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

国际太空站凌日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 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亦即:下方各预报图中的蓝色带状通过的地点才可见ISS凌月现象,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蓝带或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 而每次凌月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或月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不过提醒大家: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 。ISS凌月则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18/01/31的ISS凌日预报,其中:

时间:2018/01/31 15:21-15:22 
星数:本次的ISS视直径偏小,但凌日时间偏长,因月球与太阳的视直径差不多大,所以凌日星数为★★★ 。 凌日带内的天文同好们,准备在1/31晚上用望远镜观测月全食者,可在晚上月全食观测之前,用同一套设备进行国际太空站凌日的观测。 只是一定要记得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业太阳滤镜,以免仪器受损。 
ISS视直径~36″; 
ISS距离:764 km 
凌日带宽度:
8 km 
可见ISS凌月时间:~1.6sec 
主要可见地区所经县市:屏东、台东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

谷神星冲

  矮行星中唯一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的谷神星,同时为1号小行星(1 Ceres),于1/31的14:21通过「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谷神星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是谷神星2年多的会合周期中最接近地球(距离约1.599AU)且最明亮之时。 恰逢2018/1/31晚发生月全食,月球就位在谷神星以南的巨蟹座中,可设法将它们一起捕捉下来。

  位在巨蟹座北端,亮度+6.9等,整晚可见,约19:20从东偏北方升起,0:27过中天(天顶偏北、仰角约84度),05:30从西偏北方西沉。 在午夜前后,仰角比较高,大气扰动较小,观察条件比较好。

  以双筒望远镜或口径约5-10公分的望远镜即可观察,不过建议可以利用天文摄影记录这颗天体的位置变化。

2018/1/31谷神星冲时,所在位置示意图。

天字第一号小行星——谷神星(Ceres),绕太阳的轨道周期约为1.7年,自转周期约9.1小时,距离太阳约2.767AU,属于C型小行星,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体积最大的小行星,直径高达930公里左右;它「最大小行星」的荣耀,一直到2000年左右,天文学家在冥王星轨道以外的地方发现了「夸奥尔」小行星(直径约1500左右)之后,才被夺去桂冠。 

  谷神星发现于1801年1月1日,由当时非常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兼哲学家皮亚杰(Giuseppe Piazzi)发现。 当时受到天文学家疯狂搜寻行星的影响,发现当时还以为是一颗彗星,后来确认他没有彗星的特征(模糊的彗发、彗尾等),而且从它的轨道明显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约2.8AU的轨道距离上,与提铁斯-波德定律(Titius-Bode’s law)预测此处应有一颗小行星相符,因此震惊许多科学家,以为发现了新行星;结果计算其质量与体积之后,发现它实在太小了,因此后来便将之归类于「小行星(asteroid或planetoid)」。 皮亚杰将之命名为「Ceres」,为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神祇——谷神。

  谷神星在2006年冥王星被从行星家族踢出,改分类到矮行星,在此同时,国际天文联合会(IAU)也将阋神星和谷神星同列为矮行星,后来又增加了鸟神星和妊神星。 目前矮行星家族中,谷神星是唯一位在小行星带的矮行星,其余的都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柯伊伯带中。

红色超级蓝月:月全食
2018年1月31日 19时48分~23时12分


台北天文馆同仁周绍孔先生于2014/10/8拍摄的月全食


月全食与地球本影。摄影:王嘉辉。台北天文馆提供。

一、特点:

1.2018年共发生2次月全食(1月31日及7月28日),此为第1次。这2次月全食,台湾地区均可观赏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
2.月全食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凭借双眼即可观察,或以一般摄影器材就可拍摄。本次月全食发生时间为傍晚入夜后,全程可见,适合阖家观赏。
3.2018年1月和3月各有2次满月(1/2、1/31与3/2、3/31),从而使得1/31和3/31为俗称的「 蓝月 」,而2月为没有满月的「 黑月 」。本次月全食恰逢今年的第一次蓝月。
4.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满月时刻恰在本次月全食的食甚前后,且恰为本次超级满月 (近地点满月)周期中的第3个大满月,视直径达33.6角分。 对台湾地区而言,1/31晚上所见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且还是红的呢!
5.地心所见最大食分为1.3155。东亚、澳洲、太平洋全程可见。
6.月亮于17:24升起,18:50半影食始,19:48初亏,20:51食既,21:30食甚,22:08生光,23:12复圆,2/1的0: 10半影食终。 经历时间共约5时20分,其中在20:51食既至22:08生光的1小时17分钟全食阶段,月面整个呈现红色。
7.本次月球是从地球本影中心偏南处通过,使本次全食阶段的红月亮,北侧的红色色调会比南侧的深。
8.★上一次月全食:2015年4月4日下一次月全食:2018年7月28日★ 上一次台湾地区可全程见月全食:2011年12月10日下一次台湾地区可全程见月全食:2025年9月7日★上一次蓝月逢月全食:1982年12月30日(台湾地区可见月出带食,半影食始不可见)
下一次蓝月逢月全食:2037年1月31日(台湾地区全程可见,且与今年相同为1、3 月均有蓝月,2月为无满月的黑月)
9.★上一次1、3月有蓝月而2月为黑月:2010年1月1日、1月30日、3月1日、3月30日
下一次1、3月有蓝月而2月为黑月:2029年1月1日、1月30日、3月1日、3月30日
10.★上一次蓝月逢月全食逢黑月:至1800年未见 上一次蓝月逢月食逢黑月:1934年1月31日(月偏食)
下一次蓝月逢月全食逢黑月:2037年1月31日
注:以上8-10点所列资料均为根据台湾地区所见的统计,与世界时(国际标准时)或地心资料有所差异。

二、本次月食发生过程与时间:

本次地心所见最大食分为1.3155。共历时5时17分,本影食历时3时23分。 东亚、澳洲、太平洋全程可见。台湾地区亦全程可见,经历时间共约5时20分,全食约1时16.9分,食分1.321(注:地表所见食分与地心不同)。其中在20:51食既至22:08生光的全食阶段,月球由偏南侧的地球本影通过,月面整个呈现红色,但月球北端的红色将比南端的暗且深。本次月全食恰逢1月的第2次满月,即俗称的「蓝月(blue moon)」,这是2018年第一次蓝月,所以这个月全食,将是「红色的蓝月」喔!

