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vtype_4.jpg

  火星和木星于2018/1/7最接近至12角分后,两者逐渐分离。下弦过后1-2日、接近半圆形的残月,在1/11-1/12凌晨加入木星和火星的行列,形成双星拱残月的景象。可于这两日的天亮前朝东方低空观看,其中1/11凌晨天亮前的残月在木星左上方6-7度远之处,1/12凌晨天亮前的残月则来到火星左下方6- 7度远之处。其中木星亮度-1.9等,火星+1.4等,亮度相差比较多,但仔细看,仍能在木星左下方找到红色的火星。

1515232668455767.png

1515232947736031.png

2018/1/11(左)和1/12(右)凌晨5:00,火星木星拱月景象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件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火星和木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木星合火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1/7的中午12时木星合火星,地心所见的木星位在火星以北仅0.21度的地方。在1/7前后数天的清晨2:30后至约6:00天色大亮前这段时间,朝东方天空观看,都能见到木星和火星接近的景象,不过其中以1/7凌晨时最接近,两颗行星相距约12角分,小于满月直径的一半!但是两颗星亮度差很多,可先找到-1.9等的白色木星,那么+1.4等的红色火星就在木星右方。使用肉眼、双筒或一般望远镜观赏皆可,也适合进行简单的天文摄影;望远镜中还可见木星叫亮的卫星,十分有趣。

1515231331143921.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理论上,在脉冲星旁,可能也有适居行星存在!脉冲星(pulsar,亦称波霎)是一种快速旋转的中子星,会发出极短的脉冲辐射。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这样的行星可能有浓厚的大气,能将脉冲星放出的致命X射线和高能粒子转换为热能。这篇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及荷兰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天文学者发表在《天文与天文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脉冲星周遭的环境非常严苛,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经历超新星爆炸后,所形成的塌缩核心,只有10到30公里宽,具有强烈的磁场,会吸积物质,并且规律地放出X射线和高能粒子。

  虽然如此,脉冲星周围仍可能有系外行星存在。第一颗在脉冲星旁发现的系外行星是PSR B1257+12,但目前天文学家不知道这些行星是在大质量恒星爆炸形成脉冲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轨道上,或是之后才形成的?这些行星所接收到的可见光非常少,但一直受到来自脉冲星的高能辐射和恒星风袭击,这样的行星有可能适合生命居住吗?

  天文学家首度计算中子星周围的适居区(宜居带,habitable zone)──这是指恒星周围的行星表面温度能有液态水存在的范围。他们的计算结果显示,中子星周围的适居区范围可能有地球道太阳的距离这么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这颗行星得要是「超级地球」(super-Earth),也就是质量介于地球的1至10倍左右。如果行星太小,那么在数千年内,它的大气可能就已经被脉冲星的恒星风吹散。所以这样的适居行星,大气得要是地球的100万倍以上,这样的行星表面可能会像是地球深海的海床。

  这些天文学家利用钱卓X射线太空望远镜(X-ray Chandra space telescope)研究了2300光年外的脉冲星PSR B1257+12,发现周遭的三颗行星中,有两颗是超级地球,质量约为地球的4至5倍,且距离脉冲星也够近。这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可能能有液态水存在,但目前天文学家仍不清楚这两颗行星是否有够厚的大气层。

资料来源:http://www.cam.ac.uk/research/news/habitable-planets-could-exist-around-pulsars,台北天文馆胡佳伶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在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所拍摄的最新影像中,发现了五颗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哈伯太空望远镜在执行边境星场(Frontier Fields)计划时,观测距离我们数十亿光年的六个星系团,并将不同时间所拍摄的多幅影像叠加起来,就成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张影像。

  看到那些弯弯的白色线条了吗?那就是小行星!因为在不同时间进行曝光时,小行星的位置也移动了,有些小行星还被观察到好多次呢!除了五颗未知的小行星外,另外还有两颗是先前已有编号的小行星。这五颗小行星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但因为光度太过于暗淡,因此之前的观测从来没有发现到它们。

1514992573589578.jpg

Image Credit: NASA, ESA, and B. Sunnquist and J. Mack (STScI)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1/five-new-asteroids-surprise-astronomers-hubble-images,台北天文馆胡佳伶 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历经飓风袭击波多黎各岛后,阿雷西波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恢复正常运行,在2017年12月为近地小行星3200 Phaethon接近地球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高解析图像(每像素75米)。雷达显示小行星是球形的,并在赤道附近观测到至少几百米的大凹陷,以及在极区明显的黑色圆形特征。科学家此黑色特征可能是陨石坑等地形凹陷,而无法反射雷达波。Phaethon是被列为“潜在危险”的近地小行星之中第二大,新的观测结果显示,其直径约为6公里,比之前的估计大1公里。

