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来自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影像显现了星系团所形成巨大的引力透镜(台湾名:重力透镜)影像,其中右侧的螺旋星系看似被极度的扭曲——其实星系并不是真的扭曲,而是星系团的重力放大了远方星系的影像,使得这个螺旋星系呈现极为奇特的外形。

被称为「宇宙海马」的重力透镜星系团,位于后发座。来源: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图说:被称为「宇宙海马」的重力透镜星系团,位于后发座。来源:韦伯太空望远镜

在这张影像中,无数的光线条纹和明亮的弧线遍布视野,透露出重力透镜的存在。前景中的星系团放大了远处的星系,扭曲了它们的形状,并在图像中创造了明亮的光斑。这种被天文学家称为重力透镜的效应发生在大质量的天体附近,引起足够的时空弯曲,使光线明显地环绕星系团并且弯曲,就像被巨大的透镜折射一般。

重力透镜的另一个效果就是它可以放大远处的天体,让天文学家研究那些太微弱或太遥远的星系。也因此重力透镜可以被用来揭示人类曾经发现的最远星系之一。靠近核心的长而明亮、扭曲的弧就是一个例子,天文学家为这个遥远的星系取了「宇宙海马(Cosmic Seahorse)」的绰号,这个星系的亮度被重力透镜明显地放大,使得天文学家能够研究那里的恒星形成阶段。

重力透镜作用下远方的螺旋星系被放大扭曲,成为奇特的外形。来源:ESA
图说:重力透镜作用下远方的螺旋星系被放大扭曲,成为奇特的外形。来源:ESA

韦伯主要的近红外相机NIRCam拍摄了这幅像,影像中的透镜星系团编号为SDSS J1226+2149,它距离地球约63亿光年,位于后发座。通过韦伯对红外线的灵敏度与重力透镜的放大效应相结合,天文学家能够使用这个重力透镜来探索遥远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这张图片仅仅显示了韦伯在探测远方星系中恒星形成的一个观测结果。除了能揭示恒星形成的速率和星系环境外,这些观测结果还展示韦伯的观测能力,并为天文学界提供丰富的详细资料。天文学家期待韦伯高超的集光力和解析力能够提供新的见解,探索远方的、受重力透镜效应影响的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资料来源:ESAWEBB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资料整理:杨旸、高良超
时刻系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

  天象包括行星天象(合日、冲日、凌日、大距、行星最接近地球、过远近日点、升降交点、纬度最南最北,以及行星相合、行星合恒星等),月相,月球过远近地点,月掩行星和恒星,变星,日月食,二分二至,彗星,流星雨,月闪等诸多天文事件。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全环食带从印度洋南部开始,经过印度洋东部、印度尼西亚东部,在太平洋西部结束。在印度洋南部、亚洲东南部、大洋洲(除极东南部)、太平洋西部、南极洲部分区域可以看到偏食。我国东南部可见偏食。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即为开春后的第1场中型流星雨,今年极大期是4月23日上午9时,目视观测条件不佳。虽然在4月22日20:00~23日凌晨前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但数量会减少。4月12日水星东大距,今年的大距一共发生6次,这次是高度最高、条件好的。

  4、5月份是拍摄银河拱门的最佳季节,银河在夜空中长时间保持拱门形态。

  4月份的晚间20时在空旷地区观看星空,除了西方天空冬季星空7颗明亮的一等星外,在东方,分别能见东北东方牧夫座的大角星,以及东南东方室女座的角宿一,再以这两颗亮星为正三角形的底,向上的正三角形顶部附近可找到1颗二等星,那是狮子座尾巴的五帝座一,这三颗星星排列成大三角的形状,我们称为“春季大三角”。

春季大三角

春季认星歌(捕鱼歌)
春风送暖学认星,北斗高悬柄指东,
斗口两星指北极,找到北极方向清。
狮子横卧春夜空,轩辕十四一等星,
牧夫大角沿斗柄,星光点点照航程。
(取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系天体动态
太阳:由双鱼座运行至白羊座。20日日全环食,中国东南部可见日偏食。太阳活动第25周期将在2024年11月至2026年3月间来到极大期。
水星:由双鱼座移至白羊座,顺行。12日东大距,22日留后转逆行。上半月日没后可见于西偏北方低空,下半月渐近太阳而不易见。视星等-1.1→5.3等,视直径5.8”→11.7”。
金星:由白羊座经移至金牛座,顺行。日没后可见于西方附近天空,上、下半月约于夜晚20-21、21-22时没入西偏北方地平。视星等-4.0→-4.2等,视直径14.0”→16.8”。
火星:在双子座顺行。日没后可见于天顶附近天空,约于夜晚23-24时没入西偏北方地平。视星等1.0→1.3等,视直径6.4”→5.3”。
木星:在双鱼座顺行。12日木星合日,接近太阳不可见。视星等-2.0→-2.1→-2.0等,视直径33.1”→33.2”。
土星:在宝瓶座顺行。上、下半月分别约于凌晨3-4、2-3时由东偏南方地平升起,日出前见于东偏南方附近天空。视星等1.0等,视直径15.7”→16.2”。
天王星:在白羊座顺行。日没后可见于西方。视星等5.8→5.9等,视直径3.4”。
海王星:在双鱼座顺行。日出前可见于东方。视星等8.0→7.9等,视直径2.2”。

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与较大小行星
冥王星:在摩羯座顺行。日出前位于东南方。视星等14.4等,视直径0.1”。
谷神星:在后发座逆行。整夜可见。视星等7.0→7.9等,视直径0.8”→0.7”。
智神星:由麒麟座移至小犬座,顺行。日没后位于南方。视星等8.3→8.6等,视直径0.4”。
婚神星:由鲸鱼座移至金牛座,顺行。日没后位于西方。视星等9.7等,视直径0.1”。
灶神星:由双鱼座移至鲸鱼座,顺行。24日灶神星合日,在太阳背后不可见。视星等8.2等,视直径0.2”。

2023年可见行星一览表

2023年4月行星视直径对比

日月及大行星的位置(2023.04.15)

彗星
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室女座运行。2024年9月末接近太阳0.4天文单位,有望增亮到0等。最盛期,北半球可以在彗星通过近日点后观测,条件良好。在南半球,近日点通过前后也可以在低空观测到。(Tsuchinshan是威妥玛拼音,不是英文)
237P/LINEAR林尼尔62号彗星:在人马座运行。急剧增光,从春天到夏天,有望达到11等,观测条件非常好。
C/2022 W3 (Leonard)伦纳德彗星:在仙后座运行。夏天亮到13等。北半球长期观测条件良好。南半球直到8月才能观测到。
C/2020 F2 (ATLAS)阿特拉斯彗星:在室女座运行。到夏天为止保持17等,观测条件良好。
C/2021 S4 (Tsuchinshan)紫金山彗星:在白羊座运行。从2023年到2024年,长期保持17等。北半球观测条件良好。在南半球稍低。(Tsuchinshan是威妥玛拼音)
C/2022 E2 (ATLAS)阿特拉斯彗星:在长蛇座运行。现在是15等,从2024年到2025年,被期待亮到12~13等。
81P/Wild威尔德2号彗星:已于2022年12月15日到达近日点,并于2023年初开始消退。但该彗星仍然靠近地球,因此预计它在2023年5月之前亮度超过13等。从两个半球都可以看到81P/Wild威尔德2号彗星,但南半球的观测条件更好。

