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清晨东方较低夜空可观【超细月牙形】;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有影响。

  天空中除日月之外最亮的金星和木星,在8/18最接近之后,日出前的木星仰角持续增加,金星则逐日下降。到8/24时,残月加入了这场亮星追逐战。

  木星首先于8/24凌晨01:43合月,地心所见的木星位在月球以北约5.5度的地方;紧接着金星于13L47合月,地心所见的金星位在月亮以北约5.7度之处。可在8/24凌晨天亮前朝东方低空观看,-1.8等的木星在上,左下角为-3.8等的金星,右下方则是月龄28的极细残月,如同三足鼎立般,适合作初入门的天文摄影作品素材。

1

2014年8月24日凌晨5时,木星、金星与残月接近景象示意图。

图片来源:Stellarium软件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名词解释:

木星是我们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从太阳向外的第五颗,每11.86年绕太阳运行一周,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等于5.2天文单位。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左右,质量约太阳的0.1%(地球质量的318倍),超过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质量的总和。木星至少有16颗卫星和一组黯淡的环,它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与其说木星是地球那样的星系,还不如说它更像一颗演化失败的恒星。

金星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在大小上,金星和地球几乎可以说是双胞胎,它的质量为地球的82%。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时225天,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略大于0.72天文单位,轨道近于圆形。金星每243天相对于恒星逆向自转一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金星上的“一日”比“一年”还长。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清晨东方较低夜空可观;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有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有影响。


金星和木星是除了太阳和月球之外,天空中最亮的星子。其中,金星已出现在日出前东方天空中一段时间,仰角日低;木星则于7月下旬合日后转而出现在日出前东方天空,仰角日高。因此木星和金星大约以每天1度的距离彼此互相接近;其中8/12~8/14期间两者距离都在4度以内,8/18的12:03金星合木星,从地心所见之两者角距离约0.2度(约相当于满月一半直径的距离),是14年来两者最接近之时。可惜时值白天,无法观察;可再8/18的凌晨4:30至天亮前来观赏,位置偏上、比较亮的是金星,其左下方稍暗一些的是木星。

  金星与木星最接近的这段时间,两者位在巨蟹座中,邻近巨蟹座中间的M44鬼宿星团(或称蜂巢星团),相距仅约1度左右。

  利用望远镜观察这两颗行星,金星呈现如柠檬般的凸月状,视直径约10角秒;带着亮暗相间条纹的木星,视直径约31.5角秒,约比金星大3倍。

金星目前亮度-3.8等,木星-1.8等,虽是这两颗行星最不亮的时期,但仍睥睨其他星星,故它们的靠近还是相当瞩目。有天文学家研究:圣经中指引来自东方的三圣者前往寻找耶稣的「伯利恒之星」,其中一种解释就是木星合金星,因为非常靠近,再加上两者扩散的明亮星芒,使得人眼所见感觉是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星。

  虽然金星和木星接近的事件并不罕见,但却不是接近太阳而不易观察,不然就是金星和木星分开的比较远,不像这次这么靠近,少有如这次一般观测条件好(天亮前仰角高)且两星又这么靠近的。所以把握机会,当一次早起的鸟儿,看看这对亮星靠近时景象吧!

1

图片来源:Stellarium软件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名词解释:

金星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在大小上,金星和地球几乎可以说是双胞胎,它的质量为地球的82%。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时225天,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略大于0.72天文单位,轨道近于圆形。金星每243天相对于恒星逆向自转一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金星上的“一日”比“一年”还长。

木星是我们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从太阳向外的第五颗,每11.86年绕太阳运行一周,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等于5.2天文单位。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左右,质量约太阳的0.1%(地球质量的318倍),超过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质量的总和。木星至少有16颗卫星和一组黯淡的环,它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与其说木星是地球那样的星系,还不如说它更像一颗演化失败的恒星。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一组天文学家利用阿塔卡玛毫米/次毫米电波阵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制作一个艾桑彗星(C/2012 S1(ISON))和莱蒙彗星(C/2012 F6(Lemmon ))周围鬼魅般彗发的3D影像,这些新影像能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彗星会在何处及如何制造新的化合物,包括那些让人好奇的有机化合物。

彗星含有某些太阳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物质。如果能了解它们独特的化学性质,或许可从中挖掘地球诞生的线索,以及地球上建造生命基石的有机化合物的起源。美国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Martin Cordiner等人,利用ALMA观测艾桑彗星和莱蒙彗星的高解析光谱资料,绘制这两颗彗星的彗发中的氰化氢(hydrogen cyanide,HCN)、异氢氰酸(hydrogen isocyanide,HCN)和甲醛(formaldehyde,H2CO)等3种重要有机分子的2D影像,另外加上这些分子的速度资料,绘制成一幅3D分布图,希望从中了解彗星的自然性质。

从立体分布图可见HCN气体从彗核非常均匀地向各个方向流出,HNC则集中在团块与喷流中。ALMA资料解析度够高,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有机分子团块在彗发不同区域中逐日、甚至逐时的流动变化。如此独特的型态,让天文学家确认HNC与H2CO分子的确是在彗发中形成的,这是个新证据,证明HNC可能是经由大型分子或有机尘埃分裂的方式制造出来的。

