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前几年网络与媒体相当时兴的一个话题是寻找长相非常类似,但其实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双胞胎」,甚至有人为此特意设立网站,引起广大回响。目前已知的系外行星数量达数千颗之多。双子座天文台(Gemini Observatory)天文学家Trent Dupuy和夏威夷大学Michael Liu等人最近拍摄一颗新发现的系外行星2MASS J0249-0557 c(简称2MASS 0249 c)的红外光谱时,发现和绘架座βb( Beta Pictoris b或β Pic b)这颗发现已久的气体巨行星的红外光谱几乎一模一样,让天文学家兴起它们是否为陌生双胞胎的争议,而答案的是与否,和它们的起源有关。

1534863465920815.jpg

恒星通常是一群一起从气体尘埃密集的云团中诞生。这群恒星相当分歧,从质量小到无法经核融合反应自行产生能量的棕矮星,到会以超新星爆炸方式结束一生的大质恒星都有。而行星,就在这些新诞生的恒星旁逐渐形成。一旦诞生这些恒星的云气苗圃耗尽气体,恒星和它们的行星逐渐飘离诞生地而分散,自由地在银河系里漂流。因此,天文学家们相信,有些看似相隔很远的行星,其实是从同一块恒星苗圃中诞生的手足。

到目前为止,直接拍摄(direct imaging)而发现的系外行星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的,彼此间的模样和年龄等都有明显差异。然而,发现模样几乎一样但形成过程迥异的系外行星,让天文学家开启一道能深入了解这些天体的新途。

绘架βb由A.-M. Lagrange等人透过超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发现于2008年11月18日,距离地球约63光年,质量约13倍木星质量,离母恒星约9AU,是第一批利用直接拍摄而发现的系外行星之一。而Dupuy等人透过加法夏望远镜(Canada-France-Hawaii Telescope,CFHT)新发现的系外行星2MASS 0249 c,其质量、亮度和光谱几乎和绘架βb相同。Dupuy等人认为:这两颗系外行星应该不是只有浮于表面的相似,而是真的来自同一块恒星苗圃,「恒星基因」是相同的。

虽然是基因上的手足,但它们目前所处的环境却截然不同。它们的母星差异颇大。绘架β的亮度比太阳亮10倍左右,2MASS 0249却是个比太阳暗2000倍左右的棕矮星。再者,绘架βb很接近它的母星,只有9AU左右,相当于太阳到土星的距离;但2MASS 0249 c离母星却远达2000AU。距离相差如此之大,显示行星的哺育环境的确不全然相同。传统理论认为气体巨行星形成时,先有小型的岩质核心,而后恒星周围原行星盘中的气体逐渐累积在此核心表面,最后成长为一颗气体巨行星,绘架βb的成长过程应是如此。但相对地,2MASS 0249 c的母星周围似乎没有足以制造出一颗气体巨行星的资源,所以2MASS 0249 c应该是在其母恒星诞生的恒星苗圃中就已经形成。

由此可知,大自然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让行星看起来非常近似。绘架βb的诞生途径可能如同现今大多数气体巨行星般,在恒星周围原行星盘中从小尘粒开始累积而成;相对地,2MASS 0249 c则比较近似体重不足的棕矮星,是从气体云团收缩聚集而成。它们俩现在都被归属为行星,但2MASS 0249 c的出现让天文学家意识到这样的分类或许太过笼统,没办法反应出真实的状况。

Dupuy等人根据CFHT观测资料,除确认2MASS 0249 c离它母星远达2000AU之外,还确定2MASS 0249属于成员已经四散的绘架β移动星群(beta Pictoris moving group);绘架β在这个星群中并不是最显著的恒星,但它拥有最著名的行星之一,因而以之为名。该团队后来利用凯克天文台(WM Keck Observatory)测量2MASS 0249母恒星,发现2MASS 0249是棕矮星,而且它还有另一颗棕矮星伴星,换言之,这个系统是由2颗棕矮星和1颗气体巨行星所组成。后续以在夏威夷的NASA红外望远镜装置(NASA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和在美国的阿帕契天文台(Apache Point Observatory)天文物理研究联盟(Astrophysical Research Consortium)3.5米望远镜观察2MASS 0249 c的光谱,证明这颗系外行星与绘架βb非常近似。