  彗星的中心是彗核,它的主要成分是冰——冻结的水(H20)、冻结的氨(NH3)、冻结的甲烷(CH4)、冻结的二氧化碳(CO2),与石块、铁、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彗星的第二部分是彗发,环绕彗核周围,它不是固体,它是气体。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中性分子和原子。最后是彗尾,像彗发一样,彗尾的成分大多数是气体,有一些微小的尘埃混入其中。彗尾的体积很大,但物质却很稀薄。太阳发射出超快的太阳粒子,它们从彗发开始,推动气体分子和尘埃,形成彗尾。因为彗星的“尾巴”来自太阳风,所以无论彗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彗尾的指向总是背离太阳。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拖在后边;当彗星离开太阳时,彗星就会追逐自己的“尾巴”。

2023/4/2 澳洲东部结束夏令时
  澳洲夏令时于4月2日周日凌晨2点结束,当地人们需要在4月2日(周日)凌晨3点,把钟表的指针回拨到2点。这意味着澳洲东海岸地区与北京的时差将重新缩短到两个小时。4月2日周日凌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州、塔斯马尼亚州及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将结束夏令时。而其他州和领地,比如西澳州、昆士兰州和北领地则不实行夏令时。这样做得目的是白昼时间越长,人们用电就会越少,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光照时间,亦称“日光节约时”。
  随着4月2日夏令时结束,新西兰时间也将比中国时间快四个小时。意味着新西兰将迎来秋冬季节啦!如果您想在新西兰拍摄具有强烈色彩的秋景,那么建议等到4月之后。

拨慢一个钟头
拨慢一个钟头

2023/4/2 轩辕十四合月 ★
  4月2日16:01轩辕十四合月(视赤经10h09m37s),地心所见轩辕十四在月球以南4.60度的地方。日落后可见于东南方附近天空。

2023/4/2 轩辕十四合月

2023/4/2~3 月掩轩辕增卅五
  4月2日深夜23时30分前后,西边天空发生月掩轩辕增卅五(狮子座42,6.2等),月龄11.5的盈凸月,恒星由月球暗缘掩入。轩辕增卅五是狮子座中的一颗可能的变星,视星等在6.09~6.17等之间变化,没有固定的周期,它的距离大约465光年。位于银经224.49,银纬53.21,其B1900.0坐标为赤经10h16m27.6s,赤纬+15°53.21′47″。可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追踪观测。

现 象 北京时间 地理经度 地理纬度
掩 始 20:57:39  31.36°   31.59°
掩 甚 23:14:23 141.48°   25.29°
掩 终 01:31:10 148.24°  -14.54°
掩星时长:92分54秒 掩带宽:3536公里

2023/4/2~3 月掩轩辕增卅五见掩范围
R1514 = 42 Leonis = 轩辕增卅五

2023年4月2日月掩轩辕增卅五世界见掩

2023年4月2日月掩轩辕增卅五中国见掩

2023/4/5 清明 ★
  2023年4月5日09时13分清明,太阳视黄经15°,太阳视赤纬5°54′。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唯一一个与节气重合的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时节对应的花信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
清明有雨麦子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2023/4/7 角宿一合月 ★
  4月6日12时34分满月,月球和太阳的视黄经差达到180度;4月7日凌晨01:23角宿一合月(视赤经13h26m26s),地心所见角宿一在月球以南3.30度,相当于手臂打直后,食指与中指两指合并顶端的宽度。合月时可见。角宿一是温度最高的一等星之一,是一颗蓝巨星,高温使其同时辐射强度相当高的紫外线,这使得角宿一实际比其外观上光度更高。角宿一距离地球有250光年之遥。下一次角宿一合月在5月4日。

2023/4/7 角宿一合月

2023/4/10 心宿二合月 ★
  4月10日14时25分心宿二合月(视赤经16h30m50s),地心所见心宿二在月球以南1.50度的地方。日出前可见于南方。下一次心宿二合月在5月7日。

2023/4/10 心宿二合月

2023/4/11 金星与金牛座疏散星团M45昴星团最接近 ★★
  4月上旬到中旬左右,傍晚开始在西边的低空,可以看到金星和金牛座疏散星团M45昴星团(Pleiades)的接近。最接近是4月11日,接近到3度以内,前后数日可以在双筒望远镜的同一视野内观看。虽然肉眼也能看见,但使用双筒望远镜的话,星星的数量会增加,想必会更加有趣吧。也挑战一下摄影,注意曝光时间。

2023/4/11 金星与金牛座疏散星团M45昴星团最接近

2023/4/12 世界航天日
  1961年4月12日上午9时07分,莫斯科拜科努尔发射场,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升空,成功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绕地球一周。整个过程耗时1小时48分钟,在上午10时55分之时,加加林成功返回地球。自此,人类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

尤里·加加林

2023/4/12 水星东大距 ★★★
  从地球中心往外看,内行星距离太阳最远称为大距。由于水星轨道偏心率比较大,最大角距变化在18度~28度之间。这次东大距,水星位于太阳的东侧,在傍晚的西方天空容易找到。今年的大距一共发生6次,这次是高度最高、条件好的。
  4月12日06时10分水星东大距,日距角19.5°,视星等0.1等,视直径7.7″,可以在日落后的西方天空看到。天空完全变暗是在30分钟后。请注意,虽然水星亮度是0等很明亮,但在暮光中很难看清。天黑的时候用肉眼也能找到,但在天空明亮的时间段用双筒望远镜比较可靠。上方有一颗非常明亮的金星,将有助于目测水星大概的位置。

2023/4/12 水星东大距

2023/4/13 年度最大下弦月 ★
  从地球上看,月球在太阳以西90度时所呈现的月相,称为下弦月。此时地面观测者可看到月球明亮的东半圆面。2023年4月13日17:11下弦,是本年度最大的下弦月,可在日出前看见。

2023/4/15 C/2023 B2 (ATLAS)掩TYC 7236-00990-1
  彗星在背景星空中移动时,有时也会遮掩远方的恒星,这种现象就是彗星掩星。北京时间2023年4月15日(星期六)晚上22时06分,C/2023 B2 (ATLAS)阿特拉斯彗星遮掩长蛇座9.6等恒星TYC 7236-00990-1(J2000.0坐标:赤经α12h11m14.908s,赤纬δ-33°42’59.98”),最长见掩时长2.7秒,减光(亮度下降)0.9等,月球在地平线下。俄罗斯、蒙古、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南非西南部地区可见。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使用指向定位良好的赤道仪,并配合天文望远镜计时观测,误差勿超过1秒钟。对彗星掩星感兴趣者,不妨挑战看看!掩星详情:https://cloud.occultwatcher.net/event/834-C2023B2-172583-645873-T00990-1

2023/4/15 C/2023 B2 (ATLAS)掩TYC 7236-00990-1中国见掩

2023/4/16 中国西双版纳傣历新年
  2023年4月16日为中国西双版纳傣历新年,傣历1385兔年六月下十一日。
  傣历 (Dai Calendar),始于公元638年3月22日(唐贞观十二年戊戌闰二月初二辛巳),是唐代时期(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是农历戊戌年、中国农历的狗年,公元639年为纪元元年。
  傣历,巴利语:จุลศักราช 傣历,该历年长为365.25875日,月长29.530583日,平年十二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十三个月(384天)。19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月在九月,傣语称闰年为”双九月之年”。所用二十四节气与农历相同。采用支纪日、纪年和十二生肖。
  傣历吸收汉族夏历中干支纪时的方法,将10天干支和12地支相互搭配,得60个数首尾循环,用以纪年和纪日,用12地支纪月,并使用12属相纪年岁。傣历干支约东汉时由汉地传入,并使用年代早于纪元纪时的方法。
  傣历年:每年分为冷、热、雨三季。平年皆12月,月序由6月开始,顺序至5月止。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隔4-5年又一次8月为大月。每月又分“月出”和“月下”两个半月,望月(十五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至晦日。并使用七曜(日、月及火、水、木、金、土五星)为纪日的周纪法。
  泼水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末一日为新年的第一年,固定在傣历的6月6日至7月6日之间推移,具体日期根据太阳运行位置决定,与月相变化无关。

