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民政部

为推进天体地名标准化,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经标准化译写和审核,现正式公布冥卫一(Charon)首批地名标准汉字译名,请遵照使用。

民政部
2018年7月23日

第一批冥卫一地名标准汉字译名表(共12个)

序号  标准汉字译名 国际通用名 1  阿尔戈深谷  Argo Chasma
 2  巴特勒山   Butler Mons
 3  卡莱巫切深谷 Caleuche Chasma
 4  克拉克山脉  Clarke Montes
 5  多萝西坑   Dorothy Crater
 6  库布里克山  Kubrick Mons
 7  曼杰特深谷  Mandjet Chasma
 8  纳斯尔丁坑  Nasreddin Crater
 9  尼摩坑    Nemo Crater
 10   珀珂斯坑   Pirx Crater
 11   离婆底坑   Revati Crater
 12   萨特阔坑   Sadko Crater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7晚上21:28,137号小行星存女星((137) Meliboea)将从11.8等的恒星UCAC4-444-08909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台湾西部的澎湖、嘉义、云林、彰化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台北、基隆、宜兰等地,部分台南和花莲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1.8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8240263028.jpg

2018/8/7晚上21:28,存女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44-08909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59m20.6406s DEC: -01°18’51.294”,这颗恒星属于天鹰座,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南方仰角约63度的地方。小行星本身亮度+11.8等,与UCAC4-444-089090相当,所以望远镜中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0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长达21.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7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44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外侧,属于以它为名的小行星家族,换言之,存女星是该家族中最大的主要小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2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以及它的家族成员都属于C型小行星,主要组成成分为碳酸盐类物质,而从光谱来看,这些小行星尚可能有含水物质。1990-1991年经过亮度曲线分析结果,这颗小行星的自转一周约需15.28小时,但在2009年的新研究却发现自转周期应该是25.676天左右。表面反照率约0.0503,虽不及(1436)萨隆塔小行星,但也是偏暗的了。

存女星小行星由奥地利天文学家J. Palisa于1874/4/21在奥地利海军天文台(Austrian Naval Observatory)观测时发现。其名Meliboea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女子名,有人认为是大洋河河神欧开诺斯(Oceanus)的女儿之一。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1436) Salonta)将从11.7等的恒星UCAC4-469-13055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金门、台湾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市、台北市、宜兰等地(蓝线之间的区域),而基隆、台中、南投与花莲的北部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红线之间的区域)。 由于被掩恒星仅11.7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7115595635.jpg

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69-13055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21h24m16.4450s DEC: -03°46’20.200”,这颗恒星属于小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61度的地方。而萨隆塔小行星本身亮度+14.7等,比与UCAC4-469-130550暗很多,所以一般望远镜中只能看到恒星本身突然变暗又变亮的景象,但若是使用口径3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许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6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5.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3.1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63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外侧,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小行星家族,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8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属于P型小行星,含有丰富的矽酸盐、碳和无水矽酸盐,内部可能有水冰,反照率很低,只有0.028左右,这表示它反射太阳光的比例很低,表面显得很暗,或许是太阳系内最暗的天体之一。天文学家由其亮度变化曲线,测定其自转依周所需时间约8.861小时和8.8716小时,之所以有两组自转周期,是因为经由电脑模拟后,发现它有两组自转轴,所以整体看来像是乱滚一样。

萨隆塔小行星发现于1936/12/11,故发现当时的暂时编号为1936 YA,是由匈牙利天文学家György Kulin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康科利天文台(Konkoly Observatory)观测发现。Salonta之名来自Kulin出生的罗马城市Salonta。不过其实在3天后的1936/12/14当晚,法国天文学家André Patry在尼斯天文台(Nice Observatory)也曾独立发现过这颗小行星,只是国际小行星组织( Minor Planet Center)只认证首位发现者,Patry因而错失发现权。而后天文学家根据其轨道回溯,发现在1933年、1934年都曾有人观测并纪录过,分别被列为1933 FX1、1934 NU,只是当时没有发现是同一颗,导致这两次编号的发现者也错失了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预报:哈尔滨 金龙鱼
参考:有趣天文奇观网站

在2018年8月7日凌晨,将会发生月掩金牛座毕宿五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时挡住背景恒星或行星,被称为“月掩星”。毕宿五是位于金牛座的一颗橙红色亮星,亮度在0.9等左右。