这类有机尘物质进入地球大气时较能抵抗大气的破坏,或许在地球早期得以传递到地表,成就地球生命的诞生。因此了解有机尘的各种性质非常重要,ALMA的观测显然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开启一扇希望之窗。

当初Cordiner等人之所以挑选艾桑彗星和莱蒙彗星作为观察对象,是因为这两颗彗星属于「中等亮度彗星」,所含有的这类关键分子的浓度非常低,不易以地面望远镜进行深度观测。因此之前做过的类似观测,仅能针对如海尔-波普彗星(Hale-Bopp)这种非常明亮的彗星;而ALMA的观测,将目标得以推展到亮度中等的彗星上,将大大增加可观测的目标彗星数,或是得以观测更复杂、更难观测的分子。

Cordiner等人是在2013年11月15~17期间利用ALMA观测艾桑彗星,当时艾桑彗星距离太阳约7500万公里,大约是0.5AU,即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一半。而莱蒙彗星的观测是在2013年6月1~2日进行的,当时莱蒙彗星距离太阳约2亿2400万公里,约为1.5AU,即1.5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资料来源:https://public.nrao.edu/news/pressreleases/comets-alma , 2014.08.11, KLC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88

2014 年 8 月 4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土卫二的羽状烟雾和暗影
影像提供: Cassini Imaging TeamSSIJPLESANASA

说明: 为何土卫二 (Enceladus)会有羽状冰雾?这些水气和冰的喷流,是由绕行土星的卡西尼号探测船侦测于2005年。然而,供应这些喷泉的源头为何,到目前仍是研究的题材。最可信的假说指称,其水源可能是深藏地底的海洋,然而,另一个假说宣称,潮汐力拉挤和加热造成了深邃的裂谷,而聚在谷底的壁面融冰可能即是水源。在上图中,前景清楚可见土卫二的表面纹理,而远处则有自冰缝喷出的成列冰雾。这些喷流,因太阳的角度和即将降临的黑夜暗影而更为鲜明。最近研究超过百张的这类影像─包括南极的间歇性喷泉与热分布区之后,认为这种喷流的源头较可能是地底海洋,因而这个冰封卫星拥有生命的可能性也为之增长。

2014 年 8 月 5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四十亿年前的破碎地球
图示提供: Simone Marchi (SwRI), SSERVINASA

说明: 当时,地球无安全的处所。在四十亿年前的冥古代 (Hadean),我们太阳系是大岩石和冰块横飞的危险射击场。近来分析月球和地球的撞击资料指出,地球各处皆曾经历动乱,除了抹去了古老的地质历史之外,更产生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破碎地表。这阵毁灭性的“陨雨”之时,除了可耐高温的细菌或有机会之外,其他生命皆难以存活。在这个年代可能已经形成的海洋,在特别剧烈的撞击之下,可能沸腾蒸发迨尽,后来才再重新形成。上面这张画家的图示,呈现了当时地球可能的面貌,其白画面满布著圆形的撞击结构,而夜面则有炽热的熔岩泛流。十亿年之后,在较为宁静的太阳系里,地球首个超级大陆成形。

2014 年 8 月 6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土星的涡旋云
图示提供: Cassini Imaging TeamSSIJPLESANASA

说明:2012年底,卡西尼号太空船首次见到受阳光照耀的土星北极区时,其广角相机记录了这幅此环系行星北极的精采假色影像。这张使用红外光数据建构而成的组合影像,以红色阶呈现低层云,绿阶标示高层云,因此土星的云彩显得非常鲜艳。以地球标准来看极为庞大的土星北极气旋,是那个约2,000公里宽的暗红色风暴,而其边缘云彩的移动速度,则高达每小时五百公里。此外,影像中的其他大气涡旋,皆位在巨大、名为六角云的黄绿色六边型喷射气流之内。在影像右上角的云顶之外,可见到亮蓝色泽的吸睛土星环

2014 年 8 月 7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罗塞塔号之标的彗核
图示提供: ESA / Rosetta / MPS for OSIRIS TeamMPS/UPD/LAM/IAA/SSO/INTA/U短消息/DASP/IDA

说明: 沿着在行星际空间转圈的重力协航路径,罗塞塔号历经10年和65亿公里的漫漫长路,终于来到离标的物285公里的位置。在8月3日,罗塞塔号太空船的窄角相机捕捉到这幅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核的精采照片。在这幅分辨率为每像素5.3公尺的影像中,这个引人好奇的哑铃状彗核具有极清晰的细部结构。这颗宽度约为4公里的彗核,现行的位置离地球略超过四亿公里,介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罗塞塔号是首艘完成彗星精密入轨的人类太空船;而在接下来的数周,将以50公里或更近的距离掠过彗核,以寻找在年底降落Philae探测器的可能地点。

2014 年 8 月 8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螺旋星系NGC 6744
图示提供与版权: Don Goldman

说明: 庞大、美丽的螺旋星系NGC 6744,位在南天孔雀座方向约3千万光年远处,其宽度将近有175,000光年,比我们的银河系要大。沿着我们视线方向,所见的此邻近宇宙岛系侧斜对着我们。星系的指向和组成,让这张跨幅约一个满月宽度的彩色星系影像,具有相当强的深度感。这个星系的泛黄核心,是由大量的年老低温恒星所组成。而在星系核外头,镶满年轻蓝色星团和粉红恒星形成区的螺旋臂,则扫掠过左下方较小、会让我们联想起大麦哲伦星系的卫星星系之前方。