2023/4/16 199P/Shoemaker掩UCAC4 372-127575(微光)
  彗星在背景星空中移动时,有时也会遮掩远方的恒星,这种现象就是彗星掩星。北京时间2023年4月16日(星期日)凌晨0时07分,199P/Shoemaker舒梅克4号彗星遮掩盾牌座12.6等恒星UCAC4 372-127575(J2000.0坐标:赤经α18h28m36.207s,赤纬δ-15°43’19.75”),最长见掩时长2.5秒,减光(亮度下降)4.4等,月球在地平线下。中国广东、台湾地区可见。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使用指向定位良好的赤道仪,并配合天文望远镜计时观测,误差勿超过1秒钟。掩星详情:https://cloud.occultwatcher.net/event/834-199P-261523-647013-U127575

2023/4/16 199P/Shoemaker掩UCAC4 372-127575

2023/4/16 土星合月 ★
  4月16日中午11:49土星合月(视赤经22h26m21s),地心所见土星在月球以北3.49度的地方,位于宝瓶座。日出前位于东南方附近低空,高度很低。下一次土星合月在5月13日。

2023/4/16 土星合月

2023/4/20 木星合月
  4月20日凌晨01:31木星合月(视赤经1h29m05s),地心所见木星在月球以南0.12度的地方,如此近的距离,在墨西哥、古巴等地发生白昼月掩木星。月球则在中午12:12朔。由于两者都接近太阳,故不推荐观赏。这天在中国东南部可见日偏食。

2023/4/20 白昼月掩木星见掩范围
白昼月掩木星

2023/4/20 日全环食 ★★★★
  见食地区:这次日食,全环食带从印度洋南部开始,经过澳大利亚的埃克斯茅斯、东帝汶东南部,印度尼亚的亚马鲁古省、巴布亚省,在太平洋西部结束。其中印度尼西亚的比亚克岛为最佳观测地。在印度洋东南部、亚洲南部、大洋洲、太平洋西部、南极洲极小部可以看到偏食。我国的浙江极东南部、福建东南部、广东东南部、海南东南部、台湾等地可见食分小于0.2的日偏食,而南海及诸岛可见食分在0.2~0.5的日偏食。
  观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天文器材必须加装滤光防护装置。运气好的话,有机会观测到太阳黑子。即便如此,也不要一直盯着太阳看。多眨眼,以免眼睛受损。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图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见食区域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见食区域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中国见食图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中国见食图

各地见食情况模拟图:

各地见食情况模拟图

观测地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概况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路线

  2023年4月20日日全环食中国各县市见食情况: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

2023/4/20 谷雨 ★
  2023年4月20日16时14分谷雨,太阳视黄经30°,太阳视赤纬+11°29′。《通纬·孝经援神契》所载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谷雨时节对应的花信风: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谚语:谷雨雨不休,桑叶好饲牛;谷雨天气晴,养蚕娘子要上绳。

2023/4/21 水星合月 + 金星合毕宿五 ★★★
  4月21日上午04:31金星合毕宿五(视赤经4h37m14s),地心所见金星在毕宿五以北7.54度的地方;下午15:05水星合月(视赤经2h49m08s),地心所见水星在月球以北1.90度的地方。4月21日傍晚,月龄1.3这个细如丝的蛾眉月接近水星。19时左右,请看西空低空。在高度不到6度的较低位置,眉月和水星以刚好2度的间隔并排靠近。话说回来,天空要到50分钟后才完全变暗。水星只有2.1等,月球的亮面比也只有2%发光。两者在相当低的位置,最好需要双筒望远镜。金星位于水星上方26度。正因为金星非常明亮,所以在这个时间段能同时看到也是很难得的机会。

2023/4/21 水星合月 + 金星合毕宿五

2023/4/22 昴星团合月

2023/4/22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

2023/4/23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极大期(ZHR~18)★★★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April Lyrids,00006 LYR)出现日期介在4月14日至30日之间,它是中等强度的流星雨,母天体是周期为415年的C/1861 G1 (Thatcher)柴契尔彗星。今年的极大时刻预计在23日9时左右,天顶每时出现率ZHR~18,10颗/时。眉月在前一天的傍晚落下,所以完全没有月光的影响。始终可以在暗夜中投入到流星观测中。四月天琴座流星雨的特点是活跃期和极大时间都不稳定。虽然流星雨的数量不多,但偶有火流星出现。
  世界上最早关于流星雨的记载,出自公元前687年的中国,《春秋左传·庄公七年》记载了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注:“四月天琴座流星雨”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确定的名称。香港天文学会于2022年5月17日更正中文维基百科为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删除“天琴座流星雨”词条。

2023/4/23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

主要流星雨

2023/4/23 金星合月 ★★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21:03金星合月(视赤经4h50m33s),地心所见金星在月球以南1.31度的地方。19时从西方天空相对较低的位置观看,月龄3.3的月牙和明亮的金星接近。以1.9度的间隔斜着排列。1小时后的20时的话会更接近1.4度,但是高度会降低。因为是间隔很近,所以值得一看。下一次金星合月在5月23日,也能看到好条件的接近。

2023/4/23 金星合月

2023/4/24 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2023年4月24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东方红一号”卫星

2023/4/24 船尾座π流星雨极大期(ZHR~Var.)
  船尾座π流星雨(pi Puppids,00137 PPU)出现日期介在4月15日至4月28日之间,预测今年极大期可能落在4月24日14时。它是与周期彗星26P/Grigg-Skjellerup葛里格-斯杰勒鲁普彗星有关的流星雨,但只有母彗星回归的那一年出现的流星数量才会较多。这颗彗星最后一次通过近日点是在2013年和2018年;这一次是2023年12月25日。船尾座位置相当偏南,在此时节,入夜后即已在南方低空,约在晚间23:00左右西南方没入地平面,仰角相当低,受大气层消光的影响很大,使可见流星数量更为减少,并不利于观测。船尾座π流星雨最好观测地方是南半球,适合观测时间是上半夜。

2023/4/25 月掩井宿增六
  4月25日20时前后,西边天空发生月掩井宿增六(御夫座49,5.3等),月龄5.2的蛾眉月,恒星由月球暗缘掩入、亮缘复出。井宿增六肉眼看到它是一颗暗淡的白色恒星,它位于680光年远。位于银经186.04,银纬9.13,其B1900.0坐标为赤经6h28m54.1s,赤纬+28°9.13′1″。可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追踪观测。

现 象  北京时间  地理经度  地理纬度
掩 始  18:33:26     28.74°      -1.96°
掩 甚  18:51:07     83.07°     23.63°
掩 终  21:08:46   136.36°      -4.34°
掩星时长:104分26秒  掩带宽:3484公里