以下为月全食发生的详细过程与时间位置:

过程         时间                 台北(天文馆)          说明
方位角(度)   仰角(度)
月出         17:24              —-              —-
半影食始   18:49.8           78.9            17.1         月球边缘与地球半影接触,不易察觉。
初亏         19:48.1           84.1             29.7        月球边缘与地球本影接触,偏食开始。
食既         20:51.4           90.2             43.5        月球恰好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全食开始。
食甚         21:29.8           94.6             51.9        月球最接近地影中心的时刻。
生光         22:08.3           100.3           60.3        月球恰好开始离开地球本影,全食结束。
复圆         23:11.5           117.9           73.5        月球边缘完全离开地球本影,偏食结束。
半影食终  00:09.9 (2/1)   174.2            81.4       月球边缘完全离开地球半影,不易察觉。

备注:

日没时间 17:38
民用暮光终18:02 — 太阳在地平面下6度,开始感觉天色暗下。
航海暮光终18:29 — 太阳在地平面下12度,天空明显昏暗,但尚有残余暮光。
天文暮光终18:56 — 太阳在地平面下18度,暮光完全消逝,天色全暗。


2018/1/31月全食,月球相对余地影移动路径图

三、如何观测月食:

◎肉眼观看

月全食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因为它发生时间预报误差小,不若太阳般刺眼而对眼睛有危险性,比彗星或行星等大许多而无需动用望远镜才能观察,变化缓慢而不需神经紧绷地深怕错过任何景象,所以观赏月全食很简单,仅需凭借双眼,以最舒服的姿势、轻松观看月亮即可。 而本次月全食发生时,台湾地区全程可见,只要在东方视野没有遮蔽的地方,都可以见到红色月亮喔!

由于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球是从地影中心偏南之处通过,月球北侧边缘将通过地影中心,故以肉眼观看时,月球北方边缘的明暗与颜色变化会比南方边缘大,食甚时的北侧边缘的红色调将比南侧还深。 对于面朝东方站立的观测者而言,则是在月亮的左半边的变化会比右半边大。

台北地区可见之2018/1/31月食各阶段所在天空位置示意图。

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亮位在巨蟹座中。 巨蟹座本身并无亮星,然而确有着非常著名的鬼宿星团(M44),全食阶段的时候,M44就在月球以北约仅5-6度的地方;另外还有M67疏散星团,在月球以南约5-6度的地方。

此外,在天顶附近的却是四季中拥有最多1等星的灿烂冬季星空,包含双子座北河二与北河三、小犬座南河三、大犬座天狼星、猎户座参宿七与参宿四、金牛座毕宿五、御夫座五车二,其中天狼星是全天空除了太阳以外最亮的恒星;南方近地平附近是全天第2亮的船底座老人星,传说看见它会有福气喔;而在月球下方的则是春季星座中的狮子座轩辕十四。

这些皆可在月全食发生时一并欣赏,或者可尝试在月全食的时候进行星野摄影。

2018/1/31月全食,食甚时的月球所在位置示意图。

◎望远镜与描图观测

可利用双筒望远镜(7×35或7×50)或摄录影机观察月亮。 面朝东方时,初亏开始前可先注意观看月亮下方边缘的变化;若是利用可追踪的望远镜观察月亮的话,在望远镜的画面中,则需注意月亮的东方边缘(风暴洋一带)的变化。

如果觉得只做目视观赏,没留下任何记录很可惜,但又不会或无器材进行摄影,那么可尝试用描图与计时的方式来观测。 可多复印几张月球表面全图,每隔10~20分钟在图上依观察结果描下月亮被食的程度、位置与颜色变化、光度变化等,以此记录月食发生过程。

色调变化:由于从偏食到全食的阶段中,月亮表面的颜色会不断地变化,可能混杂着棕色、红色、粉红色甚至些许的蓝色,观察颜色变化时可以利用色笔将所见的颜色描绘在图上,尤其是月面中心和月亮边缘的部分要特别留意。

光度变化:可利用20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André-Louis Danjon制订的月食光度标准,如下表,估计月全食食甚时刻的月球亮度(L),L愈小代表食甚时的月球愈暗。 ;若观察到的现象会介在某两个等级间,可记录成2.5或3.4等,只要据实记录即可。

L=0  非常暗的月食,月亮几乎看不见,尤其是在食甚时。
L=1  黑暗的月食,表面带灰色或棕色,月面的细节必须很仔细的观察才能分辨。
L=2  深红或暗红的月食,本影中央特别黑,外部边缘则较亮。
L=3  砖红色的月食,本影边缘较亮或带黄色。
L=4  鲜红色的月食,本影边缘较亮且带蓝色。

接触计时:测定月球边缘或表面环形山等可供辨识的地形,与地球本影接触或分离的时刻。 以目视方式进行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很高,因为精确度必须达到0.1秒的资料才有实用价值。 如果要进行这项观测工作,必须事先熟悉月球表面各个地形特征,并了解地影扫过月面的方向,比判定各个地形进入或脱离地影的先后顺序。 这些接触计时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月全食初亏、食既、生光、复圆的正确时刻。

◎摄录影

月全食摄影基本配备是相机、三脚架与快门线,挑选视野辽阔、没有路灯等光害干扰的区域,摄影效果会比较好。 由于月全食过程中,月亮明暗变化剧烈,摄影参数需随时视情况调整。 无快门线者,可利用脚架或其他物品固定相机后,开启自拍功能来拍摄,以免因手按压快门,让影像晃动而显得模糊不清。 所有摄影项目均请关闭闪光灯功能。

