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春节期间天象不放假,今年最亮彗星、双星伴月、木星合月及水星最佳观赏时机等天象接连登场,民众可以趁着连假,好好欣赏这些大自然的巧妙美景!

首先登场的是1月23日(初二)傍晚的「双星伴月」,同场加演「金星合土星」。日落后傍晚18时前后,可在西方天空看见明亮的金星、土星紧紧相依,伴随着一弯细线般的眉月,初二的新月环抱形成了「地球照」,在暮光中彷若一幅图画。不过美景不长,仅持续半小时左右便将沉入西方地平线下。

2023年1月23日金星合土星。

Earthshine.

初五的木星也不遑多让,1月26日天黑后在西方天空出现「木星合月」,明亮的木星在眉月近旁毫不逊色,反而相互生辉更添一分美感,用双筒或小型望远镜还可以看到环绕木星的四大卫星!

2023年1月26日木星合月。

久违的彗星也将在春节期间来访。今年预报最亮的彗星C/2022 E3 (ZTF)在1月12日通过近日点后,2月1日将最接近地球,距离约4,190万公里,之后便又快速奔离,大约5万年后才有机会再见到它。在这颗彗星最接近地球的几天里,亮度也将达到最高,预测可能达到5等,也就是肉眼可见的程度,在无光害的环境中配合双筒望远镜,有机会看见彗星绒毛状的彗发和淡淡的彗尾。春节期间不妨在午夜后至天亮前这段时间,以北斗七星、北极星为指标来搜寻它的踪迹,一睹彗星的奇妙风采!

2023年最亮彗星C/2022 E3 (ZTF)

1月27日(初六)黎明前,水星达到全年中日出时仰角最高的18°47’,紧接着在1月30日到达「西大距」。其间几天都是观察这颗离日最近行星的难得佳机,可把握清晨6时前后在东南方低空搜寻,不难找到亮度0等闪耀白色光芒的水星。

2023年1月27日黎明的水星。

台北天文馆在春节期间正常开馆,观测室上午10时至12时及下午14时至16时开放望远镜观赏太阳黑子,1月28日(初七)周末晚间19至21时观赏月球及火星,宇宙剧场19时、19时30分并有两场免费星象解说,欢迎到馆亲睹宇宙之美!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联络电话:(02)2831-4551转302分机(研究组)
联络人:谢翔宇、赵瑞青
地址: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水星和金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在地球轨道以内,故有「内行星」之称。从地球上观看,这两颗行星常在太阳左右,仅能在清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短暂时机观看,因此常有「晨星」与「昏星」之称。而水星另有「辰星」的别称。

2023年第一次水星西大距即将发生在1月30日的13时54分,届时水星将在太阳以西并达到最大距角,同时也是今年三次水星西大距当中距角最大的一次,达25.0°。

2023年1月30日水星西大距,是今年三次水星西大距中距角最大的一次。
2023年1月30日水星西大距,是今年三次水星西大距中距角最大的一次。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要观察水星需要天候的配合,虽然水星的视星等相当明亮,但出现的时机往往已是曙光出现之后,加上又与太阳相当接近,并不容易观察。这次1月30日的水星西大距亮度达-0.1等,若天气良好,在06时37分日出前的06时00分左右往东南东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此时水星的仰角大约是10°,仔细观察应该能够看见。推荐大家一起来观察这颗太阳系中运行速度最快的行星喔!(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台

上弦:1月7日     07:56
望: 1月14日   06:27
下弦:1月22日   04:31
朔: 1月29日   20:36
上弦:2月5日     16:02
望: 2月12日   21:53
下弦:2月21日   01:32
朔: 2月28日   08:45
上弦:3月7日     00:32
望: 3月14日   14:55 月全食
下弦:3月22日   19:29
朔: 3月29日   18:58 日偏食
上弦:4月5日     10:15
望: 4月13日   08:22
下弦:4月21日   09:36
朔: 4月28日   03:31
上弦:5月4日     21:52
望: 5月13日   00:56
下弦:5月20日   19:59
朔: 5月27日   11:02
上弦:6月3日     11:41
望: 6月11日   15:44
下弦:6月19日   03:19
朔: 6月25日   18:32
上弦:7月3日     03:30
望: 7月11日   04:37
下弦:7月18日   08:38
朔: 7月25日   03:11
上弦:8月1日     20:41
望: 8月9日     15:55
下弦:8月16日   13:12
朔: 8月23日   14:06
上弦:8月31日   14:25
望: 9月8日     02:09 月全食
下弦:9月14日   18:33
朔: 9月22日   03:54 日偏食
上弦:9月30日   07:54
望: 10月7日   11:48
下弦:10月14日 02:13
朔: 10月21日 20:25
上弦:10月30日 00:21
望: 11月5日   21:19
下弦:11月12日 13:28
朔: 11月20日 14:47
上弦:11月28日 14:59
望: 12月5日   07:14
下弦:12月12日 04:52
朔: 12月20日 09:43
上弦:12月28日 03:10