2023/4/25 月掩井宿增六见掩范围
R1008 = 49 Aurigae = 井宿增六

2023年4月25日月掩井宿增六世界见掩

2023年4月25日月掩井宿增六中国见掩

2023/4/26 火星、北河三近月 ★★
  4月26日10:18火星合月(视赤经7h11m45s),地心所见火星在月球以南3.23度;27日02:03北河三合月(视赤经7h46m43s),地心所见北河三在月球以北1.51度。20时左右朝西边天空观看。在比天空中间稍微低一点的位置,两天后可以看到上弦这个接近半个月的月亮。月球下面的是1.3等的火星。间距约4.7度,纵向排列。在月球的上侧也能看到双子座的一等星北河三,间隔约3.9度,比火星更近的位置。另外,与相邻的二等星北河二约5.4度的间隔接近。

2023/4/26 火星、北河三近月

2023/4/27~28 月掩爟增十
  4月27日23时前后,西偏北方低空发生月掩爟增十(巨蟹座28,6.1等),月龄7.2的蛾眉月,恒星由月球暗缘掩入。爟增十是一颗脉动变星,命名为巨蟹座CX星,平均视星等为6.05等,接近肉眼可见的下限。它距离大约384光年,正以大约+9公里/秒的径向速度远离太阳。可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追踪观测。

现 象 北京时间  地理经度  地理纬度
掩 始 20:08:43  -13.997°   28.59°
掩 甚 22:22:08    64.25°     45.83°
掩 终 00:35:36   114.57°      3.07°
掩星时长:87分00秒  掩带宽:3751公里

2023/4/27~28 月掩爟增十见掩范围
R1270 = 28 Cancri (CX) = 爟增十

2023年4月27日月掩爟增十世界见掩

2023年4月27日月掩爟增十中国见掩

2023/4/28 年度最小上弦月 ★
  从地球上看,月球在太阳以东90度时所呈现的月相。此时地面观测者可看到月球明亮的西半圆面。2023年4月28日05:20上弦,是年度最小的上弦月。日没后可观赏。

2023/4/29 国际天文日
  国际天文日(International Astronomy Day)诞生于1973年的美国加州,旨在与普通大众分享天文学的快乐——“把天文学带给人民。”春季天文日一般在四月中到五月中,靠近上弦月的一个星期六,月龄不超过9,这时对观测月亮比较有利。在国际上,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芬兰、瑞典、菲律宾、阿根廷、马来西亚、伊朗、爱尔兰、新几内亚以及许多其他国家都举办了天文日活动。天文周包括天文日,开始于前一个星期一,结束于下一个星期日。2023/4/24-30为春季天文周,2023/9/18-24为秋季天文周。

2023/4/30 轩辕十四合月 ★
  4月30日00:00轩辕十四合月(视赤经10h09m37s),地心所见轩辕十四在月球以南4.64度的地方,相当于手臂打直后,食指、中指与无名指三指合并顶端的宽度。合月时可见于西方低空。月龄9的盈凸月,犹如一盏夜灯。下一次轩辕十四合月在5月27日。

2023/4/30 轩辕十四合月

4月各地见月掩星时间表
  本表根据ELP2000-82/恒星视位置(Fk5)历表预报2023年4月月掩星情况。主要包括掩始、掩终的东八区时(北京时)时刻,掩始掩终时刻的位置角(P,V分别由月面北点和最高点向东计量)和行星中心高度h及日出日落等。

2023年4月月掩星

月掩星

详细天象
01日 03时32分 水星过近日点,距离太阳0.307天文单位
02日 16时01分 轩辕十四合月,轩辕十四在月球以南4.60度
02日 23时          月掩轩辕增卅五(狮子座42,6.2等),恒星由月球暗缘掩入
03日 11时          77P/Longmore隆莫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6.9年,木星族)
04日                   天兔座T星极大(米拉变星,7.414.3等,周期372日)
04日 20时48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05日 09时13分 清明,太阳视黄经15°,太阳视赤纬5°54′
05日 16时54分 月球过天赤道,进入南半球
06日 01时30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06日 12时34分 望
06日 21时41分 天秤座δ星氐宿增一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4.8
5.9等,光变周期2.3日)
07日 01时23分 角宿一合月,角宿一在月球以南3.30度
09日                   天鹰座W星极大(米拉变星,7.314.3等,周期490日)
09日                   四月海豚座ε流星雨极大期(ZHR<2),四月海豚座ε流星雨(April epsilon Delphinids,00450 AED)出现日期介在3月31日至4月20日之间,速度
60km/s(中速)
10日 20时15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10日 14时25分 心宿二合月,心宿二在月球以南1.50度
11日 09时          水星日心黄纬最北,日心黄纬+7.0度
11日 11时          300P/Catalina卡塔琳娜3号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4.4年,木星族)
11日 20时          金星与金牛座疏散星团M45昴星团(Pleiades)最接近(2°34′)
12日                   大熊座S星极大(米拉变星,7.112.7等,周期226日)
12日 00时56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12日 06时07分 木星合日,木星在太阳背后,不可见
12日 06时10分 水星东大距:日距角19.5°,0.1等,视直径7.7″
12日 11时10分 月球视赤纬最南-27°57.1′
12日 19时42分 英仙座β星大陵五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原型,2.1
3.4等,光变周期2.87日)
13日                   半人马座TW星极大(6.713.0等,周期271日)
13日 17时11分 下弦,年度最大下弦月
13日 21时15分 天秤座δ星氐宿增一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4.8
5.9等,光变周期2.3日)
15日                   天秤座RS星极大(7.013.0等,周期220日)
15日                   飞马座Z星极大(7.3
13.6等,周期320日)
15日 02时          火星与双子座ε星井宿五最接近(0°09′)
16日                   中国西双版纳傣历新年,傣历1385兔年六月下十一日
16日                   巨蛇座κ流星雨极大期(ZHR<2),巨蛇座κ流星雨(kappa Serpentids,00027 KSE)出现日期介在4月11日至4月22日之间,速度45km/s(中速)
16日 10时24分 月球过近地点:36万7968公里,视直径32.5′
16日 11时49分 土星合月,土星在月球以北3.49度(瞬时中天经度:75.33°)
16日 19时41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17日 02时07分 残月
17日 21时34分 金星过近日点,距离太阳0.718天文单位
18日                   室女座α流星雨极大期(ZHR<2),室女座α流星雨(alpha Virginids,00021 AVB)出现日期介在4月6日至5月1日之间,速度
19km/s(慢速)
18日                   御夫座R星极大(米拉变星,5.214.4等,周期356日)
18日                   巨蛇座R星极大(米拉变星,5.2
14.4等,周期356日)
18日                   武仙座S星极大(米拉变星,6.413.8等,周期304日)
18日 00时22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18日 01时24分 海王星合月,海王星在月球以北2.31度(瞬时中天经度:-109.50°)
18日 18时55分 月球过天赤道,进入北半球
19日 21时          170P/Christensen克里斯坦森4号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8.6年,木星族)
19日 22时          279P/La Sagra拉萨格拉1号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6.8年,木星族)
20日                   海豚座R星极大(米拉变星,7.6
13.8等,周期283日)
20日                   长蛇座W星极大(米拉变星,9.69.6等,周期390日)
20日 00时          水星视赤纬最北+19°17′
20日 01时31分 木星合月,木星在月球以南0.12度(瞬时中天经度:-88.13°)
20日 12时12分 朔,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太平洋发生日全环食,中国东南部可见日偏食
20日 16时14分 谷雨,太阳视黄经30°,太阳视赤纬+11°29′
20日 20时48分 天秤座δ星氐宿增一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4.8
5.9等,光变周期2.3日)
21日 04时31分 金星合毕宿五,金星在毕宿五以北7.54度
21日 15时05分 水星合月,水星在月球以北1.90度(瞬时中天经度:86.82°)
21日 21时00分 天王星合月,天王星在月球以南1.69度(瞬时中天经度:10.46°)
22日 00时01分 水星留(视赤经02.82h),转为逆行
22日 19时07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22日 21时          P/2014 A3 (PanSTARRS)泛星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9.9年,木星族)
23日 00时          火星日心黄纬最北,日心黄纬+1.8度
23日 09时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极大期(ZHR18),10颗/时,四月天琴座流星雨(April Lyrids,00006 LYR)出现日期介在4月14日至4月30日之间,速度49km/s(中速),亮度指标r=2.1(明亮)
23日 21时03分 金星合月,金星在月球以南1.31度(瞬时中天经度:25.65°)
23日 23时48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24日 04时42分 蛾眉月
24日 14时          船尾座π流星雨极大期(ZHRVar),船尾座π流星雨(pi Puppids,00137 PPU)出现日期介在4月15日至4月28日之间,速度18km/s(慢速),亮度指标r=2.0(明亮)
25日 13时53分 月球视赤纬最北+27°57.7′
25日 19时02分 金牛座λ星毕宿八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25日 20时          月掩井宿增六(御夫座49,5.3等),恒星由月球暗缘掩入、亮缘复出
26日                   麒麟座TT星极大(7.214.4等,周期318日)
26日 00时          452P/Sheppard-Jewitt谢泼德-朱维特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19.7年)
26日 10时18分 火星合月,火星在月球以南3.23度(瞬时中天经度:-140.50°)
27日 02时03分 北河三合月,北河三在月球以北1.51度
27日 03时48分 英仙座β星大陵五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原型,2.1
3.4等,光变周期2.87日)
27日 11时          小行星智神星与小犬座α星南河三最接近(2°40′)
27日 20时22分 天秤座δ星氐宿增一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4.85.9等,光变周期2.3日)
27日 23时          月掩爟增十(巨蟹座28,6.1等),恒星由月球暗缘掩入
28日 05时20分 上弦,年度最小上弦月
28日 14时43分 月球过远地点:40万4299公里,视直径29.5′
28日 18时33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29日                   国际天文日(International Astronomy Day)
29日                   武仙座RS星极大(7.5
13.0等,周期218日)
29日 17时54分 金牛座λ星毕宿八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29日 23时14分 仙后座RZ星极小(大陵五型食变星)
30日                   双鱼座R星极大(米拉变星,7.0~14.8等,周期346日)
30日 00时00分 轩辕十四合月,轩辕十四在月球以南4.64度
30日 18时          P/2023 B1 (PanSTARRS)泛星彗星通过近日点(周期18.7年,木星族)