全食星野摄影:
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相机镜头挑选稍广者较佳,于全食阶段将月亮调整于视野中,焦距调好,开大光圈,快门打开曝光10~20秒即可;由于本次全食时间长达50几分钟,使用数位相机者不妨多试几种曝光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一定可以拍到不错的照片。 若想拍出更多的星星,可调高感光度,或以赤道仪追踪后加长曝光时间;若无赤道仪追踪者,曝光时间过长容易使星点和月亮拖成椭圆形而不够美观。

月全食星野摄影。 2011/6/16月全食,王为豪摄于垦丁。 感谢王为豪提供授权给台湾地区教学使用。 版权归王为豪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为豪先生。

月全食星野,2011/6/16,周银王摄于台南七股。感谢周银王提供授权给台湾地区教学使用。版权归周银王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周银王先生。

月流迹摄影:
从月食初亏前至复圆后约3.5小时,将快门一直打开曝光,可以记录月全食的光度连续变化。 拍摄月流迹须用广角镜头,且需先事前估算月亮从开始到结束的位置,将镜头位置调整好,才能在同一影像内容下整个月食过程。

月全食流迹摄影。 2007/8/28。台北天文馆/吴昆臻摄于台北天文馆第二观测室。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间歇摄影:
类似月流迹摄影,相机与脚架位置固定不动,但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开启一次,所以相机必须具有重复曝光的功能或事后以电脑美工软体予以合成;此外,还必须随月亮的亮暗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详细资料可参考下表。

月全食间歇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洪景川、赵瑞青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 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扩大摄影:
利用长镜头或天文望远镜,或是摄录相机本身具有缩放功能(zoom)、可将月亮尽可能放大者来拍摄。 调整好焦距,按下表曝光值进行摄影即可。

月全食扩大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林琦峰、李瑾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地球影摄影:
使用长镜头(约200mm~500mm)的相机,将其装设在赤道仪或摄星仪上,利用仪器追踪抵销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星月移动,并利用重复曝光方式将每隔20-30分钟曝光一次,将月亮拍摄在同一张底片上。 这种方式可以拍到月亮进出地球因影的景象,并借以显示地影的大小与位置。 拍摄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时刻月球位置,以此位置为底片中心。

月全食和地球本影摄影。2015/04/04,台中一中天信天文台王嘉辉摄。 感谢王嘉辉提供授权给台湾地区教学使用。 版权归王嘉辉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嘉辉先生。

地球影摄影。1997/9/17,王为豪、杨正裕摄。感谢王为豪提供授权给台湾地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为豪先生与杨正裕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为豪先生。

月全食地球影。 1997/9/17,周银王摄于嘉义熬鼓。 感谢周银王提供授权给台湾地区教学使用。 版权归周银王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周银王先生。

月食摄影参考表(以感光度100为主),百分比表示进入地影的多寡。

月相      间歇摄影                                 放大摄影 
            光圈     快门            f/10- f/15     f/22        f/32       f/45 
满月     f/8        1/250秒       1/125秒       1/30秒    1/15秒   1/8秒  
初亏     f/8        1/250秒       1/125秒       1/30秒    1/15秒   1/8秒  
20%     f/8        1/125秒       1/60秒     
40%     f/8        1/60秒         1/30秒         1/15秒    1/8秒    1/4秒  
60%     f/8        1/30秒         1/15秒     
80%     f/8        1/8秒           1/2秒          1/2秒       1秒       2秒  
生光     f/4        2秒              15秒     
全食     f/2.8     30秒以上      60秒以上

四、月食的成因: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 月亮公转过程中,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一直改变,地球上的人们会见到不同形状的月亮,称为「月相」或「月亮的相位」。 月相变化周期即为农历(阴历)的一个月,约29.53天,亦称为一「朔望月」。 

月相变化示意图。

  太阳光照射物体时,会在物体背面形成阴影。 由于地球是球形,且太阳体积比地球大许多,故地球阴影是圆锥形的,其中深灰色小圆锥称为「本影」,阳光完全无法抵达;浅灰色大圆锥称为「半影」,仍有一部份的太阳可以照射到此处。 

本影与半影示意图

日月食成因示意图
  我们所见的月光其实是月亮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当月亮恰好处在地球的本影中,无法再反射太阳光时,古时人们觉得是因为「月亮被天狗吃掉了」,便将这种现象称为「月食」。 若与月相变化图比对,可知月亮进入地球本影时,相当于「望(满月)」的位置,地球会介在月亮和太阳之间,因此只有在满月时,才可能发生月食。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如果连月偏食也计入的话,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 

  然而,白道面和黄道面两者并不重合,而是有个约5°9’的夹角。 当月亮在望的位置时,不一定会恰好落在地球阴影中;唯有位在白道面和黄道面的交点(节点)附近时,才有机会形成月食。 故月全食发生有2个必要条件:(1为月亮必须在望的位置,(2)月亮必须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交点上,简而言之,就是月─地─日必须几乎成一直线。 

  因月球位置并不见得会恰好全部落在地球本影中,若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则为月全食;若仅从地球本影边缘通过,只有一部份月面被遮,则形成月偏食;若月球全部位在地球半影中,则为半影月食。 半影月食的光度变化非常小,除非用比较灵敏的摄影器材或光度观测仪器,否则不太容易用肉眼看出变化,所以一般都不做预报。 

月食种类、成因与各阶段名称示意图。

五、为何月全食的月亮是红色的?

  当月全食发生时,月亮进入地球本影,阳光本会完全被地球遮蔽而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不见月亮,然而因地球具有大气层,阳光经地球大气层的散射与折射后,短波长的蓝光被散射掉,长波长的红光则被大气层折射至月球表面,因而使月亮呈现红色。 

月全食时的红色月亮成因示意图。

六、为什么月全食的时间有长有短?