  3200 Phaethon是1983年10月11日,天文学家在红外寻天太空望远镜(IRAS)的影像所发现。没多久,天文学家Fred Whipple就指出Phaethon与之前观测到数颗双子座流星的轨道参数相近,因此Phaethon就是双子座流星雨的母体。Phaethon归类为阿波罗型小行星,近日点距离只有0.140AU,比水星近日点小一半,远日点达2.403 AU,也超越火星一半,因此其轨道性质较类似彗星。此外,2010年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也观测到喷发现象,所以也归属于岩质彗星,12月10日,Phaethon距离地球仅0.06893 AU,是2093年前最接近时刻! 观测时距离为1.03千万公里,约地月距离的27倍。

1514988378652560.jpg

资料来源:https://www.jpl.nasa.gov/spaceimages/details.php?id=PIA22185
编译:台北天文馆JIMLEE

发布单位:北京天文馆

1514712115863432.jpg

  2018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将于2018年春季举行。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均为闭卷考试,决赛包括实地的观测考试,形式类似2017年的预赛和决赛。预赛定于2018年3月24日(周六)14:00至15:30分别在北京、广州等城市(根据各地报名情况确定)同时举行,设考点城市名单和具体考试地点另行通知。根据预赛成绩确定高低年组入围决赛的选手。拟于2018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决赛,具体时间待定,举办地点为浙江省绍兴市。依据决赛成绩、选拔赛成绩和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参赛要求(如年龄等限制条件),通过集训组成中国国家队参加2018年度各项国际性的天文奥林匹克竞赛赛事。


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北京天文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北京天文学会、《天文爱好者》杂志


支持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竞赛宗旨:推动中小学天文基础教育,为全国有志天文的中小学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加强天文学科普教育的国际交流,为高等学校天文专业招生提供参考。


竞赛内容:主要考察对最新天文发现和近期天象的了解,对基本天文常识和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以及实际的天文观测经验。有关竞赛的细节请参见北京天文馆网站(www.bjp.org.cn)的天文奥赛网页。


参赛条件:2018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选手应为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经组委会特殊批准的情况除外)并且在2018年5月31日仍然具有中小学学籍的中小学正式在校学生。竞赛分高年组和低年组分别进行,200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为低年组。参加过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IAO)或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APAO)的低年组选手应按高年组报名参加比赛。考虑到近年决赛实际情况,入围决赛低年组的小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低年组总人数的10%。


报名手续:预赛报名和考试不收取任何费用。预赛采取网络报名的形式,报名参加预赛的同学请于2018年2月5日后登录http://cnao2018.bjp.org.cn网站直接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北京时间2018年3月4日24时。请拟参加比赛的同学提前报名。无论任何情况,均不接受截止时间以后的报名,请大家协助监督。


符合报名条件的参赛选手请于2018年3月7日至3月18日24时登录http://cnao2018.bjp.org.cn网站选择预赛考点并打印准考证。


比赛具体安排及有关详情将在北京天文馆网站和《天文爱好者》杂志发布。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组委会拥有最终解释权。

附件:关于2018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报名事项的通知.doc

北京天文馆

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组委会

2018年1月2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4.jpg 

  象限仪座流星雨(Quadrantid,010 QUA)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三大流星群之一,发生时间就在元旦假期后,且流星明亮。但因极大期时间短暂,再加上落在天气往往不太好的北半球冬季时分,因此观测资料不若其他两群流星雨多。

  象限仪座流星雨活跃日期介在12/28~1/12之间,国际流星组织(IMO)预测2018年象限仪座流星雨极大期在1/4凌晨6时,ZHR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比率可能在60~200颗之间,平均约为110颗,流星速度中等。此群流星雨的辐射点位在牧夫座头部一带,在此时节,约凌晨0时(子夜12时)从东北方升起,至天亮前的整个下半夜时间都能欣赏。但今年遇满月过后2天,受月光影响严重,透过月光只能见到较明亮的流星,数量可能减低到原来的1/5以下,只剩每小时十几到二十几颗而已,若观赏地点选择得不好,受周边光害影响或水汽与空气污染稍微严重一点,都会让可见流星数量更少。 而且象限仪座流星雨的极大时间非常短暂,通常只有几小时,和其他流星雨可以绵延数天的状况不同,所以有时错过极大期之后,就很难看到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踪迹了。所以最好把握1/4天亮前,约凌晨4:00-6:30这段时间来观赏。

1514715012748892.jpg

  象限仪座流星雨的发生日期与御夫座 ζ流星雨十二月小狮座流星雨发生时间都很接近,观测时要小心分辨辐射点位置;若不计较这些科学参数,只纯欣赏流星雨的话,那么这三群流星叠加的结果,让今晨可见的流星数量增加,也算是福利吧!

  此外,流星雨专家计算与96P/Machholz彗星和2003 EH1小行星轨道有关的流星体物质分布的状况,认为地球会在主极大之前约14小时先遭遇由质量较小的流星体组成的流星体团块,不过引起的流星比较暗,肉眼与摄影观测不可行,只能透过电波观测或望远镜观测方式进行观察。

如何观赏流星雨?