  *注1:凡称行星合月、恒星合月、行星合恒星、行星合行星,皆指地心视赤经相同;惟合日、冲日则用地心视黄经
  *注2:瞬时中天经度是指行星合月与恒星合月、行星合恒星与行星合行星时,由北极向南极的同一地理经度都能同时看到它们相合时的瞬时中天(纬度不必考虑)。例如2023/4/16/11:49土星合月(视赤经合),地处东经75.33度经线上可以看到它们同时到达中天。中天即是当地的视子午线。详见紫金山天文台官方微信说明。
  *注3:部分天象(彗星、流星雨、变星等)由于误差原因,无法(也不可能)精确到分钟(min)。

  天象载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动态以及其他天文现象,包括:
  (1)行星的地心天象(冲日、合日、方照、留、内行星东西大距以及金星最亮、火星最近地球等)和日心天象(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纬度最北和最南、过升交点和过降交点等);
  (2)日月食概况;
  (3)朔、望、两弦,月球过近地点和远地点;
  (4)月掩行星或掩四颗亮恒星(毕宿五即金牛座α星、轩辕十四即狮子座α星、角宿一即室女座α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行星合月,行星之间以及行星与五颗亮恒星(除上列四颗外,另加北河三即双子座β星)之间相合。掩星和合月如果距离合朔24h之内,即不列出,行星之间相合或行星与恒星相合如果距离太阳10°以内,也不列出。

  现把各种天象分别说明如下:

  天顶每时出现率(Zenithal Hourly Rate,Rate:率,简称ZHR),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假设辐射点位于仰角90度的天顶,在理想情况下,一个肉眼视力能够看到6.5等星的观测者可以看见的流星数量最多的流量值。实际能看见的会低于此一数值。
  ZHR不应该翻译成“每小时天顶流星数”,国际流星组织(IMO)没有“ZHN=Zenith Hourly Number(天顶每小时流星数)”、“ZHF=Zenith Hourly Flow(每小时天顶流量)”这一类的词。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根据国际流星组织2017年12月21日上架的《2018流星雨日历》中文版开始,将ZHR的中文翻译为“天顶每时出现率”。开源的星空模拟软件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亦在最新的23.1版本中更新了zh_CN和zh_HK的翻译。
  预报当地可见的流星数(Number),需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可见流星数量公式

  其中,N为可见流星数目(颗);Teff为观测时长;K为云量遮盖率(百分比);lm为可见最暗星星的亮度(最佳条件为6.5等,实际需考虑当地光污染因素);hR为流星雨辐射点距地平线的仰角(地平高度);r为亮度指标,r值通常介于2.0(明亮)到3.5(暗淡)之间。

  晨昏蒙影(台湾名:曙暮光):日出前和日没后由高空大气散射太阳光引起的天空发亮的现象称为晨昏蒙影;在日出前的叫做晨光,在日没后的叫做昏影。太阳中心在地平下6°时称为民用晨光始或民用昏影终,这时光线暗淡,需要人工照明。太阳中心在地平下18°时称为天文晨光始或天文昏影终,这时天空完全黑暗,可以看到目视最暗的星。

  月相是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相对位置的变化,地球上的观测者从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造成月相盈亏圆缺之变化。月相盈亏周期平均是29.530588日,历法中之朔望月源于此。

  朔、蛾眉月、上弦、盈凸月、望、亏凸月、下弦,残月分别是月球视黄经超过太阳视黄经0、45、90、135、180、225、270、315度的时刻。

  阴历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主要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称为朔望月,大约29.530588日,大月有30日、小月有29日。

  月龄是指从新月为起始,在一个朔望月周期内,出现各种月相所经历的天数。月龄的数值通常用带一位小数的数字表示,比如月龄7.4是上弦月,月龄14.8是满月,月龄22.2是下弦月。因此月龄和阴历是有关连的,只不过阴历只显示朔望月每日的整数,而月龄是计算月相所经历的天数,为求更加准确,很多时会显示至小数后一个位(甚至几个位)。如果知道确实的月龄,便能推算出当时月球大致的形状、出没时刻及所在方位。

  月掩星:月球在天空中每月移动一周,每小时约东移半度多,相当于月球的视角直径。月球移动时常将恒星和行星掩蔽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观测月掩星可以测定观测者的地理坐标、研究双星、测定太阳视差及月球位置等,是业余天文学家感兴趣的观测项目之一。专业天文学家亦需要仰赖月掩射电源来求出射电源的准确位置。