月全食由食既至生光的全食阶段时间长短每次都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有时比较靠近太阳,有时离太阳比较远,地球阴影圆锥的大小会随之改变,反之地球上所见的太阳大小也会随之不同。 
2.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上所见的月亮大小也会不同。 
3. 月全食发生时,如果非常接近地影中心的位置,则月全食的长度也会比一般的长。 


影响月全食过程长短的原因 

  上图中灰色部分表示地球本影,暗红色部分表示月球,十字线表地影中心。(a、b)假设地影大小、月亮大小均相同,则月亮经过地影的路径不同,全食总长度便不同。(c、d)假设地影大小相同,所走路径亦相同,则月球大小不一样,全食总长度亦不同。(e、f)假设月球大小相同、所走路径相同,则地影大小不同,全食总长度亦不同。 

  本次月全食主要是因为月亮路径几乎是从地影边缘经过,使得地心所见的全食阶段长度仅有4分43秒,即使在地表所见的全食长度也仅有10来分钟而已。在本世纪85次月全食中为最短的一次。下表为本世纪全食阶段长度前10名者,日期以台北预报为主。 

排名   日期                 全食长度(分钟) 排名   日期                全食长度(分钟) 
1        2015/04/04        12                      6        2061/04/05     32 
2        2021/05/26        18                      7        2090/09/09     34 
3        2097/10/21        20                      8        2044/09/07     36 
4        2068/11/09        22                      9        2050/10/30     36 
5        2003/11/09        24                      10      2050/05/07     44 

七、20 世纪至 22 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若将月偏食与半影月食也计入,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最少2次。 而每一次月食的状况也都不相同。 下表为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日期均以国际标准时UT为主: 

                                20世纪(1901-2000)21世纪(2001-2100)22世纪(2101-2200) 
一年有2次月食的年数 78                             78                              72 
一年有3次月食的年数 15                             16                              19 
一年有4次月食的年数 7                               6                                8 
一年有5次月食的年数 0                               0                                1(2132年)
月食总次数               229                            228                             238 
全食总次数               81(35.4%)                  85(37.3%)                   69(29.0%) 
偏食总次数               65(28.4%)                  57(25.0%)                   88(37.0%) 
半影食总次数            83(36.2%)                  86(37.7%)                   81(34.0%) 
时间最长的月全食2000.07.16(1h46m24s) 2018.07.27(1h42m57s) 2123.06.09(1h46m06s) 
时间最短的月全食1917.12.28(0h11m58s) 2015.04.04(0h4m43s)   2155.09.11(0h02m36s) 
食分最大的月全食1953.07.26(1.8628)      2029.06.26(1.8436)      2170.05.30(1.8330) 
食分最小的月全食1917.12.28(1.0056)      2015.04.04(1.0008)      2155.09.11(1.0003) 

八、蓝月与黑月

  由于2018年有2次蓝月,其中1月涵盖了1/2和1/31这2次满月,3月也涵盖了3/2和3/31这2次满月。 这使得2018年的2月整个月都没有满月发生,俗称为「黑月(black moon)」。 这种1、3月各有2次满月,夹在中间的2月是黑月的情况相当罕见,约每19年(235个朔望月)才发生一次(称为默冬周期),前一次发生在1999年,下一次则将发生在2037年。 

  不过这是以世界标准时(UT)来看;由于时差的问题,位在东八区的台北时间与世界时相差8小时,这使得世界时会发生蓝月的时间,加上8小时成台北时间后,满月时刻会落到隔天而无蓝月现象。 因此,以北京时间的满月时刻来算,前一次发生1、3月各有2次满月(2个蓝月),2月无满月(黑月)的日期,将在2010年(满月1/1 、1/30、3/1、3/30),上一次则在2029年(满月1/1、1/30、3/1、3/30)。

附注:

★蓝月有2种定义:(1)一个季节中的第4个满月,约每2-3年发生一次;(2)为一个月中的第2次满月,约每2-3年发生一次。 其中(1)为原始定义。

★黑月也有不同的定义:(1)一个月中的第2次朔,约每29个月发生一次;(2)一个季节中的第4个朔,约每33个月发生一次;(3 )没有满月的月份,约每19年发生一次;(4)没有新月的月份,约每19年发生一次。

九、恰逢超级满月的月全食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其中一个焦点上,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并不维持一定;每次满月时的月球可能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所以每次满月的距离和大小会不一样。 约每13-14个满月,其位置恰好在公转轨道的近地点附近,将使得此时地球上所见的满月视直径最大,有时被戏称为「超级满月」。

  通常会连着3个满月是位在月球轨道近地点附近。 本次大满月周期是落在2017/12/3、2018/1/2和2018/1/31,地心所见视直径分别为33.38、33.51、33.17角分。

  对在地表的台湾地区而言,满月时间如果发生在晚上,那么满月离我们比较近、看起来就会比较大(如下图A)。 这使得本次大满月周期是落在2017/12/3、2018/1/2和2018/1/31在地表的台湾地区所见的视直径分别为33.97、33.12、33.63角分,会造成1/2的满月反而比前后小,是因为这3次满月时刻分别在23:48、14:25和21:28,1/2的满月时刻在台湾的白昼,月球离地表的我们比地心还远了一个地球半径之多,难怪对台湾地区而言会比较小!
您有注意到吗? 2018/1/31月全食发生时,满月时刻为21:28,恰在月全食的食甚前后,而月球刚好在30日17:57从359094.891公里外通过轨道近地点,使台湾所见到的食甚满月视直径达33.6角分。所以31日晚上所见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且还是红色的!