月相的天文资料是根据英国皇家航海历书局及美国海军天文台提供的天文数据计算。
以上的时间是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即协调世界时加8小时(UTC+8:00)。

相关资料: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台

下弦:1月4日     11:30
朔: 1月11日   19:57
上弦:1月18日   11:53
望: 1月26日   01:54
下弦:2月3日     07:18
朔: 2月10日   06:59
上弦:2月16日   23:01
望: 2月24日   20:30
下弦:3月3日     23:23
朔: 3月10日   17:00
上弦:3月17日   12:11
望: 3月25日   15:00 半影月食
下弦:4月2日     11:15
朔: 4月9日     02:21 日全食
上弦:4月16日   03:13
望: 4月24日   07:49
下弦:5月1日     19:27
朔: 5月8日     11:22
上弦:5月15日   19:48
望: 5月23日   21:53
下弦:5月31日   01:13
朔: 6月6日     20:38
上弦:6月14日   13:18
望: 6月22日   09:08
下弦:6月29日   05:53
朔: 7月6日     06:57
上弦:7月14日   06:49
望: 7月21日   18:17
下弦:7月28日   10:52
朔: 8月4日     19:13
上弦:8月12日   23:19
望: 8月20日   02:26
下弦:8月26日   17:26
朔: 9月3日     09:56
上弦:9月11日   14:06
望: 9月18日   10:34 月偏食
下弦:9月25日   02:50
朔: 10月3日   02:49 日环食
上弦:11月11日 02:55
望: 10月17日 19:26
下弦:10月24日 16:03
朔: 11月1日   20:47
上弦:11月9日   13:55
望: 11月16日 05:28
下弦:11月23日 09:28
朔: 12月1日   14:21
上弦:12月8日   23:27
望: 12月15日 17:02
下弦:12月23日 06:18
朔: 12月31日 06:27

月相的天文资料是根据英国皇家航海历书局及美国海军天文台提供的天文数据计算。
以上的时间是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即协调世界时加8小时(UTC+8:00)。

相关资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块庆祝伽利略发现木星卫星的纪念牌在「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上揭幕,为4月即将来临的发射完成一切准备。Juice预计在2031年7月抵达木星,并配备多种科学仪器探测这些冰冷的木星卫星,进行史上最全面的木卫冰冷海洋的观测任务。

Juice任务携带的伽利略手稿揭幕,探测器完成最终测试准备发射。
图说:Juice任务携带的伽利略手稿揭幕,探测器完成最终测试准备发射。

昵称是「果汁」的木星冰月探测器(Jupiter Icy Moons Exploere, Juice)预计研究木卫二、木卫三与木卫四,尤其对于这些冰冷卫星的水体设计了多种探测仪器,除了观测卫星表面的地质与组成外,更重要的是想了解这些卫星的冰原与可能存在的地下海洋,研究这些充满水冰的世界有没有适合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作为这项任务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部分,一块纪念伽利略的纪念牌被安装在Juice的外壳上,以纪念1610年伽利略首次发现木星四大卫星。

Juice任务预计探测木卫二、木卫三与木卫四。
图说:Juice任务预计探测木卫二、木卫三与木卫四。

这张纪念牌的图像扫描自罗马天文学和哥白尼博物馆(INAF)所收藏的、来自伽利略于1610年首刷的550份星际信使(Sidereus Nuncius)的副本之一,除了星际信使这本书的封面之外,还有伽利略观察木星卫星运动的手绘图像,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其他天体互绕的直接证据,也作为翻转当时流行的地心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Juice任务所携带的伽利略1610年星际信使原稿。
图说:Juice任务所携带的伽利略1610年星际信使原稿。

在1月18日的最终检查后,Juice将在2月空运前往ESA位在法属圭亚那的欧洲太空港(CSG),并预计在4月由亚利安5号火箭(Ariane 5)载运发射升空。这也是ESA最后一次使用亚利安5号火箭发射的太空任务,接下来ESA将使用下一代的亚利安6号火箭(Ariane 6)。亚利安6号运载火箭将有更低的发射成本,以及更高的发射频率。预计亚利安6号运载火箭将于2023年首飞。(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Juice任务发射时间表。
图说:Juice任务发射时间表。

资料来源:E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发现一对超冷矮星,由于彼此绕行一圈只需20.5小时,意味着它们的一年还不到一个地球日,因此特别引人注目。

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超冷矮星,但它们是银河系中数量最多的恒星。它们的质量很低,只能发射红外光,因此需要红外线望远镜才能看到它们。理论表明,如此接近的恒星应该存在,但这是首次观察到如此极端距离的双星。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只知道三个短周期、超冷双星。

