国际妇女和儿童科学日当天举办天文活动,鼓励更多女性特别是女孩积极参与;利用现有的教育项目并组成新的 IAU 暗夜大使网络,使暗夜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巡回展览,通过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来介绍现代天文学和空间探索的重要成就;2019 年 7 月登月 50 周年纪念活动;提高教师在科学课题和教学技巧方面的能力的行动;新版的 ExoWorlds 竞赛将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提供命名系外行星的机会;在 2019 年 7 月 2 日日全食期间,庆祝日食观测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百年等等。

为此,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号召国内天文机构以及所有感兴趣的公众都参与 IAU100 的庆祝活动,并提出符合 IAU100 目标的方案。详细情况可以访问 IAU100 的网站 https://www.iau-100.org/

2019 年中国大陆地区 IAU100 启动仪式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天文馆承办,将于 2019 年 1 月 12 日上午在北京天文馆举行。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当地的启动仪式。

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2019 年 1 月

盖章版:关于2019年举办IAU100庆祝活动的通知.pdf(1.85 MB)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6500多万年前,当杀死恐龙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在墨西哥湾引发了近数公里高的海啸,造成了整个海洋的混乱。

这颗宽14公里的小行星被称为希克苏鲁伯(Chicxulub),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难怪小行星结束了恐龙的时代,导致了所谓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k-pg)事件。

“Chicxulub小行星导致了巨大的全球海啸,类似的海啸在现代史上从未出现过”,在密西根州大学获得地球和环境科学系硕士学位的首席研究员Molly Range说。“就我们所知,我们是首先进行全球从开始撞击引发海啸到波传播结束的模拟研究”,Range告诉Live Science。

研究人员知道,小行星击中了墨西哥湾的浅水区。但为了要能正确模拟其巨大的撞击,他们需要一个模型来计算出形成陨石坑的地壳变形量,以及初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大小。因此,研究团队求助了在罗德岛布朗大学研究撞击坑的助理教授布兰登·詹森(Brandon Johnson)。

结果显示,世界各地都感受到了海啸的影响。

“我们发现海啸在整个海洋和每一个海洋盆地中传播”,Range说。在墨西哥湾,水以每小时143公里的速度移动。在最初的24小时内,海啸的影响扩散到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以及通过中美洲海道(目前它已消失,早期是用来连接海湾和太平洋)。

在最初的1.5公里高的巨浪之后,其他巨浪也震撼了全球的海洋。在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波浪达到14米的最大高度。在北太平洋,达到了4米。与此同时,墨西哥湾的海浪在一些地方高达20米,而在其他地方则有100米。

根据Live Science的报导,在南半球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纪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23.8米高,在2018年5月袭击了纽西兰附近。

Range说,“有证据支持这些模型。这些海啸可能导致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洋盆地的侵蚀和沉积物破坏。”

很难想像这样一场灾难性的海啸,所以研究人员把它和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相互比较(这次海啸至少造成225,000人死亡)。他们发现,这两次海啸是有着天壤之别。“在海啸的前7个小时里,Chicxulub造成海啸的能量比印度洋海啸高2500到29000倍”,Range说。

当然,这次巨大的海啸并不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唯一事件。小行星也引发了冲击波,并将大量的热岩石和尘埃送入大气层,在大气中彼此激烈摩擦,因此引发了森林火灾和将动物活活烧死。这些尘埃也在大气中徘徊,并阻挡太阳光好几年,造成植物死亡以及间接造成以植物维生的动物相继死亡。

1546946912634992.jpg
6500多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示意图。

资料来源:Live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