这次的月掩毕宿五,在亚洲中北部、中国的内蒙、黑龙江极西北部可以看到。毕宿五由月亮 亮面掩入,再由暗面复现。其他地区在8月7日凌晨至天亮前东方天空可见毕宿五伴月。

1532797041102990.png

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掩始前Stellarium模拟图

掩食带区域图中,在掩食带边缘(南界限和北界限)数公里地区,当月球不规则的边缘掠过恒星的时候,观测者会看见恒星数度消失及重现,称为掠掩。由于观测掠掩能间接得出月面边缘的准确地形,因此比一般月掩星更具有科学价值。

由于各地见掩情况不同,掩星预报会有几分钟的误差,需提前准备,利用相机拍摄或借助双筒/小型望远镜观赏。

1532797564292954.png

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掩食带区域图,底图来自Occult

最后提醒一下,8月份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为酷热的阶段,后半夜观测要注意做好防暑和防蚊虫工作。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球状星团是非常古老的恒星系统,里面拥有数十万至百万颗恒星,以引力聚集成球形。银河系已经发现近200颗球状星团,由于球状星团较明亮,科学家认为尚未发现的球状星团应该不多。不过,巴西的天文学家Denilso Camargo最近以NASA的宽视场红外巡天太空望远镜(WISE)公布的影像中,一口气发现了5个球状星团。

新发现的球状星团,分别命名为Camargo 1102,1103,1104,1105和1106,其年龄介于125至135亿年之间,几乎是银河系最早期的恒星。其中Camargo 1102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另外一侧,距离太阳26700光年,距离中心则为2800光年。 其他星团则与太阳同侧,距离太阳约14,700-18,900光年,距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则为6,800-11,700光年,由于位于银河盘面方向所以不容易发现。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新发现的球状星团有助于了解银河系形成和早期演化。

资料来源: sci-news

1532774834318961.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欧南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开始使用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adaptive optics,AO),成效良好,获得不逊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海王星影像。由于大气扰动会扰乱天体光线进入大气的方向,造成望远镜实际的解析力远逊于理论值。因此,天文学家发射昂贵且难维修的太空望远镜以避开大气扰动。但地面天文台也发展自适应光学来减轻并修正大气扰动的影响!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20多年前开始发展,原理是望远镜先观测恒星(引导星),并得到大气扰动造成的光波波前畸变(也就是模糊星点),由于已知所观测天体应该是点状,电脑计算后再改变反射镜形态为补偿,进而回复清晰的星点,而同视野的天体也获得修正。但受到技术限制,早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仅能观测近红外波段,且能够观测的有效视野较小。

最近,8米级的甚大望远镜开始使用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名为Galacsi(Ground Atmospheric Layer Adaptive Corrector for Spectroscopic Imaging)。为了能观测没有适合的恒星为引导星的天区,它使用四个雷射创造自己的“恒星”, 并每秒修正镜片约1,000次,如此可消除望远镜上方900公尺大气造成的扰动。由ESO公布一系列海王星影像,显示该系统对大气扰动的补偿非常有效,观测效果丝毫不逊于哈勃太空望远镜。

1532617179338183.jpg

1532617460375394.jpg

资料来源:Popular Mechanic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1凌晨2:44,198号小行星葡神星((198) Ampella)将从10.8等的恒星UCAC4-370-142593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台湾南端的高雄、屏东、台东一带,台南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0.8等,需利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614603882927.jpg

2018/8/1凌晨2:44,葡神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370-142593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38m44.9365s  DEC: -16°07’05.263”,这颗恒星属于人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9度的地方,所以观测地点必须挑选西方地平无遮蔽之处。而葡神星本身亮度+11.1等,与UCAC4-370-142593相当,所以望远镜中应该可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0.8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9.0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3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葡神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平均直径约57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3.86年,属于S型小行星,意即它主要是硅酸岩类的岩质小行星。1991/11/8澳洲新南威尔斯一带曾成功观测到一次葡神星掩星事件。1993年借由亮度变化观测结果,天文学家推测其自转一周约需10.379小时。