185P彗星達最亮(+10.8等)

  第185号短周期彗星185P/Petriew于2018/1/28通过它的轨道近日点后3日,是它亮度最亮的时候,这段时间它距离太阳约0.93AU,距离地球则远达1.36AU。 此时的185P彗星位在宝瓶座方向,向双鱼和鲸鱼之间的方向前进,日落后位在西南方低空,约20:30左右西沉,亮度约+10.8等,至2月中旬还在+11.0等左右。 建议利用口径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是利用天文摄影的方式来观察这颗彗星。彗星相关位置和亮度预测,请参见吉田诚一的彗星网 。

  这颗短周期彗星由加拿大业余天文学家Vance Petriew在2001/8/18发现,发现当时暂时编号为C/2001 Q2,亮度11.0等,后于2007年1月11日再度发现其回归,因此确定它是周期只有5.47年的短周期彗星,并获得185P的编号。

  这颗彗星的发现史相当有趣。 当时Vance Petriew带着新买的20吋Obsession望远镜,与妻女及朋友们一起参加「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Saskatchewan)2001年星空飨宴活动(Star Party)」。在当地时间8/18凌晨3:30左右,许多同好已经收工休息,他还在尝试寻找金牛座牛角(金牛座Zeta星)附近的蟹状星云(M1),结果无意间在另一个牛角(金牛座Beta,五车五)附近发现一个模糊昏暗的天体。 他原本以为是个星系,但却呈现蓝色色调;在现场恰有经验充足的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Richard Huziak等人的协助下,他们确定这是一颗彗星,但并未发现任何已知彗星的位置和亮度与其匹配。他们通报了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所属国际小行星中心(MPC),经全球各地观测结果,数天后,最终确认这是一颗新彗星。Vance Petriew夫妻和现场的同好们都激动异常,他的人生旅程因而转变,从原本从事电脑顾问工作,回归专业天文怀抱,任职加拿大皇家天文协会雷吉纳中心(RASC - Regina Centre)主任。

  这颗彗星被发现时已经11等了,在全球自动巡天望远镜横行的年代,居然有个漏网之鱼,让他们仅凭运气就发现这颗明亮的彗星,实属不易,所以当初185P彗星发现的故事轰动全球天文和彗星观测社群呢!对这颗彗星的发现史有兴趣的人,可以前往Vance Petriew的185P彗星网站观看。

大家好,关于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概况图中有关方位角的问题,紫台历算组官网已经作了修改http://almanac.pmo.ac.cn/txssyb2018.htm方位角的两种定义都有,不同国家历书分别有采用,现在我们已依据切点方位角对图上数据作了修改,并明确标注为切点方位角。再次感谢高良超(昵称@中华北斗星)及时发现问题并告知,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注意类似问题。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


即将到来的新年不仅是一个令人们开心的一天,另外它还将为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在2018年1月31日晚,将会发生月全食的天文现象。

1516806258118195.png

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过程图。取自《2018年天象大观》

1516885408649716.jpg

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过程图。图片取自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

这次月食,在北美洲、南美洲西北部、北冰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印度洋、欧洲(除西南端)、非洲极东部可以看到。中国的中东部可见月食全过程,西藏西部和新疆西部部分地区看不到半影食始和初亏现象,仅可看到初亏后面的过程。

1516807318426569.png

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可见区域图。图片取自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

将于1月31日发生的月全食现象,也是自2015年4月4日以来我国观测条件比较好的一次月全食,几乎全国都可以看到,且发生在上半夜。当月亮全部进入地球本影时,是月全食最具观赏价值的阶段。此时,从地球望月,月亮会呈现出难得一见的古铜色,这是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的。当太阳光经过地球上的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的时候,它们都受到大气层中极其微小的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光波比较短的,在大气中受到的散射影响比较大,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红色的光线波长比较长,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折射到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所以,在月全食时,公众看到的月亮是暗红色的,即所谓的“红月亮”。

1516807837396317.png

月全食照片,感谢杭州网友Xiaojun Shen提供

此次月全食将于2018年1月31日晚间18:49左右开始半影月食,此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入夜、月亮都已升起,可以看到月全食完整的全过程。到了20:51左右全食开始时,全国所有地方的月亮都已经升起来了,大家也可以欣赏到月全食阶段的全过程。此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16分钟,因此大家也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赏“红月亮”。

1516808489671910.png

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 哈尔滨地区观测示意图,底图来自Stellarium

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时间:

半影食始:2018年1月31日 18:49:43
初亏:19:48:07
食既:20:51:24
食甚:21:29:50
生光:22:08:17
复圆:23:11:33
半影食终:2018年2月1日 00:09:57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天气,1月底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晴天率很高的时段,北方地区经常会受到雨雪天气的侵扰。因此想要一睹此次月全食的真容,大家届时还要关注临近的天气预报。

预报:金龙鱼
参考资料:
1.《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
2.《2018年天象大观》
3. 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4. 有趣天文奇观网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编号第1517号的小行星Beograd将在北京时间2018/1/30凌晨4:26前后从10.8等恒星TYC 1945-00763-1前方通过而形成小行星掩星事件。掩食带主要通过台湾中部的彰化、云林、嘉义、南投、台难、台东、花莲等地。被掩恒星仅10.8等,需利用口径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 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1516721689931347.jpg

2018/1/30凌晨4:26,(1517)Beograd掩TYC 1945-00763-1事件路径示意图。

TYC 1945-00763-1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08h35m5.1273s DEC: +26°3’45.884”,这颗恒星属于巨蟹座,如下图。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方仰角约30度的地方。而(1517)Beograd本身亮度仅+15.0等,因此一般业余望远镜中较难可以看到恒星,只能看到恒星本身忽然消失又忽然出现的画面;若使用口径25-3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观察的话,则有可能看到小行星本身,那么便可见到两者互相接近、重叠然后又逐渐分离的画面。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仅有短短的3.2秒,恒星亮度估计将减少4.6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1516722314896301.png