2014 年 8 月 9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明亮的夜晚
图示提供与版权: Phil Hart

说明: 地球的夜晚会有那些辉光呢?以2013年1月16日的维多利亚湖为例,湖畔水域里有罕见、肉眼勉强可辨的铁蓝色晕光。在这幅长曝光数位叠合影像里,倒映地平面灯火的炫光中,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受轻缓摇曳波浪激发所产生的生物发光。影像上端,则是带着黯淡绿辉光的澳洲.维多利亚省.Gippsland湖区之夜空。此种分布广袤的大气化学发光现象,源自高层大气中受太阳紫外光激发的氧原子。而除了环拱南天极的星流迹之外,还有因地球自转而晕开的南半球夏季银河自地平面伸展而出。

2014 年 8 月 10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俯看英仙座流星
影像提供: Ron Garan, ISS Expedition 28 CrewNASA

说明: 地球居民通常得抬头看流星雨,不过在这幅摄于2011年8月13日的精采影像里,太空人Ron Garan得俯视才能捕捉到这颗流星。从Garan位在380公里高的国际太空站(ISS)平台,史威福-塔托彗星所留下的尘埃从下方掠过,并被加热到发出白炽的辉光。这些光亮的彗星尘埃,以大约每秒60公里的高速,穿过离地表约100公里高处的大气层。在此例中,因视角而短缩的流星痕,位在影像中央偏右处,在弯曲的地球临边和泛绿大气辉光层之下,紧贴在明亮的大角星下方。想仰望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呢?你运气不差,2014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就在本星期;较不巧的是,在受到近满相盈月照耀的天空中,较暗的流星将很难辨认。


以上信息由星友空间网成大物理分站繁体翻译,感谢星友空间网的翻译。

天象信息服务中心整理

有问题可联系邮箱446469755@qq.com或QQ:446469755

 根据国际流星组织汇整全球各地流星观测者的报告,目前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数量正在稳定爬升中,如下图所示:

  另外,根据美国航太总署(NASA)全天监测相机(network of all-sky cameras)的报告:从7/26迄今,已经侦测到90颗属于英仙座流星雨的火流星,其中最亮的达-6.8等的程度,约与农历月初的眉月相当了。

  NASA的流星体环境研究室(Meteoroid Environment Office)Bill Cooke绘制这90颗火流星的轨迹如下图,其中黄点是太阳,蓝点是地球,灰点是其他太阳系内行星,黄色圆形是行星轨道,其他颜色的线条则是依侦测到的速度绘制的流星体轨道,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史威福-塔托彗星(109P/Swift- Tuttle)的轨道则为紫色。所有英仙座流星雨火流星的轨道均为绿色,从图中可见与紫色的彗星轨道颇为符合。

orbits of 90 Perseids fireballs observing by NASA network of all-sky cameras.

  其他英仙座流星雨相关资料,请见天象预报 > 2014/08/13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ZHR~100)   。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极低温天体,虽然它现在的表面温度低到和行星差不多,但它可能曾有过多变多端的过往历史,温度变动极大,甚至可能在它年轻时有数百万年的时间,表面温度和一般恒星一样热。

  这颗编号为WISE J0304-2705的极低温天体,位在南天的天炉座方向,距离约在3355光年之间,表面温度仅有摄氏100150度左右,是所谓的Y型棕矮星(Y dwarf)。Y型棕矮星是目前已知表面温度最低的恒星类天体,让恒星按温度的光谱分类扩展成OBAFGKMLT。虽然WISE J0304-2705的温度就介在金星和地球的表面温度之间,但它们并不是类似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反而比较类似木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David Pinfield等人,利用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发现这颗天体,因此其名称中包含WISE,至于J0304-2705代表的则是这颗天体的赤经与赤纬座标。WISE采用中红外波段进行观测,波长比人类眼睛可见的还长,所以人眼不得见。发现WISE J0304-2705之后,Pinfield等人又利用8米双子南望远镜(Gemini South Telescope)、6.5米麦哲伦望远镜(Magellan Telescope)和欧南天文台3.6米新技术望远镜(New Technology Telescope)等大型望远镜拍摄它的光谱,由光谱来估算它的表面温度,并了解它的过往历史。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Y型棕矮星仅有20颗,WISE J0304-2705在其中是个特异份子,有着和其他Y型棕矮星不同的发射光谱特征。Pinfield等人认为:从这颗棕矮星的化学组成或连同它的年龄来看,它可能是银河系较老的成员星之一;这意味着它的温度演化可能非常极端,开始时的表面温度高达数千度,可是现在也顶多是杯沸腾茶水的程度而已。

  WISE J0304-2705之所以会历经这样剧烈的冷却史,是因为它是一颗所谓的次恒星天体(ub-stellar object),它的内部从未达到可点燃氢核融合反应的温度,无法自行产生热能,这让它除了不具备正式的恒星资格外,也无法维持稳定的温度,因此冷却和变暗是它无可避免的命运。