这颗小行星1897/6/13由法国天文学家包瑞利(Alphonse Louis Nicolas Borrelly)于法国马赛天文台发现。Ampella名称来源不确定,一说是希腊神话故事中,酒神戴欧尼修斯(Dionysos)的好友萨堤尔(Satyr)女性型态时的名称Ampelos,化做葡萄藤的形象出现的模样,是以中文才会称为「葡神星」。另一种名称来源的说法是来自Ampelose(Ampelos的复数形),为hamadryads的变化型;Hamadryads是指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都有提到的宁芙(Nymph),这是树林女仙其中一支,为森林之神Oxylos和树木女神Hamadryas所生的8个女儿,负责保护和管理树木,而这八位树林女仙合称Hamadryads,是「Hamadryas的女儿们」的意思。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火星公转轨道和太阳的距离平均为1.52AU,但因为它的轨道椭圆率(偏心率,e)是八颗行星中最大的,所以其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的距离相差得比例也比较大,如此一来,使得每次冲和接近地球时的距离都会不一样,而冲发生在火星近日点附近时,那么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也会比较接近。

是以,火星在2018/7/27到达冲的位置后,2018/7/31的15:51最接近地球,彼时火星距离地球中心约0.38496AU,相当于5759.0万公里。而我国在23:00是最接近之时,距离火星中心0.38494AU,相当于5758.7万公里。在冲到最接近地球的这段时间,是火星最亮、最大的时候,亮度达-2.8等,视直径达24.3角秒,所以这段时间都很适合观察火星。

比较适合的观察时间是晚上19:17至隔日凌晨4:14之间,7/31当天火星约在23:43过中天(通过子午线),不过虽然这是仰角最高之时,但也只有39度左右。

1532611184568130.jpg

2018年火星大冲、火星最近地球与火星近日点位置日期与标示示意图。

其余相关详细内容,请见2018/7/27火星大冲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极大期日期和辐射点位置都很相近的宝瓶座δ南支流星雨、南鱼座流星雨和摩羯座α流星雨可能其实是同一群,但流星数量都不多,综合结果也仅约每小时10来颗而已。约20:00到隔日天亮前可见,但今年适逢满月,受月光影响严重,这几群的流星本身亮度又不高,观测条件并不佳。

1532538966952474.jpg

南鱼座流星雨、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辐射点位置漂移示意图。图片来源:IMO

南鱼座流星雨

南鱼座流星雨(Piscis Austrinids,183 PAU)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发生时间介在7/15~8/10之间,今年预测极大期落在7/28,辐射点约于晚间20:30左右升起。

这群流星雨数量很少,多年观测所得平均ZHR仅约5颗,流星速度稍慢(每秒35公里),平均亮度低(4等以下),因此并不是很好的观赏目标,观测资料相当贫乏,关于这群流星雨的许多细节并不十分确定,甚至连上述ZHR~5的平均值可能都是高估了的。再加上对我国而言,南鱼座仰角偏低,受大气消光影响,可见流星数量更少,观赏条件不佳,不适合一般业余欣赏。由于这群流星大都偏暗,于肉眼观察不利,故想挑战此流星群者,建议可利用望远镜观测或录影观测方式进行记录。

宝瓶座δ南支流星雨

宝瓶座Delta南支流星雨(South. δ–Aquarids,005 SDA)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发生日期一般介在7/12~8/23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将发生在7/28,辐射点约在20:00左右升起。国际流星组织(IMO)建议在7/26~7/31期间的背景流星数量仅稍逊于极大期,也都适合观赏这群流星雨。

此群流星雨预期平均ZHR仅每小时16颗,流星速度中等(每秒41公里),和南鱼座流星雨一样都亮度偏暗(4等以下),对我国而言仰角偏低,受大气消光影响较大,所以每小时可见流星数量可能只有零零散散的几颗。不过IMO建议可以小心的进行目视观测,能获取比较精确的辐射点位置等讯息。此外,也适合望远镜观测与录影观测的方式,有时候以电波观测方式也能侦测到数量不少的此群流星。

摩羯座α流星雨

摩羯座Alpha流星雨(α–Capricornids,001 CAP)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型流星雨之一,发生日期介在7/3~8/15之间,今年极大期预计将发生在7/30~31,但其实这群流星雨相当散漫,很难确认极大期发生的确切时间,平均ZHR每小时只有5颗。不过流星速度虽极慢(每秒仅23公里),平均亮度中等(约3等),但偶尔会出现令人惊艳的火流星。辐射点约于20:00升起。