2018/1/30凌晨4:26,(1517)Beograd所在位置示意图。

(1517)Beograd小行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中间地带,平均直径约41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4.48年,自转一周仅约6.94小时。1938年3月20日由欧洲塞尔维亚天文学家Milorad B. Protić发现,当时临时编号为1938FD。而贝尔格勒(Beograd)是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甚至是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非常具有历史地位;它也是欧洲很著名的萨瓦河和多瑙河的会合处,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建立城市,其原本的斯拉夫语beligrad其实是「白城」的意思。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亦即:下方各预报图中的蓝色带状通过的地点才可见ISS凌月现象,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蓝带或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 而每次凌月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或月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不过提醒大家: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ISS凌月则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 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18/1/29的ISS凌月预报,其中:

时间:2018/01/29 02:09-02:10
星数:本次的ISS凌月视直径偏小,但因月球几近满月,ISS从月球亮面通过,衬托的剪影会比较清晰,可观测时间也较长,所以凌月星数为★★
ISS视直径~26″;
ISS距离:1042 km
凌月带宽度:
14 km
可见ISS凌月时间:~1.5sec
台湾地区所经县市:金门、澎湖、高雄、屏东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

1516718943659074.jpg

1516719723342125.jpg

在2018年1月27日的晚上,将会发生月掩金牛座毕宿五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时挡住背景恒星或行星,被称为“月掩星”。毕宿五是位于金牛座的一颗橙红色亮星,亮度在0.9等左右。观测条件较好的月掩亮星是不常见的。
本次月掩毕宿五,中国除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以及港澳台外,全国其它地方均可看到上述现象。我国的东北地区可在日没后的晚间观测到全过程,其它地区太阳尚未落下,观测不理想。

1516548606445490.png

2018年1月27日,月掩毕宿五掩始前Stellarium模拟图

在掩食带区域图中,处于掩食带南北界限之间的观测者可以看到月掩星现象。
在掩食带边缘(南界限和北界限)数公里地区,当月球不规则的边缘掠过恒星的时候,观测者会看见恒星数度消失及重现,称为掠掩。由于观测掠掩能间接得出月面边缘的准确地形,因此比一般月掩星更具有科学价值。
由于各地见掩情况不同,掩星预报会有几分钟的误差,需提前准备,利用相机拍摄或借助双筒或小型望远镜观赏。

1516549114806052.png

2018年1月27日,月掩毕宿五掩食带区域图,底图来自Occult

2018年1月27日 月掩毕宿五 中国部分城市可见时间
城市      掩始          掩终
北京      17:08:51    18:08:51
天津      17:09:23    18:07:33
石家庄   17:05:06    18:02:37
太原      17:02:31    18:00:40
大连      17:16:19    18:10:41
鞍山      17:19:13    18:18:01
辽阳      17:19:37    18:18:39
盘锦      17:17:47    18:17:10
营口      17:17:49    18:16:09
大庆      17:25:47    18:32:30
长春      17:24:23    18:27:20
松原      17:24:25    18:29:26
哈尔滨   17:27:23    18:32:47
呼和浩特17:04:10    18:06:51
鸡西      17:34:26    18:28:22
吉林      17:26:18    18:28:34
佳木斯   17:33:51    18:39:27
南京      17:15:27    17:42:39
合肥      17:11:29    17:42:11
牡丹江   17:31:38    18:33:49
济南      17:08:06    18:00:27
青岛      17:14:17    18:00:30
郑州      17:02:27    17:52:45
齐齐哈尔17:25:03    18:32:32
沈阳      17:20:16    18:20:16

掩星预报:金龙鱼
参考资料:有趣天文奇观网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天囷四(鲸鱼座μ),4.3星等,当日月亮相位59%,以台北预报19时12分掩入;21时28分复出。由于较为暗淡,适合6公分以上天文望远镜观察此次事件。建议在上述预报掩入时间前10分钟开始观测,预报的复出时间后10分钟再结束观测。注:囷,圆形的谷仓之意。

1516544105310316.jpg


1516545068475365.png

鲸鱼座μ = R405 = mu Ceti = 天囷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 丨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22时52分,月掩鲸鱼座6.4等恒星外屏増十一,月龄初七。掩始现象,恒星由月球暗面消失。对掩星有兴趣者,不妨利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看。建议在上述预报掩入时间前10分钟开始观测,预报的复出时间后10分钟再结束观测。

1516541024192961.png

R165 = 29 Ceti = 外屏増十一

以上预报由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提供。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整理上网:高良超
时刻系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精度为1秒钟

  天象包括行星天象(合日、冲日、凌日、大距、行星最接近地球,过远近日点,升降交点,纬度最南最北、以及行星相合、行星合恒星等),月相,月亮过远近地点,月掩行星和恒星,日月食,二分二至等诸多天文事件。
  2018年2月16日为农历戊戌年春节,本次戊戌年从2018年2月16日始至2019年2月4日终止,全年计354日。
  2月16日农历春节日将发生一次日偏食,最大食分0.599,见食地点在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太平洋极南部、大西洋极西南部、南美洲南部等地。

太阳系大行星动态
太阳:由摩羯座运行到宝瓶座
水星:前半月为晨星,17日上合日后由晨星变为昏星。距太阳较近,不易观测。
金星:昏星。日落时位于西南方低空,距太阳较近,不易见到。
火星:由天蝎座顺行至蛇夫座。约于凌晨2时30分左右从东方升起,日出时位于东南方天空。亮度月初为+1.2等,月末时已逐渐增亮至+0.8等。
木星:在天秤座顺行。约于凌晨0时30分从东南方升起,2月11日木星西方照,亮度约-2.1等。
土星:在人马座顺行。约于凌晨4时左右从东南方升起,亮度约+0.6等。
天王星:在双鱼座顺行。日没后位于南方天空,视亮度+5.9等。
海王星:在宝瓶座顺行。日没后位于西南方天空,亮度+8.0等。