  如果WISE J0304-2705是颗年老天体,它的温度演化将如右上图所示(左上至右下):在最初2000万年左右,它的表面温度约为摄氏2800度,约与像比临星(Proxima Centauri,半人马座αC星或南门二C星)这类红矮星(red dwarf)相当。1亿年后,它冷却到摄氏1500度左右,大气中的矽酸盐凝结成云。10亿年后,它的温度降至摄氏1000度左右,低到让甲烷气体和水蒸汽得以主宰它的表面。数十亿年之后的现在,它已逐渐冷却到摄氏100~150度。

  WISE J0304-2705的质量约仅为木星的20~30倍,大约介在最轻的恒星和典型行星之间。但若以温度的观点来看,它则是从类恒星状态演变成类行星状态。

  目前并不确知Y型棕矮星的温度下限,太阳系邻近区域中或许可能有许多温度更低的各式天体尚未被侦测到。WISE于2009年发射升空,2011年2月休眠,2013年12月唤醒后继续工作,预定可再延长3年任务时间。利用它在红外波段的优势,或许这3年内又会带给天文学家们更多的惊讶与震撼。

资料来源:http://www.ras.org.uk/news-and-press/2493-planet-like-object-may-have-spent-its-youth-as-hot-as-a-star , 2014.08 .05, KLC

  欧洲太空总署(ESA)的罗赛达号任务(Rosetta)正在接近它的目标—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简称为67P/CG彗星),不仅测量得出这颗彗星像是两块大石头沾黏在一起的花生米模样,而且测得其表面温度为摄氏零下70度。

Shape model of comet 67P/CG based on 14 July images. Credits: ESA/Rosetta/MPS for OSIRIS Team 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在罗赛达号距离67P彗星约5,500公里远的2014年7月20日,太空船上的OSIRIS窄角相机捕捉到67P彗星的外型,长相如花生米般,是两块大岩石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结果。由这一系列观测影像,天文学家估算67P彗核的的自转周期约为12.4小时。

  在67P彗核中间「脖子」部分则有个很深的沟槽,且在沟槽侧边似乎有个特别明亮的区域,可能是表面物质组成成分颗粒大小与其他区域不同所致,科学家猜测这会不会是新鲜的冰层露头,或是表层被物质重新覆盖的结果。也或者,这是地形效应所致。科学家认为这个「脖子」区域,必定藏有关于彗星演化的重要线索,当罗赛达号愈来愈靠近67P彗核,能更清晰地看到其表面地形特征时,科学家便能推测花生米的两端究竟是不同的两块岩石熔接在一起,还是本为同一块岩石,因撞击或侵蚀使其中间凹陷,才形成现今我们所见的模样。

  任务科学家利用罗赛达号上的可见光、红外光和热感光谱仪相机VIRTIS(visible, infrared and thermal imaging spectrometer)在2014年7月13至21日期间测量67P彗星的表面温度,当时罗赛达号距离彗星约由14,000公里逐渐接近至5,000公里。在此距离,彗星在光谱相机上仅占据几个像素的大小,所以还无法确认每个地形特征的个别温度,但从它的红外辐射已足以推算其表面平均温度约为摄氏零下70度。测量当时的彗星距离太阳则约5亿5500万公里远,约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倍,故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仅有地球的1/10左右。

  虽然摄氏零下70度看起来很冷,但已经比原本理论预期的彗星表面温度还高了20~30度左右,因此不是如预期中的被冰覆盖,而是暗色的尘埃壳。这个结论相当有趣,因为这是这颗彗星面关于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第一个线索。

  确实,天文学家已知如哈雷彗星等其他彗星的表面因为被尘埃覆盖而非常暗,而也从之前的地面观测得知67P彗星表面反照率很低,绝对不可能有纯冰的表面。罗赛达号的测量,则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67P彗星的表面绝大部分都被尘埃覆盖,而颜色较深的物质暴露在阳光下时,通常会比冰容易吸收太阳辐射而加温,然后再直接向外辐射,所以表面温度会比纯冰还高一些。

  不过,以上仅是彗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当罗赛达号愈来愈接近67P彗星时而能看见彗星表面的地形特征时,科学家会开始测绘彗星表面个别地形的温度。除了全彗星温度测量外,VIRTIS也将研究彗星特定区域的表面温度日变化,以便了解彗星表面对于日照的反应速率有多快,由此能进一步了解彗星表层约数十公分深处物质的热传导性、密度和多孔性。这些讯息对未来罗赛达号登陆器Philae选择登陆地点很重要,毕竟愈靠近太阳,彗核将会愈活跃,增加登陆彗核表面的难度。

  67P彗星预定将在2015年8月13日通过近日点前后的过程,罗赛达号和Philae登陆器将会测量彗星表面温度等物理性质和彗核气体每日如何变化。当彗星愈靠近太阳时,受到更多太阳辐射愈多,彗核中固态的冰会直接升华为气体,逸出彗核过程中会携带一部份尘粒进入太空,在彗核周围形成彗发。所以,愈靠近太阳,彗发愈大,某些案例中,彗发甚至扩张到直径约100万公里的程度。然后在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的作用下,部分物质被带往与太阳相反的方向,形成主要由离子组成的离子尾和主要由尘粒组成的尘埃尾。