西北大学天体物理学家Chih-Chun“Dino”Hsu领导了这项研究并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第241届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发现,该系统被命名为LP 413-53AB。

研究小组使用Hsu编写的一种算法来梳理数据,这种算法基于恒星的光谱数据来建模。但在这些早期的观测图像中,恒星恰好是对齐的,以致于看起来像一颗恒星。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对于像这样紧密的双星对(binary pair)来说是很高的,由于这些数据很奇怪,所以他们用凯克天文台更近距离观察了这颗恒星。观测结果表明,光曲线变化得如此之快,肯定有两颗恒星。最终,他们意识到找到了有史以来最接近的双星对。

论文和报告中的这张图显示了紧密双星的RV测量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的变化(粉色和橙色箭头),显示了彼此轨道的紧密程度。这些数据来自凯克望远镜的NIRSPEC仪器。图片来源:Hsu et al. 2023。
图说:论文和报告中的这张图显示了紧密双星的RV测量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的变化(粉色和橙色箭头),显示了彼此轨道的紧密程度。这些数据来自凯克望远镜的NIRSPEC仪器。图片来源:Hsu et al. 2023。

这对恒星比木星和木卫四距离更近,也比红矮星TRAPPIST-1与其最近的行星TRAPPIST-1b更近。这些恒星比天文学家所知的其他三个类似的系统要古老得多,这三个系统相对年轻,只有4,000万年,但LP 413-53AB和太阳一样则有数十亿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认为LP 413-53AB演化的两种可能情况:恒星可能在更宽的轨道上开始成对运行,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近。另一种可能性是最初时是一个三合星系统,引力的相互作用可能同时将一颗恒星弹出并将其余两颗恒星拉入更紧密的轨道。对这个独特系统的更多观测可能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金星和土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金星合土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23年1月23日凌晨4时,金星与土星将达到合的位置,两者间隔仅22角分,但此时两者均在地平线之下,想要看见两颗星必须于1月22日或23日的傍晚日落后。金星和土星都是太阳系中相当明亮的行星,尤其是金星甚至可在天未暗前找到,惟两星的高度并不高,应慎选观察地点,以西南方无遮蔽物的视野环境较佳。

2023年1月23日18时西南方低空模拟画面。
2023年1月23日18时西南方低空模拟画面。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2023年1月22日及23日傍晚两者相距均约为40角分,其中23日还可以看到正月初二的蛾眉月在两星的旁边,虽然在这前后各十天以内都能够看到两星同时存在于夜空,但要看到两星如此接近则仅限于这两天,观察此现象无需使用天文望远镜,仅需要利用肉眼就可以轻松观赏。若是天气晴朗,不妨在日落后的天空找找看这三颗星球的踪影喔!(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根据NASA的分析,2022年地球平均表面温度与2015年并列为有记录以来第五高的温度。

位于纽约的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的科学家研究表明:2022年全球气温继续保持地球长期的变暖趋势,比NASA基线期(1951-1980年)的平均温度高约摄氏0.89度。

NASA署长Bill Nelson表示:这种变暖趋势是个警讯,我们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标记:森林火灾正在加剧;飓风越来越强;干旱正在造成严重破坏,海平面正在上升。应对气候变迁,NASA深化自己应尽的力量。我们的地球系统观测站将提供最先进的数据来支持我们的气候建模、分析和预测,来帮助人类应对地球不断变化的气候。

过去9年,是自1880年开始进行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意味着2022年的地球温度比19世纪末的平均温度高约摄氏1.11度。

NASA主要的气候建模中心GISS主任Gavin Schmidt表示:温度变暖的原因在于,人类的活动继续向大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地球的长期影响也将继续存在。

由于COVID-19大流行,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出现短暂下降后出现反弹。最近,NASA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间的科学家确定:202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NASA还使用2022年发射到国际太空站的Earth Surface Mineral Dust Source Investigation仪器确定了甲烷之类的强大温室气体。

根据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2022年年会上提交的GISS研究以及另一项独立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继续经历最强烈的变暖趋势—接近全球平均的四倍。

世界各地的地区正在经历科学家认为与变暖的大气和海洋有关的影响。气候变迁加剧了降雨和热带风暴,加深了干旱的严重程度,并增加了风暴波涛的影响。2022年带来了席卷巴基斯坦的季风暴雨和美国西南部持续的大干旱。9月,伊恩飓风成为袭击美国最强、损失最惨重的飓风之一。

追踪我们不断变化的星球

NASA的全球温度分析是根据气象站和南极研究站,以及安装在船舶和海洋浮标上的仪器收集的数据得出的。NASA科学家对这些观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解释数据中的不准度,并保持计算每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差异的一致方法。这些基于地面观测的地表温度值与2002年以来NASA 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侦测器收集的卫星数据以及其他估计值一致。