由于摩羯座Alpha流星雨的流星速度很慢,所以适合目视和录影两种观测方式来记录,并借以分辨来自宝瓶座Delta南流星雨和摩羯座Alpha流星雨的流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影像欣赏:本世纪最长月全食——食甚前的红月亮

2018/7/28凌晨发生的本世纪月全食,台北地区在云来云去中结束。当红彤彤的月亮,伴随着红彤彤的火星一起出现时,真是让人十分惊艳。好玩的是,当月亮愈来愈接近食甚时刻,除了背景天光渐亮外,深入地影的月球亮度也不高,与始终明亮的红火星相较之下,红月亮的亮度暗到得睁大眼睛仔细瞧才看得到它。不过还是看到了,真高兴呢!以下影像为台北天文馆同仁于第一观测室内拍摄到食甚前的月全食影像,提供给大家欣赏啰!

1532773286197189.jpg

台北天文馆张桂兰、杨晔群于2018/7/28凌晨4:21在第一观测室内拍摄到的食甚前的红月亮。


有「红色战神」之称的火星于7月27日(周五)13:13达到「冲」的位置,随后于31日最接近地球。这次「火星冲」是自2003年至2035年的32年间距离地球最近,也是火星最大、最亮的一次,比平均大了4倍,是极难得的观察良机。在「火星冲」数小时后,7月28日凌晨将发生今年第二场「月全食」,适逢最小满月,因月球离地球较远,通过地球影子的时间也较长,成为本世纪持续时间最久,全程将近四小时的月食。特别在3:30之后的「全食」阶段,将出现相距不到10度的「红火星」与「赤月亮」同框较劲奇景,大家不妨比较看看谁更红、更亮!

1532531950726720.jpg

2018年7月28日4时,火星和全食阶段的月亮。

2018/7/28月全食

2018/7/28凌晨的月全食是今年的第二场月全食,沙罗周期第129号,非洲、西亚、印度洋全程可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月没带食,经历时间共约4小时12分,全食约1小时43.6分,食分1.614。台湾地区可见月没带食,除复圆和半影食终外,其他过程均可见,不妨碍大家欣赏食既至生光阶段的红月亮。其中,各阶段发生时间与月球所在位置如下表。当天4:20也是今年的最小满月,视直径仅28.97角分。在之后的6:05火星合月,地心所见的火星位在月球以南约6.7度的地方,所以随着月食开展,火星和月球彼此间的距离也会愈来愈近喔!

2018/7/28凌晨月全食各阶段时间与位置
–        时间        位置        说明
日 时 分 方位角(度) 仰角(度)
半影食始 28 1 13.1 205.2        41.1 月球边缘与地球半影接触,不易察觉。
初亏         28 2 24.2 222.6        32.3 月球边缘与地球本影接触,偏食开始。
食既         28 3 29.9 234.5        21.5 月球恰好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全食开始。
食甚         28 4 21.7 241.8        11.8 月球最接近地影中心的时刻。
生光         28 5 13.5 247.8        1.5   月球恰好开始离开地球本影,全食结束。
月没         28 5 25  249           —-  月球上缘沉入地平面下。
备注:
天文曙光 03:54 — 太阳在地平面下18度,天光开始渗漏,6等星开始消失。
航海曙光 04:25 — 太阳在地平面下12度,可感觉天空变亮。
民用曙光 04:54 — 太阳在地平面下6度,天色大亮,但太阳尚未显露。
日出时间 05:19 — 太阳上缘接触地平面,开始可见太阳盘面。

1532532467277044.jpg

2018/7/28凌晨月全食发生时,月球通过地影轨迹示意图。

统计:
★ 月全食: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台湾地区可见)
下一次:2019年1月21日(台湾地区不可见)
★ 台湾地区可见的月全食: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全程)
下一次:2021年5月26日(月出带食)
★ 台湾地区全程可见的月全食: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下一次:2025年9月08日

今年最小满月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其中一个焦点上,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并不维持一定;每次满月时的月球可能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所以每次满月的距离和大小会不一样。约每13-14个满月,其位置恰好在公转轨道的近地点附近,将使得此时地球上所见的满月视直径最大,有时被戏称为「超级满月」。相对地,约每13-14个月,满月位置恰好在月球轨道的远地点附近,则将使地球上所见的满月视直径偏小。