  目前67P彗星已经发展出彗发,如右方影像(2014年7月25日拍摄结果),科学家希望能了解从现在到彗星过近日点后的整段旅程中,彗星究竟会如何发展、彗核表面物理特征如何改变、气体与尘埃释出速率与地形和组成成分的关联等等问题,由此深入认识这个太阳系的冰世界。

资料来源:KLC http://sci.esa.int/rosetta/54387-hints-of-features/ , 2014.07.24http://sci.esa.int/rosetta/54434-catching-up-with-the- comet-coma/ , 2014.07.31http://sci.esa.int/rosetta/54437-rosetta-takes-comets-temperature/ , 2014.08.01

2014 年 7 月 28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蓝光到红外光波段的马头星云
影像提供与版权: Optical: [Aldo Mottino](mailto: amottino at unr dot edu dot ar) & Carlos Colazo, OAC, C鏎doba; Infrared: Hubble Legacy Archive

说明: 猎户座马头星云,是夜空中最易辨认的星云之一,也是一个大型暗分子云之一部份。这个有时亦称为巴纳德33的奇形天体,是在18世纪末发现于一片照片底板之中。 它红色的辉光,主要源自星云后方、被亮星参宿增一(Sigma Orionis)所游离的气。 暗色的马头,则主要来自浓密的尘埃遮掩了后方的光,此外,颈底部,也往左侧投射出暗影。而在贯穿过星云强大磁场之驱策下,大量的气体正飞离星云。位在马头星云底部的亮点,是一颗处在形成阶段的年轻恒星。马头星云所发出的光,要经过1,500年才能传到我们这里。上面这幅影像,数位组合了摄于阿根廷的蓝、绿、氢-阿尔发影像及轨道哈伯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光影像。

2014 年 7 月 29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往宇宙的新西兰天空通道入口
影像提供与版权: Petr Hor嫮ek

说明: 对某些人来说,它看来像通往遥远宇宙的通道入口。而对其他人,它则酷似巨人的眼睛。以诗的意境而言,二者兼可。上面影像是透过标准鱼眼镜头拍摄的天空,只是投射的景观异于寻常而已。摄影点位于新西兰Te Mata峰,此山之名称在毛利语意为沈睡的巨人。这则奇妙的全景,呈现横贯中天的银河 盘面,其右有大与小麦哲伦星系。影像泛红的晕光,则是出乎摄影者意料之外的大气辉光,因为相机所见远多于肉眼。上面影像摄于二星期之前,当时影像左侧的摄影者胞妹和一位友人正在凝视这片天空

2014 年 7 月 30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M31:仙女座大星系
影像提供与版权: Jacob Bers (Bersonic)

说明: 仙女座星系是距离我们银河最近的大星系。一般咸认,我们的银河系的外观与仙女座星系近似,而且两者合起来主宰了本星系群。自仙女座星系的弥漫辉光,是由千亿颗的成员共同贡献而成。那些围绕仙女座星系的恒星,其实是位于我们银河系里的前景恒星,远比起背景天体要近得多。仙女座星系也常称为是M31,因为它是梅西叶星表中的第31号弥漫天体。M31相当遥远,它所发出的光要经过2百万年才能传到地球。虽然M31肉眼即可见,不过,上面影像是用小望远镜搭备相机所摄。M31仍然有许多未知,包括为何它具有不寻常的双核心

2014 年 7 月 31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夜光云
影像提供与版权: P-M Hedén (Clear SkiesTWAN)

说明: 在这幅月初摄于瑞典.Gotland岛的影像里,大片的夜光云在黝黑夜空中贯注阳光。此时从地面看出去,太阳已没入地平面之下,然而,位在太空边缘、离地表约80公里高空的这朵冰晶云仍持续反射阳光。通常出现在夏季高纬度地区的夜光云,在今年七月大举出现。这种亦名为极区中气层云的云朵,是被送入酷寒上层大气的水气,凝结在碎裂流星或火山灰尘埃微粒所形成的。美国航太总署的AIM任务,每日提供从太空观测到的夜光云之投影。

2014 August 1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Tetons and Snake River, Planet Earth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Babak Tafreshi (TWAN)

Explanation: An alluring night skyscape, this scene looks west across the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Wyoming, USA, Planet Earth. The Snake River glides through the foreground, while above the Tetons’ rugged mountain peaks the starry sky is laced with exceptionally strong red and green airglowThat night, the luminous atmospheric glow was just faintly visible to the eye, its color and wave-like structure captured only by a sensitive digital camera. In fact, this contemporary digital photograph matches the loc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a well-known photograph from 1942 - 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 by Ansel Adams, renown photographer of the American West. Adams’ image is one of 115 images stored on the Voyager Golden Record. Humanity’s message in a bottle, golden records were onboard both Voyager 1 and Voyager 2 spacecraft, launched in 1977 and now headed toward interstellar space.

2014 年 8 月 2 日 
See Explanation.  Clicking on the picture will download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ersion available.