1534864069296382.jpg

能直接拍到的系外行星,绝大部分都离母恒星非常近,绘架βb便在此类,有些甚至比水星到太阳还近许多倍,因为这样所反射的母星辐射,才足以亮到能被地球上的望远镜捕捉到它的身影。但2MASS 0249 c却离母恒星及其伴星很远,比太阳系最远的行星—海王星(30AU)还远得多很多,所以天文学家比较容易测量其表面天缉获大气组成等特性,而不会被母恒星干扰,如此一来便可更进一步地了解气体巨行星的许多特性和起源,所以对天文学家来说,2MASS 0249 c可是个瑰宝。

资料来源: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ʻi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34687172608073.jpg

中国预定今年12月实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和探勘的壮举。过去60年,人类已经发射10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65个月球着陆器,但仅有环绕月球轨道卫星和载人的阿波罗号看到过月球背面。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能够在月球背面着陆。

在8月15日的新闻发表会上展示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rover)的外观图像。月球车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有两个可折叠的太阳能板和六个轮子。它长1.5公尺,宽1公尺,高1.1公尺。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设计师吴伟仁(Wu Weiren)表示,嫦娥四号月球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前身玉兔探测车的形状和设计(这是中国2013年第一个用于嫦娥三号的月球车)。

与玉兔探测车一样,「嫦娥四号」月球车将配备四个科学设备,包括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成像光谱仪和雷达测量设备,以获取月球表面的图像并探测月球土壤和结构。它还将承受真空,强烈辐射和极端温度变化。月亮在昼夜温差大,可达摄氏300多度。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登陆月球背面南极地区的艾特肯盆地(Aitken Basin),这是科学和太空探索的热门地点。然而,因为月球本身的阻挡,地球要和月球背面直接通讯是不可能的,这是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众多挑战之一。所以中国已于5月发射了一颗名为「鹊桥」的中继通讯卫星,目前在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轨道运行,提供了地球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之间的通讯服务。

资料来源:spacedaily


延伸阅读:中国「鹊桥」升空,为登陆月球背面探测器做通讯中继

阅读全文 »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火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火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8/24凌晨1:14火星合月,地心所见的火星位在月球以南6.8度的地方。此时的月球则是月龄12-13左右的盈凸月,但因火星刚在7月底冲,此时的火星仍非常明亮,达-2.3等,颜色为鲜明的橘红色,在月亮旁一点也不会逊色,所以这次的火星合月还是相当引人注目的喔!8/23傍晚入夜后,火星和月球就在东南方天空,随时间逐渐西移,在午夜12时(凌晨0时)到凌晨2时这段期间,火星和月球最接近,约6.1度左右;而后约在2:30左右接近西南方地平而不易观察。除了月球和火星之外,在它们的右手边还有土星,可一并欣赏喔!

1534673270711664.png

2018/8/24凌晨0时,火星和月球接近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亦即:下方各预报图中的蓝色带状通过的地点才可见ISS凌月现象,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蓝带或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而每次凌月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或月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不过提醒大家: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ISS凌月则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18/08/22的ISS凌日预报,其中:

时间:2018/08/22 16:05-16:06
星数:本次的ISS凌日发生时,ISS轨道高度中等,ISS视直径中等偏大,不过发生时间接近黄昏,日头西斜,仰角仅约35-40度而已,观测地点需尽量挑选西方无遮蔽之处。凌日星数为★★★。
ISS视直径44″
ISS距离:
629 km
凌日带宽度:11 km
可见ISS凌月时间:
1.1 sec
主要可见地区所经县市:马祖(中柱岛与东引乡)、新北市(石门、金山、万里瑞芳、双溪)、基隆市、宜兰县(头城)。
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https://transit-finder.com/