  合月、月掩星、行星间和行星与恒星相合****:行星或恒星合月以及行星之间、行星与恒星相合都是指视赤经相合而言。行星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以及四颗亮恒星(毕宿五、轩辕十四、角宿一和心宿二)都很接近黄道,因而月球18.6年交点运动周期内有机会掩蔽它们。

《中国天文年历》

  视赤经视赤纬系以当天真春分点和真赤道为准,章动长周期项和短周期项以及行星光行差都以包括在内,但没有包括太阳引力场引起的光线偏转的影响。视位置由真位置加行星光行差改正得出,其关系式为

α视=α真-0.00577552×Δ×δα
δ视=δ真-0.00577552×Δ×δδ

  其中Δ为行星的地心距,δα和δδ分别为赤经和赤纬的每日变化。

  地心距为行星中心至地心的真距离,不包括光行差的影响。

  合日和冲日:外行星或小行星视黄经与太阳视黄经相同的时候称为合日,相差180度的时候叫做冲日。内行星(水星和金星)的合日有上合和下合之分,上合是行星在太阳之后,即太阳在内行星与地球之间,下合是行星在太阳之前,即行星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上合的时候,行星是顺行,即行星由西向东移动,下合时是逆行,即行星由东向西移动。行星相邻两次合日(或冲日)的平均间隔称为会和周期,根据行星的平均运动得出行星的会和周期如下:

水星 115.88日 土 星 378.09日
金星 583.92日 天王星 369.66日
火星 779.94日 海王星 367.48日
木星 398.88日 冥王星 366.72日

  由于轨道偏心率和摄动的影响,实际间隔与会和周期有一定的差异。

  留:由于地球和行星绕日运动时运行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不同,行星在天空的视运动有时顺行(自西向东),有时逆行。顺行和逆行之间有一个时刻行星看来是停留不动的,这叫做留。顺行而留,留后逆行叫做顺留;逆行而留,留后顺行叫做逆留。内行星发生在上合日以后,外行星发生在冲日以后。

  东大距和西大距:外行星对太阳的角距可以为任何数值,在180度时为冲日。而内行星由于轨道是在地球轨道内侧,所以从地球上看,它们对太阳的角距不能超过某种限度,并且没有冲日现象。内行星在太阳之东(或西)的最大角距称为东(或西)大距。水星在下合日前后约20天达东大距或西大距,由于水星轨道偏心率比较大,最大角距变化在18度28度之间。金星在下合日前后70天左右达东西大距,角距约为46度48度。内行星发生的天象其循环总是这样:下合-留-西大距-上合-东大距-留-下合。

  方照:对外行星而言,行星视黄经超过太阳视黄经90度和270度时为方照,在太阳以东90度时称为东方照,在太阳以西90度时为西方照。

  距角:是自地球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角度,从太阳向东或向西计算,由0°至180°,但由于行星轨道与黄道有一定的倾斜,行星合日和冲日时,距角不一定恰好是0°或180°。
  距角E是用下式计算:
  cosE=(R²+△²-r²)/2R△
  其中R和r分别是地球和行星的日心向径,△是行星的地心距离。

  金星最亮:从地球看金星,也像月球一样有盈亏晦明现象。金星约在下合日前后36天,或东大距之后西大距之前35天为最亮。金星的会合周期约为584天,所以它的最亮日期有时全年都没有,有时一年有两次。
  关于金星的亮度计算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m=-4.47+5lgrΔ+0.0103i+0.000057i²+0.00000013i³,2.2<i<163.6;
  0.98+5lgrΔ-0.0102i,163.6<i<170.2。
  i以“度”为单位,r、Δ以“天文单位”为单位。
  位相角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设L与B表示其日心的、l与b表示其地心的黄经与黄纬,θ表示太阳的黄经,且将其黄纬略而不计。设在太阳一地球一行星三点所组成的平面三角形内,以σ表示地球所在的角,σ’表示太阳所在的角,则
  cosσ=cos(θ-l)cosb
  cosσ’=-cos(θ-L)cosB
  i=180-(σ-σ’)
  σ角是地面观测者所看的行星对于太阳的距角,常小于直角;σ’角在一或二象限内,按其余弦的符号而决定。

  火星最近地球:火星在一回合周期里,有一次距离地球最近,发生在冲日附近。今年没有火星最近地球。

  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假使不考虑摄动影响,行星的轨道为一椭圆,而太阳在其焦点上,行星在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最远的一点称为远日点。所列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日期是行星向径为极小或极大的日期,也就是已经考虑摄动的影响,这与由平均轨道根数近日点黄经等于0度或180度的日期稍有不同。

  行星纬度最南最北:是日心黄纬最南、最北的时刻,最北时黄纬为正,最南时黄纬为负。

  仙后座RZ星(HIP 13133)是仙后座中的一颗恒星,以食变星闻名。学名为RZ Cassiopeiae(缩写为RZ Cas)。1906年被发现。它的变化周期仅为1.1953天。亮度在6.18等至7.72等之间变化。由于它的快速变暗和变亮变化以及可以用双筒望远镜轻松观察到其亮度,因此它在天文爱好者中很受欢迎!
  仙后座RZ星在阁道一(仙后座ι星)附近。通过连接阁道三(仙后座δ星)和阁道二(仙后座ε星,是“W”最左边的恒星)而在仙后座ε星方向上以相同的长度寻找4.5等星就是仙后座ι星。一旦找到了仙后座ι,您就可以使用外部链接星图轻松找到仙后座RZ。它位于银经132.89、银纬9.07,其B1900.0坐标为赤经2h39m54.1s、赤纬+69°9.07′49″。

仙后座RZ星

  预报的时间同时适用于所有东八时区(UTC+08:00)的地方,包括:中国、蒙古、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文莱。

参考资料:
  1、《2023年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
  2、李广宇、张培瑜著《PMOE2003行星历表框架》,《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22卷,3~4期(2003年12月)
  3、《大众万年历(1901-2050年)》1994年10月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有趣天文奇观

  2023年天象预报资料,可在“有趣天文奇观”网站下取得,欢迎多加利用!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category/year/2023astronomical_events/

阅读全文 »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3年3月29日(星期六)香港见掩中心时刻21时39分44秒(±2.4秒),直径6,787公里(±0.4公里),视直径6.5角秒、视星等0.9等火星(Mars)遮掩双子座8.15等恒星UCAC4 578-024253,减光0.0等,历时最长318.3秒(5.3分钟)。见掩时间以中心线最长,随着向南、北界限线递减至零。

掩星时恒星UCAC4 578-024253位置(包括自行和视差修正)
赤经:6时07分24.1846秒
赤纬:25度31分09.725秒

香港掩星时恒星仰角42度,地平方位284度。

火星掩星地图:
绿线是见掩中心线,箭头是掩星带移动方向;
蓝线是见掩南、北界限线,
红线是1σ误差南、北界限线。
2023年3月29日,火星掩星掩带范围。
Credit: Occult Watcher

2023年3月29日,火星掩星掩带范围。
Credit: Occult Watcher

2023年3月29日(星期三)火星掩双子座8.15等恒星UCAC4 578-024253

香港见火星掩星详情
掩始:21时37分11秒
掩终:21时42分12秒

澳门见火星掩星详情
掩始:21时37分09秒
掩终:21时42分10秒

2023年3月29日火星掩双子座8.15等恒星UCAC4 578-024253示意图
2023年3月29日火星掩双子座8.15等恒星UCAC4 578-024253示意图。
Credit: SkySafari