NASA使用1951年至1980年期间作为基准来了解全球温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该基线包括圣婴和反圣婴等气候现象,以及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异常炎热或寒冷的年份,确保它涵盖地球温度的自然变化。

许多因素会影响任何给定年份的平均温度,例如:尽管热带太平洋地区连续第三年出现反圣婴现象,但2022年仍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其中一年。NASA的科学家估计,反圣婴现象的影响可能使全球气温略微降低大约摄氏0.06度,低于更典型海洋条件下的平均温度水平。

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的另一项独立研究分析得出结论:2022年全球地表温度是自1880年以来的第六高。NOAA科学家在他们的分析中使用了大部分相同的原始温度数据,并且有不同的基线期(1901-2000年) 和方法论。尽管特定年份的排名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致,都反映了持续的长期变暖。

NASA的2022年全球地表温度的完整数据,以及NASA科学家如何进行分析的程式码之完整信息,可从GISS获取公开资料。(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自1926年对星系形态进行分类,提出哈勃序列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天文学家不断地完善我们对星系演化和形态的理解。1970年代,研究人员已证实孤立的星系往往呈螺旋状,而那些在星系团中发现的星系可能是光滑、没有特征,呈现椭圆和透镜状。

由国际无线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强大的EAGLE模拟,详细分析一组星系群,并使用人工智慧(AI)每分钟可以对近20,000个星系的形状进行分类,将原本需要数周的时间压缩到仅剩1个小时,大大地加速了他们的研究。这项研究解释了「形态-密度关系」,在此关系中,成群的星系比单独的星系看起来更平滑、更无特征。研究发现,当许多星系聚集在一起时,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事。星系上的旋臂非常脆弱,当处在更高密度的星系团时,螺旋星系开始失去它们的气体,气体的流失会导致旋臂「落下」,转变成透镜状。另一个原因是星系合并,当两个或更多的螺旋星系碰撞或靠得太近,它们之间会发生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大的椭圆星系。

显示EAGLES模拟程式如何根据AI的评估对星系进行分类。图片来源:ICRAR
图说:显示EAGLES模拟程式如何根据AI的评估对星系进行分类。图片来源:ICRAR

模拟的结果与在宇宙中观察到的情况非常吻合,这使研究团队更有信心使用模拟结果来解释星系团的观测。此研究还在预期的高密度区域之外发现了几个透镜状星系,从模型中显示它们是由两个星系合并所产生的。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汇集了星系演化方面的各种研究成果,首次了解了形态与密度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于《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月报)》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对Kepler-1658系统的想象图。图片来源:Gabriel Perez Diaz / 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
图说:天文学家对Kepler-1658系统的想象图。图片来源:Gabriel Perez Diaz / 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

Kepler-1658b是一颗热木星,围绕着2,600光年外一颗非常大的恒星Kepler-1658运行,Kepler-1658位于天鹅座,也被称为KOI-4、TYC 3135-652-1、KIC 3861595和TIC 377873569,其质量约太阳的1.45倍,体积则是太阳的3倍。虽然它比太阳还要年轻,但由于它的质量更大,意味着燃烧氢的速度将更快,因此已经在成为红巨星的路上了。Kepler-1658目前已知至少拥有一颗行星Kepler-1658b,Kepler-1658b的大小约是木星的1.1倍,质量则是木星的5.7倍,于2009年首次被发现,并在10年后得到确认,公转周期为3.85天。

天文学家表示先前已发现过系外行星向其母恒星盘旋靠近的证据,但我们从未在主序后星周围看到过像这样的行星。理论预测主序后星会非常有效地从它们的行星轨道上抽走能量,而现在终于可以透过观测来检验这些理论。但系外行星轨道衰减的过程非常缓慢且渐进,这为天文学家带来了挑战,就Kepler-1658b而言,它的轨道周期正以每年约131毫秒的极小速度递减,较短的轨道表示行星已接近其母恒星。轨道衰减的主要原因是潮汐,就如同造成地球上海洋每日涨落的现象。潮汐是由物体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产生的,例如地球与月球或Kepler-1658b与其母恒星之间。

研究人员表示缩小行星轨道的潮汐相互作用,也可能在行星内部产生额外的能量,就像与木星的卫星Io(木卫一)类似的情况,Io是太阳系中火山最多的天体,来自木星对Io的引力推拉,融化了这颗行星的内部结构,叠加对Kepler-1658b的额外观测,应该可以对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有证据表明一颗行星围绕着一颗主序后星旋转,就可以真正开始完善我们的潮汐物理模型。Kepler-1658系统可以在未来几年以这种方式作为天体实验室,如果幸运的话,很快将会有更多这样的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于《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CI.NEWS