1534671320421198.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土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土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土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8/21的17:38土星合月,地心所见的土星位于月球以南约2.1度的地方。傍晚入夜后便可在东南方天空见到土星和月球接近的景象。其中月亮是月龄12的盈凸月,土星亮度则约+0.3等,虽不若金星、木星和火星那么亮,但仔细看的话,还是很容易在月亮旁见到土星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1501924691668488.jpg 天鹅座kappa流星雨(κ-Cygnid,012 KCG)是年度固定发生的小流星雨群,发生时间一般介在8/3~8/25之间,今年预计极大期落在8/18,辐射点位于天鹅座的翅膀尾端的Kappa星到天龙座头部之间的区域。

本群流星速度偏慢,每秒仅约25公里。由于天鹅座为夏季星座,在此时节为整夜可见,但这群流星雨非常微弱,ZHR仅有每小时3颗,而且流星都很暗,罕见火流星,再加上今年月相逢上弦过后,在午夜之前才会受到月光影响,下半夜的观察条件还是不错的,有兴趣者不妨挑战看看。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资料整理:高良超、杨旸
时刻系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

  天象包括行星天象(合日、冲日、凌日、大距、行星最接近地球,过远近日点,升降交点,纬度最南最北、以及行星相合、行星合恒星等),月相,月亮过远近地点,月掩行星和恒星,日月食,二分二至等诸多天文事件。

  2018年9月23日9时54分为节气秋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随着地球公转移动,太阳直射的纬度渐移向南半球了,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量逐渐比南半球少,在季节上北半球也渐由热季转换成冷季了。

  入秋后的星空,闪耀的夏季大三角(牛郎星、织女星及天津四)于日没后位于天顶附近,随着时间渐移至西方天空 。美丽的夏季南天银河亦自南方天空渐移向西南方,喜欢拍摄银河的爱好者请好好利用日没后的这几个小时,因为到了夜间22~23时,明亮的南天银河就低垂至西南西方的地平。

太阳系大行星动态
太阳:由狮子座运行到室女座。
水星:月初,日出时位于东北方天空,地平高度约15度,易于观测。21日上合日,由晨星变为昏星。距太阳较近,难以观测。
金星:昏星。在室女座顺行。21日,金星最亮,亮度约-4.8等,然而,此时地平高度约10度,观测条件不好。
火星:由人马座顺行至摩羯座。日落后位于东南方天空,约于次日凌晨1时30分左右下落,前半夜可观测。
木星:在天秤座顺行。日落后位于西南方天空,下落时间逐渐提前至夜晚20时50分左右,可观测时间有所减少。
土星:在人马座。6日留后由逆行转为顺行,日落后由东南方天空转入西南方天空,26日土星东方照,约于夜晚23时下落,上半夜可观测。
天王星:在白羊座逆行。日落后不久即从东北方升起,亮度约+5.7等。
海王星:在宝瓶座逆行。8日冲日,整夜可见,亮度约+7.8等。

2018/9/8 海王星冲日 ★
  9月8日2时27分海王星冲, 海王星位于宝瓶座内,视直径2.4角秒,视星等+7.8,日落时由东偏南方升起,天亮时西沉,整夜可见。利用小型望远镜或天文摄影比对星图,即可找到这颗带着蓝色色调的行星。这也是一年当中,以小望远镜挑战搜寻这颗行星的最好时机。

2018/9/9 月掩水星
  这次月掩水星在亚洲东北部、北美洲,以及格陵兰岛可见,中国不可见。水星视亮度-1.3等,月龄29.1。
  月掩水星概况
  掩始外切:05时04.1分
  掩始内切:05时04.3分
  掩终内切:06时27.9分
  掩终外切:06时28.1分