NGC 7023: 鸢尾花星云
影像提供与版权: Jimmy Walker

说明: 这片由星际尘埃及气体所组成的云气,形似纤柔娇贵的宇宙花瓣,远远地绽放在1,300光年远的仙王座繁星之间。编录号为NGC 7023的鸢尾花星云 (Iris Nebula),并不是天空中唯一会让人联想到花朵的星云。话虽如此,这幅望远镜深空影像,忠实地呈现了鸢尾花星云的色彩、对称性等令人印象深刻之细节。在鸢尾花星云之内,尘埃云气围拱著一颗炽热的年轻恒星,因此尘埃颗粒反射星光,让星云带着蓝色的特征色彩。 在中心区,部份尘埃微粒,经由光致萤光过程,很有效率地将恒星不可见的紫外转换成红光,让星云中心渲染着丝丝的红色光晕。红外光波段的众多观测显示,这个星云可能也含有称为多环芳香烃碳氢化合物 (PAHs)的复杂分子。鸢尾花星云美丽的蓝光区,大约横跨6光年的范围。

2014 8月 3 

即将到达的航天飞机

图片作者: RobertNemiroff(MTU)&JerryBonnell(UMCP)@NASA
中文译者: 天文实验室(成功大学物理学系;陈昭敏、苏汉宗)

什么东西正在逼近呢?2010年初,国际太空站上的太空人,在远处就看到它,不久它就变成一片黑色剪影。当它更靠近时,才发现这片剪影是太空船,而最后,更认出这艘太空船是奋进号航天飞机,并如预期地停靠在国际太空站。 在上面影像中,靠近中的奋进号位在地球的临边,因此可见到地球大气的数个分层。 其中,在航天飞机后方者是泛蓝的中气层,泛白的是平流层,而对流层则呈橘色。 该次航天飞机任务,始于壮观的夜间发射,而航天飞机造访国际太空站的任务,包括运送宁静号模组舱,这个模组舱设有Cupola观景窗,以改善观察太空船靠近与远离太空站的视野。

以上信息由星友空间网成大物理分站繁体翻译,感谢星友空间网的翻译。

天象信息服务中心整理

有问题可联系邮箱446469755@qq.com或QQ:446469755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12日22时到午夜后全天夜空;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严重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身为年度三大流星群之一,出现时间固定且数量稳定,英仙座流星雨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

  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预计在8/13,ZHR~100,但逢满月过后2天,在晚间22时辐射点从东北方升起时,月亮早已占据了天空,受月光影响严重,使得可见流星数量减少。所幸英仙座流星雨中有不少是非常明亮的火流星,因此还是可以透过月光欣赏流星划过天际的景象。

  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分布并不是很集中,在极大期前后的8/12~8/14,其实都可以看到不少流星。因为月亮每日东升时间会比前一日晚约48分钟,所以如果比极大期晚几天再来欣赏英仙座流星雨,那么辐射点东升之后有短暂时间是不受月光影响的,但此时流星数量却不比极大期多,所以请自行权衡得失,再决定要何时去欣赏英仙座流星雨。

  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间,适逢8/11为今年最大满月,或许也可以两者配合一起看喔!

备注:ZHR(Zenithal Hourly Rate)是指:当辐射点在天顶,且肉眼可见最暗星等达6.5等的状态下,每小时可见流星数量;不过此为理想状态,通常肉眼观察的实际数量会比ZHR还少。 

  英仙座流星雨活跃日期为7月17日至8月24日,愈接近极大期时间,可见到的流星数量愈多。

  这群流星雨的流星速度中等(每秒59公里),亮度中等到偏亮(平均约2等),常带有残余的尾迹,且根据往年观测资料发现它是一年当中出现火流星数量最多的一群流星雨。

  以下为自2008年迄今观测到的火流星统计数量统计,火流星数量最多的就是英仙座流星雨(PER),其次为12月中旬的双子座流星雨(GEM)、猎户座流星雨(ORI)等。英仙座流星雨火流星最亮亮度平均约为-2.7等,双子座流星雨则为-2等,几乎比英仙座流星雨的还暗了近1个星等。这就是为何今年(2014年)虽然严重受到月光影响,但仍可以透过月光欣赏这群流星雨的原因。

   今年极大期发生时,适逢满月过后2天,月亮约在20;30左右升起。因此从8月12日晚上22时辐射点东升后,一直观察到隔日凌晨天亮前,都会受到月光影响。不过天亮前的辐射点高度比较高,即使有月光影响,观察条件还是比辐射点刚升起的时候受到大气消光多还好。预估在没有光害且空气透明度佳的观察环境下,透过月光可见到的流星约每小时10几颗。

  实际观测数量,可见国际流星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 Organization, IMO)即时动态网页

  下方是国际流星雨组织汇整全球观测者报告的2013年英仙座流星雨数量随时间变化图。2013年几乎没有月光影响,ZHR最多时(ZHR MAX)达到109颗,比原本预估的ZHR~100还多一些,且如同2012年一样,亮度指标(r)达2.0,比原本预估的2.2还亮。

  美国NASA流星体环境研究室(Meteoroid Environment Office)研究员Bill Cooke指出:英仙座流星雨的火流星数量之所以这么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它的母彗星也比较大的关系。

  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第109号周期彗星,史威福-塔托彗星(109P/Swift- Tuttle)。这颗彗星直径约26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133年。它上一次回归时间是在1992年,下一次需等到2122年。