2018/2/02 月掩轩辕十四
  本轮月掩轩辕十四是从2016年11月21日的合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8年4月25日的合月,掩食带由南向北逐渐划过地球。在此期间,掩食带有四次进入中国境内,分别是2017年9月18日下午、2017年11月11日子夜、2017年12月9日早晨和2018年2月2日的凌晨。这次月掩轩辕十四,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东北部可以观测。

2018/2/04 谷神星冲
  谷神星(1 Ceres)原归类为小行星,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对太阳系的成员做了新的定义,将小行星带中体积最大的谷神星(1 Ceres)改列为「矮行星」。这颗占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之间)中所有星体总质量约32%的星球,是于1801年1月1日由意大利天文学家Piazzi所发现公布的,由于是第1颗被发现的小行星,所以将其编定为小行星第1号。谷神星本体直径约 960 ~ 932 公里,平均距日2.767天文单位,绕日公转周期为4.6年。2018年2月4日谷神星位于巨蟹座内,视星等+6.9,虽然这个亮度用肉眼裸视是无法直接看得见,且用望远镜看也只是一个小亮点,但对于拥有小型天文望远镜的爱好者,倒是可以利用望远镜找寻观察一下这个太阳系小兄弟,缅怀一下当年令天文界搜寻近20年的壮举。

2018/2/16日偏食
  这次日食,在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太平洋极南部、大西洋极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可以看到。
日食概况
食  象   北京时间  纬度   地理经度
偏食始:02:55:50 -62°26 +144°27.6’
食  甚:  04:51:25 -71°06’ +0°52.3’
偏食终:06:47:10 -35°24’ -59°14.7’
最大食分=0.599

2018/2/17 月掩金星
  这次掩食金星是2018年唯一的一次月掩金星现象,在太平洋东南部、南美洲南部、南极洲极小部、大西洋南部,非洲西南部可以见到,金星亮度-3.9等,月龄1.5。时逢白天,不易观测。

2018/2/24 月掩毕宿五
  本轮月掩毕宿五是从2015年1月30日的合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8年9月的合月
  这次月掩毕宿五,在北美洲东北部、欧洲大部分地区、亚洲中北部可以见到。我国的新疆部分地区可见全过程,青海西北部及宁夏西北部可以见到月掩毕宿五月没。毕宿五由月亮暗面掩入,再由亮面复现,月亮为上弦月。

天象(地心视象)
日期 星期   时刻     天文现象
2/01 四 00时09.8分 半影月食结束
2/01 四 02时46.3分 月亮过升交点
2/02 五 02时48.0分 月掩轩辕十四
我国部分地区见掩情况
地名   掩始时刻  掩终时刻
哈尔滨   03:25:05  04:03:48
大庆    03:22:18  04:01:14
鹤岗    03:21:35  04:08:23
鸡西    03:25:46  04:10:11
佳木斯   03:22:59  04:08:51
牡丹江   03:29:25  04:08:53
七台河   03:26:07  04:10:15
齐齐哈尔  03:19:39  03:59:22
双鸭山   03:23:47  04:09:56
长春    03:32:01  04:01:00
吉林    03:31:58  04:03:36

2/04 日 01时        谷神星冲日
2/04 日 05时28.5分 立春,太阳到达视黄经315度的时刻
2/04 日 05时48.5分 亏凸月
2/05 一 19时53分  角宿一合月,角宿一在月亮以南7.4度
2/07 三 23时53.9分 下弦
2/08 四 00时00分  小年(祭灶)
2/08 四 03时46.4分 木星合月,木星在月亮以南4.3度
2/08 四 15时        半人马座α流星雨极大期(ZHR~6)
2/09 五 13时11.9分 火星合月,火星在月亮以南4.4度
2/09 五 14时59分  心宿二合月,心宿二在月亮以南9.5度
2/09 五 21时17.8分 月掩灶神星,南极洲地区可见
2/10 六 23时10分  火星合心宿二,火星在心宿二以北5.1度
2/11 日 07时20.2分 木星西方照(木星与太阳视黄经差270度)
2/11 日 22时16.0分 月亮过远地点,月地距离405700公里
2/11 日 22时30.2分 土星合月,土星在月亮以南2.5度
2/12 一 02时35.1分 残月
2/12 一 07时20分  月亮赤纬最南(-20.0度)
2/13 二 03时55分  冥王星合月,冥王星在月亮以南1.8度
2/14 三 18时44分  婚神星合日。情人节。
2/15 四 00时00分  除夕(大年三十)
2/15 四 05时10.6分 月亮过降交点
2/16 五 00时00分  春节(戊戌年正月初一)
2/16 五 00时02分  婚神星合月,婚神星在月亮以北5.0度
2/16 五 02时57.2分 月掩水星,这次掩星在加拿大和美国部分地区可见
2/16 五 04时51.4分 日偏食
2/16 五 05时05.2分 新月(朔)
2/17 六 00时09.2分 月掩金星,月龄1.8
2/17 六 11时16.1分 海王星合月,海王星在月亮以北1.7度
2/17 六 20时27.3分 水星上合日
2/19 一 01时18.0分 雨水,太阳到达视黄经330度的时刻
2/20 二 01时48.5分 娥眉月
2/20 二 16时04.4分 天王星合月,天王星在月亮以北4.7度
2/21 三 22时14.4分 金星合海王星,金星在海王星以南0.6度
2/23 五 16时09.1分 上弦
2/24 六 01时33.3分 月掩毕宿五
2018/2/24我国部分地区见掩毕宿五情况
地    名   掩始时刻  掩终时刻
乌鲁木齐   02:25:08  03:05:48
阿克苏       02:35:36  03:00:51
吐鲁番       02:26:43  03:05:59