2018/9/10 九月英仙座ε流星雨极大期 ☆
  9月9日的新月为这场北半球流星雨提供了很好的观测条件。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辐射点所在的天区从当地时间22时–23时升起至天亮前可见。极大时间在9月10日0时,也可能是9月10时3时,但这群流星雨非常微弱,ZHR(天顶每时出现率)=5,该流星雨在2008年9月9日产生了快速、明亮流星的爆发,另一次伴随明亮流星活动的短暂峰值出现在2013年。Esko Lyytinen的模型指出,下一次九月英仙座ε流星雨(SPE)真正引人注目的回归可能在2040年前不会出现。对流星爱好者而言,可以挑战看看。

2018/9/21 金星最大亮度 ★★★
  金星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体,也是白天唯一能看到的星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每当金星东大距(黄昏观赏金星好时机)或西大距(早晨观赏金星好时机)时,它与太阳的角距最大,比较利于观测。然而大距并不是金星最亮的时候,因为此时金星距离地球还比较远。在东大距之后,金星慢慢接近地球,亮度增加,但是由于金星位相变化,在地球上看到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小,因此在这中间有一个时刻,金星达到最亮。过了这个时刻,金星的亮度开始下降。同样,在西大距之前的某个时刻,金星的亮度又达到最亮。2018年有两次金星最亮,第一次是本月的21日21时,金星在太阳以东39度,视亮度为-4.8等;第二次是2018年12月2日12时,金星在太阳以西40度,亮度为-4.9等;用望远镜观察,此时金星呈眉月形状。
  根据理论可以用插值法精确求得金星亮度的准确时刻。Calsky计算的确实9/25金星最大亮度,紫台版则是相位角,地心距综合计算的,理论值是约东大距35天后,西大距前36天为最亮:2018/8/18~2018/9/21是34天。

2018/9/24晚上 月掩5号小行星义神星
  这次掩星,中国、日本、俄罗斯以及美国西北部可见,义神星亮度+10.9等,月龄14.8,虽然可在夜见观测,但逢满月,对观测不利。

1534774738746519.jpg

天象(地心视象)
日期 星期 时刻 天象简述
9/01 六 03时 御夫座α流星雨极大期(ZHR6)
9/02 日 08时07分 婚神星合月,婚神星在月亮以南5.4°
9/02 日 16时55分 金星合角宿一,金星在角宿一以北1.4°
9/03 一 10时01.4分 月掩毕宿五,格陵兰岛可见掩星现象
9/03 一 10时37.4分 下弦月
9/05 三 14时54分 月亮赤纬最北(δ+20°50’)
9/05 三 16时05分 金星过远日点
9/06 四 06时42.1分 月亮过升交点
9/06 四 06时46分 水星合轩辕十四,水星在轩辕十四以北1.0°
9/06 四 08时01.2分 残月
9/06 四 13时29分 北河三合月,北河三在月亮北7.8°
9/06 四 18时28.5分 土星留
9/07 五 07时27分 海王星最近地球,地心距28.932836256AU
9/08 六 00时29.7分 白露
9/08 六 02时26.9分 海王星冲(视星等7.8等)
9/08 六 09时19.9分 月亮过近地点,地心距361350公里
9/08 六 21时37分 轩辕十四合月,轩辕十四在月亮以南1.8°
9/09 日 06时16.3分 月掩水星
9/10 一 00时42分 九月英仙座ε流星雨极大期(ZHR
5)
9/10 一 02时01.4分 新月(朔)
9/10 一         21P/Giacobini-Zinner 彗星通过近日点
9/11 二 04时56分 谷神星合月,谷神星在月亮北3.3°
9/12 三 11时08分 角宿一合月,角宿一在月亮以南7.6°
9/12 三 23时45.6分 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以南10.5°
9/13 四 11时36.5分 娥眉月
9/13 四         79P/du Toit-Hartley 彗星通过近日点
9/14 五 10时20.4分 木星合月,木星在月亮以南4.4°
9/16 日 01时14分 心宿二合月,心宿二在月亮以南8.9°
9/16 日 20时53分 火星过近日点,日心距1.381441621AU
9/17 一 07时14.9分 上弦月
9/17 一 18时41分 灶神星合月,灶神星在月亮以南4.8°
9/17 一         59P/Kearns-Kwee 彗星通过近日点
9/18 二 00时30.0分 土星合月,土星在月亮以南2.1°
9/18 二 17时32分 月亮赤纬最南(δ-20°54’)
9/19 三 09时26分 冥王星合月,冥王星在月亮以南1.4°
9/20 四 08时52.9分 月亮过远地点,地心距404876公里
9/20 四 14时25分 双鱼座流星雨极大期(ZHR~3)
9/20 四 14时41.6分 火星合月,火星在月亮以南4.8°
9/20 四 17时31.1分 月亮过降交点
9/21 五 09时52.0分 水星上合日
9/21 五 10时24.2分 盈凸月
9/21 五 21时 金星最亮,金星视亮度-4.8等
9/21 五         133P/Elst-Pizarro 彗星通过近日点
9/23 日 09时54.1分 秋分,太阳越过天球赤道,昼夜相等
9/23 日 23时32.8分 海王星合月,海王星在月亮以北2.4°
9/24 一 00时00分 中秋节
9/24 一 21时16.6分 月掩5号小行星义神星
9/25 二 10时52.4分 满月(望)
9/26 三 07时50.5分 土星东方照
9/27 四 15时08.3分 天王星合月,天王星在月亮以北4.8°
9/28 五 01时 白昼六分仪座流星雨极大期
9/29 六 04时46.1分 亏凸月
9/30 日 01时13分 婚神星合月,婚神星在月亮以南10.9°
9/30 日 15时33分 毕宿五合月,毕宿五在月亮以南1.4°
9/30 日 23时33分 冥王星留