  观赏流星雨,最好选择视野开阔、没有光害的地方来观赏。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观察条件最好,其次是无光害的平地荒野或乡村,无光害的海边因水汽重、易吸收星光而再居次,城市的光害影响严重,不适合观赏流星雨。观看流星雨时不需特殊仪器,以简单舒服的姿势,用双眼扫视天空,守株待兔即可;也可利用相机或录影机对着天空进行长时间曝光,说不定就可以捕捉到流星的身影。

  由于适逢冬季,气温寒冷,外出观赏流星雨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高山路面易结冰,行车要小心。手电筒请以红色玻璃纸包覆,以免产生光害,也尽量不要使用绿光雷射笔(指星笔)扫向天空,以免影响他人摄影观测。

小行星造成的流星雨?

  流星雨大多是由彗星或小行星遗留在轨道上的尘埃或冰粒等物质,坠落地球大气过程中的燃烧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天体。流星雨专家Peter Jenniskens在2003年发现小行星2003 EH1的轨道和象限仪座流星体轨道非常近似,怀疑它就是在中国、韩国、日本的古代文献中,曾于1490年、1491年记录到的彗星(编号为C/1490 Y1);或许这颗彗星后来碎裂,部分碎片就成为象限仪座流星雨的来源。但目前这个理论尚未得到其他流星雨专家的证实。如果证实了,那么象限仪座流星雨将是继双子座流星雨之后,第2群并非由彗星、而是由小行星引起的流星雨。

关于「消失的星座」——象限仪座

  象限仪座(Quandrans Muralis)位于武仙座、牧夫座和天龙座间。公元1795年,前苏联的La Lande和他姪子Michel Le Francais使用「象限仪」这种仪器进行一系列恒星位置观测时,自创了这个星座名词,不过后来并不被现代天文学承认,故不在正式的88星座之列,只能拿来当作「俗称」。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置是在靠近牧夫座头部之处。

注:
1. ZHR指当辐射点位在天顶、裸眼可见视星等达6.5等,在晴朗无云、无光害的状况下,每小时可见到流星出现的比率。但这是理想状况,通常所见流星数量比预测的ZHR少。辐射点在天顶意味大气消光影响最小;裸眼最暗星等达6.5等表示天空非常暗且大气很透明,是观察条件非常棒的状态。
2. 辐射点是指若将流星轨迹回溯,似乎同一群的流星都是发自同一个点,这个点便称为「辐射点」;这群流星雨便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来命名。
3. 1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相当于1亿5000万公里。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 92,955,807英里 ≈ 8.317光分 ≈ 499光秒)


2018年流星雨预报 http://interesting-sky.china-vo.org/2018-meteor-shower-2/
2018年国际流星组织流星雨日历网页版 http://interesting-sky.china-vo.org/meteor-shower/2018imo-cn/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8年1月4日(星期四)0时51分,月掩巨蟹座4.5等恒星鬼宿一,月龄十八。掩终现象,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对掩星有兴趣者,不妨利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看。建议在上述预报掩入时间前10分钟开始观测,预报的复出时间后10分钟再结束观测。

1514712115863432.jpg

R1275 = theta Cancri = 鬼宿一

以上预报由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花神星冲

  8号小行星花神星(8 Flora)2018年1月3日上午7:14冲,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花神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的花神星在双子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029AU(天文单位),视亮度+8.2等,整晚可见。不过当晚月光明亮,会影响观测。 但花神星亮度在冲前后其实都保持在+8.2等左右,所以可以选择避开有月光影响的夜晚再来观察。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或口径5-10分以上望远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或拍摄一次,影像中会移动的天体,就可能是花神星。

1514708859241394.jpg

2018/1/1-1/31期间,花神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示意图。

  花神星于1847年10月18日由英国天文学家John Russell Hind发现,是第8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平均直径约128公里,是所有大型小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同时其平均亮度+8.7等也是所有已知小行星中第7亮的。有天文学家认为:花神星很可能曾是某颗微行星的残余核心,这颗微行星应该曾被强烈加热过,使内部结构经历分异作用,然后不幸遭遇撞击而碎裂。

  其名佛洛拉(Flora)是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建议的,为罗马神话中掌管花草与花园的神祇,或者说是春之女神,所以它的天文符号花神星的天文符号。取自维基百科。就长得像朵花一样呢!

地球过近日点

erath-orbit-2.jpg  地球以椭圆轨道绕日公转,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地球于2018年1月3日下午13:35通过轨道近日点,日地距离0.983284636 AU(天文单位),相当于147,097,287公里,与远日点距离有约3%的差异。此时为一年中最接近太阳之时,故而太阳视直径最大,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速度最快,地球所见的太阳则位在半人马座方向。

  可尝试利用同一套太阳观测设备,利用投影或摄影(需事先减光至安全程度)的方式拍摄地球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时的太阳大小,再将两幅影像中的太阳加以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到太阳大小不同,这就是地球和太阳距离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