  英仙座流星群曾在1991~1992年爆出400颗以上的数量;1990年代末数量已降成100左右。1990年代之后数量增多的主因就是母彗星于1992年的回归造成的。目前彗星正远离中,流星数量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不过仍不容小觑。


  观察流星雨很简单,挑选无光害影响、视野辽阔之处,用双眼欣赏整个天空即可。

  史威福-塔托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尘粒接近地球时,被地球重力吸引而形成英仙座流星雨。其中,火流星与一般流星的数量比例大约是1比数十左右,在光害比较大的区域,亮度较暗的一般流星不易看见,所以可见的流星数量就会比较少。因此,最好尽量挑选光害稀少的环境进行观察。其中,高山水汽少、光害少、空气透明度高,是最好的观察地点;其次为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海边因水汽含量高,易吸收星光,条件不如高山好。

  流星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并不固定也无法预测,观看时切勿只盯着天空某个固定的地方,以免错失他处出现的流星,所以最好是挑选视野开阔的地区,躺下后轻松扫瞄全天空即可。

  如果想要留下精彩的流星影像,可利用三脚架固定数位相机或数位摄影机,对准天空、按下快门后做长时间曝光摄影即可。一般数位相机可将感光度调高,并以延迟曝光模式拍摄,将更易捕捉流星,而不致会晃动相机使星点变形。


 【1

以下为NASA@Science提供的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和最大满月的相关介绍影片:

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8月10日-16日迎来峰值时期,最高峰值落在12-13日,每时天顶流星数100颗(6等)。不好的是,今年峰值时期遇上了年度最大满月,严重减少了(暗淡)流星数量。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英仙座流星群的火流星出现次数,位于全年其它流星群火流星榜首。

图片来源:Stellarium软件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流星雨观赏提示及流星雨拍摄提示,请参阅以下链结http://forum.hkas.org.hk/thread-7180-1-1.html

名词解释: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 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年度三大流星雨。信息取自《维基百科》

流星,来自太空的物质碎片在地球大气中燃烧干净并产生划破长空的光迹,有时也把它称为射星。

流星群名称:以辐射点所在处之星座或亮星命名。有些名称为旧名,如「象限仪座流星群」即现今所称之「天龙座ι流星群」,但其辐射点已漂移至牧夫座头部;「天龙座γ流星群(Draconid)」又称为「Giacobini」。

来源天体:造成此流星群的彗星或小行星(Minor Planet, MP)。

发生期间:此流星群发生的期间范围。

极大期:预测可能发生流星数量最多的日期与时间,时间为世界时(UT1),括号「()」表示不确定;月龄取当日阴历日期。

辐射点:地面所见流星群飞行轨迹似可汇集至一点,称为辐射点。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影响,辐射点会随时间漂移;此处所列之辐射点乃以极大期时的位置为准。

速度:流星进入大气层的速度,分布范围从 11 km/s 到 72 km/s;40km/s 约为中等。

亮度指标(population index, r):各流星群的亮度分布,r=2.0-2.5 表示此流星群中的流星比平均值亮,r>3.0 者表比平均值暗。

ZHR(Zenithal Hourly Rate):当天气非常晴朗、辐射点在天顶、且肉眼可见星等达6.5 等时的预测每小时流星数量。如见「+」 出现,表示预测之 ZHR 值大于所列数字,但无法确定上限。

最大满月:是指月亮满月时刻与近地点时刻很接近的时间

“超级月亮”是满月(或新月)与近点月同时发生的近点朔望月。这是描述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地球公转,行经近地点之时,同时又在日地联线上的通俗名词,并非天文学的专业术语。此种结合的超级月亮并不会引发海洋、地壳和潮汐的变化,例如地震、火山爆发。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

通知:人造卫星天象查询网中文版已于2月6日开启,网址请点击这里

观测的天象方式:目视【肉眼可直接观赏】、需以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可拍照;

观测时间及位置:整夜可见,入夜后不久东方,天亮西;

可见的地理位置:全国;

天象的观赏价值:★★☆;

月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阳光的影响程度:无影响。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位在椭圆形的其中一个焦点上。这使得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有远有近,其中离地球最近的位置称为近地点,最远的位置称为远地点。从地球上观察,月亮离地球较近时,看起来的视直径比较大;反之,远时看来较小。

  2014/8/11的凌晨1:43,月球通过今年内最接近地球的近地点,月球中心至地球中心的距离约356895.595公里。而在约25分钟之后的2:09,月球又刚好通过「望」的位置,也就是满月的时刻,这使得本次满月视直径达33.47角分,是今年12次满月中最大的一次,比1/16的今年最小满月29.38角分大了4.09角分,大约是13.9%左右。

  比较特别的是,今年最大满月是农历七月十六日,正在中元节的后一天。

  欣赏这个最大满月无须任何工具,只需东方到东南方地平附近没有建筑树林等遮蔽的地方,以肉眼欣赏月亮就好。

  想留下记录者,可以将相机以三脚架固定后,放大到最大,然后开启「自拍」功能,按下拍摄钮即可。拥有望远镜设备者,可透过望远镜放大拍摄,效果更赞。

  不过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特别提醒这次的满月是今年最大满月,一般人大概不会注意到这次的满月和其他满月有何差异。所以不需要特地有何准备,也不需要挑选特定时刻,只要是8/10晚上至隔日8/11天亮之前这段时间,在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以平常心来欣赏这个满月就可以啰!想感受月亮错觉者,则得在8/10晚上挑选月升后不久的时间看到月亮的地方来观看,不然等到月亮上升到比较高之处,这种月亮错觉的效应就小多了。