1532532785762873.jpg

椭圆形的月球轨道,使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不一样。

由于月球在27日13:44通过今年离地球最远的远地点,距离406165公里,使28日凌晨04:20的满月成为今年最小满月,视直径仅28.97角分,和今年1月31日第一次月全食恰逢超级满月的状况刚好相反。

1532533048174792.jpg

2018年最大满月和最小满月比较示意图。

本世纪最长月全食

虽然月球视直径比较小看起来似乎不壮观,但月球比较小,再加上月球几乎从地球本影中心通过,使月球通过地球本影时间比较长,这使得本次月全食食分达1.614,共历时约4小时12分;其中从食既到生光是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而变红的全食阶段,长达1小时43.6分,是21世纪所有月全食中最长的一次呢!(原理请见下方为什么月全食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节)

月全食观察不需要任何仪器,只需挑选西边地平附近无遮蔽物、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以肉眼即可欣赏,用固定后的手机或一般相机、录影机对准月亮后拍摄也可以轻松记录这个美丽的天象,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

如何观测月食:

肉眼观看

月全食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因为它发生时间预报误差小,不若太阳般刺眼而对眼睛有危险性,比彗星或行星等大许多而无需动用望远镜才能观察,变化缓慢而不需神经紧绷地深怕错过任何景象,所以观赏月全食很简单,仅需凭借双眼,以最舒服的姿势、轻松观看月亮即可。而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我国可见月没带食见,所以只要在西方地平附近视野没有遮蔽的地方,都可以见到红色月亮喔!

由于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球是从地影中心稍偏北之处通过,故以肉眼观看时,食甚前后的月球红的颜色比较深,而整个过程的南侧明暗颜色变化会比北方边缘大。面对西方观察时,则是月球左侧的颜色会比右侧还深。

不过由于是月没带食,在食甚时即已届航海曙光,天空背景明显开始愈来愈亮,在背景天光衬托下,月球的红色会愈来愈不明显,所以食甚之前的观察条件会比食甚之后还好。

1532533284457778.jpg

台北地区可见之2018/7/28月食各阶段所在天空位置示意图。

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亮位在摩羯座中,附近本无亮星,但恰好逢火星大冲,且火星也在摩羯座中,就在月球以南不远处,可同时欣赏火星大冲、月全食、今年最小满月与火星合月四种平常是分开观察的天象,也颇有趣。 此外,刚过冲的土星则在火星和月球右方、接近地平处的人马座中,此处又是银河最亮、最密集的地方,在食甚之前都可一并欣赏,或什至可尝试在月全食的时候进行星野摄影,通通一起捕捉下来。

1532533599849985.jpg

2018/7/28月全食,食甚时的月球所在位置示意图。

望远镜与描图观测

1532533878829157.jpg 可利用双筒望远镜(7×35或7×50)或摄录影机观察月亮。 面朝东方时,初亏开始前可先注意观看月亮下方边缘的变化;若是利用可追踪的望远镜观察月亮的话,在望远镜的画面中,则需注意月亮的东方边缘(风暴洋一带)的变化。 如果觉得只做目视观赏,没留下任何记录很可惜,但又不会或无器材进行摄影,那么可尝试用描图与计时的方式来观测。可多复印几张月球表面全图,每隔10~20分钟在图上依观察结果描下月亮被食的程度、位置与颜色变化、光度变化等,以此记录月食发生过程。
1.色调变化:由于从偏食到全食的阶段中,月亮表面的颜色会不断地变化,可能混杂着棕色、红色、粉红色甚至些许的蓝色,观察颜色变化时可以利用色笔将所见的颜色描绘在图上,尤其是月面中心和月亮边缘的部分要特别留意。
2.光度变化:可利用20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André-Louis Danjon制订的月食光度标准,如下表,估计月全食食甚时刻的月球亮度(L),L愈小代表食甚时的月球愈暗。若观察到的现象会介在某两个等级间,可记录成2.5或3.4等,只要据实记录即可。
等级 说明
L=0 非常暗的月食,月亮几乎看不见,尤其是在食甚时。
L=1 黑暗的月食,表面带灰色或棕色,月面的细节必须很仔细的观察才能分辨。
L=2 深红或暗红的月食,本影中央特别黑,外部边缘则较亮。
L=3 砖红色的月食,本影边缘较亮或带黄色。
L=4 鲜红色的月食,本影边缘较亮且带蓝色。
3.接触计时:测定月球边缘或表面环形山等可供辨识的地形,与地球本影接触或分离的时刻。 以目视方式进行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很高,因为精确度必须达到0.1秒的资料才有实用价值。 如果要进行这项观测工作,必须事先熟悉月球表面各个地形特征,并了解地影扫过月面的方向,比判定各个地形进入或脱离地影的先后顺序。 这些接触计时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月全食初亏、食既、生光、复圆的正确时刻。
摄录影
月全食摄影基本配备是相机、三脚架与快门线,挑选视野辽阔、没有路灯等光害干扰的区域,摄影效果会比较好。由于月全食过程中,月亮明暗变化剧烈,摄影参数需随时视情况调整。无快门线者,可利用脚架或其他物品固定相机后,开启自拍功能来拍摄,以免因手按压快门,让影像晃动而显得模糊不清。 所有摄影项目均请关闭闪光灯功能。