  天象载太阳、月亮和行星的动态以及其他天文现象,包括:
  (1)行星的地心天象(冲日、合日、方照、留、内行星东西大距以及金星最亮、火星最近地球等)和日心天象(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纬度最北和最南、过升交点和过降交点等);
  (2)日月食概况;
  (3)朔、望、两弦,月亮过近地点和远地点;
  (4)月掩行星或掩四颗亮恒星(毕宿五金牛座α星、轩辕十四即狮子座α星、角宿一即室女座α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行星合月,行星之间以及行星与五颗亮恒星(除上列四颗外,另加北河三β星)之间相合。

  现把各种天象分别说明如下:

  所有流星雨中文名称一律不允许随意简称和省略。例如,以月份命名的九月英仙座ε流星雨,不可省略,变成所谓的“英仙座ε流星雨”,以免与另一群已有流星雨混淆。目前(2018年7月6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流星数据中心(MDC)将流星雨区分成为24个群组,0个新增,112个确定,129个临时,23个将被删除,693个常规,合共有957个流星雨。

  天顶每时出现率(Zenithal Hourly Rate,简称ZHR)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假设辐射点位于仰角90度的天顶,在理想情况下,肉眼视力可以看到6.5等星的观测者可以看见的流星数量最多的流量值。
  ZHR不应该译作“每小时天顶流星数”,国际流星组织(IMO)也没有Zenith Hourly Number,ZHN(天顶每小时流星数量)这一类的词。维基百科(2018年3月17日)以及百度百科(2018年10月5日)已按照国际流星组织2017年12月21日上线的《2018流星雨日历》中文版,将ZHR的中文翻译为“天顶每时出现率”。
  “ZHR_r”是无线电观测结果,“ZHR”是肉眼观测结果。

  冲日和合日:行星视黄经与太阳视黄经相同的时候称为合日,相差180度的时候叫做冲日。内行星(水星和金星)的合日有上合和下合之分,上合是行星在太阳之后,即太阳在内行星与地球之间,下合是行星在太阳之前,即行星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上合的时候,行星是顺行,即行星由西向东移动,下合时是逆行,即行星由东向西移动。