   影响地球上所见月球视直径大小的原因主要有四项,分别为;月球远近、满月时刻相对于观测地的时间、大气效应与月亮错觉。前三项基本上是真实的影响,最后一项则非。

  1. 月球远近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平均大约每27.3日绕地球一周。在每一圈的轨道绕行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时刻最接近地球,称为「近地点」;此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在35~36万公里上下,这个距离每次并不相同,或多或少,这是因为月球受到地球与太阳及其他行星等天体引力的扰动效应的结果。同理在轨道上,最远离地球的位置则称为「远地点」;远地点的距离约在40~41万公里左右。

  月球近时所见视直径较大,远时较小。大约每隔14个月,会逢一次近地点满月,此时通常是当年最大的满月;不过由于每次近地点距离不一,因此这样的近地点满月的视直径也不相同。

  1. 满月时刻相对于观测地的时间

  「望」或「满月」时刻乃是以地心、月心与太阳中心三者的位置来计算的,以地球中心为中心,月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经度相差180度的瞬间。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半径约6400公里,如右图,在地球上不同地点与月球的距离其实不尽相同,A点与C的差异就达地球直径(约13800公里),相当于平均地月距离384,400公里的3.6%之多呢!

  因此,如果满月时刻发生时,观测地点恰在背对太阳、面对月亮的「夜晚侧」,那么观测地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会小于月心到地心的距离;距离缩小,意味着所见的满月视直径变大,如同轨道位置远近造成的效果一样。

  8/11的满月时刻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凌晨2:09,相当于左上图的A~D点之间偏A点处,因此本次台湾地区所见的最大满月也有这项因素的贡献。

  1. 大气效应

   地球大气层并不是均匀分布,总体来说,大气密度由地面向上空递减。而光线穿过密度不同的大气时,会被偏折,即所谓的「折射」,密度差异愈大者,被偏折的角度愈大。因此,当天体接近地平面时,天体所发出的光被偏折的程度,会比天体接近天顶时还要多。

  除了密度之外,其实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也都会影响大气折射效应的程度。因此在某些大气状况下,大气会类似放大镜一样,使所见的月球盘面会比真正的还大一些;尤其是愈接近地平面的时候,这种效应会愈大。

  8/11凌晨最大满月发生时,月亮位于方位角约226.4度、仰角仅约40.2度的位置,仰角高度算中等,大气折射效应的影响不大;但真实情况,必须视当天大气环境而定,无法提前预测结果。

  1. 月亮错觉

  月亮错觉是个「虚假」的效应,纯粹是心理作用问题,会觉得靠近地平面附近的月亮,看起来比天顶附近的月亮还大。这种错觉,其实对于太阳也适用。

  目前较为人接受的一种解释,认为是因为靠近地平面附近时,因有地面有距离比较近的景物或建筑等,可供与距离比较远的月球作为比较,而天顶附近则没有,人类大脑企图修正这种距离产生的影响,反倒修正错了,成为一种错觉。其实不妨拿一个10元硬币,在月亮刚升起不久,以及月亮比较接近天顶时来比较,将会发现其实月亮几乎是一样大的,不若眼睛所见似有差异。

  8/11凌晨最大满月时刻,月球仰角仅约40度左右,因此月亮错觉效应颇小;但若在8/10傍晚月升时分、或是8/11天亮前月落时分观看时,月亮错觉效应就很大。


不是超级月亮,也不是世界末日

  每逢每年的最大满月时,总会有「超级月亮引发世界末日」的谣言出现,不过即使是最大满月,月亮与地球的距离都在一般正常距离内,月亮的大小也在每年可见的正常范围内,所以不会发生「特别接近地球而引起地球灾难、甚至世界末日」之类的事。请勿轻信谣言,更不要成为此类谣言的推动黑手,那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呢! 

1

 

图片来源:台北天文馆之网络天文馆网站

名词解释:

天体亮度,一般指目视星等,是表示一个天体明亮的指标。肉眼能见的天体极限亮度约为6等,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约为-1.46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89等,哈勃太空望远镜能拍摄到的最暗天体约为31.5等。【数值越小亮度就越亮】

距角是一个天文名词,表示从地球上观察时,天体之间分离的角度。如天体合事件等。

视直径,是表示天体视觉角度大小的指标,月球和太阳视角(视直径)在半度(30角分)左右,金星在10–66角秒(1角分),木星30– 49角秒。【1度等于6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曾“角”叫“弧”。

地心,地球中心。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等于149597870公里(=499.005光秒)。

天象,所谓天象是指日月星星发生的天文奇观,亦指天空(文)现象。【2

参考资料:

1.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2.大宇宙百科知识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获取更多天象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天象预报http://weibo.com/tianxiangyubao或手机飞信142023427以及微信(资金不足无法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