(香港天文学会掩星组组长余惠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东京大学天体生物学家Tomonori Totani提议我们应将寻找外星生命的范围,扩展到对太空尘埃的研究,他认为太空尘埃中可能蕴藏着被小行星撞击,而从其他行星上带走的生命迹象。

尽管天文学家努力了许多年,但至今从未发现地球以外的生命证据。这有两种可能的原因,其一是外面没有其他生命可以寻找;其二是因距离过于遥远,我们尚缺乏找到它的技术。因此Totani提出另一种方法,透过研究落在地球上的太空尘埃,来克服寻找数百万公里之外的系外行星所面临的挑战。研究人员指出小行星正在撞击整个银河系的行星,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它们就会激起碎片,在更大的撞击中,一些碎片可能会被猛烈地抛出,从而逃离其行星的引力场进入太空。如果该行星恰巧孕育着生命,那么其中一些证据可能会作为太空尘埃颗粒的一部分一起被抛出。这种尘埃可以在地球两极周围的冰原中找到,或者可能在大气中也可以找到。

这块在我们大气层中发现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早期太阳系的一部分,这表示轻质颗粒可以在进入大气层后幸存下来,不会因摩擦产生太多热量。This piece of interplanetary dust is thought to be part of the early solar system and was found in our atmosphere, demonstrating lightweight particles could survive atmospheric entry as they do not generate much heat from friction. Credit: NASA
图说:这块在我们大气层中发现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早期太阳系的一部分,这表示轻质颗粒可以在进入大气层后幸存下来,不会因摩擦产生太多热量。图片来源:NASA

Totani认为太空尘埃颗粒的最佳尺寸约为1微米,如此微小的颗粒将大到足以承载生命的证据,但又小到可以逃脱其母星和恒星的引力,并且还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到达遥远的行星,如地球。他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颗像这样的细粒落在地球上,这些颗粒可能携带着起源于其他世界的生命痕迹,可以对其进行生物特征分析。地球上可能已经有为数不少像这样的颗粒保存在南极冰层或海底等地方,在这些地方的太空尘埃相对来得容易回收,但要将太阳系外的物质与源自我们太阳系产生的物质区分开来,仍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Totani希望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对这个想法感兴趣,并开始更详细地研究这种新的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的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大部分穿过宇宙的光是人类肉眼看不见的,除了我们能看见的可见光波长之外,还有整个宇宙在高能和低能辐射中闪耀。

美国NASA的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这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探测器,观测宇宙中能量最高的伽马射线。费米望远镜不断监测整个天空的伽玛射线源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为天文学家提供可以探测到的各种伽玛射线源的地图,并且这些数据被汇编成一个目录。

此为费米望远镜一年来对伽马射线天空观测的动画。An animation representing a year's worth of Fermi observations of the gamma-ray sk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Daniel Kocevski)
图说:此为费米望远镜一年来对伽马射线天空观测的动画。(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Daniel Kocevski)

上面的动画代表了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集来自1,525个伽马射线源一整年的波动,用紫色圆圈表示,每一帧图片代表三天的观测值,圆圈越大,伽马射线就越亮。另外,黄色的圆圈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路径。还有银河系平面的伽马射线辉光,是由一条横跨影像中间的橙色带状表示,更亮的颜色代表更多的辐射光芒。

大多数的闪光都来自一种被称为耀变体(blazars)的星系,属于类星体的一种,具有极其活跃核心的星系,意味着核心处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周遭物质。这些物质被黑洞周围的极端活动加热,从而在天空中闪闪发光。耀变体是伽马射线的已知来源,它们的亮度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波动,此亮度变化可帮助天文学家研究这些天体是如何进食的。

在费米伽玛射线目录的新成员中,耀变体占了90%以上。其他发射伽马射线的天体还包括一种被称为脉冲星的中子星,以及双中子星等双星系统。相关研究可从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免费获得。(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3年3月26日凌晨4时左右将有一颗小行星2023 DZ2与地球擦肩而过,该小行星的直径估计为39至88公尺之间,相当于一座足球场的大小,最近的时候距离地球仅0.00117AU(约173,000公里)!

小行星2023 DZ2

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是指轨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且其大小足以对地球造成全球或局部区域重大损害的近地天体,而最常见的又称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其定义为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点距离少于0.05AU(19.5月距),并且绝对星等达22等或更亮。截至2023年3月20日止,符合潜在危险小行星定义的天体数量是3,250颗,其中估计有213颗的直径超过1公里。

2023 DZ2是2023年2月27日被发现的,属于阿波罗族小行星,每3.16年绕太阳公转一周,被归类为近地天体。虽然以绝对星等计算还排不上潜在危险天体之列,但仍然超过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的大小,若是受到其它因素的重力偏移,就有可能撞向地球,造成地球上小区块极大的伤亡。目前科学家的计算显示它几乎不可能撞击地球,但以它的尺寸及距离之近,甚至可以在天空中短暂成为星点,科学家估计它在天空中的亮度最高可能达到视星等10等,在无光害的地方使用品质较高的双筒望远镜也许能捕捉到它的身影,其详细预报路径如下。(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2023年3月25日晚上至3月26日凌晨期间,2023 DZ2在天空中的飞掠轨迹。
2023年3月25日晚上至3月26日凌晨期间,2023 DZ2在天空中的飞掠轨迹。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Asteroid impact coast italy.

地球非常善于隐藏它的伤疤,我们自以为是地认定过往小行星的撞击证据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及防范下一次灾难的到来,美国航太总署(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首席科学家James Garvin认为,我们可能错误解读了过往100万年内发生的小行星撞击痕迹,如果他的研究结果是对的,那么似乎有些不那么大的石块也会成为危害。

所有陨石撞击中最著名的一次,莫过于约6600万年前在犹加敦半岛上的一个大洞了,它可能直接导致了恐龙的死亡。在目前的统计中,每一亿年会出现一次这种十公里等级的庞然大物撞击,但是每60万年会出现的一公里等级小行星撞击也足够摇动地球上的尘埃,并将地球笼罩于阴影之下造成严重的饥荒事件。

虽然现在人类可以扫描天空,搜寻那些大到足以产生危害的天体,也能从地质纪录中探寻到实际陨石撞击过的踪迹,但是当我们越往过去深入,这个纪录就越不明朗,地球的动态行为,包含风、水、地壳运动等不断地磨损地表,就连比较近期的事件,也很难透过灰尘和生物学的累积来解释。

研究团队使用了高解析度的卫星影像,观察过去100万年中形成大型撞击坑的风化遗迹,以衡量它们的真实大小,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陨石坑的再外围都有些微弱的环,超出了原先认定的「外缘」,例如:哈萨克境内有一个12至14公里宽的洼地,叫做Zhamanshin,许多人认为是一颗直径200至400公尺的陨石于9万年前撞击地球形成的,这是最近一次最可能造成核子冬天的陨石撞击,在这次的分析中,团队认为实际上它留下了一个直径接近30公里的陨石坑。另外三个大型陨石坑的外缘径也被重新计算,都是原先的二至三倍。

旧模型的改进是好事,但这些新发现的环可能不只是撞击后的涟漪,而是撞击后喷出来的碎片集中在外缘落下,又或者,它们只是一场数据资料的虚影,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假设,虽然我们正忙着建立各种系统以避免严重的小行星撞击,但是地球过去的伤疤我们应该想尽办法去了解才是,该研究在2023年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中发表。(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北京时间2023年3月23日22时,地球突发Kp指数达到7的大地磁暴,持续时间为三小时,随后稍作停歇,又在24日凌晨5时至8时,再次发生大地磁暴,到本文发布之前,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磁暴,而且活动强度较前两次还要更强。