  方照:对外行星而言,行星视黄经超过太阳视黄经90度和270度时为方照,在太阳以东90度时称为东方照,在太阳以西90度时为西方照。

  金星最亮:从地球看金星,也像月亮一样有盈亏晦明现象。金星约在下合日前后36天,或东大距之后西大距之前35天为最亮。金星的会合周期约为584天,所以它的最亮日期有时全年都没有,有时一年有两次。

  合月、月掩星、行星间和行星与恒星相合:行星或恒星合月以及行星之间、恒星与行星相合都是指视赤经相合而言。行星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以及四颗亮恒星(毕宿五、轩辕十四、角宿一和心宿二)都很接近黄道,因而月亮18.6年交点运动周期内有机会掩蔽它们。

  留:由于地球和行星绕日运动时运行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不同,行星在天空的视运动有时顺行(自西向东),有时逆行。顺行和逆行之间有一个时刻行星看来是停留不动的,这叫做留。顺行而留,留后逆行叫做顺留,内行星发生在上合日以后,外行星发生在冲日以后。

  东大距和西大距:外行星对太阳的角距可以为任何数值,在180度时为冲日。而内行星由于轨道是在地球轨道内侧,所以从地球上看,它们对太阳的角距不能超过某种限度,并且没有冲日现象。内行星在太阳之东(或西)的最大角距称为东(或西)大距。水星在下合日前后约20天达东大距或西大距,由于水星轨道偏心率比较大,最大角距变化在18度28度之间。金星在下合日前后70天左右达东西大距,角距约为46度48度。内行星发生的天象其循环总是这样:下合-留-西大距-上合-东大距-留-下合。

  距角:是自地球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角度,从太阳向东或向西计算,由0°至180°,但由于行星轨道与黄道有一定的倾斜,行星合日和冲日时,距角不一定恰好是0°或180°。
距角E是用下式计算:cosE=(R²+△²-r²)/2R△
其中R和r分别是地球和行星的日心向径,△是行星的地心距离。

  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假使不考虑摄动影响,行星的轨道为一椭圆,而太阳在其焦点上,行星在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最远的一点称为远日点。所列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日期是行星向径为极小或极大的日期,也就是已经考虑摄动的影响,这与由平均轨道根数近日点黄经等于0度或180度的日期稍有不同。

  过升交点和过降交点:行星轨道和黄道有两个交点,行星由南而北通过黄道所经过的交点,称为升交点,相反的一点,叫做降交点。所列时刻是行星日心黄纬等于0的时刻。

  火星纬度最南最北:是日心黄纬最南 、最北的时刻,最北时黄纬为正,最南时黄纬为负。

  阴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称为朔望月,大约29.530588日,大月有30日、小月有29日。

  月相是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相对位置的变化,地球上的观测者从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造成月相盈亏圆缺之变化。月相盈亏周期平均是29.530588日,历法中之朔望月源于此。

  朔、娥眉月、上弦、盈凸月、望、亏凸月、下弦,残月分别是月亮视黄经超过太阳视黄经0,45,90,135,180,225,270,315度的时刻。

  月龄是指每晚20时,以新月为起始,在一个朔望月周期内,出现各种月相所经历的天数。月龄的数值通常用带一位小数的数字表示,比如月龄7.4是上弦月,月龄14.8是满月,月龄22.2是下弦月。因此月龄和阴历是有关连的,只不过阴历只显示朔望月每日的整数,而月龄是计算月相所经历的天数,为求更加准确,很多时会显示至小数后一个位(甚至几个位)。如果知道确实的月龄,便能推算出当时月亮大致的形状、出没时刻及所在方位。
  例如2018年8月11日朔为17:58,相当于0.7486111,9月9日晚20时为0.83333天,两者相减为29.08天,月龄即为29.1。

  预报的时间同时适用于所有东八时区(UT+8:00)的地方,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文莱及马来西亚。

参考资料
  1、《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
  2、李广宇、张培瑜著《PMOE2003行星历表框架》,《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22卷,3~4期(2003年12月)
  3、有趣天文奇观