2/25 日 18时03.2分 水星合海王星,水星在海王星以南0.5度
2/26 一 04时06分  月亮赤纬最北(+20.1度)
2/27 二 01时17.4分 盈凸月
2/27 二 04时30分  北河三合月,北河三在月亮以北8.6度
2/27 二 22时39.1分 月亮过近地点,月地距离364007.851公里
2/28 三 01时51分  蜂巢星团合月,蜂巢星团在月球以北2.3度
2/28 三 13时04.1分 月球过升交点

说明:

  在天象计算中,ΔT(Delta T,世界时与力学时之差)是决定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星历表、日月食、行星动态等,都是先通过力学时为基准计算的,再通过世界时与力学时之差转换为世界时。但是ΔT只能通过实测来获得。2018年ΔT取值为69s,即用力学时减去1分09秒,得到世界时后再加8小时就是中国标准时间。ΔT的数据取自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年报。每年数据会经常更新,以保证精度。

  合月、月掩星、行星间和行星与恒星相合:行星或恒星合月以及行星之间、恒星与行星相合都是指视赤经相合而言。行星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以及四颗亮恒星(毕宿五、轩辕十四、角宿一和心宿二)都很接近黄道,因而月亮18.6年交点运动周期内有机会掩蔽它们。

  朔、娥眉月、上弦、盈凸月、望、亏凸月、下弦,残月分别是月亮视黄经超过太阳视黄经0,45,90,135,180,225,270,315度的时刻。

  合日、冲日是行星与太阳相差0,180度的时刻,对于地内行星则有上合和下合之分,上合是行星在太阳之后,即太阳在内行星与地球之间,下合是行星行星在太阳之前,即行星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上合的时候,行星是顺行,即行星由西向东移动,下合时是逆行,即行星由东向西移动。行星相邻两次合日(或冲日)的平均间隔称为会合周期。

  日食概况载日食起迄时刻和见食地点。
  偏食始表示月亮半影锥轴初次和地面相切的时刻,就是地面最先看到初亏的时刻,并列出切点的经纬度。
  食甚表示日食食分最大的瞬刻,并列出经纬度。
  食分(日偏食)某地观测者所看到的太阳被月亮遮盖的分数。食分的大小是日面直径被遮盖部分与日面直径的比值。
  偏食终表示月亮半影锥轴最后和地面相切的时刻,并列出切点的经纬度。

  留:由于地球和行星绕日运动时运行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不同,行星在天空的视运动有时顺行(自西向东),有时逆行。顺行和逆行之间有一个时刻行星看来是停留不动的,这叫做留。顺行而留,留后逆行叫做顺留,内行星发生在上合日以后,外行星发生在冲日以后。

  东大距和西大距:外行星对太阳的角距可以为任何数值,在180度时为冲日。而内行星由于轨道是在地球轨道内侧,所以从地球上看,它们对太阳的角距不能超过某种限度,并且没有冲日现象。内行星在太阳之东(或西)的最大角距称为东(或西)大距。水星在下合日前后约20天达东大距或西大距,由于水星轨道偏心率比较大,最大角距变化在18度28度之间。金星在下合日前后70天左右达东西大距,角距约为46度48度。内行星发生的天象其循环总是这样:下合-留-西大距-上合-东大距-留-下合。

  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假使不考虑摄动影响,行星的轨道为一椭圆,而太阳在其焦点上,行星在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最远的一点称为远日点。所列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日期是行星向径为极小或极大的日期,也就是已经考虑摄动的影响,这与由平均轨道根数近日点黄经等于0度或180度的日期稍有不同。

  过升交点和过降交点:行星轨道和黄道有两个交点,行星由南而北通过黄道所经过的交点,称为升交点,相反的一点,叫做降交点。所列时刻是行星日心黄纬等于0的时刻。

  预报的时间同时适用于所有东八时区(UT+8:00)的地方,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文莱及马来西亚。

参考文献:李广宇、张培瑜著《PMOE2003行星历表框架》,《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22卷,3~4期(2003年12月);部分资料取自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研究室,少数经由本人编算上网,综合列出。

  更多天象预报信息,可在“有趣天文奇观”网站下取得,欢迎多加利用。http://interesting-sky.china-vo.org/category/year/2018astronomical_event


相关天象: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汤玛斯·波普(Thomas Bopp,1949年10月15日-2018年1月6日)于日前过世,享年69岁。他是美国业余天文学家,为1995年海尔-波普彗星(Comet Hale–Bopp)的发现者之一,当时他的正职是建材工厂的经理。1995年7月22日晚上,他与朋友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进行观测,这是他发现的第一颗彗星,而且使用的是一台借来的自制望远镜。他与另一位发现者艾伦·海尔(Alan Hale)几乎是同时发现这颗彗星。

1515499252429378.jpg

这颗彗星在1997年4月1日通过近日点时,亮度高达-1.4等,是一颗肉眼可见的明亮彗星,时间长达18个月。下次这颗彗星回归要等到两千三百多年后。

波普曾说:「我永远不会放弃仰望天空,有好多美丽的事物在那儿,而且我乐于与别人分享。」(I’ll never give up looking at the skies. There’s 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there. And I love to share that with people.)

2017.01.07,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胡佳伶编译

发布单位:中国虚拟天文台

2017年12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五年观测数据的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发布,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

截止到2017年6月,LAMOST已顺利完成了一期五年正式巡天,获取了超过国际其它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的海量数据,吸引众多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发表了200多篇科研及技术论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515319305358697.png

LAMOST DR5的天区覆盖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观测年度。

LAMOST DR5包括先导巡天及一期五年正式巡天4154个观测天区中逾9百万条光谱,其中高质量光谱数(S/N>10)超过750万条。另外,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了5百万颗A、F、G、K型恒星参数表,50万颗M型矮星参数表等。LAMOST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光谱获取率世界第一的能力。

1515319560455582.png

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http://dr5.lamost.org

数据发布系统由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研发并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