全食星野摄影:

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相机镜头挑选稍广者较佳,于全食阶段将月亮调整于视野中,焦距调好,开大光圈,快门打开曝光10~20秒即可;由于本次全食时间长达50几分钟,使用数位相机者不妨多试几种曝光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一定可以拍到不错的照片。若想拍出更多的星星,可调高感光度,或以赤道仪追踪后加长曝光时间;若无赤道仪追踪者,曝光时间过长容易使星点和月亮拖成椭圆形而不够美观。

1532534043341722.jpg

月全食星野摄影。2011/6/16月全食,王为豪摄于垦丁。感谢王为豪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为豪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为豪先生。

月流迹摄影:

从月食初亏前至复圆后约3.5小时,将快门一直打开曝光,可以记录月全食的光度连续变化。拍摄月流迹须用广角镜头,且需先事前估算月亮从开始到结束的位置,将镜头位置调整好,才能在同一影像内容下整个月食过程。

1532534564275961.jpg

月全食流迹摄影。2007/8/28 台北天文馆/吴昆臻摄于台北天文馆第二观测室。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间歇摄影:

类似月流迹摄影,相机与脚架位置固定不动,但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开启一次,所以相机必须具有重复曝光的功能或事后以电脑美工软体予以合成;此外,还必须随月亮的亮暗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详细资料可参考下表。
1532536150632500.jpg

月全食间歇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洪景川、赵瑞青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扩大摄影:

利用长镜头或天文望远镜,或是摄录相机本身具有缩放功能(zoom)、可将月亮尽可能放大者来拍摄。调整好焦距,按下表曝光值进行摄影即可。

1532536509430969.jpg

月全食扩大摄影。2007/8/28 台北天文馆/林琦峰、李瑾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地球影摄影:

使用长镜头(约200mm~500mm)的相机,将其装设在赤道仪或摄星仪上,利用仪器追踪抵销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星月移动,并利用重复曝光方式将每隔20-30分钟曝光一次,将月亮拍摄在同一张底片上。这种方式可以拍到月亮进出地球因影的景象,并借以显示地影的大小与位置。 拍摄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时刻月球位置,以此位置为底片中心。

月全食和地球本影摄影。2015/04/04,台中一中天信天文台王嘉辉摄。感谢王嘉辉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嘉辉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嘉辉先生。

月食摄影参考表(以感光度100为主),百分比表示进入地影的多寡。
月相        间歇摄影             放大摄影
光圈        快门        f/10- f/15        f/22        f/32        f/45
满月 f/8        1/250秒     1/125秒    1/30秒        1/15秒        1/8秒
初亏 f/8        1/250秒     1/125秒    1/30秒        1/15秒        1/8秒
20% f/8        1/125秒     1/60秒
40% f/8        1/60秒       1/30秒     1/15秒        1/8秒        1/4秒
60% f/8        1/30秒       1/15秒
80% f/8        1/8秒        1/2秒        1/2秒        1秒        2秒
生光 f/4        2秒         15秒
全食 f/2.8     30秒以上   60秒以上

月食的成因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月亮公转过程中,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一直改变,地球上的人们会见到不同形状的月亮,称为「月相」或「月亮的相位」。月相变化周期即为农历(阴历)的一个月,约29.53天,亦称为一「朔望月」。