相关天象: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按照日期次序 ZHR > 100

2020年12月14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14
2022年1月4日 象限仪座流星雨 ZHR 115
2023年12月15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20
2028年12月14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08
2031年12月15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31
2036年12月14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02
2039年12月15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32
2040年8月13日   英仙座流星雨 ZHR 106
2047年12月15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24
2049年1月4日 象限仪座流星雨 ZHR 110
2050年12月15日 双子座流星雨 ZHR 107
2064年11月18日 狮子座流星雨 ZHR > 1,00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通常而言打棒球是会去统计生涯第n支全垒打或第n支安打的,如果在天文学界也有这样子的统计数字的话,那么亚洲第一就非板垣先生莫属了。

8月2日,住在日本山形县的板垣先生发现了今年第5个,生涯第136个候选超新星,暂定名为2018enb,该天体位于飞马座附近,详细天区如图。之后经美国利克天文台使用光谱仪对其进行确认,证实为Ia型超新星。

1533999659933651.png

图由Stella Navigator绘制, DSS版权声明

找出新的超新星并不容易,就好像在玩大家来找碴一样,把两张同样天区,不同日期的照片拿来比对一下,同一个位置若有新的亮点,就有可能是超新星爆发。但是超新星的亮度从地球看来是非常暗的,仪器必须非常精密才能够察觉其差异性,再者,哪一天区会产生超新星并没有办法预测,只能不断的对不同天区拍照进行比对,才能够有所发现。

1534000421130568.jpg

飞马座附近的超新星发现照片,摄影:板垣公一

板垣先生是一名企业家兼业余天文学家,在「豆の板垣」担任董事长,受到池谷薰在1963年发现的池谷彗星影响,板垣先生首先将目标定为「发现彗星」,在1968年他终于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但是其发现报告比另一个团队晚提交,因此他并非第一个发现者,在那之后由于板垣先生将精力放在经营上,因此后续并没有再发现新的彗星;此外,由于与NASA等相似的公部门均把彗星及小行星列为搜索目标,业余天文学家想要成为该类星体的第一发现者极为困难,所以当他得知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Shoemaker-Levy 9, SL9, D/1993 F2)撞击木星事件,是由业余天文学家发现时,又重新燃起了他对天文观测的渴望。

1534001552829558.png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被木星的潮汐力撕裂一影,摄:哈勃太空望远镜1994年5月17日

他在2000年决定将目标改为「发现超新星」,2001年5月17日,板垣先生发现了第一颗超新星,命名为2001bq,之后直到2018年为止,他所发现的超新星数量,排名世界第五,日本人所发现的超新星当中,有一半以上均是板垣先生的成就。

除了超新星以外,板垣公一在2008年也在金田宏的协助下,找到了一颗疑似新的彗星,后来经证实这颗是失落了110年的D/1896 R2彗星,而2009年在鲸鱼座附近又发现了一颗新彗星(C/2009 E1),如今该彗星被命名为板垣彗星。

资料来源:AstroArts(日文网站)IAU日本国立天文台板垣先生个人网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千年来不少人声称目睹了月球表面发生的短暂闪光现象。直到CCD相机发展后,90年代末期才有科学家系统性研究此事件。西班牙团队MIDAS(Moon Impacts Detec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在3处天文台,分别使用数具14吋至40公分口径的望远镜,以及高敏感度CCD与自动检测软体,持续且系统性观测月闪事件。此画面为2018年7月17-18日,所观测到的事件,目前估计这两颗“流星体”与核桃的大小差不多,依据发生时段,它们很可能来自发生日期介于7/3~8/15之间的摩羯座α流星雨(α–Capricornids,001 CAP),而摩羯座α流星雨则是地球穿过169P/NEAT彗星尾巴的结果。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研究月闪事件,可以确定有多少数量与大小的流星体撞击事件,并推断出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进一步了解地球附近的太空环境。

资料来源: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