地磁活动水平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分析,此次地磁暴的产生与太阳在2023年3月20日爆发的日冕物质抛射(CME)活动有关,首先是CME的“前锋”激波对地球磁场造成冲击,随后到达的裹挟着太阳磁场的大团磁云,给地球磁场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

造成此次地磁暴的CME
造成此次地磁暴的CME

太阳风参数及行星际磁场数据
磁暴期间,太阳风磁场、速度、密度均发生明显变化。

而在前一天微信内容太阳上的大冕洞出现的高速太阳风,并不是此次地磁活动的幕后推手,他所带来的影响要到3月25日甚至是26日才会具体展现。

由风云三号E星所拍摄的太阳极紫外图像,图中的太阳与往常有很大的不同,位于太阳南侧存在一个巨大的深色区域。这是一个典型的冕洞结构。
由风云三号E星所拍摄的太阳极紫外图像,图中的太阳与往常有很大的不同,位于太阳南侧存在一个巨大的深色区域。这是一个典型的冕洞结构。

此次地磁暴是太阳爆发活动对地球造成影响的典型案例,极光带附近电离层的电离度因此而快速增加,造成该区域上空电磁波吸收强烈,无线电通讯受阻;同时,电离层变化造成短波信号的通讯带宽也发生大幅衰减,严重的区域相较正常水平降低的比例甚至达到60%左右。

全球范围电离层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全球范围电离层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根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最新预报,预计未来三天,受已经到达磁云的影响,24日仍可能出现大磁暴,受冕洞高速流的影响,25-26日可能出现小磁暴甚至中等磁暴。我国24日电离层可能出现强扰动,25-26日可能出现小扰动。

提示相关行业的朋友提高注意,做好防范措施,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太阳未来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相关服务。

也欢迎关注我们,获取及时、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中国气象局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图片:王聪
文字:韩大洋
审核:宗位国 冯小虎 唐云秋
签发:毛冬艳

NCSW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奥陌陌(’Oumuamua,台湾名:斥候星,香港名:首使星)于2017年10月19日由泛星1号(Pan-STARRS 1)望远镜所发现,这是已知第一个来自太阳系外的访客。起初根据轨道型态,这个天体被归类为彗星,但长时间观测之后发现它没有明亮的彗发或尘埃尾,形状奇特介于雪茄和煎饼之间,且因其小尺寸更像是小行星而非彗星。它正以天文学家无法解释的方式加速远离太阳,导致一些天文学家甚至认为它是一艘外星飞船。

加州大学与康乃尔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新模型中显示’Oumuamua的加速归因于物体内部分子氢的释放。研究人员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冰可以转化为分子氢,这表示彗星的雪球状结构可以将氢困在冰内的气泡中,而太阳的热量会迫使气泡以扇形喷雾形式释放气体。因’Oumuamua如此之小,以至于当氢气从冰中喷出时所产生的微小推力,会轻微改变它围绕太阳系的路径。这类的反应已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在此条件下会产生分子氢并随后被排出,此模型将可以帮助天文学家理解’Oumuamua不寻常特性。

艺术家对'Oumuamua的描绘,它在接近太阳时变暖并释放出氢气,这将略微改变其轨道。此彗星是除了尘埃颗粒之外,第一个从另一颗恒星造访我们太阳系的已知天体。图片来源:NASA, ESA and Joseph Olmsted and Frank Summers of STScI
图说:艺术家对’Oumuamua的描绘,它在接近太阳时变暖并释放出氢气,这将略微改变其轨道。此彗星是除了尘埃颗粒之外,第一个从另一颗恒星造访我们太阳系的已知天体。图片来源:NASA, ESA and Joseph Olmsted and Frank Summers of STScI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一颗几公里宽的彗星而言,释气来自相对于主体而言非常薄的外壳,因此无论是从成分上还是加速度方面,都不一定是可检测的效果。但因’Oumuamua是如此之小,研究人员认为它实际上产生了足够的力来推动这种加速。此发现也支持了先前的理论,即’Oumuamua可能起源于一个冰行星,一种在行星形成早期阶段的小物体,类似于太阳系彗星。’Oumuamua是一颗标准的星际彗星,它刚刚经历了重度加工,研究团队运行的模型与我们在太阳系中从彗星和小行星上看到的一致,这个想法也解释了没有尘埃彗发的原因。即使冰基质中有灰尘,也不会升华冰,只是重新排列冰,然后让氢释放出来。所以灰尘甚至不会出来,这正是星际彗星应该发生的事情。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于《自然》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CI NEW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发现在太阳大气层中一种类似「心跳」的无线电爆发模式,而这个电波的跳动模式对于理解太阳表面耀斑是如何释放巨大的能量有关。太阳无线电爆发通常与太阳耀斑相关,而且经常出现重复模式的信号。一个跨国研究团队在分析2017年7月13日的一次太阳耀斑事件的微波观测资料后,成功揭示了这个信号模式的来源。这些观测资料是由纽泽西理工学院的扩展欧文斯谷太阳阵列(Expanded Owens Valley Solar Array, EOVSA)捕获的,这个无线电波望远镜阵列位于美国加州的欧文斯谷无线电天文台(Owens Valley Radio Observatory, OVRO)。

NASA的SDO望远镜拍摄的211Å的太阳影像,显示太阳活跃区域与较暗的冕洞。
图说:NASA的SDO望远镜拍摄的211Å的太阳影像,显示太阳活跃区域与较暗的冕洞。来源:SDO

这个被称为准周期脉动(quasi-periodic pulsations, QPPs)的重复性无线电波讯号的成因,在天文学界一直尚未有定论。 根据EOVSA对太阳耀斑的观测,他们发现了周期为10到20秒的无线电脉动,就像是心跳一样。这种被称为准周期脉动的电波讯号和太阳表面耀斑区域的强烈磁场活动有关,在磁力线接近、断裂和重新连结的过程中,大量的能量因而产生。由于EOVSA独特的微波成像能力,为研究团队提供了高时间和空间解析度的资料,研究人员得以在原先测得的无线电波脉动中发现了不用于准周期脉动的次级脉动,很可能源自于耀斑物质的重新连结,这个讯号可以有助于判别耀斑细部活动的先后顺序。

研究团队提出的准周期脉动形成机制。灰色的宽曲线代表爆发的丝状物,金色和紫色的覆盖场代表上覆磁场。较浅和较深的灰色椭圆分别代表磁场的正极性和负极性。从较浅到较深,圆形的蓝色和红色代表在耀斑环流和重新连接的CS区域分别位于强和弱微波源。来源:NATURE
图说:研究团队提出的准周期脉动形成机制。灰色的宽曲线代表爆发的丝状物,金色和紫色的覆盖场代表上覆磁场。较浅和较深的灰色椭圆分别代表磁场的正极性和负极性。从较浅到较深,圆形的蓝色和红色代表在耀斑环流和重新连接的CS区域分别位于强和弱微波源。来源:NATURE

研究团队的分析显示,在太阳表面的电浆态物质会形成岛状或泡状结构,会往耀斑的区域移动,并产生周期性的重新连结,而这种连结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在微波和X射线波段产生周期性的脉动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