1532537460142388.jpg

月相变化示意图

太阳光照射物体时,会在物体背面形成阴影。由于地球是球形,且太阳体积比地球大许多,故地球阴影是圆锥形的,其中深灰色小圆锥称为「本影」,阳光完全无法抵达;浅灰色大圆锥称为「半影」,仍有一部份的太阳可以照射到此处。

1501776086779523.jpg

本影与半影示意图

1532537918577446.jpg

日月食的成因日月食成因示意图

我们所见的月光其实是月亮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当月亮恰好处在地球的本影中,无法再反射太阳光时,古时人们觉得是因为「月亮被天狗吃掉了」,便将这种现象称为「月食」。若与月相变化图比对,可知月亮进入地球本影时,相当于「望(满月)」的位置,地球会介在月亮和太阳之间,因此只有在满月时,才可能发生月食。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如果连月偏食也计入的话,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

然而,白道面和黄道面两者并不重合,而是有个约5°9’的夹角。当月亮在望的位置时,不一定会恰好落在地球阴影中;唯有位在白道面和黄道面的交点(节点)附近时,才有机会形成月食。 故月全食发生有2个必要条件:(1)为月亮必须在望的位置,(2)月亮必须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交点上,简而言之,就是月─地─日必须几乎成一直线。

因月球位置并不见得会恰好全部落在地球本影中,若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则为月全食;若仅从地球本影边缘通过,只有一部份月面被遮,则形成月偏食;若月球全部位在地球半影中,则为半影月食。半影月食的光度变化非常小,除非用比较灵敏的摄影器材或光度观测仪器,否则不太容易用肉眼看出变化,所以一般都不做预报。

1501776615184022.jpg

月食种类、成因与各阶段名称示意图。

为何月全食的月亮是红色的?

当月全食发生时,月亮进入地球本影,阳光本会完全被地球遮蔽而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不见月亮,然而因地球具有大气层,阳光经地球大气层的散射与折射后,短波长的蓝光被散射掉,长波长的红光则被大气层折射至月球表面,因而使月亮呈现红色。

1501776826329402.jpg

月全食时的红色月亮成因示意图。

为什么月全食的时间有长有短?

月全食由食既至生光的全食阶段时间长短每次都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有时比较靠近太阳,有时离太阳比较远,地球阴影圆锥的大小会随之改变,反之地球上所见的太阳大小也会随之不同。
2.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上所见的月亮大小也会不同。
3.月全食发生时,如果非常接近地影中心的位置,则月全食的长度也会比一般的长。

1532535458634766.jpg

影响月全食过程长短的原因。上图中灰色部分表示地球本影,暗红色部分表示月球,十字线表地影中心。(a、b)假设地影大小、月亮大小均相同,则月亮经过地影的路径不同,全食总长度便不同。(c、d)假设地影大小相同,所走路径亦相同,则月球大小不一样,全食总长度亦不同。(e、f)假设月球大小相同、所走路径相同,则地影大小不同,全食总长度亦不同。

本次月全食主要是因为月亮路径几乎是从地影中心经过(上图第一组ab),再加上恰逢月球过远地点,使月球视直径比较小(上图第二组cd),使得从初亏到复圆的月食长度长达108分钟之多,从食既到生光的全食阶段也长达52分钟,皆是本世纪内最长的。

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若将月偏食与半影月食也计入,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最少2次。而每一次月食的状况也都不相同。下表为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日期均以国际标准时UT为主:
20世纪(1901-2000) 21世纪(2001-2100) 22世纪(2101-2200)
一年有2次月食的年数 78        78         72
一年有3次月食的年数 15        16         19
一年有4次月食的年数 7         6         8
一年有5次月食的年数 0         0         1(2132年)
月食总次数     229        228        238
全食总次数     81(35.4%)     85(37.3%)     69(29.0%)
偏食总次数     65(28.4%)     57(25.0%)     88(37.0%)
半影食总次数    83(36.2%)     86(37.7%)     81(34.0%)
时间最长的月全食 2000.07.16(1h46m24s) 2018.07.27(1h42m57s) 2123.06.09(1h46m06s)
时间最短的月全食 1917.12.28(0h11m58s) 2015.04.04(0h4m43s) 2155.09.11(0h02m36s)
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1953.07.26(1.8628)  2029.06.26(1.8436)  2170.05.30(1.8330)
食分最小的月全食 1917.12.28(1.0056)  2015.04.04(1.0008)  2155.09.1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